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祖孝武皇帝上大明二年(公元458年)

春,正月,丙午朔,魏设禁,酿、酤、饮者皆斩之;凶之会,听开禁,有程日。魏主以士民多因酒致斗及议国政,故禁之。增置内外候官,伺察诸曹及州、镇,或微服杂乱于府寺间,以求百官过失,有司穷治,讯掠取服;百官赃满二丈者皆斩。又增律七十九章。

乙卯,魏如广宁温泉宫,遂巡平州;庚午,至黄山宫;二月,丙子,登碣石山,观沧海;戊寅,南如信都,畋于广川。

丙辰,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是时,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中书侍郎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今计所当役凡二万人,老弱供饷,又当倍之,期半年可毕。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幕,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jié,斥责别人的过失,揭发别人的阴私)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真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时魏百官无,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司徒陆丽言于帝曰:“高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妻子不立。”帝曰:“公何不先言?今见朕用之,乃言其贫乎!”即日,至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yùn ,乱麻、旧絮)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之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宗爱方用事,威振四海。尝召百官于都坐,王公已下皆趋庭望拜,高子独升阶长揖。由此观之,汲长孺可以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此非所谓风节者乎!夫人固未知;吾既失之于心,崔又漏之于外,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

    柏杨白话版:458年(南宋·大明二年)

 春季,正月一日,北魏帝国(首都平城【山西省大同市】)公布禁酒令:凡造酒、卖酒、饮酒,一律斩首;遇到婚事、丧事,可暂时开禁,但有一定限期。北魏帝(五任文成帝)拓跋濬(本年十九岁),因知识分子和普通小民常因醉酒互相打斗,或借酒批评政府,所以严禁。

  帝国政府增加内外秘密警察(内外候官),侦察中央各单位以及各州、各镇。秘密警察有时换穿平民衣服,出入官府衙门,寻求文武百官的过失,呈报上级,然后主管机关严厉追究,逮捕人犯,苦刑拷打,取得坦承不讳、自动招认的口供。官员受贿、布匹满二丈的,一律斩首,又增加法律条文七十九章。

  正月十日,拓跋濬前往广宁(河北省涿鹿县)温泉宫,顺便巡视平州(州政府设肥如【河北省卢县北】)。

  正月二十五日,抵达黄山(河北省迁西县东南)行宫。

  二月二日,登碣石山(河北省昌黎县北),眺望沧海。

  二月四日,南下到信都(冀州州政府所在县·河北省冀县),再到广川(河北省枣强县东北)打猎。

  三月十二日,北魏帝拓跋濬返首都平城,兴建太华殿。御前监督官(给事中)郭善明,性情机警灵巧,说服拓跋濬大肆兴建宫殿。立法院主任立法官(中书侍郎)高允劝阻说:“太祖(一任帝拓跋珪)才开始建立城池街市,但施工之时,一定利用农夫的闲暇日子(自古征调民夫差役,政府不但不付工资,民夫还要自带饮食)。何况,帝国建立已久,永安前殿,足够朝会之用;西堂(西殿)、温室,足够宴会之用;宫中的紫楼(当是高楼),足够登临远眺之用。纵然要扩大工程,也应逐渐实施,不可以仓促征发。现在计算,被抽调的民夫差役,当有二万人,而老弱妇女,送送饭,又加两倍,预期半年可以完成。一个农夫不下田耕种,就会有人挨饿,何况有四万人之多,影响之大,简直无法计算,陛下对此,最应留心。”拓跋濬接受。

  高允喜爱坚持他的劝告,政府中有些措施造成伤害时,高允一定请求皇帝召见,提出建议,拓跋濬也总是摒除左右侍从,单独跟他面谈,有时从早上到黄昏,有时一连几天,都不出宫,文武官员不知道他们谈些什么。有时高允心情沉痛,言辞击中要害,拓跋濬听不下去,命左右把高允带出去,但始终待他很温和。当时,有人在奏章上攻击隐私,措辞激烈,拓跋濬看了后,对文武官员说:“君王和父亲,完全一样。父亲有过失,当儿子的为什么不写到纸上,在大庭广众中劝告,却偏偏在没有人的地方劝告?岂不是不打算使老爹的罪恶,弄得天下皆知!臣属侍奉君王,何尝不是如此。君王有了过失,做臣属的,不肯当面陈述,反而呈递奏章,公开指摘,目的不过是扩大宣扬君王的短处,显明自己的正直,这岂是忠臣所应做的?像高允,才是真正的忠臣,我有过失,他从没有不当面陈述,甚至有些话,实在难以忍受,但他都没有避讳,我自己知道我的过失,而天下人不知道,难道不是忠心!”

  跟高允同时被征召的游雅等(参考四三一年九月)都已经当了高官,受封侯爵,即令是当过高允的部属,而已擢升到州长(刺史)、郡长(二千石)的,也有数十人数百人。可是高允担任中级官吏(郎),凡二十七年,从没有升迁过(四三一年,三任帝拓跋焘任命高允当立法院政务官【中书博士】,兼国史编撰官【著作郎】,至本年,恰满二十七年)。拓跋濬对文武官员说:“你们虽然每天手拿刀枪弓箭,在我一旁侍候,不过是白白罚站,从没有一句劝告我的话。只会看我颜色高兴,乞求赏赐一官半爵,虽没有功劳,却都位至王公。高允用一支笔,辅佐帝国数十年,贡献不小,却一直停滞在中级官吏位置上,你们难道自己不感惭愧。”乃擢升高允当立法院最高立法长(中书令)。

    柏杨:

中国帝王真是一种怪诞的动物,不但要当人民的君,还要当人民的爹。一个政治头目,最初只不过“英明”而已,等权大势大之后,就忽然身兼政府大院的“仁慈的大家长”。儒家学派君尊臣卑的学说,作为它的理论根据,大家伙居于绝对的控制地位,小民万世不能翻身。

  最讽刺的一段话,是拓跋濬指出摇尾系统向他乞官,一个个都无功而升到王公。听起来拓跋濬真是一个明白人,可是,既然知道他们无功,却为什么又要接受他们的拨弄?大家伙明知道是不对的,为了显示他的权威,满足自己的虚荣,仍照样去干。干了后,再抱怨几句,表示自己并不浑蛋。

  “君父思想”——既当英明领袖,又兼仁慈的大家长思想,是民主思想的大敌,这种思想如果不铲除,民主法治就不能建立。

  当时,北魏帝国官吏都没有俸禄,高允常教他的儿子们去山上砍柴贩卖,维持生活宰相(司徒)陆丽报告拓跋濬说:“高允虽然蒙受宠爱,可是家庭贫穷,妻子儿女,没有恒产。”拓跋濱说:“你为什么不早说?现在看我重用他,才说他穷。”当天,亲自去高允家慰问,高允家只不过草屋数间,用粗布做成被褥,用旧棉絮做成棉袍,厨房中只有盐巴和青菜。拓跋濬叹息;赏赐绸缎五百匹、粟米一千斛,任命高允的长子高悦当长乐郡(河北省冀县)郡长。高允坚决辞让,拓跋濬不准。

  拓跋濬对高允非常尊重,一直呼唤他“令公”,不叫他的名字。游雅常说:“从前史书(指《后汉书》)曾经赞扬卓茂(参考二五年九月)、刘宽(参考一六五年十一月),为人宽厚;心胸狭窄的人,简直不能相信(《后汉书》载:卓茂性情敦实,口中从不出恶言,有一次外出,有人认为他骑的是自己的马,卓茂就把马给他。过了几天,那人找到了丢掉的马,才把卓茂的马奉还,卓茂之不喜爱争辩如此。刘宽情形一样,不过对象是牛,失主于得到失牛后,把刘宽的牛奉还。柏杨按:谦让是一种美德,但谦让绝对不是一团稀泥,人人都可践踏,卓刘二位,幸而对方找到失马失牛,才还清白,如果找不到,二位岂不是货真价实的小偷?不敢或不屑据理力争,是一种恶德,因为它鼓励恶人继续犯罪)。我跟高允相交四十年,从来没有看见过他欢喜和愤怒的脸色,才知道古人古事,并不虚假。高允心里明察秋毫,外表柔顺,说话时慢慢的,好像说不出口。从前,宰相崔浩曾经对我说:‘高允才能很强,学问渊博,一代俊杰。唯一缺乏的,恐怕是刚毅的操守。’我也认为如此,等到崔浩犯罪,起初不过是一点小事。皇上亲自审问,崔浩双腿发抖,声音撕哑,说不出话。宗钦以下官员,趴到地上,汗流浃背,一个个面无人色。只有高允一人,详细陈述,条理分明,辨别是非,至为清晰,声音高亮,连皇上(拓跋焘)都为之动容,旁听的人都为之紧张(参考四五〇年四月),这岂不是刚毅的操守!宗爱正掌握大权,威力震动四海(参考四五二年九月),曾经召集文武百官,在政事堂集合,王公以下官员,都到庭前向宗爱叩头,高允登上台阶,只作一揖。由此推断,汲黯躺在床上,接见卫青(参考前一二四年四月),并不是不可能,这岂不是高风亮节!对于人,固不容易了解,我最初把他想错,崔浩又把他说错。知己难得,所以管仲对鲍叔牙之死,至为哀恸。”

读书笔记:高允临难不苟免,临事敢直言,一心为公不谋私利,可谓真君子,这也是他始终得到几代皇帝信任重用的原因。拓跋濬对他的那段评论很重要,是在中国为官的重要原则,那就是领导有了过失,一定要在私下里指出来,切不可当众指出,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中国人是最讲面子的,让领导没面子,再正确也是错误。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读《资治通鉴》1860——给领导提意见的艺术发布于2021-07-07 22: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