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武夷山统战部邱宁卫先生。2020年10月,我前去拜谒武夷山,实地调研学习武夷山文化。邱先生和陈女士热情相待,一同前往武夷宫各处,包括止止庵。邱先生一路讲述武夷山的前世今生,文献功底之深厚,甚是少见。他和陈女士的热忱使我的武夷之行备感温暖。后先生携友来厦门,再续道缘,并以其师邱理真先生的《天开紫极》一书相赠。由是感激。上周收到邱先生《止止悠思》一文,汇通三家,纵谈百代,考证讲究,文笔风流即建议与本 的同修分享。由于前几天正集中上传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注译系列,不宜间断,故延至今日转发邱先生大作。我们共同学习武夷山的道文化tdy知识。全文如下:

 

止止悠思

 ——武夷三教文化思想阐微

                                              邱宁卫

  

止止庵在武夷山而言,是一个寂静的去处。


她不如大王屹然一柱,个性张扬;她不像玉女亭亭玉立,在水一方;她不及天游孤峰连横,山水俱奇;她不若大红袍声名迭起,红遍天下……她一脸羞涩,默而不语。

自打三十多年前,认识止止庵的第一眼,就觉得她是一个寂静性格,三十多年后的今日,她仍隐伏难显。也许她要坚守住的就是这样的寂静。


寂静而隐伏的止止庵一如第一次眷顾她的太姥一般,秘莫测。太姥,或曰皇太姥,据《武夷山志》称其为神星之精。秦时,母子二人,来居武夷,采黄精以饵(丹药),修炼于止止庵。

太姥者,何许人?


太姥者,或曰皇太姥,据《武夷山志》称其为神星之精。《八闽通志》称太姥娘娘在“闽中未有生人时,其神始拓土以居民”;《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福建《三山志》皆云,太姥为福建最早女神,是南方古越人的始祖母;畲族《高皇歌》、《后汉书·南蛮传》等,认为太姥是畲族的始祖、尧帝的母亲福建学者共认太姥娘娘为“八闽人祖”、“东南圣母”,其地位相当于南方人的女娲今考福建有太姥故事的地方皆为人文历史最悠久之地,由是而观之,止止庵出身古老而高贵。

自太姥偕子于此修行后,历代于此修行者代有传人。知名者有:


秦时,武夷十三仙真人张湛、女真鱼道超、鱼道远三位仙人修行于此,后皆仙去。


晋有娄师钟,唐有薛邴、洛阳李铁笛、燕山李磨镜、张草衣俱于止止庵仙去。


宋时有东京李陶真、南宗教白玉蟾、东阳黄咸中修道于此。


元代有永嘉金志阳、三山王与敬、程斯道。


明代有江一源、邱云霄。


清代有邓行达。

概皆于此修道有成。故当年白玉蟾一见止止庵而叹哉?奇人异士,不世而出。透过历史的时空,我看到的止止庵并不寂静,她的寂静只是相对于滚滚红尘,喧嚣繁华,她的寂静一如她的处地。她隐藏于大王玉女之间,背倚大王峰之西壁仙鹤岩,登仙岩下,左为大王峰东壁延伸而拥,右为铁板嶂亘立而护,前有水光石为照,侧依仙桃涧环绕而出,外就九曲溪一曲洞天门所映,三面崖壁拥护,四面幽林环绕,地形极为隐蔽而幽静,仿与热闹绝缘。然而从她有了“止止”这一不凡的名字的那一天开始,她就注定了她终有一天是要声名鹊起的。据白玉蟾所考“止止”之名来自于在止止庵修行的宋朝东京李陶真、洛滨李铁笛、燕山李磨镜,而后当朝宰相李纲为符梦雪之兆于此访三李,并欲在此建吏隐亭,然三李由唐至宋,时间跨度之大止一李乎?而李纲大人所符梦兆当止乎?吏隐亭欲建而未建,是可谓止而未止乎?“止止”之名,其由来也难止。

止止庵寂静生幽静,幽静生清净,再以人间可清静之地的终极诱惑叩响了无数求道者的心门。时至今日,以至将来,止止庵在道人们的心中都必然的占据神圣的地位,而给止止庵注上神圣这一注脚的正是为后人深情写下《武夷重建止止庵记》的南宋真人白玉蟾。


玉蟾其人,身处南宋。本姓葛,祖籍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少年失怙,随母改嫁白家,遂从白姓,号琼琯。七岁即能诗赋,十岁那年,应召到广州试童子科,考官令其作织机诗一首,白玉蟾思索片刻,即赋诗曰:“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作一匹,日月如梭天外飞。”尔时已露金声玉振之质。然纵览玉蟾一生,落拓坎坷,浪迹江湖,飘零四方,身世扑朔迷离,世寿一说36岁,又一说96岁,皆不影响其一生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多览群书,研究学,参受大洞法律,奉行诸家大法,独于雷法尤著验焉……胸中一点浩然,发为词翰,已无烟火之气。一丈草书纹飞动,诗章立成,文不加点,草隶皆精,诗书画融通,随处吟咏不可胜数。经整理留存于世的文字著述《白玉蟾全集》计百万余字。

白玉蟾于中国道教的贡献极大,他师承南宗四祖陈楠(世称陈泥丸)真人道统后,励志光大南宗,神霄大门庭,收了彭诔、留元长、谢显道、林伯谦、潘常、周希清、胡士洵、罗致大、陈守默和唐致柔等高道为徒,创立了以“靖”为名称的教团组织,成为金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人,其所治为碧芝靖,彭诔所治为鹤林靖,林伯谦所治为紫光靖,明代高道武夷山隐屏峰修行的汪三宝、刘端阳亦有南冥靖传承

学界共认白玉蟾为南宋道教中最杰出的人物,因他不论在道教理论创建上,或是在内丹、雷法修为方面,都堪称当世第一人。他是将金丹派南宗丹法宏扬于世并健全南宗门派的关键人物,是南宗门派的实际创始人。考白玉蟾一生因缘,与武夷最深。武夷山是他创派及传承的核心基地,与武夷因缘,又以止止庵为最。在他自己所写的《武夷重建止止庵记》中,他亲口答应詹琰夫“必永身住持之”,时为嘉定丙子壬春(公元1216年),自此止止庵以南宗金丹派祖庭圣地的身份走进中国道教史。

那么,让白玉蟾许之以永身住持的止止庵,到底还藏有多少神奇的魅力呢?我想解开答案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一同走进他为止止庵的重建者詹琰夫所写的《武夷重建止止庵记》中与之神会于止止之境。


詹琰夫,南宋武夷山籍著名学者,字美中,为世代簪绂之家,感浊世仕路多艰,遂退隐武夷山中不仕,喜结交方外高士白玉蟾后,于嘉定丙子壬春(公元1216年)开辟已淹没草累间止止故地,重建止止庵并延请白玉蟾住持之,玉蟾允其请遂作《武夷重建止止庵记》。

细品《武夷重建止止庵记》,玉蟾云:“大云金身之招提,实左右乎止止庵侧。”他肯定的判断止止庵是笼罩在武夷上古修仙成功的仙人们的仙气之中,又云:“神仙渺茫在何许,武夷君在山之阴。孤舟只棹归去来,琼花满地何处寻?岂非止止庵清绝胜妙处也!詹美中定知玉皇将再宴(此指幔亭招宴),白玉蟾亦将炼七返九还之丹,此日此文不徒作也。则然若异日有异事,犹见止止庵不徒建也。”又以霍童山寂寂庵为例,认为詹美中定能于止止庵修行后会武夷君而仙去

再观玉蟾先生对止止庵美好生活情景的描述,“若武夷千岩万壑之奇,千山万水之胜,莫止止庵之地若也。云寒玉洞,烟锁琪林,紫桧封丹,清泉浣玉,猿随羽客,鹤唳芝田。铁笛一声,群仙交集;螺杯三饮,步虚泠泠。盖可以歌太空紫虚之洞章,吟玉灵羽翮之仙曲。然则尘埃不碍眼,古今皆一时,而绛幔虹桥之事犹宛然矣,奇哉!青草青,百鸟吟,亦可棋,亦可琴,有可对景,无诗自咏心。”一派美好而又逍遥自在的山居岁月,如何不令人向往!


最难得、最精妙之处在于玉蟾先生为我们详细解释了止止庵之名止止的文字奥义。“盖止止者,止其所止也。《》‘艮兼山’之义,盖发明止止之说,而《法华经》有‘止止妙难思’之句,而庄子亦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是知三教之中,止止为妙义,有如鉴止水,观止月,吟六止之诗,作八止之赋,整整有人焉。”

查止止在中国众经之首《周易》中艮卦的本义,即是不当说则言止,不当动则行止,所谓遇挫其止,化险为夷,通俗的演义就是心不乱动,脚不乱行,管住全身,管住嘴巴,最重要的管住心(思想),最终的目的是能远离祸害。


《周易》传为文王姬昌所作,因儒教创始人孔子曾读易而韦编三绝,又专门为易作《传》十篇,故而儒教将《周易》奉为儒门圣典。孔子的儒教核心思想是克己复礼、天下归心,即通过对三代礼制文化的恢复传承,而达到实现道德天下的大同世界之理想。那如何实现复礼这一目标呢?即止,天下万民止乎于礼,即是正确的途径和实现天下大同的重要保证。概而言之,一个人美好而又完整的人生过程应遵循“上止正”,则可终其一生实现理想而无忧。止字少一划为上,首先要求一个人要努力上进,诚可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止字加一划是正,人生的过程应当坚持守正、行正,方能最终实现正确的结果。而上与正的核心就是上字加一划,正字减一划,止也。保持止静的心态和知止的智慧,方能为谦谦君子。诚如儒教经典礼记·大学》起首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参止止在佛教经典《法华经》中所云何义?翻开《法华经·方便品第二》,释迦牟尼作为已开悟的佛,在这部他即将涅槃时所说的经典中,强调了三句“止”,而且这三句话都是对他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的,可见这三句话在佛教中的重要性。第一句话是“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此句以禅门大德大珠慧海言即是真理无处不在,青青翠竹是,郁郁黄花是,但难以言表。虽处处皆是,却难以深解,唯开悟的佛与佛方可究尽。第二句话是“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此句之意是:停住!不说,不说,若把真理说透,则世间之人都将惊讶怀疑。第三句话是佛祖释迦说的偈子:“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文义上说是,止住念头,止住观点,不要再说,真理的味道说不清,其美妙难以思想。很多傲慢的人,你越是和他说,他听了更不尊重且不相信你,总之,真理的味道没有穷尽。这里用井底之蛙的故事打个比方,井蛙只相信天下之水为他所在井的井水那么多,而天也只有他看到的井沿那么大。亦如一人抱着一棵大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佛所云止止,不可言,一言难尽!

解止止在《庄子》所指何义?庄子亦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是一生不合作于社会,而又幽默诙谐的庄周在他所著《庄子》第四篇《人间世》中借孔子仲尼之口回答弟子颜回的“心”之问。换今天的话来表达就是颜回问孔子“如何进行心灵的大扫除呢?”孔子的回答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的止是有限、限制的意思,耳朵因能听被限制了,我们的所听是有限的;人心的灵动空寂被思想限制了,我们有限的人生终一生的思考、思想终是有限的。由是弃实就虚,所谓实为体,虚为用。“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以要经常心灵大扫除,做到“虚而待物”。然后孔子再次和颜回说:“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里庄子再次借孔子之口说,你看那极为稀少的真智慧的人,都是能让心灵如空屋一般彻底放空,随处透亮的人,这样的人在生命的当下,在止止的每一个瞬间都何其吉祥啊!诙谐幽默的道家之庄子,在他的逍遥之理想、齐物之见识、养生之延寿、人间之世故中总结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今天的我们,读到此处,不得不感叹庄子的良苦用心。

寂静的止止庵,只一个庵名,让我们查之、参之、解之,就已阐扬出中国三教文化的无限秘奥来,那白玉蟾真人又是如何解释止止的呢?云“青山白云,无非无止止也;落花流水,亦止止也;啼鸟哀猿,荒苔断藓,尽是止止意思。”又云“止止非止之止止,实谓止其止之止而已矣。”我想,止止之妙不在庵,但藉庵而传乎后人也。

走进今天的止止庵,庵分五进,四台地。一进为止止庵的牌坊,进得门来,过一空坪地,即是二进一台地,为祖师殿,内供南宗金丹派五位祖师塑像,三进二台地为易经楼,四进三台为止止壶天,五进四台为一岩壁塌陷而成的巨石台天然洞穴,是一处很好的清修场所。我返回站在“止止壶天”四字的摩崖下,耳边突然回响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行吟“壶中别有仙家日,岭上犹多隐士云”,感慨良久!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道藏研究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止止悠思——武夷三教文化思想阐微发布于2021-05-07 1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