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洪教授按:

这是我几年前讲的。目的是表达我认为的我们应该传承儒家传统和自由主义。在这种认识下,这两者是非常相近的。我在最后说,
“我们一定要非常清楚区分两种不同的自由主义,一定要抛弃唯理主义的自由主义,不要一讲自由主义就是好的,不是的,其实唯理主义是很糟糕的。要注重经验,恰当使用理性,要知理性的边界,要知道什么叫‘理性不及’。要接受普通法思维模式和礼的思维模式,抛弃建构主义的宏大叙事和战斗激情,最后创建一个美好社会的想法。其实这样一种想法,存在着巨大问题。而是要相信历史与制度是在众多普通人日常互动中微小的改进中逐渐演化的,人们从中提炼有价值的规则。我们要学普通法传统。普通法第一相信习惯,第二相信普通人。什么叫相信普通人?大家知道现在普通法的陪审团制度,是大街上随便找十二个人,为什么要随便找人?这就是相信普通人对经验的感觉是有价值的。
类似的话孔子说过,孔子这句话我过去不太理解,最近理解了。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野人是什么意思就是普通老百姓,什么叫先进于礼乐,就是礼这个东西是普通老百姓长期互动形成的,这就叫‘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是什么意思?这些君子看到普通老百姓外在的礼的行为,就收集起来、记录下来,进行思考、总结和提炼,形成了礼的原则,叫做‘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具体要用的话,还是学那些野人吧,我还是学那些老百姓在日常互动中形成的经验和习惯,这是孔子说的话,我们更要相信普通人。
最后这句话说话人叫王艮,他是阳明弟子这个人学问不大,但是悟性极高。有一天从外面回来非常兴奋跟王阳明说,老师我发现一个道理,王阳明说什么道理?‘百姓日用即道,满街都是圣人’,就是说老百姓日常的行为,日常的互动,日常所遵循的习惯,就是道。习惯极有价值这句话也很有价值。‘满街都是圣人’。这些老百姓通过互动,形成了规则,形成了道,并遵循它,这不就像圣人一样?当然还有一点,所有这些人心中是有良知的,只是平常被遮蔽了,一旦我们抹掉盖在良知上的灰尘,我们就会发现良知,发现良知就是圣人。最后这两句话我送给大家,‘百姓日用即道,满街都是圣人。’”(2021年2月25日)
借主办方结集出版之机,再次校订。再发。

作    者:盛洪(著名经济学家)

来    源:盛洪教授在WordPress的博客

本文共计15767字数,阅读约需要20-25钟。



主持人:
各位同学,各位校外的朋友大家晚上好!

非常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今天的耦耕读书会,耦耕读书会今天是第四期,但是是我们这个新学年的第一期。为什么我们要举办读书会?主办方是我们经济金融网、腾讯大家还有北大汇丰MBA项目,在回答前面为什么我们举办读书会?是我们希望在商学院营造一个人文的气氛,海老师说能、智、体、德,我们想提高大家的智,为什么学这个东西?从经济学、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让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学市场营销,为什么我们要学应用管理,它的基础、它的原点在哪里?

耦耕,就是说大家在一起共同协作,所以我们是一起读书一起进步一起学习,一起分享。今天,非常荣幸我们请到了盛洪教授,盛老师是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著名经济学家。盛老师和海老师也很熟,盛老师今天给我们演讲的主题是儒学传统与英式自由主义。其实盛老师并不是一开始就研究儒学的,盛老师首先接触了现代经济学,后来研究儒学,现在他把它们整理一起,当然也是我们今天推荐的书目,大家也都看到了。另外我还想介绍一个很重要的嘉宾,是我们经济金融网的主编本力老师,所以在盛洪老师演讲结束之后,本力老师和盛洪老师有一个分享和互动,最后是现场读者提问环节,最后不能忘记在腾讯直播间观看我们耦耕读书会活动的直播间的读者朋友,非常欢迎你们再次回到我们耦耕读书会,来听盛洪老师给我们讲他的儒学传统与盛洪老师理解的英式自由主义,当然盛洪老师还会从法律的一些角度给我们进行深度的剖析,让我们更能够去理解,为什么盛老师今天讲的是英式自由主义,不是德式、法式或者中式的自由主义,为什么盛洪老师会把经济学和儒学结合在一起,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盛洪老师!

一、误读中西,何来比较?


盛洪:
谢谢主持人!大家晚上好!

我最近出了一本书,说“最近”也是今年初了,叫《儒学的经济学解释》,也开了几次会来讨论我这本书。今天的缘由是由这本书引起的,因为我们是读书会。但是,因为我在前两次读书会,我已经讲了很多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今天我就不太想再讲更多的关于这本书的议题。但是,今天讲的也和这本书相关,是其中一个话题。但是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去更深入的挖掘它,当然也是我最近的体会。虽然是最近的体会,但是也是我二十多年来,一直秉承的信念,只是进一步把它挖掘了。

大家看题目很熟悉,又不太熟悉。这个题目其实经常看到,什么和什么的对比,尤其是中国的学问和西方的学问在对比,或者中国的某一种文化传统和西方的某一种文化传统对比。我应该说,大量这种对比都对错了。为什么?是因为首先,你对所谓中国的文化或者中国的学问,还有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学问,都误读了,都曲解了。两个扭曲的东西做对比那就更没有意义了。有关对中国文化的曲解和误读,应该说特别严重。尤其是在中国大陆,我不再多说这方面的话题,但是我可以讲中国大陆经历了两个时期,一个是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全面反传统,再加上文革和传统彻底决裂,经过这些时期的大陆学者不能摆脱这样一个历史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严重曲解。所以很多人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根本就是一个误读的结果。

可能有些人认为“我对西方了解得更清楚一些,更准确一些”。我说是错的。为什么?首先是我们一谈“西方”就是错的,为什么?因为“西方”是一个太大的概念了。西方有很多国家,有很多传统。假如说“西方是这样,中国是这样”,这种讨论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经常强调一点,我们不要用全称判断说一个句子,因为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如果你说“西方”,这是一个很恐怖的话。西方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多传统,你到底说的哪个“西方”?所以我说一谈“西方”的时候,这个概念就太粗略了。

一旦说这个话题的时候你就不能区别西方不同部分的不同趋向,不同特质。而这种不同趋向不同特质,又特别的分明和不同。所以你在说一个黑或者说一个白,然后你再把黑和白说成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东西了。比如说我们经常会说,“英法自由主义”,一旦说这个话的时候我们就犯了一个大错误,因为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大家注意到我今天的题目中有一个词是“英式自由主义”,肯定还有不同于英式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你一旦说“英法自由主义”的时候我就要批评你了,我说这两个不是一个东西。而我们说的人往往暗指是欧洲大陆的“自由主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是这样认为,只是我们不自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比较?我们就没法比较。

二、两种自由主义


好在,在座的大多数是学MBA的,大多数应该学过经济学,所以有一个例外,就是学经济学的例外。为什么?因为经济学的主流,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我们叫“经济自由主义”。当然在当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很多人读过哈耶克,读过哈耶克的人就例外了。我们谈自由主义的时候可能谈的不是欧洲大陆的自由主义。但是我们还是有问题,我们肯定读过哈耶克,但是我们记住哈耶克什么话了吗?“自由”,大家印象最深,哈耶克讲得最多。“自由主义”,“自发的秩序”,我觉得大部分人大概就记住这些就够了,我们很难再继续去挖掘哈耶克的资源。但是,这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我就建议大家再深入地读一读哈耶克。哈耶克有一本书叫《自由秩序原理》或者叫《自由宪章》,其中第四章叫做“自由、理性与传统”。这一章很重要,我说重要是因为我原来都认为它不重要,最近我认为它很重要。我读过哈耶克,但是原来确实把它忽视了,当然我最近在重读,所以它非常重要。这一章讲的什么?这一章就讲到,有两种自由主义,一种是英式的自由主义,是经验的且非系统的自由理论传统。还有一种是法式的自由主义,思辨的唯理主义的自由主义。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一章里围绕两种自由主义进行了讨论,进行了辨析。但是哈耶克也承认,在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那里,这样一种区别和辨析,是不存在的。所以他说,“尽管当下人士一般都将上述两个传统的代表人物混为一谈,视作现代自由主义(modern liberalism)的先驱,但是他们各自关于社会秩序的进化及功用、以及自由在其间所起的作用的观点,实在区别太大,难以想象。”这是他在说,我区分了两种自由主义,一种是英式自由主义,一种是法式自由主义,这两种自由主义,虽然都叫自由主义,其实它们有根本的区别。这是哈耶克要讲的,它们不是有些微的区别,是有根本区别。

经验的且非系统的自由主义,就是更相信经验,而这种理论传统,不是一个完整的,或者是一个逻辑周密的体系,它是非系统的。为什么是“非系统的”?是因为他承认他的能力不能把握全部,不能去参透全部系统;而思辨的及唯理主义的自由主义,更强调的是人的理性对这个系统,比如说是经济的系统进行思考、分析、把握,非常自信的认为他参透了这个系统,所以他更依赖于自己的理性判断,所以叫唯理主义。这是两个自由主义的不同。

我想在中国知识界,就更少有这样的区分了,我刚才已经说过了,90%或者95%以上的人,不知道有这两种自由主义的区分,而这两种自由主义又是如此的不同。有什么不同?按照哈耶克的说法是,“只是英国认识并懂得了自由,而法国则否。”他无非是说英式自由主义才是真正正确认知的自由主义,而法国的自由主义是没有真正认知自由主义。他说“前者立基于对自生自发发展的但却未被完全理解的各种传统和制度所做的解释,而后者则旨在建构一种乌托邦,虽说人们此后亦曾反复尝试过这一乌托邦,但却从未获致成功。”

前面这种自由主义,第一是要对自生自发的现象,对人类所获得的经验进行解释,他努力在做;但是他承认,他没有完全理解这些现象和经验,这是一种哲学态度。后面这种自由主义,是有一种构建完美社会的理想,就类似于我们要设计一个完美建筑的一个图纸,然后把旧的房子推倒按照这个图纸建造新的房子。当然哈耶克讲的是否定性的话,“旨在构建一种乌托邦”。虽然人们努力在实现这个乌托邦,但是到现在为止从来没成功过的。所以这两者的区别在这儿。

但是,不要以为哈耶克肯定的这种自由主义占了上风,不是这样的,这是最具讽刺的,其实这也是人类社会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就是一个更接近真实的认识,或者一种理论,往往是不被别人接受的。而一个更远离真实和正确的理论,反而是会被别人接受的,这其实是近代的人类社会反复证明的一种现象。哈耶克讲,“然而不无遗憾的是,由于法国传统的论辩相当唯理、像是有理、似合逻辑,又极为夸张地设定了人的理性具有无限的力量,所以渐渐赢得了影响并为人们所欢迎,但是英国的自由传统却未曾阐释得如此清楚,也不那么明确见,所以日渐式微。”这是结果。

所以大家一般会认为,正确东西一定会有更多人接受,而错误的东西一定会有更多人去反对,更少人去接受。不是这样的,和这一个理论表达得是不是很像有理,是否非常优美有关系,往往那种非常自信的,认为自己参透了社会这个复杂系统,经济这个复杂系统,写的很有逻辑,逻辑非常严密,结构非常宏大,很成体系的这样一些文字,反而会赢得尊重。所以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刚才说,谁占了优势?法式的自由主义占了优势,在中国也很占优势。

三、英式自由主义


所以我们再进一步讲讲,什么是英式的自由主义。其实我们学经济学的人,特别容易接受,或者特别能够理解这种英式自由主义。因为我们在学经济学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接受了这样一种解释。我们刚才谈到哈耶克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自发的秩序”。在解释自发秩序的时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市场。市场不是谁用自己的理性去设计出来的一个制度,市场实际上就是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通过互相的交易、互动,最后形成了这样一套市场规则,这是最容易举的例子。这个市场带来了效果。通过市场,我们形成了价格体系,价格体系指导了资源流向,使资源配置更有为效,这个我们学经济学都知道,不用再说。但是大家要知道,市场就是自发的秩序,这一点我们容易理解,而且这个自发的秩序就是最好的秩序,最好的制度的意思,所以自发的就是最好的。

问题是,我们完全理解市场吗?我们似乎理解但是不完全理解。这是哈耶克讲的,价格体系是人类偶然发现的一种制度,但是还没有完全理解,就已经很好的应用它了。大家明白吧?我们发现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其实我们并不完全理解它们,但是我们学会了怎么用。这就是市场,所以第一我们知道这是自发秩序,但是我们并不完全理解它。没关系,不理解没有关系,就跟你不懂得电脑工作原理也可以用电脑是一样的。你其实也不完全知道市场运行机理,可以借用市场是一样的。还有,为什么市场是有效的?当然经济学做了一些解释,但是没有做完全解释,当然我们也不用再多说了,因为今天不是讨论这个问题,其中经济学解释这些东西,我们大家是能够理解的。

比如说市场的特点,就是众多分散的个人,平等自愿的交易,通过互动博弈形成的均衡,均衡包括价格均衡、数量均衡。每一个互动的过程,就是我们这些人,到市场买东西,是买蔬菜还是买水果,还是买电脑,还是买手机,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去行为,我们根本不考虑整个社会,但是我们这些分散的个人,通过多次重复的互动,最后就形成了一种均衡。这种均衡就是一种秩序,就是一种规则。所以市场所包含的有效性,就包含了这些东西。当然这里有一些要点,一个要点就是“同意”。同意就是市场中任何两个人,买家和卖家,通过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了一致,这是“同意”。这个同意,当然前提是自愿,这很简单的像一个意见表达,但是它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就是“同意”意味着,如果一个市场中两个人都同意一桩交易的话,这个交易一定是最有效率的,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因为同意意味着同意的这个人认为,这个交易对自己至少无害,可能还有利,他绝对不会同意一件对自己不利的交易。双方如果都同意呢?那么逻辑很简单,这个交易一定不会损害其中任何一个人,还会有所增益,所以任何一个同意的交易,一定带来交易红利,这是没问题的。

还有“试错”。市场中的人,不见得所有的人都会一下子找到合适的价格,我们讨价还价时可能会有很多错误,没有关系。市场是容忍你试错的,你这一次亏了下一次还会调整。

还有就是“多次重复的博弈”。市场中有多次重复,没有重复也不存在市场,一锤子买卖不能形成市场的均衡价格。

还有一点是,市场中可以“互相参照”。你买这个电脑多少钱,我买这个电脑多少钱,可以互相参照,这种互相参照会使得价格最后趋向均衡,所以完全都是众多的分散的个人进行交易,自动形成了一个结果。

当然还有就是“长期”。最后形成这样的结果,这个时间也非常重要。

这就是市场为什么有效的原因。当然其中有一点,刚才讲到了同意。同意就是双方都是权利平等的人,他们自愿的进行谈判,自愿的达成一致,在这里“不存在强制”,所以不存在强制这件事情,在哈耶克的定义里很重要。他说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将强制性降至最低的状态,这就叫自由。大家知道,市场的特点就是自由,这里头是没有强制的。而这里又谈到一点,这种自由的状态,又是最有效率的状态。当然他只证明了一部分,并没有完全证明。现在我不讲传统经济学覆盖的范围,这个大家都知道,我刚才只是跟大家复习了一下,我们在理解市场为什么有效。

四、从市场有效到习惯有效


我今天想做的事是再把它推广,推广到“习惯”,推广到“传统”。习惯是不是一种自发的秩序?传统是一种自发的秩序?因为市场已经是一个老例子了,我们要再把它推广。其实我们知道,市场就是一种习惯,最终的市场就是大家习惯了。大家知道最初市场是什么?大家看宗教场所周边都有市场,你看欧洲很多大教堂,周边就是市场。你看拉萨的大昭寺周边就是一个八角街,八角街也是一个市场,为什么?大家去进行宗教活动,宗教活动时大家就碰到一起了,这就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家突然觉得,我有什么东西,我想交换你什么东西,可能大家都觉得最开始是自己随便带的,但是突然发现这种交换是能带来好处的,所以以后逐渐的,就更多的在进行宗教活动之余,也进行市场交易的活动。。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很多原因。其实市场就是一种习惯。为什么是习惯?是因为这次给我带来好处,下次还会给我带来好处。所以我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要把市场这样一个概念再推广,推广到习惯。习惯是什么?大家想想。我们这里讲的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习惯,不是个人生活习惯。这个习惯跟生活的习惯另外再说,因为我们涉及到人和人的关系,涉及到制度,所以我们讲的是这样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是什么?是在众多分散的个人互动和博弈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形成的习惯,也是大家互动形成的,跟市场的形成是非常类似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其实是跟市场,至少是同类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有一个简单的习惯,比如说你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你说声“对不起”,别人说“没关系”。这个是谁规定的呢?没有人规定,它就是不知道多早就形成了。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习惯。比如举个最简单例子,家庭内的习惯,比如说大家想一想自己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你坐在哪儿?你是不是每次总坐在一个地方?为什么?习惯。这就是最简单的,一般很少有人换的,为什么?因为这次坐我觉得还可以,也没人指责我,那我就坐这儿了,不仅是家庭,我觉得单位里也是这样,在班里也是这样。经常开会,有些人就老找那个固定的座位,这就是人和人互动形成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自发的形成的一个东西,一个人通过多次重复,他认为这样做至少无害于自己,他认为这样做至少得到了别人的接受,所以这是习惯。

我们又回到哈耶克。哈耶克早就说了,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绝不只说的是市场,只是我们过去基本上理解的就是强调市场,经济自由,不是的。其实哈耶克的视野很宽,所以他强调他在讲自发秩序的时候,一直有一个现实的对应物,这就是习惯、习俗。所以他说,如果对于习惯、习俗以及”所有那些产生于悠久传统和习惯做法的保障自由的措施”缺乏真正的尊重,那么就很可能永远不会存在什么真正的对自由的信奉,也肯定不会有建设一自由社会的成功努力。在哈耶克看来,自发的秩序的现实对应物不局限于市场,而是非常宽泛的习惯、习俗的概念。他在另一篇文章里也讲,“在一个传统与习惯已经使得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可预期的社会里,也许能把强制缩小到最低限度。”在这里仍然如此。他这个表述就是说,传统和习惯是如此的有效,以至使得自由得以实现。后面一句话说,能把强制缩小到最低限度,这就是哈耶克的“自由”定义。自由就是把强制缩小到最低的限度,这就叫自由。而自由在这里同时等于有效,刚才讲过了,市场中自由,同时等于市场的有效。所以在这时候,其实他在说,我们遵循这些习惯,这些习俗,这些传统的行为,一定会带来有效的结果。他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经常会忽略哈耶克讲的这些东西。我们经常说“自发秩序”,自发秩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吗?不是,哈耶克把看得见的自发的秩序摆出来,这就是习惯和习俗。习惯跟市场的区别是什么?当然市场也是一种习惯。市场是交换产品和服务的;习惯是什么?是交换行为的,用你的行为去交换别人的行为。有时候这些行为是对称的,有时候这些行为是相同的,对称并不见得相同。我刚才讲的“对不起、没关系”,是对称的,但不见得相同。但是我在说对不起的时候,我一定在期待着你说没关系,或者你踩了我脚我一定期待你说“对不起”,其实这就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要对称,用我们的对称行为进行交换就形成习惯,这种习惯一定是人和人之间共同形成的习惯,所以习惯是交换行为,我们就可以通过理解市场去理解习惯,因为习惯也是交换。

那么习惯跟市场在本质上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我们一直说市场很好,习惯不好,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这在哈耶克那里,这是要被批判的,习惯也是好的,市场也是好的,习惯其实跟市场一样旨在交换东西,都是在自由、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经过互相的同意进行的交换,按照经济学的道理,没有不好的。我们很简单就把自发的秩序从市场推广到习惯。我们已经证明了市场有效,为什么?因为同意,这个词就够了。双方都同意的交易一定是最有效的交易。双方都同意的习惯是什么?是最有效的秩序和规则。一个道理,这就是习惯有效。那么完了吗?还没有。

五、理性有限的人解决

复杂系统问题的简单解法


我们刚才讲,我们知道市场有效,我们用经济学分析它,证明它有效,但是按哈耶克的标准,我们只证明了一部分,但是没全证明。我们也会思考习惯,这是人类学的话题,就是人类的制度怎么起源的?这是一个大话题,也会用理性去思考去分析去把握。我再往前讲,先不讲理性这部分,理性是有限的,大家都清楚。人就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人的理性有限,包括他的注意力有限,记忆力有限,分析能力有限,大脑也有限等等,他肯定是有限的。我再说绝对一点,人的纬度有限,我说人就是一个三维半的生物,你生活在三维空间,为什么是半?因为你的寿命有限,你不能叫四维的生物。但是如果有一个五维空间你知道吗?你是不知道的。所以人的理性就是有限的,更何况我们的注意力,都不能持续集中,人会犯错误,人思考也不可能很周全,所以这是人的理性有限。

再有就是系统是复杂的。我们待近代以来人类的科学上的成功,都特别自豪。科学达到这么高的高度,甚至包括像今年阿尔法围棋赢了,大家觉得这很了不起,但是人类在科学上的成功都是简单系统的成功,没有复杂系统的,包括围棋这种东西是简单系统,只有两个纬度,黑白两色,361格,很有限。但是我们如果面对一个社会系统就很复杂,它的纬度就多了。多少个消费者、多少消费品、多少企业等等,非常复杂,复杂度远远高于围棋,围棋就是一个太简单的东西了。经济系统非常复杂,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用有限的理性是不是能把它分析透,把握住,甚至参透,应该说有一个理性的上限你是永远做不到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其实要想,我们怎么去面对复杂系统?怎么去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人类有一些用简单方法,去解复杂系统的一些捷径。一个就叫“靠经验”。我们不知道我们打交道的系统是什么样的,比如说像价格系统,其实我们不知道,我们现在用价格体系,几乎百分之百都不懂价格体系怎么运作的,但是不妨碍我们用,我们用的话很简单,就是靠经验,有一个输入有一个输出就够了,对我们来讲,这是人类简化问题的方法,就是靠经验,靠经验形成习惯,习惯就是靠经验,而且这种经验几乎不用什么专门的理性去形成。比如刚才讲的你家里你吃饭你坐在哪儿?从来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说我要去理性思考,没有的。很多习惯就完全是当下的经验解决的问题,但是逐渐形成习惯,同时就相信习惯,这个就够了,我就能应付我所面对的问题,人类面对问题很复杂,但是我相信经验就可以了。

当然还有一点,经过经验的积累以后还要去思考,我还用理性去思考它,去把握它。当然这个话题不再继续讲,肯定我们要用理性。但是要注意,人类注定不能全部理解,这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是理性不及,我们理性达不到那么的高度,人类不可能那么聪明。那么怎么办?没别的办法,就是敬畏。所以自发的秩序,刚才讲了,有一个现实对应物就是习惯,但是“自发秩序”只是一个概念,它又是一个具有某种圣性的概念。哈耶克说“自发秩序”的时候就跟说某个神是一样的,其实就是自然神。哈耶克就是一个自然神论者,只是他那个自然神他不说是自然神,而说自发秩序。为什么敬畏是一种正确的态度,你不知道但是你也要敬畏?很简单,这类似于“人择原理”。为什么宇宙发展成这个样子?让太阳系形成了,又让地球形成了,让地球的生物体系形成了能够生长出生物的体系,最后这个生物体系又生长出人这样的高级动物?回答是,惟有如此,才具备问这些问题的前提。假如没有人,你就不问这个问题了,你是倒过来在问这个问题。

刚才讲敬畏是什么意思?惟有如此,这种自发秩序一直在起作用,一直通行,一直到今天,人类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都是靠自发秩序,人力所能启及的部分很小。所以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们之所以有今天,之所以有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等等,都是因为自发的秩序,由于自发的秩序就是一个好的秩序。这个其实经济学家都谈到过,包括像亚当·斯密说,什么是最好的制度,自然形成的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就是最简单的。当然还有一个更近一点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勒,人家问他什么是最好的企业规模?他回答是你看最有活力的企业的规模就是最好的企业规模,就是如此。由于自发的秩序走到今天,使人类达到了这样一个发展的程度,这样一种繁荣的程度,让人类达到这样一种高度,所以这个秩序就是好的,所以你在不懂它的时候就要敬畏,这就是这样一种态度。其实英式自由主义的态度就是这样,待会儿我会再强调一下。

这是一个恰当的文明规则。这种恰当第一就是说我要靠经验,我有了经验以后,我就要对经验进行理性思考,所以第二我要靠理性。第三我知道理性是有限的,理性是不及的,所以我要敬畏,基本就是这样一种逻辑。对应刚才说的,第一我要尊重习惯,习惯是好的,然后我对习惯进行思考,从中提炼出理性的原则,形成习惯法,以至价值原则,但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我敬畏自发秩序,这就是人类学的东西,这也是我讲的英式自由主义基本的框架。当然在这里,应更强调的是习惯本身,由于习惯是非强制的社会秩序,它是过自愿的互动形成的,这一定更接近自发的秩序,这个习惯是好的。而由习惯形成的一些原则,然后应用到法律里,形成了法律,而这些法律是强制性的社会规则,相对于习惯来讲它差一点。这是一个基本的理念,什么是更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这样一种把握。

六、普通法思想传统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再进一步去往前去思考,英式的自由主义对英国的法律,对英国的政治,对英国这种国家建设会产生很大影响。在这里哈耶克强调了,经验的且非系统的东西,恰好和英国的一个非常独特的传统有关,就是普通法传统。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独特现象,因为我们知道,目前世界上几大法系,英美法系是普通法法系,它背后思维模式就是英式自由主义思维模式,刚才讲了第一我觉得经验更靠谱,第二我对经验进行思考,第三我觉得思考完了我还没有完全把握住它,我还要敬畏这些经验,这是他的逻辑。哈耶克在这里也强调,“我们所说的‘英国传统’,…… 所利用的资源主要是那种植根于普通法法理学中的思想传统。”哈耶克讨论自发的秩序,讨论习惯传统,最后强调普通法。

普通法是个什么东西?实际上在12、13世纪的时候,当时英国的国王,他要跟领主之间进行某种统治权的竞争,而这种竞争主要是司法权的竞争。当时英国的王室往各地派巡回法庭,就是所谓的王室法庭。这些法庭的法官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没有任何的法典,没有任何的法律知识,他们当时做的一件事情,到了各地,有了官司,他们就找当地的十二个有威望的人或者什么人来咨询,“你们看看这个地到底归谁?”“以往在这个地方出现纠纷的时候,到底是怎么判?”实际上就形成了陪审团,而这个陪审团就告诉他这个地我们认为应该归谁,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规则判。这个时候到各地巡回的这些王室法庭的法官,就了解到了当地的习惯和习惯法,就按照这些习惯去裁判这些官司。

每年这些法官还有一个活动,每年都回到伦敦进行交流,交流会中这些法官就互相介绍,比如说这个地区有如此这般的习惯,这样一些不同的习惯,到底有什么特点?他们互相交流,从中就提炼出来所谓的普通法,英国普通法体系是从习惯法中提炼出来的,王室法庭最后跟领主法庭竞争也就胜出了。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东西,他们最基本的假定就认为,习惯就是好的,这是普通法最简单的特点。所以他们最后形成了某种观念,这个观念到柯克的时候,就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普通法至上”,也就是说普通法的法律原则,比立法机关的那些制定法还要高,这个是英国形成了非常重要的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我刚才讲的,他们认为,习惯其实比所谓立法机关通过理性的思考,提出几个条款,大家通过,那样的法律更有效率。所以在英国有一个教授说,宪法并不是个人权利的来源,在捍卫自然权利方面,普通法要优于宪法,这是英国的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七、儒学传统与普通法传统的类似性


这个时候我们回头来看一下儒学。儒学传统和英式自由主义的互动,我就不再多讲,在历史中,尤其16、17世纪的时候,中国和西方曾经有过这样一种文化的交流,主要是当时的欧洲传教士到中国来,然后把中国的儒家文献、道家文献,翻译后通过信件传到欧洲,所以当时掀起了欧洲的中国热,当然有很多人做了一些记载,其中有一本马弗里特写的《中国:欧洲的楷模》,里面有大量的记载,其中非常强调的就是魁奈,当时他有一个外号叫“西方孔子”。魁奈当时就说,“如果说在中国,思辨科学没有取得什么进展,而对自然法的研究却已达到尽善尽美的最高程度。”大家可以看这个词的表述,跟我刚才引的哈耶克的语言非常类似,也就是说中国的这样一种思维趋向,是更侧重于自然法,更侧重于像哈耶克所说的这样一种自发秩序,而不是思辨科学,思辨科学实际上是欧陆哲学的特点。当然魁奈也影响到了斯密,大家知道魁奈和斯密是同一代人,斯密当时跟法国交往甚密,斯密是苏格兰人,在欧洲苏格兰人跟法国交往比英格兰人还要多,苏格兰有更多王室后代到法国上大学。斯密在这个时期,跟魁奈及这些重农学派的人交往很多,所以斯密也受到很多影响。而我们知道,斯密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其实他应该和魁奈是并列的,只是英国人更强调他,他所开创的经济学传统是后来哈耶克所继承的。这个是我们要讲这两个传统之间的渊源。

再回头来看中国的情形,中国有一个概念叫“礼”,很多人认为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甚至是一个死去的概念,但实际上不是的。正如费孝通所说“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礼就是习惯,中国过去用这种表达习惯的概念,它是自然形成,而且非常古老,古老到大家不知道什么时候形成的。有一个说法叫做“圣人制礼”,比如“周公制礼作乐”。这个过程也是,礼是由众人互动形成了,知识精英、文化精英对礼进行思考和提炼,也可以视作圣人制礼,这两者并不矛盾。在上古中国,当时大家意识到,像这样一些礼,也就是习惯,它们的效用,它们的存在,使得这个社会变得更有效率,走向繁荣,所以当时中国人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它们记录下来。我们不知道这个习惯背后是什么,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习惯是好的。在中国儒家早期文献中有大量这种记载,我这里强调的是中国儒家文献“三礼”,《礼记》、《仪礼》和《周礼》。《礼记》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献,这个文献如果你要读的话你是读不下去的,为什么?因为它特别繁杂,它记录了很多日常的礼,就是日常习惯。

举个例子,你去别人家,你去的时候那个门如果是开着,你进去以后一定要把门保持开着。假如你去的时候门是关着的,你进去以后一定要把门关上。这是很琐碎的。再比如说有两个人并排站在那儿,你不要从那两个人中间穿过去。都是非常琐碎的。为什么?也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想法。这些礼之所以存在,大家之所以遵循是因为它有道理,它能带来好的结果,但是我不知道它到底为什么好。我的最聪明的做法是把它记录下来,所以《礼记》是非常繁杂的习惯的记载,《仪礼》是非常复杂重大仪式上人的行为规范。

再往后,这些儒家的精英,像孔子,他自己收集和记录这些礼。孔子是“少而好礼”,从小跟小朋友玩就模仿大人行礼,到了长大以后他对这些礼进行思考、总结和提炼,从中提炼礼的精神,提炼道德价值,这是他努力做的事。而孔子的提炼达到极致的程度,即所谓“三无”。“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这就是“三无”,没有声音的音乐,但是我能体会其精神;没有外在行为的礼,它表现了威仪;没有穿丧服,我仍然能感到很悲伤。用理性思考礼,对其进行价值提炼,努力做到用理性来把握礼。当然后来像《论语》这样一些儒家经典也是在不断在思考和提炼这些习惯而成型的,最后提炼出道德价值和行为规范。

再到后来,提炼出的这些道德价值,反过来又可以应用到更广泛的地方。我们知道到了更后期,人类社会不断复杂,最初通过习惯所能够去解决的人和人之间的纠纷,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什么?因为有些纠纷,可能通过双方自愿不能达成一致,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强制性的裁决,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法律。所以《礼记》说“纷争辨讼,非礼不决”。什么意思?这种强制性的法要出现在人类社会中,但是这种强制性的法依赖于什么规则去裁决?还是需要礼。而这个礼已经从原来原始的外在礼仪行为提炼出来了礼的原则,灌注到法中,形成了法的原则。所以儒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春秋决狱”。什么意思?汉代董仲舒已经老了,但是有很多法庭中的官司不好裁决,他们就把案件的内容给董仲舒看,说这个到底怎么判?董仲舒依据《春秋》经典的原则去裁判这些官司。那么这个是什么意思?很简单,因为儒家早期经典,刚才讲了《尚书》、《三礼》、《春秋》、《论语》和《孟子》等,都是对已有记录的习惯进行思考和提炼,形成了一些道德原则。这些道德原则,其实是一个评判标准,是一个社会的规则,当人们碰见需要用强制手段裁判的时候,就可以援引这些由礼提炼出来的道理来解决,这是一个援礼入法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大概到了唐代才结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总体来讲,这个过程也很类似于普通法的过程。余英时曾引用《急救篇》中“官学讽《诗》,《孝经》、《论》、《春秋》、《尚书》、律令文。”他说县官就是县法院的院长,他做裁决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儒家经典,最后才是律令文。“律令文”就是朝廷的法律,这是排在最后面的。梁治平也说,传统中国的民事案件的审理,“往往没有明白载于律文的依据。……更多是法官的自由裁断。当然,自由裁断并非无所依凭,…… 只是在更多的情况下, 他依凭的是礼。”依赖于礼和礼中包含的道德价值,来维系社会秩序。

儒家基本是这样一种特点。“礼”就是习惯,第二个“理”是理性,儒家是用理性从礼中提炼出道德价值。但是儒家仍然认为这两者还不够,所以还有“天”。这个天就相当于自然法。这三者,礼,理,天,跟前面我讲的经验,理性和理性不及是很对称的概念。

八、对习惯与传统的不同态度带来的不同结果


时间关系,最后我讲一讲儒家的传统和英式自由主义的思路,它应该去指导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举一些反面的例子。由习惯和传统决定的那些权利和自由,其实是很靠谱的自由。当一个社会否定它们的时候,想追求一个更美好的社会的时候,可能适得其反。这里我举了一个中国和英国的例子,一个就是中国有着从来就有的权利和自由,包括土地买卖的自由,自由迁徙的权利,乡村自治和对政治领导人批评的权利,当然这里尤其指得是周汉唐宋时期。这些不多讲,我只讲一下土地制度。明清民国时期,中国土地制度按照现代经济学标准来看,也是一个最好的土地制度。大家知道土地不仅可以自由买卖,而且可以分层自由买卖,我这里讲的叫永佃制,永佃权也叫作“田面权”,是可以自由买卖的,甚至不需经“田底权”所有者同意就可以买卖。

而英国是什么情况?即使在工业革命时期,你想进行土地买卖是非常困难的,你必须要将身份与土地一起转让,你是一个农奴把土地卖给另外一个人,那个人不仅获得了土地,还要继承你的农奴身份。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基本上是这种状况,当时如果土地要进行买卖,土地买卖的费用相当于3—5年的土地收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别忘了,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而在中国,我们在近代以来,否定了传统的土地制度,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疑问,为什么近代中国否定了我们认为那么有效率的土地制度,后来实行的土地制度带来了灾难性的结果。有一些农业历史学家研究,证明从1952年一直到1978年,我国粮食的劳动生产率一直都没有超过光绪13年每人2000斤,这一段时间从来没有超过。这段时间发生了土改、集体化和人民公社等等制度变化。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有一个历史学家叫高王凌,一直研究土地问题,研究农民问题,他说他在文革的时候,他到乡下去看,发现一个问题,当时自留地包围了集体土地,他说私田围公田,不就是井田制嘛。大家知道井田制是3000多年前中国的土地制度,很有意思的是,蔑视和否定传统习惯的未来理想,只是3000多年前的制度的回响。

九、百姓日用即道,

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从刚才讲的儒学传统和英式自由主义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一定要非常清楚区分两种不同的自由主义,一定要抛弃唯理主义的自由主义,不要一讲自由主义就是好的,不是的,其实唯理主义是很糟糕的。要注重经验,恰当使用理性,要知道理性的边界,要知道什么叫“理性不及”。要接受普通法思维模式和礼的思维模式,抛弃建构主义的宏大叙事和战斗激情,最后创建一个美好社会的想法。其实这样一种想法,存在着巨大问题。而是要相信历史与制度是在众多普通人日常互动中微小的改进中逐渐演化的,人们从中提炼有价值的规则。我们要学普通法传统。普通法第一相信习惯,第二相信普通人。什么叫相信普通人?大家知道现在普通法的陪审团制度,是大街上随便找十二个人,为什么要随便找人?这就是相信普通人对经验的感觉是有价值的。

类似的话孔子说过,孔子这句话我过去不太理解,最近理解了。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野人是什么意思?就是普通老百姓,什么叫先进于礼乐,就是礼这个东西是普通老百姓长期互动形成的,这就叫“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是什么意思?这些君子看到普通老百姓外在的礼的行为,就收集起来、记录下来,进行思考、总结和提炼,形成了礼的原则,叫做“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具体要用的话,还是学那些野人吧,我还是学那些老百姓在日常互动中形成的经验和习惯,这是孔子说的话,我们更要相信普通人。

最后这句话说话人叫王艮,他是王阳明的弟子。这个人学问不大,但是悟性极高。有一天从外面回来非常兴奋跟王阳明说,老师我发现一个道理,王阳明说什么道理?“百姓日用即道,满街都是圣人”,就是说老百姓日常的行为,日常的互动,日常所遵循的习惯,就是道。习惯极有价值这句话也很有价值。“满街都是圣人”。这些老百姓通过互动,形成了规则,形成了道,并遵循它,这不就像圣人一样?当然还有一点,所有这些人心中是有良知的,只是平常被遮蔽了,一旦我们抹掉盖在良知上的灰尘,我们就会发现良知,发现良知就是圣人。最后这两句话我送给大家,“百姓日用即道,满街都是圣人。”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盛洪老师,百姓日用即道,满街都是圣人。相信我们同学们或者我们今天的来宾,都能够体会到盛洪老师今天演讲的逻辑,包括最后盛洪老师送给大家的这句话,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为什么有作用?是因为它是自然的秩序,也是我们平时互动中的习惯还有很多习惯,比如说英美的判例法系,也就是他们的普通法都需要我们体会的。下面我们有请经济金融网本老师,本老师会和盛洪老师有一个互动,我们把这个能够在某些方面能够深入下去,互动之后我们会给同学们和现场来宾一些时间大家来提问,提问的同学会收到我们一个小小的礼品,我们学院的书,下面有请本力老师。

(根据录音整理,经本人校订)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经济学原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上盛洪:儒家传统与英式自由主义——2016年9月23日在耦耕读书会上的演讲发布于2021-05-07 12:22:25

在线客服
建议反馈

建议反馈

18708131921

微信咨询
命理百科
返回顶部
X命理百科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jglengyan

(咨询前须关注公众号、注明来意)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