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癸酉、前168年)

前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年)

 

【原文】

[1]冬,十二月,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

 

注释

酸枣:酸枣县,治所在今河南新乡市延津县西南,位于河南东北部。

 

【译文】

冬季,十二月,黄河在酸枣县决口,向东冲溃了酸枣以东一带的金堤,淹没了东郡。朝廷调集了大量士兵去堵塞决口。

 

【原文】

[2]春,三月,除关,无用传(zhuàn)。

 

【译文】

[2] 春季,三月,撤销了各郡、各封国之间的关卡,官员和百姓出行不必再带身份证件


【原文】

[3]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sì)之,织而衣(yì)之也,为开其资财之也。故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wú)(通“无”)捐瘠者,以畜(通“蓄”)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减汤、禹,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馀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民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畮,百畮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繇yáo)(同“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原文误为亡,应为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通“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通“价”)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yù)子孙以偿责(通“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仟伯(bǎi)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通“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yè)(gǎo)。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馀者也。取于有馀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馀,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帝从之,令民入粟於(原文漏於,应有於)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校注】

子孙:有的版本也作妻子,但应为子孙。

仟佰:谓千百之钱。有的作“阡陌”。

令: 有的版本作今,但应为令。

 

【注释】

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仞:古时八尺(或说七尺)为一仞。


【译文】

[3] 晁错向文帝上《论贵粟疏》说:“英明的君主在位时,不会让百姓受饥寒的折磨,这并不是指君主能亲自耕作供给百姓食物、亲自织布为百姓做衣服,而是指君主为百姓开辟了生财之路。所以即使尧遇到了九年的大涝灾,商汤遇到了七年的大旱灾,国内也并没有死于饥饿的人,原因就在于国家储备的物资足够多,而且预先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海内大一统,众多的土地和人口不比商汤和夏禹时代少,而且也没有持续多年的旱涝天灾,但物资储备却没有那时多,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还有土地没被开发出来,百姓还有余力没有发挥出来;可生长农作物的土地还没有全部被开垦出来,山林湖泊里的物产还没有全被开发出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无业游民还没有全部回归农业生产。严寒时,人们对衣服的需求是不分轻暖贵贱的,能御寒就穿;饥饿时,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是不管是否甜可口的,能充饥就吃。饥寒时,人们是不会顾及廉耻的。对于人来说,一天吃不上两餐就会感到饥饿,一年到头不添加衣服就会觉得寒冷。如果肚子饿却没有食物可吃,身上觉得冷却没有衣服可穿,那么即便是慈母也保不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住他的百姓呢!英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会引导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种桑养蚕,减少赋税,大量储备物资,充实国库,以防备旱涝灾害,所以就能保住他的子民。对于百姓,就看君主如何去治理他们。人民追求财富利益,就如同水只会向低处流一样,哪里有利益就到哪里去,从不管是什么方向。珠、玉、金、银等物品,饿的时候不能当饭吃,冷的时候不能当衣服穿,但是大家都把它们视为珍宝,原因就在于君主喜欢用它们。这些东西又轻又小,便于收藏,只要拿在手里,就可以周游天下而无饥寒之忧。臣子们为了得到它们,可以轻易地背叛他们的君主,百姓们可以轻易地背井离乡,盗贼就萌生更多贪欲,逃亡者就把它们作为自己潜逃路上的易于携带的资财。谷子、大米、布匹和绸缎都是从土地中生产出来的,它们依循季节生长,要经过辛勤的劳作才能收获它们,这不是一天就可以生产出来的。重达数石的谷子、大米、布匹和绸缎,一个中等体力的人都无法搬动,所以它不会成为奸邪之人劫夺的目标,但人们一天没有它们,就不得不挨饿受冻。所以英明的君主重视农业生产,轻视金玉。现在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家庭,为官府服徭役的不少于两个人,能耕种的土地最多一百亩,但百亩土地的收获量不超过一百石。农民春季耕种,夏季锄草,秋季收获,冬季储藏,还要砍柴、修缮官府房屋以及服徭役。他们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暑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严寒,一年四季没有休息的日子。还有个人的人情往来、吊唁死者、慰问病人、赡养父母和哺育子女,也得从一百石的收获中支付。百姓这么辛勤劳苦,却还要遭受旱涝灾害,官府政令严苛、赋税繁重,不按规定时间征收赋税,朝令夕改。百姓家中有储备物资的,就以半价折卖;家中贫穷的,只好去高息借贷来缴纳赋税。于是就有人卖地卖房和卖妻卖子以偿还债务。那些财力雄厚的商人就放双倍利息的高利贷,财力小的就就地贩卖,他们仗着手中有紧缺物品,就大发横财,他们每天在城镇游荡,一听说陛下急需某种物品,就把该物品以两倍的价格出售。所以商人家里的男人不耕种田地、女人不织布,但穿就一定穿绫罗绸缎,吃就一定吃精米精肉。商人不用像农民那样辛苦劳作,但他们的收入却比农民的多千百倍。商人仗着手中有大量的钱财,就贿赂王侯,他们的势力已经超过了普通官员,并且与官吏相互排挤打压。商人千里出游的时候,车子在路上前后相望,络绎不绝。他们乘坐着坚实的车子,驱赶着肥壮的骏马,脚穿丝制的鞋子,身上披着绫罗绸缎。这就是商人剥削农民、农民流离失所的原因。现在当务之急,没有比让百姓从事农耕更重要的了。要想让百姓务农,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的地位;提高粮食地位的方法,在于朝廷把粮食作为奖罚的工具。现在可以号召天下百姓向官府缴纳粮食,缴纳了粮食的,官府就授予他们爵位,犯罪的人缴纳了粮食的,就可以赦免他们的罪。这样,富人拥有了爵位,农民得到了钱,粮食也就可以流通起来,不会被屯积。那些能缴粮换取爵位的都是粮食富余的人。收取余粮供朝廷使用,就可以减少向贫困百姓收取的赋税,这就是所谓的‘损有余,补不足’,政令一公布实行,就可以给百姓带来利益。现行的律令是让百姓为国家喂养供战车或骑兵所用的马,只要家中喂养了一匹战马就可免除三个人的兵役;车辆马匹是战争的工具,所以给予免除服兵役的优待。神农氏教导说:‘即使有十仞高的石头城墙,有一百步宽的滚沸的护城河,有一百万全副武装的士兵,但没有粮食,也无法守住城池。’由此看来,粮食是君主的重要资本,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现在百姓缴纳粮食,得到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能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为国家喂养马匹而免除兵赋役的待遇相差太远。封爵的权力由陛下掌握,您愿意封多少就封多少;粮食是农民种,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不会缺乏。得到高等爵位和免除罪名是天下百姓最期望的。让百姓们缴纳粮食用于国家边塞建设以换取爵位和免除罪名,不用三年,边塞的粮食储备肯定就会有很多了。“文帝采纳了晁错的意见,下令让百姓输送粮食到边塞,按照交纳粮食的多少,分别授予不同级别的爵位。


《白话资治通鉴》付费音频全集约2500集音频,只需微信转账 ,即可获得资治通鉴个人喜马拉雅账号和密码,独享永久收听特权。赠送价值200元/年的喜马拉雅长期会员资格。也可以找资治通鉴买mp3优盘,64G优盘,仅需600元。有意者请添加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晁错论商人兼并农人(前168)发布于2021-06-29 08: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