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儒家的很多传世观点不敢苟同,因世传颂得势大,为避免逆缘太多,尽可能小心翼翼地回避。碰到一些机构邀约讲课还特别强调儒家内容时更是骨鲠在喉,其断见误人处似乎亦成为公然的真理了。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况且,理不辨不明,今天就将古今机缘汇于一处,如有些道理就做些调整,如认为没有道理就自己找出真正的道理,总之,大家还是可以按儒家“见贤思齐,见不肖则内省”原则处理。


         一、孔夫子论道与开悟前的思想


        儒家孔圣人五十岁左右研究学,据说才有十翼问世,但是否一定是他作的学术上目前也无定论。他研究易经后,说了一句具深刻感悟的话:“朝闻道夕死可以,吾道一以贯之”。

 
        此论的道统见地虽具开悟之境,但“朝闻”、“夕死”之分别透出端倪,有一只脚在内一只脚在外之嫌。另外,从此句的感叹亦可反映其之前的迷乱状态,否则也用不着感叹和强调道统。所以,才会弄出仁义礼智信及孝经等一些难以究竟圆满的思想概念。大道之学不会越弄越复杂的。这一点上,老子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之论,不能说不是儒家的盲点。


        孔夫子五十岁以前的教化思想从大智慧圆融角度论有些是值得斟酌的。从逻辑上说,自古圣贤并不是天生就是圣贤,是需要一个觉悟过程的。大福报如释迦祖也是十二年历尽艰辛的修证才大彻大悟的。切莫将圣贤觉悟过程中的断见、短见之聪明当作其开悟后的大智慧。



  

      虽然孔夫子在《说传》中也谈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但孔夫子的开悟似乎更多是学问上的知见,真正身心合一的印证在儒家典籍中似乎并非其主要,才会有后来阳明倡导“知行合一”思想的补充吧。另外,儒家在对生命生死超越上几乎没有真正有成就的人也算是一种旁证吧。走二元思维、二元研究的路子多堕落在道理上的知见,现在的学者国学大师几乎都是这个路数。


        其实,古贤对于儒家与佛家于大智慧层面也早有辨证


        禅宗《宗门武库》记载这样一个公案。王荆公(王安石)一日问张文定公(张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后绝无人,何也?文定公曰:岂无人?亦有过孔孟者。公曰:谁?文定公曰:江西马大师、坦然禅师、汾阳无业禅师、雪峰、岩头、丹霞、云门。


      荆公闻举,意不甚解,乃问曰:何谓也?文定曰: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焉。公欣然叹服。后举似张无尽(张商英),无尽抚几叹赏曰:达人之论也。


        什么意思呢?王安石认为孔孟之后就没有出大学问者了,张方平则不以为然,认为超过孔孟智慧的其实出了很多,并随口点出一些大禅师的名号。王安石不解,张文定公解释说:儒家庙小留不住大菩萨哦,均出家到佛家了啊。


        王安石后跟宰相张商英谈起这件事,张商英亦大为赞赏,认为是真正通达人士的见地。张商英其实以前也是儒家门庭,后受深有智慧的太太启发逐渐入了禅门,乃宋朝修为有成而又隐于朝的大德居士




        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史记 老子传》老子对孔子思想的一段话。文中有: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老子这段话反映了世道生命最为关键的存在意义和修为理念。老子说,你说的那些不过是些死人留下的思想,换句话说,都是些不懂得生命之人的想法。那些外在的状态、色相、骄气、过度过分的的志向、理想其实对生命是没有真正益处的。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深藏若虚,不会特意去张扬什么理念思想,显或隐不过随顺机缘,自然而为。


        儒家为建立社会秩序设置了一套概念体系,以政为学,本质上是为治乱。自古通大道者,文字都不会太复杂,所谓言简意赅、大道至简。大道至简当然也包括文字般若。儒家虽发心是善的,其选择救世的方式、过程则不圆融不究竟,与大道有背离,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从世道阶段性这个小系统的价值观来论是存在一定价值的,从生命觉悟这个大系统论则易误人慧命。选择什么济世方法终究还是跟自身觉悟程度有关。当然,儒家后来由理学心学逐渐向佛家汇通,我们也并不能否认儒家《大学》、《中庸》核心思想对生命觉悟的真实意义。



   

     二、难合孝道的一些《孝经》断见思想


        《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首先,孝只是儒家表达社会伦理的一类概念,儒家还有仁、义、礼、智、信、忠、悌等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或原理,是否有一个概念能将其全部贯通吗?如有一定是根本性、究竟性理念。


        道家勉强用了一个“道”字。孔子老大不小才明白这个字的含义。德也不过是道的显现,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最大的德就是道啊。佛家则用了一个“空”,回归到空是要证悟的。悟在心,悟空为觉,觉成就智慧,智慧指导修证。世道一切做人做事均是觉悟和修证的过程。



        所以,智慧最为关键,可以贯穿一切,道家悟道的目的首先也是要成就智慧。孔夫子在《孝经》中说孝为德之本,所有立身行道均由之生,以致世道还演化出“百善孝为先”之语,实在颠倒。


        道才是德之本。古人常说“忠孝不能两全”,孝之一字不过是一类现象的表象,根本无法取代其它儒家概念性理念,如何能成为德之本呢。孝必须以道为基为归,是谓孝道。不明道、合道,没有智慧涵养,孝不足为孝,孝只会成为一种死的概念,只会堕落为世人“为我”的工具。


        因此,“百善孝为先”不如改为“百孝善为先”来得通透圆满。好比有些做父母的因贪欲之性故,让子女偷盗或占有他人财物等不善之行,晚辈是否也因孝敬父母而遵循呢?肯定是不可的。长辈如不修养觉悟自己,缺乏基本的善心,晚辈一味地顺从其嗔怒怨恨之性,会将长辈“孝”到什么地方去呢?会掉到恶道去。



        大孝之人是要懂得如何用适宜之法将不善尊长导入正途、正命,不要让家族长辈将来堕落恶道受苦。所以,行孝其实是需要智慧的,至少倡导以善为先较以孝为先圆满些。如不论长幼均持善心、利他之心,孝与不孝已是剩语。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个明显局限于小家小我,不如佛家大义和超然。


       佛家为利益众生或求证大道不惜割肉饲虎、舍身忘命或苦行历练。这种小孝断见之理如何能圆满世道,助人觉悟智慧回归生命的真实呢。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个就更加误人了。


       与此一脉相承的便是儒家自古的“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等俗念了。


    人生一世就是为了立身扬名吗?名跟生命真实有什么本质关系吗?真领悟了宇宙生命真实不可能是这种见地的,佛家称之为断见。


     另外,你的父母显达了高兴了,别人的父母不就失落难过了。这种观点本质上是“为我”的体现,与自己提出的“仁者爱人”思想自相矛盾,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矛盾的。



        这类因觉悟水平有限,见地不彻底导致智慧、慈悲有限之处还有孔夫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儒家自己标榜有“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四十不惑意谓着没有疑惑,没有疑惑就应知命啊,怎么到五十才知命呢,中间十年干什么去了啊。再看禅宗大德的见地:“宗门之理事,毫厘有差,便即不是。不然则颟顸佛性,笼统般若,埋没祖师,失却佛法”。颟顸,不明事理,糊涂的意思。所谓一份实悟一份见地,儒家见地如此与其实修实证有限是一致的。


        三、《大学》探究未知的路子与西方分析还原思维的误区


        《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的“格物”也是值得斟酌的,况且“物格”就一定能“知至”吗?!


        格物理念与西方现代科学一直沿袭的以物质为基础的“分析还原”思维理路较一致。分析还原思维系割裂式简单化,所以才导致如今以地球资源耗损为根本的科技文明物质文明,不啻于以发展的名义给自己掘墓,因为不清楚宇宙和生命的真实。



        而且,“物格”因二元思维必然陷进认识论之悖论,怎么可能“知至”而认识真理呢。认知的对象与认知的主体本质上是互动、互补、和谐的太极阴阳关系。不考虑测量主体(意识)对试验的影响,量子领域必然会陷于“测不准原理”的障境;宏观领域现在也有享誉世界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心水试验”的可重复性结论将其显露出来了。


        对于二元向一元的回归,道家、佛家均有“身心合一”的修为理念,而且还有进一步揭示真实的“无中生有”、“空中生妙有”思想。儒家的“格物”实不出其的智慧观照,勉强的“中道”思想算是二元思维中的极处了。


        如果将圣贤们对生命的觉悟和慈悲接引做个分别,因自身觉悟层次而导致救度世道方法的智慧上则存在差别,最彻底觉悟、最圆满智慧的非释迦佛不可了。即使是老子,亦多在认识真实之觉悟过程层面,至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回到世道,应机接缘,助世道生命觉悟则不是其主要。


        以上是对儒家某些传世思想做的一些辨证,并非不承认其对世道社会稳定性的阶段性价值和意义。只是为圆满生命觉悟之真实价值,亦算是一种分别智吧。

     顺缘也好逆缘也罢,能让后人多个辨证真实的机缘,总有其意义所在。
                                                                      

  刘硕斌

  2011年12月21日于北京清华园宾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术数中医:现代禅悟学研修中心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小心儒家思想发布于2021-05-10 00:04:3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