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国统帅由最初的王龁悄然替换为白起,而赵军方面,最初是老将廉颇,而后调整为赵括。


就是因为赵括平常熟读兵书,又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奢此人我们之前在讲平原君赵胜时提到过,他最早收租时从严执法,为赵胜器重而举荐)。这场战略意义颇为深远的战争,赵王能用他,必然是经过充分讨论和深思熟虑的,而且是颇有胆识的。汉武帝敢用卫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我们都予以褒扬,而赵王同样是敢用年轻人,却误了国,只是因为赵括战败了。所以,就有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长平古战场遗址


那么赵括是怎样一个人呢?长平之战战败,赵括应该负全责吗?


资治通鉴》描述: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照此说法,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跟他父亲赵奢讨论军事,都难不倒他,尽管如此,赵奢终究没有夸他有才干。他母亲很不解的问赵奢,赵奢说,带兵打仗,那是出生入死,但是赵括谈起来却觉得很简单随便。如果让他带兵,那赵军必然灭亡。

 

在《资治通鉴》中,赵王大胆起用赵括前,有好几个人劝阻,这不难理解,因为赵括无领兵作战的经验。当初汉武帝拔擢卫青时,同样也是很多人反对的,只是,当时汉武帝没有把全部希望寄托给卫青,而是同时任命了四位统帅,没有任命大将军统领他们,让四路大军自由发挥。

 

第一个反对用赵括的,是蔺相如。蔺相如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的了,负荆请罪就是他自导自演的。蔺相如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翻译过来就是:大王因为赵括有些名气就重用他,这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


第二个反对用赵括的,是他的母亲。赵括临行前,他妈就到赵王那里闹: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赵括他妈就说当年,赵括他父亲赵奢做大将军时,朋友之多,对兵将之好。而赵括呢,刚得到任命,就不管家事,高高在上,得的赏银全部拿回家,每天忙于看房看地,你以为虎父无犬子,其实两爷子根本不一样。赵王说,老太太,你就不用管啦。这个老太太说,如果赵奢出了问题,你不要连坐于我。赵王还是很守信用的,赵括战败以后,也没有伤及赵括的母亲。


赵括上任以后,“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全部推翻廉颇之前定下的规矩,并且调换军官,然后下令出兵,却不料中了白起诈败之计,赵军被一分为二,后路被切断,粮道也被阻截。到后来,赵军断粮46天,赵括穷急之下,下令轮番突围,到最后亲自上阵肉搏,被秦军射杀,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


其实我个人并不看低赵括。在我看来,廉颇的坚壁不出,他只考虑的战争本身,而赵王考虑的,是整个国家——因为当时,一个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缺粮。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农轻商,是为布局一统做的准备,当时秦国疆域已经很大了,在支撑长平之战这样的持久歼灭战上,粮食虽然总体上也是匮乏的,但比起赵国还是要盈余很多。而赵国,一直是重商抑农,虽然经济上发达,但战争打的是粮草,不是金银。到后期,赵国向齐国寻求救济,齐国没有答应,这就注定了赵国的败局。用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虽然可以拖一时,但后勤补给不足,被攻破也只是时间问题。


与其让国家被拖垮,还不如一战,兴许还有一线生机。所以,从国家战略来看,赵王与赵括坚持出战的选择,是无奈的,但也是唯一的。


战场瞬息万变,如果赵括能把握战场之变化,能使诱敌之计,战局对赵军而言,或许不会如此惨烈。


而赵括,从赵军缺粮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背负这“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


往期精彩:

26.战国历史最后转折——长平之战让秦国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25.战白起一生究竟杀了多少人

24.战国四公子之春申君黄歇

23.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魏无忌

22.战国四公子之平原君赵胜

21.战国四公子之孟尝君田文

20.讨厌一个人连他进门先迈左脚都是错的,可田单不一样

19.齐国生死存亡之际,他力挽狂澜使齐国复为战国一雄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27.赵括葬送40万大军被历史评为纸上谈兵2000年的背后真相发布于2021-07-09 16:02: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