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建安三年 公元198年
今(刘繇)儿子在豫章,卿往视之。并宣孤意于其部曲。部曲乐来者与俱来,不乐来者且安慰之。并观华子鱼所以牧御方规何如。卿须几兵,多少随意。”
慈曰:“慈有不赦之罪,将军量同桓、文,当尽死以报德。今并息兵,兵不宜多,将数十人足矣。”
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从谁!”
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慈行,议者犹纷纭言遣之非计。
策曰:“诸君勿复言,孤断之详矣。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必秉义,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忧也。”慈果如期而反。
【译文】如今刘州牧的儿子在豫章郡,你去看望一下。并把我的意思告诉他的部曲,他们想来的就带他们回来,不乐意的也加以安抚。并观察一下豫章太守华歆的能力怎么样。你需要多少兵力,可以自己挑选。”
太史慈说:“我曾经犯下不可赦免的罪,将军有齐桓、晋文的气度,我应当以死报答。如今双方没有交战,不宜多带人马,带几十精锐去就够了。”
孙策身边的人都说:“太史慈一定会北逃,一去不返。”孙策说:“太史慈如果舍我而去,还能再去跟谁!”
孙策在昌门送别太史慈,握住他的手腕依依惜别,问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太史慈说:“两个月内。”太史慈走后,众议纷纷,认为派他去是失策。
孙策说:“你们不要再说了,我已考虑周详。太史慈虽然为人勇猛、胆气过人,但不是反复的人,他以道义为重,一诺千金,一旦视为知己,无论生死都不会相负,你们不要担心。”太史慈果然如期返回。
解析江东谋士都以为孙策失策,我恰恰以为,这正是孙策的过人之处。刘繇死后,孙策派太史慈去招降旧部,我认为有三利。
一、便利
太史慈是刘繇的老乡,并且从遥远的辽东前来投奔刘繇,可见二人交情之深,现在刘繇死了,正是基于此,孙策才让太史慈去看望刘繇的儿子。
以太史慈与刘繇的交情,同时太史慈还在刘繇处效力了一段时间,门路都熟悉,这对于吸收刘繇的旧部是有帮助的。
如果派别人去,无论从找门路,还是招降效率上来讲,都不比太史慈更合适,而且因为不熟悉,你讲的话,人家也不一定愿意相信。
如果孙策因为太史慈新降,就不派他去,太史慈反而会认为孙策不信任自己,进而互相猜疑,不为之用。从这方面讲,太史慈正是最合适去的人选。
二、施恩
之前,太史慈是因为兵败被俘的,他的选择并不多,除了投降就是去死,说白了,太史慈是以战场俘虏的形式投降,如果不想死,就只能被迫投降。
太史慈这样投降,是比较耻辱的,他需要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而前往豫章郡招降刘繇的旧部,就是这样一个机会。
如果孙策给了他这么一个机会,证明自己是心甘情愿的投降孙策,而不是出于保命投降,那太史慈必定会感激不尽。
用什么证明?当然是谋士们说的,一旦放了太史慈,他必定会一去不返,太史慈本可以脱离孙策,却还回来。
就足以证明他不仅仅是被迫投降了,而是士为知己者死,真的想效力于孙策。这对于太史慈来说,是一种恩典。
三、隐患
如果说孙策不派太史慈去,行不行?当然可以。但如果是这样,孙策虽然认为太史慈不会离开自己,如果不去验证,那说到底还是虚的。
以太史慈的能力,如果说不是真心投降孙策,而是出于保命,那必定不会兢兢业业为孙策效力。
这样一个人,太史慈虽然有能力,但忠心没有经过验证,孙策也不敢大用,那么太史慈的能力就发挥不出来,就浪费了。
而且,如果说太史慈并不忠于孙策,那一个这么厉害的人放在身边,那就是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与其将他留在身边,就不如放他走;如果他真的一去不回了,这对于孙策来说也不是坏事,至少排除了组织中未来的隐患,失去的只是一个太史慈而已,相当于以最小的代价止损了。
如果说,太史慈在能走的情况下不走,还再立新功,那足以说明太史慈是真心投效孙策,那么孙策就可以放开手脚对他委任更重要的任务了,太史慈的能力才得以发挥出来。
总结:所以说,当领导的首先就要自信,越是害怕失去,往往会变得越是一无所有。
当然了,这种自信是基于自己的初步判断,和可控风险。
孙策可不是盲目相信太史慈,而是基于自己的识人能力,以及风险的可控性,从而认为这不是个吃亏的买卖。
如果太史慈跑了,损失的不过是太史慈而已,太史慈如果没有经过忠心验证,孙策留在手上,孙策也不敢重用,这样的太史慈抓在孙策手里,也是废掉了的,跑不跑又有什么损失?
更重要的是,如果太史慈真不想跟着孙策,孙策借这个机会,让太史慈跑了,等于是以最小的代价排除了一个未来的隐患。
孙策怀疑太史慈吗?肯定心里也是有疑虑的,如果不疑心,又怎么会千叮咛万嘱咐?就好比你派好基友出个差,会这样扭扭捏捏吗?可能只会让他快滚,不会有这么多繁文缛节。
所以我说孙策内心疑虑还是有的,但这种疑虑,并不能阻止孙策去任用太史慈,说实在的,孙策的格局,远高于袁绍
如果说孙策因为怀疑,就不派太史慈去,担心太史慈会跑路,那才是真的傻了。
一方面,太史慈会认为孙策怀疑自己,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猜疑链,主疑臣则诛,臣疑主则反,太史慈成为组织隐患;
另一方面,如果孙策不派太史慈去,不让他去证明自己,就这样留在孙策手上,太史慈也废了,永远得不到重用。
如果孙策是这样一个疑的领导,占有欲又强,那他得不到太史慈的心,更得不到任何优秀人才的倾心相助.
如果孙策因为占有欲太强,害怕失去,以为将太史慈仅仅握在手中才是得到,到最后反而容弄得一无所有。
点击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翻译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占有欲太强,到最后往往一无所有发布于2021-06-28 1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