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四年(公元230年)

尚书琅邪诸葛诞、中书郎南阳邓飏等相与结为党友,更相题表,以散骑常侍夏侯玄等四人为四聪,诞辈八人为八达。玄,尚之子也。中书监刘放子熙,中书令孙资子密,吏部尚书卫臻子烈,三人咸不及比,以其父居势位,容之为三豫。行司徒事董昭上疏曰:“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近魏讽伏诛建安之末,曹伟斩戮黄初之始。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不勤,罗之下博耳;人何患其不知己,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帝善其言。

二月,壬午,诏曰:’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讲趣,不由典谟。岂训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其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罢退之!”于是免诞、飏等官。   

    柏杨白话版:230年,曹魏帝国政务署执行官(尚书)、琅邪郡(山东省临沂市)人诸葛诞,立法官(中书郎)南阳郡(河南省南阳市)人邓飏等结合成一个互相抓痒的小圈圈,你赞美我,我赞美你。宣称:散骑侍从官(散骑常侍)夏侯玄等四人是“四聪”;诸葛诞等八人是“八达”;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儿子。总立法长(中书监)刘放的儿子刘熙,立法署长(中书令)孙资的儿子孙密,文官司司长(吏部尚书)卫臻的儿子卫烈等三人,还没有资格进入圈圈,但因为他们的老爹都是在位的当权人物,特别容纳,称为“三豫”。

  代理宰相(行司徒事)董昭上书皇帝(二任明帝)曹叡(本年27岁),说:

  “凡是拥有天下的君王,没有不尊重朴实忠信人士,而痛恨虚伪。因为他们破坏教化,扰乱治安,伤风败俗。最近,魏讽伏诛(参考2199月)、曹伟在二〇年代处死(参考2218月)。陛下前后颁布的诏书,无不深刻的斥责浮华不实,打算消灭使人咬牙切齿的邪恶势力。可是,执法的官员,却畏惧邪恶势力,不敢纠举,破坏风俗的行为,遂越来越趋严重。

  “我暗中观察,现代青年不再把学问当做根本,却专门结交党羽,乐此不疲;高级知识分子不再追求高尚的孝悌清廉境界,却趋炎附势,只为了攫取一点小名小利,结成党派,你恭维我天下第一,我叹息你怀才不遇。把诋毁当做刑杀,把褒扬当做奖赏。对归附自己的,赞美的言论如倾盆大雨;对拒绝归附自己的,就百般挑剔,横肆诬蔑,还互相勉励说:‘现在是什么年头?有什么担心的!只怕你人际关系不够,朋友不多!不要忧虑人家不知道自己,只要纳入小圈圈,就像吃了仙丹妙药,人家对你连说话都会细声细调。’

  “我又听说,有人教他的家奴或宾客,冒充高级官员的属下差役,出入宫廷,书信来往,探问机密。像这一类事情,都是法令所严禁,刑罚所不赦;即令是魏讽、曹伟的罪行,也不会比他们更重。”

  曹叡同意董昭的看法。

二月四日,曹叡下诏:“社会风气之朴实和华丽,随着教育文化而改变。兵荒马乱以来,儒家学派经典的研究工作完全荒废。青年们的兴趣和进取方法,不再受经典约束。岂不是教导不恰当,任用官员时,从不考虑他品德的缘故!现在严格调查,从政务署助理(郎吏)开始,学问可以通晓儒家学派一种经典,才干可以担任地方政府首长的,应参加国立大学教授(博士)主持的考试,考试成绩优等的,录用;其他华而不实,不务正道的人,罢黜。”于是,诸葛诞、邓飏免职。

读书笔记: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中国历史上,除春秋战国和少数战乱时期外,行政无一例外地入侵和控制学术,导致学风败坏,功利主义,尤其以宋以降为重,科举制度的僵化导致学术思想的禁锢,中国人开始落后于世界。所以减少公权力对学术的干预,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读《资治通鉴》1091——知识界驰骛于名利场发布于2021-07-08 1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