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建安二年 公元197年
初,陈王宠有勇,善弩射。黄巾贼起,宠治兵自守,国人畏之,不敢离叛。
国相会稽骆俊素有威恩,是时王侯无复租,而数见虏夺,或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而陈独富强,邻郡人多归之,有众十馀万。
及州郡兵起,宠率众屯阳夏,自称辅汉大将军。袁术求粮于陈,骆俊拒绝之,术忿恚,遣客诈杀俊及宠,陈由是破败。
【译文】当初,陈王刘宠勇猛过人,擅用弓弩。黄巾起事后,刘宠征召境内士兵固守城池,陈国人惧怕刘宠,不敢反叛响应黄巾军。
陈国的国相、会稽郡人骆俊素有威望,当时,所有封国的王侯都因为黄巾起义断绝了租税收入,而且反复遭到掠夺。
有的王侯两天饿五顿,颠沛流离,以至于穷困潦倒的饿死在野外,唯独陈国依旧富强,邻郡百姓辗转投靠,拥有部众十多万人。
到了关东诸侯讨董时(190年),刘宠驻军阳夏,自称辅汉大将军。袁术向陈国要粮,被骆俊拒绝,袁术大怒,派刺客诈降,袭杀刘宠和骆俊,陈国因此衰败。
解析】一、注释
(1)刘宠:光武帝五世孙,真·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2)陈国:后改陈郡,今河南周口一带,比如说陈郡谢氏,谢安、谢灵运家族就是这里的豪族
(3)骆俊:会稽乌伤县人,即今义乌;初唐骆宾王也是义乌人,或为祖先
(4)阳夏:今河南周口太康,天下大乱,刘宠驻军的阳夏应是边境,仍然在周口境内,再加上众建诸侯而小其力,陈国应该不大。
材料中说刘宠拥有部众十多万,应该是军民总和,军队的话,按照10%的极限动员率,不超过是1万多。

二、东汉末年政治演变
在西汉初年,刘邦鉴于秦朝土崩的历史教训,采用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这是符合形势的。
然而经过高祖吕后、文景四朝的发展,同姓王逐渐在血缘关系上变得疏远,同时也变得尾大不掉,这个时候汉武帝削藩国加强中央集权也是正确的。
但到了西汉末年,由于众建诸侯而小其力的政策,刘姓诸侯越来越弱势,地主豪强在地方上缺乏诸侯王的制约,不断地侵蚀基层政权,进而就导致了王莽笼络豪强篡汉。
结果王莽抢了艘破船后就就开始变脸,着手打击地主豪强,地主豪强势力辗转支持刘秀,用了短短八年就完成了统一战争。
但东汉初期,由于刘秀的统一战争只是单纯的消耗人口缓解人地关系,以及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兼并洗牌,但并没有彻底解决西汉遗留的土地问题。
革命并不彻底,直接就导致了东汉皇权控制地方的弱势,这个时候,接班的皇帝应该深化改革才是。
可惜,有意深化改革的汉明帝在位时间不长,接替的汉章帝能力有限,选择了搁置矛盾和豪族妥协,赢来了所谓的明主称号,
再之后基本就是外戚专权了,说白了就是豪族轮流执政,皇帝大多数时候就是个祥物。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东汉初年的人口消耗,人地矛盾还没有显现出来,所以还是基本太平。
随着人口增长到5000万左右,再加上地主豪强无底线的兼并剥削,就会导致一个什么情况?
由于中央的弱势,豪强的做大,自耕农纷纷由于天灾人祸失去土地,沦为豪强庄园的佃农,进而导致朝廷财税来源的逐渐萎缩。
量变引发质变,当这种阶级矛盾发展到极限的时候,就是内忧外患,对外,朝廷由于财税原因无力打击外族,进而导致外族做大,更无力打击,恶性循环。
对内,由于外戚专政,豪强做大,皇权收不到豪强的税,所有的内外开支负担,全部压到了自耕农身上。
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负担?本来土地兼并就严重,自耕农越来越少,而承担的社会责任却越来越重,最后会怎么样?
当朝廷由于外部形势而不得不发动对外战争所需要的经费全部压到自耕农身上的时候,如果超负荷了,直接就会导致自耕农体系的崩溃。
为什么?因为朝廷收不到豪强的税,或者只能收到豪强阶级看心情给的 ,而本来日益缩小的自耕农体系却人均负担越来越重。
这个时候就开始内卷了,当中央由于国家机器运转的需要,对自耕农征收的财税不堪重负,或者说比豪强收得更多的时候。
这个时候,自耕农就会主动卖掉土地,或者将土地上交地方豪强,自愿成为他们的附庸。
形势发展到这种情况,中央政府就会财税枯竭,进而任由地方豪强中的总盟主肆意欺凌,因为你没有收入来源,就是个讨饭的皇帝,给多少那还得看人家脸色,说白了就是跪着当皇帝。
而地方豪强呢?由于自耕农的消失,地方豪强掌握了几乎全部人口,这个时候就开始了进一步内卷。
原来有中央政府的时候,中央收你五成税,那本老爷只收你三成税,为的是将自耕农阶级的土地骗到手。
等到中央政府彻底成为地方豪强的傀儡之后,这些豪强会怎么办?他们会越来越肆无忌惮的侵蚀无产阶级的利益。
一开始是三成税,慢慢的就变成五成,八成,最后只管佃农的温饱,甚至是只管半饱,更有甚者直接将无产阶级当做奴隶。
因为你失去了土地,而中央政府失去了权威,而资本的贪婪是无止境的,你一个无产阶级如果不听话,真是连地都没得种,所以只能任由地方豪强压榨,给吃个半饱,那都是大善人了。
由于地方豪强长期在内部进行无极限的压榨,沦为佃户的无产阶级中的部分不堪精和物质上的双重剥削,最后就会逃亡。
往大山里面逃,那个时候还没有共产党宣言,他们只能聚集在一起,当流寇和山大王,团结起来抵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
当聚集的人形成规模,那就成了一股势力,他们朝不保夕,怀着对地主阶级的多重仇恨,烂命一条,失去的除了生命只有枷锁,死亡便是解脱,还有什么不敢干的?
因而,张角振臂一呼,天下形势骤变,为啥,TM活不下去的人太多了,他们活着生不如死,朝不保夕。
而随着中央权威的旁落,整个朝廷就成了豪强民主政治,由于各个地方豪强之间并没有分出高下,面对国家政策,谁也不愿意多出一分,谁也不愿意少吃一口。
那怎么办?打呗,随着中央政权的消亡,豪强之间便开始了新一轮的逐鹿天下,逐鹿天下需要的是什么?是钱粮兵马。
这个时候,原来被地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的黄巾军,反而又成了豪强们笼络的对象,这就到了汉末诸侯笼络黄巾军,打击其他诸侯的时候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演变,大抵如此。

三、形势一变,规矩就要变
诸侯王做大了既能危害中央统治,但在地方上,如果没有诸侯王镇抚,那么地方豪强就会慢慢侵占削蕃后的利益空间,导致一家独大,从而威胁中央政权。
当初汉武帝固然是符合形势的,但治世不一,便国不法古,压制诸侯王的政策岂能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的后果是什么?即是材料中出现的情况,诸侯王不够强大,当天下真正形势骤变的时候,是拱卫不了中央的。
这是众建诸侯而小其力的政策没有及时变更的后果,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东汉分封在各地的诸侯王是个什么情况?
是时王侯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或并日而食,转死沟壑。
除了刘从以外,其他的刘姓诸侯王都面临着地方豪强和起义军的双重掠夺,为什么遭到会掠夺?
因为东汉的诸侯王只享受财税收入,没有权力组建自己的军队,而诸侯国的行政权也在诸侯国相手上。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东汉的诸侯王小,而且缺乏独立性,这样的诸侯王基本就是一只依附于朝廷权威的肥猪。
正是因为诸侯王本身没有权力组建军队,而诸侯国相是由朝廷任命的,所以你试想一下,如果由于豪强的做大,朝廷失去直接控制的自耕民,不得不依靠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 。
诸侯国相是有权组建军队的,比如说刘备,曾经就是平原国相,但是请注意,刘备的平原国相不是平原王任命的,也不是朝廷任命的,而是公孙瓒任命的。当然了,这个时候天下已经大乱。
在天下还没大乱的时候,在顶层设计上被豪强掣肘的朝廷,由于人口被地方豪强吸收控制而没有财政收入的朝廷,派出来的诸侯国相会代表谁的利益呢?
为什么形势一乱,各地诸侯王纷纷被抢,因为肥且没兵,而诸侯国相,由于朝廷被豪强控制,代表豪强利益的诸侯国相会同意诸侯王组建军队吗?
他们只会反对诸侯王组建军队,然后看着他们被抢,被豪强抢,被起义军抢,因为诸侯国相跟诸侯王根本就不是一条心。
中央有权威的时候,诸侯国相听中央的,中央权威落入豪强手中的时候,诸侯国相大部分就变成了豪强阶级的打手了。
为什么全国那么多诸侯王,只有刘宠组建出了军队?是他们没钱吗?是没有才能吗?都不是。刘宠也没什么太强政治意识,有意识就不至于被刺杀了。
他只是胆大,碰巧遇到个胆大的陈国相,这个陈国相,应该也是想脱离豪强自己逆袭,所以两人一拍即合,又双双被刺杀。
所有诸侯王都受制于诸侯相,而诸侯国相又被窃取中央权威的豪强阶级指派的,如此形势,东汉末年的诸侯王,又有几个能向刘宠一样巩固汉家皇权。
由此看来,在东汉中晚期的新形势下,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观念已经落后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该适时恢复刘姓诸侯国的独立性才是。
如果说及时恢复诸侯国的独立性,东汉末年,遍地都会是刘宠这样的诸侯王,那地方豪强又岂能做大,东汉又怎么能亡?
地方上本身就是个动态的政治局势,诸侯王做大了就要削藩,地方豪强做大了就要打击地方豪强。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制定适配的政策,才是不变的治理之道。
形势一变,规矩就要变,再完美的制度,随着内外形势的改变,也会变成落后制度。
如果不顾形势,只会因循守旧的执行制度,那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人服务的,人间的形势变了,制度岂能不跟着调整?
当然了,更重要的是,你得有审时度势的能力和见识,否则连基本的判断力都没有,还妄谈什么规矩制度上的适配不适配?
点击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翻译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形势一变,规矩就要变,墨守成规只有死路一条!发布于2021-06-28 11: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