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200字,阅读约须3分钟。


光是苦命的皇帝,继承父祖的烂摊子,国库空虚,海内困乏。不惟不敢南巡北狩,连自家的吃穿用,也能省就省。过去皇帝一身衣服,穿过就扔,光得洗三遍才放弃。最过分的时候,居然衣服破了,要人给补好再穿。结果内务府派专人送到苏州,教苏州织造找专门的织工来补,打一个补丁,比买件新的还费钱。

 

皇帝喜欢补丁,大臣们就把衣服做旧做破,再打上补丁,一时间,补丁竟然成了时髦,奢费更多。等皇帝发现了这个问题,从自己开始收敛,事情才正常了一点。

 

道光皇帝,对政事也十二分地上心,臣子的奏章,披阅甚勤,每天天不亮就上朝,朝毕还要看奏章,每天不得闲空。所有的奏章,但有一丁点文字上的纰漏,就会遭致皇帝的一通臭批。弄不好,还会交部议处,丢了乌纱帽。

 

有人说,这个毛病,是当年的首席军机大臣曹振镛教的。让皇帝有意借此堵塞言路。其实,曹振镛这种滑头滑到骨头里的老官僚,断然不会明晃晃地给皇帝出这样的馊主意。能创造出“多磕头少说话”格言的他,怎么可能这样说话?道光皇帝再傻,对他再信任,对这种近乎直白的“奸臣之言”,也不会不审查。

 

清代的军机大臣,跟明代内阁一样,是有票拟之权的(即写好对奏章处理意见,用一张纸夹在奏章上,让皇帝参考)。就算曹振镛有这个意思,也可以通过票拟的形式,传达给皇帝,不用这样鬼祟祟地说私房话。其实,当年的清朝皇帝,原本就喜欢挑这种形式上的毛病,一代代这样传下来,形式主义成传统了,到道光这儿,根本就不可能有所醒悟。

 

客观地说,所谓的形式主义,表现在具体的王朝政治中,就是礼仪的讲究。而讲究礼仪,绝不仅仅是礼貌问题。骨子里,是一种臣服和效忠的象征。在礼仪的形式上,不能错哪怕一丁点,错了一丁点,就算是无心之失,也是对皇帝的态度问题。

 

所以,不光是在奏折中,格式和措辞用字不能错半点。上级派人检查工作,在接待中也不能有半点差池。因为,来的人,都是奉皇帝之命来的,就算没有钦差之名,也是代表了皇帝。所检查的工作,到底怎么样,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面上,形式上要做得溜光水滑,天衣无缝。

 

作为王朝政治,无论怎么强调实事求是,但在实际上,永远是形式大于内容。所负责的事情干砸了,还可以补救,但形式上错了,比如奏章格式不对,穿朝服有点小差错,就可能丢官。下面的人,都明白这个理儿,会用十二万分的精,督促下面的人,保证不出差错。

 

这种形式主义的精神,还在科举考试之中,就开始培养了。无论应试的士子文章写的有多么的好,但只要格式上错了一点,或者试帖诗错了韵,抑或写了一个半个错别字,甚至破体字,那就没戏了。

 

殿试的时候,由于当场交卷,当场判卷,没有誊写这一个环节。所以,得高名次的卷子,不仅形式上不能有差错,而且字要写的娟秀,符合馆阁体的要求。如果应试者一笔字不好,而且过于有个性,那么名次无论如何都高不了。

 

通过科举考试(一般人从秀才考起,得经过多次考试,才有可能中进士),士子们已经牢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王朝政治三昧,以后做官,自然会把这一套玩得精熟。一代一代传下来,形式主义也就根深蒂固了。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往期回顾:

读通鉴 | 东汉与宦官偕亡

千古疑案  金匮之盟

1835年托克维尔对俄美的预言

晚清名臣曾左李张 拉出来遛一遛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翻译注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清皇帝的形式主义发布于2021-07-13 09:58: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