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面临着很多问题,总结一下无非是几点:心灵困顿、家庭矛盾、社会隐患、世界冲突。然而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在想办法,政治家在开会,哲学家在思考,经济学家在打架,企业家在融资,文学家在发泄……然后,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一般平民百姓,日出上班,灯亮下班,工资奖金,柴米油盐,日复一日,噩噩一生。

其实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几十年前提出过解决方案,认为解决人类问题,只有靠儒家思想大乘法。

汤恩比的话对不对另当别论,但我们如果潜心研究一下儒家学说,发现真的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实乃济世良药,不二法门

一,理顺了其实很简单,可以秒懂

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很有智慧

远古先民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大自然,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风雨雷电的触发,山川河流的变迁,花鸟虫鱼的生长,乃至人本身的生老病死,发现了许多规律,古人就称之为“”。

“道”是儒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实说白了就是天地万物运行的不变规律。

古人发现了“道”,进而觉得人类应该依据道来做人做事,这样又诞生了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德”。所谓“德”,就是根据“道”而总结出来的人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所以古代的道和德是两个概念,而不是后人所言的“道德”。

尽管人们从自然规律中发现了“道”,也依据“道”而总结出了做人的“德”,但还是太抽象,除了天资聪颖的圣人贤人,一般人还是不懂。

这时候,伟大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出来了。

要让人们怎么做才能有德,合乎道呢?孔老夫子又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仁”。这个“仁”字,就是儒家的核心。

孔子的意思,你只要做到仁,就有“德”了,进而合乎“道”了。

前面道字和德字还没弄明白,又多出来一个“仁”,还是不明白啊,什么是“仁”?

“仁”,从人从二,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把“仁”字做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标准、乃至境界。说到底,人活在世间,要想大家和谐共生共存,本质上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做到“仁”啊,就是相互亲爱。

仁者爱人,就是每个人对别人好一点,一个人能做到“仁”,就有“德”了,就合乎“道”了。

众生根器不一,觉得“仁”还是有点抽象。孔夫子有耐心,只好讲的再具体点,好让大家心里明白,同时能够切实去做。于是孔子又提出了一个字----

“孝”!

这下明白了,先爱父母,称之为孝。

“孝”概念的提出和完善,终于完成了儒家思想的体系。

因为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我们人一来到这个尘世间,最先接触到的是父母,对父母的行为规范呢,就是“孝”;有“父母”了,然后有“兄弟”姊妹,要“悌”;然后长大了,男婚女嫁,有“夫妇”了,要“礼”;到社会上做事,接触到很多朋友,要“信”;无论上班还是自己创业,都有领导和被领导关系,意即“君臣”,要“义”要“忠”;同时做人做事要“廉”“耻”。

如此,儒家以仁为核心,将人的社会关系分为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如何与人相处,做到“仁”呢?儒家提出了“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孝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爱,不可能爱其他人。反之,一个人能孝顺父母,自然会爱兄弟姊妹,推而广之,自然会由孝而生出其它七德。

所谓“百善孝为先”。

总结一下,儒家思想主要是讲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仁”为核心,以“孝”为起点,做到“八德”,自然“五伦”和谐,五伦和顺其中又暗合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于是,由“孝”至“仁”,由“仁”进“德”,由“德”合乎“道”,就会出现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同”社会,因此,前面关于心灵、家庭、社会等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

 

二,那么如何学得会呢?

近年来,明显地感觉到国学热起来了,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巨贾豪富,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家庭主妇,各色人等都有学习国学的内心需求,何以故?因为物质日丰,心灵却无处安顿。

暂且不去分析国学热的原因,也不去讲学习国学的必要性或重大意义,我们先讨论学习的路径和方法。

可以去大学中文系学习。这个倒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再说现在大学中文系教授,大都成长于文革时期,骨子里还是抱着批判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另外,从年龄来看,现在的教授基本上是四九年后出生,他们不象民国时教授有深厚的旧学功底,所以能否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还真难说。

可以去听听讲座。现在民间有很多书院或培训机构,也讲传统文化,大致有几种:要么叫你读经,之乎者也读的你一头雾水,反而心生厌离心;要么沿用成功学那一套,硬生生地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讲着西方文化的内核,与中国传统文化背道而驰;要么不解经义,个人随意发挥,甚而宣扬迷信。当然,还是有很多机构拥有博学长者,那要靠各人缘份了。

比较靠谱的方法是自己读书,然而国学书籍汗牛充栋,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读什么书能快速入门乃至有所斩获学以致用呢?

个人体会,由浅至深较妥。

先读蔡礼旭先生的《弟子规四十讲》(世界知识出版社)。千万别以为《弟子规》是小孩读的,其实现代人从小基本上没接触过传统文化,需要由浅至深地普及,而《弟子规》以简的语言,把儒家重要经典的精华都表现出来,至少让我们清晰了是非善恶的标准,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而蔡礼旭先生应该是目前讲《弟子规》讲得最好的。此书不但让我们自身受益无穷,也让我们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处理好夫妻关系,如何孝养父母,甚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工作

再读刘余莉教授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团结出版社)。《论语》是儒家经典,如果我们自己看注释白话文,很难明白其中的微言大义。过蔡先生的《弟子规四十讲》之后,有了基础,进而读刘教授的这部论语讲记,学识上会得以提升。刘余莉教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学涉中西,儒释道皆通,个人修为也达到了相当高度,这部论语讲记不可不看,细读玩索,必有所得。

    再深一步,就要看曾经一时洛阳纸贵的《论语别裁》了。南怀瑾大师无须介绍,他是农耕社会留赠给我们这个工商时代的珍贵礼物,若是在过去,足以从祀孔庙。

    如果意犹未尽,可以继续读南大师刘教授蔡老师的其它书籍,时间宝贵,择书而读,择师而从。

 

三、学了有没有用?

如果仅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了一辈子也没用。

读书既不是为了报书单以示博学,也不是为了晒观点以显己能,而是为了增长智慧“学以致用”,当我们从经典上明白了圣贤所讲的道理之后,马上实践,“学而时习之”,用来指导我们的言行,才能不断进步,不负读书之名。读书当能使生活得以改善,命运随之改变。唐太宗关于读书作用有四个字值得铭记----“临事不惑!”

回到儒家学说,及时尽孝,亲亲仁民,重新做人。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术数中医:行为国学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一篇文章秒懂儒家思想,看得懂学得会用得着发布于2021-05-10 08: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