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晚,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会在大礼堂传播综合实验室举办了第二期读书文化——品读社会学经典《现实的社会建构》与《儒教教》。本期读书沙龙由2019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王婧懿和孟维翔主讲,蒋效妹担任主持人,特别邀请严功军老师、王飞老师、刘利刚老师和邝野老师点评指导。



我们需要记住一点,尽管制度世界的客观性对个人来说是个庞然大物,但它始终是一种人造的、被建构的客观性。而人类活动的外化产品获得客观性的过程,就叫作客体化。制度世界是客体化的人类活动,每项制度都不例外。换句话说,尽管社会世界在人类经验中属于客观事物。但它并未因此获得一种完全脱离于人类活动的本体论地位。——《现实的社会建构》


在分享本书内容之前,王婧懿梳理了知识社会学的主要脉络。


主讲人王婧懿


马克斯·舍勒是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社会是知识中的社会,知识是透视社会及其特有结构的窗口。卡尔·马克思则提倡知识的社会决定论,即知识是社会中的知识,任何知识都是社会的产物。集大成者卡尔·曼海姆受到马克思和舍勒的影响,认为知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应该把知识与社会放在一起考察


知识社会学不仅研究人类社会的“知识”在经验上所表现出的多样性,而且研究一切“知识”在成为“现实”时所经历的社会过程。《现实的社会建构》这本书讨论的就是社会与现实、个体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日常现实社会、客观现实社会和主观现实社会。



日常生活现实是将人类的主观意义变成符号、制度等非人产品的过程。日常生活中存在至尊现实和特定的意义领域,至尊现实全方位包裹着其他现实。语言作为生活中重要的符号系统,把人们共享的体验客体化,整合散落的现实领域,储存集体知识。通过储存,社会知识库得以建立。


客观现实社会是人类活动的外化产品获得客观性的过程。重复一次或多次的人类活动会导向一定程度的惯例化。当不同类型行动者之间的惯例活动呈现出交互类型化时,制度化就出现了。制度化通过个人角色扮演镶嵌到个体经验中,使个体携带特定的角色知识。制度建立后,需要进行验证,使制度变得客观上有效,主观上合理。


主观现实社会是制度、符号和产品回归到主观意义中的过程,也是人被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包括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初级社会化是个体在儿时所经历的第一次社会化,次级社会化是在劳动分工催生知识社会分配时产生的社会化。由于社会化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所以需要运用手段维护主观现实,确保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之间对称。交谈是最日常、最重要的现实维护工具。


最后,王婧懿对社会建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社会建构是一种分析框架而不是理论内涵;作为现实世界中的人,应当运用自身的理性和辩证思维,既要主动参与建构现实,也要对媒介营造的“信息环境”怀有批判精




中国的语言,部分由于它具有异常理性的结构,所以它无法为诗与系统性的思维服务,也无法促进演说术的发展;而希腊文、拉丁文、德文及俄文等诸语言的结构,各以适合自己的语言的方式发展出雄辩术来。——《儒教与道教


孟维翔从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基调和宗教观点入手,分享了《儒教与道教》的研究背景与主要内容。


主讲人孟维翔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命题。“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有一种时代精神的无形支持:这种时代精神表现为社会精神气质,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时代精神决定了这一事业的成败”。


韦伯认为,新教伦理产生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东方宗教由于不存在这种宗教伦理和精神性因素,尽管在物质条件方面或许更有利于资本主义产生,却迟迟不能发展出资本主义。


在《儒教与道教》这本书中,韦伯研究的主要命题是中国为何没有出现西方的资本主义。他以较大的篇幅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韦伯把儒教与西方的清教作了分析比较,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韦伯首先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考察了中国社会有利于和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货币经济的发展、家族企业为首的市场经济制度、儒教伦理对财富的追求和商人阶级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出现。但国家财政对货币的任意发行、没有自治权的城市与行会、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世袭官僚制、工商业需求匮乏的氏族组织和村落自治却抑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精神文化层面,韦伯以“士人阶层”为出发点,认为士人是中国的统治阶层,是中国文化主要承担者。士人对外强调以和为贵,对内重视个人的自治。所以儒教徒归根到底是讲究和平主义,并以国内福利为政治取向的士人。儒家诚信伦理讲究因诚而信,“诚”是对单一个体的要求,是一种道德品质,诉诸的完全是自律的良知。而西方讲究因约而信,契约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背后是法律与规则。



韦伯认为,儒教和清教都是理性主义的,不同的是儒教的理性主义是入世的,是适应现实的;而清教的理性主义是出世的,是支配和改造世界的,更具有革新性。因此,儒家伦理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出现与发展。


最后,孟维翔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韦伯对儒教的研究是一种西方中心视角的研究,缺乏对儒家文化的深刻了解与考察。对韦伯来说,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构成西方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最终形成了全球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但马克思认为宗教只是一种边缘现象,属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异化”的消除而消亡。



研会准备的贴心小零食


在Q&A环节,同学们与两位主讲人之间展开了讨论。针对《现实的社会建构》,王耀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建构的观点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思考方式,这很可能会走向虚无,进而他提出应当思考本质主义是否仍有必要的问题。李楠就制度身份如何被剥夺等问题与其他同学展开了讨论。


王耀民分享观点


谈到《儒教与道教》一书,粟晖钦介绍了韦伯的思想路径:受19世纪德国阐释学派影响,韦伯特别强调解释行动者背后的动机或者主观意愿,并由此衍生两种行为模式——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


粟晖钦分享观点


中美文化关系专业博二学姐刘娜认为,韦伯在选取清教与儒教的特点时有意制造两者的对立,以此为自己的说法辩护。


刘娜学姐分享观点


严功军老师从实践和学术层面提出了四点建议:一,要珍视每一次发言,这是展示自我的机会;二,读书要有三个层次的目标,书本内容是什么、哪些内容有价值、读完以后有何生活启示和学术启示,三个目标层层递进,尤其要看到学术价值;三,在《现实的社会建构》的学术层面,要区分不同层次的现实,既要看到宏观层面的知识生产社会建构,又要看到微观层面个人的社会化;四,后现代主义不必然会走向虚无主义,后现代的思维方式为我们多元、辩证的看待问题提供了指导意义。


严功军老师指导点评


王飞老师给同学们提了三点建议: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明确问题的概念,并且围绕同一个问题域展开讨论,不要混淆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要摆脱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应该多元视角,同时看到价值与不足;读书时要把作者置于历史语境与学术框架中分析,寻找书与书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地图。


王飞老师和邝野老师指导点评


刘利刚老师运用符号学分析了《儒教与道教》,认为其背后体现了宗教的元语言问题,包括动力源语言和制动元语言。动力元语言就是清教徒把自己看作上帝的选民,因而努力创造财富;而制动元语言则是清教徒获得财富后要惠及他人,从而抑制个人无穷无尽欲望。刘老师还强调,要以文本为中心展开讨论,讨论时注意使用专业术语


刘利刚老师指导点评


写在文后:本次读书沙龙由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会主办,蒋效妹同学负责组织筹划,刘小曼同学负责撰稿推文,郭慧同学负责拍照。非常感谢所有人的辛勤劳动与付出以及同学们的热情参与。

END


图 / 郭慧

文 / 刘小曼

排版 / 刘小曼

审核 / 严功军 王飞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川外新传研习会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新传读书沙龙《现实的社会建构》与《儒教与道教》发布于2021-05-07 14:56: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