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与:认同。若讲成连词,则命与仁均为罕言对象,既不符合文法(不必用“与”两次),亦不符合论语记载情况。罕言功利,赞成仁,此是固然。孔子信天命,自述“五十知天命”。

孔子认为君子当知天命(20.3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当敬畏天命(16.8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于命运常有感叹(6·8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亦常有一种坦荡自信(9·5 匡人其如予何?7·22 桓魋其如予何?14.36道之将行,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之天命观不是迷信,而是一种自勉和自慰。

孔子以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以天为法,则天而行,终成圣人。孔子求学求道,终身不辍,极力使人格与天合一,又期使天下回归于天道。此种使命感让孔子自强不息,同时亦为其确立精支柱。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地名。无所成名:杨伯峻译为“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杨逢彬译为“可惜没地方施展才能抱负哇”。然达巷党人赞叹孔子“大哉”,当没有可惜之转,可译为“孔子广博学习无所不通,不靠某一专长成就名声”。

孔子回答,自谦之词(钱穆“射与御,皆属一艺,而御较卑”)。

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俭:节俭。泰:倨傲。

孔子重礼,形式上可以简约,但态度上不能失诚敬心。流俗合理则可从,不合则违。从众与从下,均是从礼。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四毋多余。

不要主观臆断、绝对判断、拘泥固执、自我中心。

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畏:通“围”。参7.23。

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试:得到任用。

本篇2、6、7章意思相通。孔子多才多艺,因其少也贱,不试于时;而君子所需才艺不在多,更应着眼于道,而非艺。

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知:智。“空空如也”是自己对于问题无所知晓,“叩其两端而竭”则是探求问题之法。此既能全面认识问题,亦符合中庸原则,避免偏颇。

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参7.5。感叹自己道之难行。

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齐衰: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冕:冠。冕衣裳者:衣服整齐之贵族。瞽:盲。虽:即使。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礼之核心乃“诚”。

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末:没有。由:途径。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与“兴于诗、立于礼”可互参。

如有所立卓尔:杨伯峻译为“(我)似乎能够独立地工作”,杨逢彬译为“假如老师又卓然有所建树”。联系下文“从之”,此句应是说夫子高大卓然,故“从之末由”。可译为“我已竭尽我的才力,老师依然如高大之物矗立眼前”,似乎无路可由,难以追攀。

12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臣:有小臣职掌诸侯之丧,孔子非诸侯,不得有臣。病间:病情好转。

子路敬重老师,而孔子看重礼。

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韫:收藏。善贾之贾:同“价”。贾(音gu)者:商人。

求善价,待贾者。孔子希望能见遇于时,大道能行。

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陋:闭塞落后。

仁人君子不以环境为意,反可影响环境。

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晚年整理诗经,乐指诗经之乐。

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困,何有于我哉?”

何有于我哉:并非言不难,句式同“7.2”。

自谦之词。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

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又见15.13。

好色,天性。好德如好色,不必好德不好色;好色无可厚非,只是不可见色忘德。

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平地:对应为山,平整土地,填平凹坑止或进,半途而废或是持之以恒,均是个人之志决定,所谓“为仁由己”(12.1)也。

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其:大概。

颜回问学不惰。

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进:进步。

颜回既有天赋,亦有心志,故能“未见其止”。颜回早死,故“惜乎”。

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痛惜颜回早死。

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勉励后生,亦有告诫之意。

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法语之言:合于法度之言。巽与:恭顺和赞同。绎:原义为“抽丝”,此指推究、分析、鉴别之意。

正理之言,往往逆耳,要之在从而能改;顺耳之言,则须辨真伪,不可因虚荣心而欣欣然受之。

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已见1.8。

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之帅,固难夺也,然亦可夺之;人之志却不可夺也。失志,即屈于权势利益而失独立人格,不复为人,只为奴才尔。

27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见《诗经·卫风·雄雉》。忮,嫉妒。臧:善,美好。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子路不忮不求,亦是君子固然有之;孔子鼓励子路应有谦逊之意、精进之心。

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说文》 凋:半伤。

徐锴曰:“语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后凋者,非不凋也。松柏为凋,即凋是半伤也。钱穆:“松柏亦非不凋,但其凋在后,旧叶未谢,新叶已萌,虽凋若不凋。” 松柏后凋,即是未被岁寒摧折,此当为仁人君子卓然立世之品格。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智者,不患得患失,故无惑。仁者,以大道为念,故不忧各种处境。

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共学,适道,立身成事,权变通达,此求学四重境界。

夫子自述(2.4“十有五而至于学(学而求道),三十而立(立身成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权变通达)。”

31“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孔子所引为逸诗。 “偏”同“翩”,“反”同“翻 。偏其反而,是说花朵摇摆不定。孔子实言求仁之心志不定,“室远”不过借口耳。参7.30“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思”仁安仁,仁道自是不远。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子罕发布于2023-11-15 22: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