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诏问朝臣以政之损益,司徒左长史傅咸上书,以为:“公私不足,由设官太多。旧都督有四,今并监军乃盈于十;禹分九州,今之刺史几向一倍;户口比汉十分之一,而置郡县更多;虚立军府,动有百数,而无益宿卫;五等诸侯,坐置官属;诸所廪给,皆出百姓。此其所以困乏者也。当今之急,在于并官息役,上下务农而已。”咸,玄之子也。

时又议省州、郡、县半吏以赴农功,中书监荀勖以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萧、曹相汉,载其清静,民以宁壹,所谓清心也。抑浮说,简文案,略细苛,宥小失,有好变常以徼利者,必行其诛,所谓省事也。以九寺并尚书,兰台付三府,所谓省官也。若直作大例,凡天下之吏皆减其半,恐文武众官,郡国职业,剧不同,不可以一概施之。若有旷阙,皆须更复,或激而滋繁,亦不可不重也。”

    柏杨白话版:

   279年,晋王朝皇帝司马炎下诏询问政府官员如何改革内政,宰相府左秘书长(司徒左长史)傅咸上书,认为:“国家经济困难,公私贫乏,主要原因,在于做官的人太多。曹魏帝国时代,‘司令长官’(都督诸军事)仅只四名,而今,连同‘司令’(监诸军事)有十个之多。姒文命(夏王朝一任帝)时代,分全国为九州,而今,州的数目有当时的两倍(十八州)。可是,户口数目不过西汉王朝的十分之一(一世纪最初十年,西汉王朝末年,户13233612;人口59194978。现在,三世纪七〇年代,晋王朝【包括前蜀汉帝国】户943423;人口5372891。人口仅只西汉王朝的十分之一,户口还不到十分之一),可是郡县更多、将军府更多,每个单位所容纳的官员一下子就将近一百,对保卫国家却没有一点用处。五等爵爷,也各有官属。他们的薪俸,全由纳税人供给,这正是困乏的原因。现在的紧急任务,在于减少政府官位,停止民间劳役,上下一致,专心农耕。”傅咸,是傅玄的儿子

  当时又讨论裁减州郡县政府一半雇员(吏),用以加强农业。总立法长(中书监)荀勖认为:“裁减雇员,不如裁减官员;裁减官员,不如裁减事务;裁减事务,不如清心寡欲。从前,萧何、曹参当西汉王朝的宰相,采取清静无为的态度,人民得以安心休养,这就是‘清心寡欲’。制止虚浮夸张的言论,减少没有必要的文书,不挑剔苛求,尽量宽恕部属小的过失,对于喜爱改变传统制度、只求取得利益的人,立即诛杀,这就是‘裁减事务’。把九个次要的部(寺)并入国务院(尚书),把总监察署(兰台·御史台)并入三公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就是‘裁减官员’。如果硬性规定,全国各级政府的雇员裁减一半,恐怕文武官职不同,郡跟封国业务不同,工作繁简不同,不能全看成一样。万一废弛公务,又必须再恢复原状,甚至使雇员的数目更为加多,不可以不慎重。”

读书笔记:西晋是贵族士大夫的乐园,很多官职不是因事而设,而是因人而设,庞大的贵族士大夫阶层,形成官僚利益集团,他们只食利,不创造价值。作为既得利益阶层,他们拼命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所以傅咸一旦提出减少官、吏,荀勖马上反对。荀勖所谓“清心”,真是奇论,庞大的官僚集团掌握权力,声色犬马,怎么可能“清心”?

   傅咸提出“并官息役”,抓住要害。政府的职责应当是制订规则,保障公平,而不是参与各种具体事务,但官吏们必然会给自己创造种种权力,然后利用权力谋取利益,同时还有创造政绩的冲动,百姓岂能安生?所以必须管住政府那只乱伸、乱摸、乱抓的手,利益切断了,当官的附加值降低,精英人才才会回归到创造价值的领域,而不是只盯着政府的“铁饭碗”。中国公务员队伍那么庞大,仍然人手不够用,从领导到干部,天天加班,就是因为管了太多不该管的具体事务,又管不好。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把不该管的交出去,把该市场管的交给市场,把该社会管的交给社会,把该企业管的交给经理,把该校长管的交给校长,把该医院院长管的交给院长……,政府依法做好监督,才是正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读《资治通鉴》1213——傅咸谏减少官吏发布于2021-07-08 00: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