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距离汉武帝登基已经有七年了,当时的汉武帝年仅23岁。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攻打匈奴,一雪前耻。然而,太皇窦太后在世时,汉武帝一直迈不开手脚,无法真正掌握实权。直到窦老太太去世,汉武帝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亲政。

这一年,雁门郡马邑县豪强聂壹通过王恢向汉武帝上书,打算利用财利引诱匈奴入边,汉军预设伏兵袭击。汉武帝既然已经掌握了实权,又为攻打匈奴筹划了六年,有点儿摩拳擦掌的意思,于是召集大臣们议论。不过,在这个时期,朝廷的思想并没有统一,王恢主战,属鹰派,认为此战胜券在握;而以韩安国为代表的鸽派,则主张继续和亲,因为英明武的高皇帝都曾被匈奴围困险些丧命,而和亲政策为大汉朝带来了五代的和平。然而,他们并没有体察想要有一番大作为的汉武帝的心思,武帝采纳了王恢的建议,决心攻打匈奴。


汉武帝任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同时委以重任的还有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各路大军浩浩荡荡三十万,暗中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之中。

汉军则按照先前的计划,派聂壹当间谍,逃入匈奴,他见到单于后说:“吾能斩马邑令、丞,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欣然同意,命令聂壹返回马邑。


而聂壹回到马邑之后,斩杀了死刑犯假冒县令、县丞,把他们的头挂在马邑城下,匈奴大军随即向马邑发兵十万。


眼看计划就要成功了,然而这场战争并没有打起来,为何?

资治通鉴》记载:未至马邑百余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乃攻亭,得雁门尉史,欲杀之;尉史乃告单于汉兵所居。单于大惊曰:“吾固疑之。”乃引兵还,出曰:“吾得尉史,天也!”以尉史为天王。塞下传言单于已去,汉兵追至塞,度弗及,乃皆罢兵。王恢主别从代出击胡辎重,闻单于还,兵多,亦不敢出。


匈奴单于行军到距离马邑一百多里的地方,看到牲畜遍野,却没有牧民,他就觉得奇怪,于是派出小分队攻打了另一处,俘虏了雁门郡尉史,正当要斩杀时,这个人说有重大军事机密,便说出了汉军的诱杀计划和埋伏地点。单于大惊,立即引兵撤退。


等到汉军发现匈奴撤退后,出兵追击,为时已晚,错失了良机。而王恢一路原计划从代地出发袭击匈奴后勤给养,见匈奴撤兵,不敢出击。


这场“马邑之战”,并没有打起来,对汉军实际也没什么损失,然而汉武帝却为此大发雷霆,王恢还说:“始,约为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只取辱。固知还而斩,然完陛下士三万人。”王恢还觉得此战有功,为汉武帝保存了三万军队。


汉武帝听后更加恼怒,怒不可揭,说:“首为马邑事者恢,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尉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射天下。”汉武帝认为王恢主张策划了这次“马邑之战”,汉武帝为此调集了几十万人马,即使捉不到单于,能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也可以安慰将士们的心啊。


对汉武帝而言,“马邑之围”的意义绝不在胜败本身,而是要以此宣告大汉将一改和亲政策,统一思想,举全国之力攻打匈奴,其政治意义远大于战争本身。先前,鹰派与鸽派之争,汉武帝决心出兵就已经表明了态度,而临战无功而返,实在让汉武帝大失所望。


王恢为此自杀,而此事虽没能达到预期,但汉武帝仍然断绝了与匈奴的和亲,汉匈双方从此撕破脸皮,大战一触即发。


猜你喜欢:

132.为什么汲黯心高气傲还没礼数,让汉武帝勃然大怒反而得到了赏识

131.国舅田蚡擅权还贪得无厌,汉武帝怒怼

130.汉武帝想把终南山圈占为上林苑狩猎,东方朔极力反对,结局如何

129.汉武帝想掌握实权,在没有虎符军权情况下,干了件非常漂亮的事

128.汉武帝即位第一件事就是举贤尊儒,却被太皇窦太后弹压而失败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133.汉武帝策划与匈奴的首战为什么没有打起来,而汉武帝又为何大发雷霆发布于2021-07-09 15: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