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 关注我吧!

本文大概

3000

读完共需

5

分钟

读《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有感(中)

——飞在天

关于张居正的青年时代我们在读《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有感(上)已有介绍,接下来分析他如何走上首辅之路。

你方唱罢我登场

嘉靖三十八年(1559)秋天,蛰居近六年时间的张居正终于出山了。

为什么他会选择这个时机?因为当时的政局已然出现转机。严嵩虽仍在位,但颓败之势已现。徐阶,张居正的老师,在名分上屈为次辅,影响力却已渐凌驾于严嵩之上,张居正也正是带着某种企望而进京。

嘉靖四十一年(1562)春夏之间,徐阶利用蓝行诈为乩语等一系列攻击,大大动摇了严嵩的地位,嘉靖皇帝“心动,欲逐嵩。”五月,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世蕃的诸多罪恶,但其真正矛头当然是指向严嵩。嘉靖下诏罢了严嵩的官,命其驰驿回籍;徐阶继为首辅。

斩尽杀绝是政治斗争一贯的原则,徐阶准备再送严嵩一程,罗织了一个通倭谋反的罪名送给严世蕃,终将其送上断头台;严嵩本人及诸孙皆黜为民,交有司押管当差,并抄没家产。严嵩的家产抄得黄金三万余两,白银二百余万两,其他珍宝服玩又数百万两。严嵩最终寄食墓舍而死,了此可悲可恨的一生。

这让我想《红楼梦》里面的一首词: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入主内阁

嘉靖三十九年(1560),张居正由翰林院编修调升为右春坊右中允,领国子监司业事。右春坊右中允是襄管太子奏请、草拟启笺和讲读之事。张居正自此与裕王朱载垕(皇位第一继承人,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被确立为太子名分,其后继位为隆庆皇帝)搭上线,成为日后登上政治舞台不可或缺的一步。

从嘉靖三十八年秋天至嘉靖四十五年末,这期间张居正虽官职不过五品,但“中外目属居正,谓必大用矣。”这个阶段与徐阶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徐阶非常欣赏他的智深勇沉,奥略不轻泄亦不为人所测度,所以常与沉机密谋(嘉靖遗诏由徐阶背着其他内阁成员与张居正草拟)。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明世宗朱厚熜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如同一切凡夫俗子,走完了生老病死的过程。嘉靖皇帝的驾崩,预示着旧时代的结束,同时也孕育着新时代的来临,张居正终于走向舞台中央。

隆庆元年,张居正以五品衔翰林院侍讲学士,经礼部、吏部侍郎而超擢为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成为内阁一员。虽然从资历来说,张居正最后入,但他“独引相体,倨见九卿,无所延纳。间出一语輒中肯,人以是严惮之,重于他相。”

隆庆皇帝在位六年,内阁前后加起来共九人:徐阶、李春芳、高拱、郭朴(此四人来自嘉靖时期)、陈以勤、张居正、殷士儋、赵、高仪(隆庆六年四月入阁,一个多月后,隆庆帝驾崩,高拱被逐,高仪叹息而死。)

接下来我将他们性格、入阁出阁时间及政见倾向做一个简单罗列:

徐阶

嘉靖二年(1523)探花及第,此人老于宦海,特别能隐忍,有“名相”之誉,又有“甘草阁老”之讥。嘉靖三十年(1551)入阁,嘉靖四十一年(1562)继严嵩为首辅,隆庆二年(1568)七月请辞出阁。政见倾向保守。




李春芳

嘉靖二十六年(1547)状元,此人无棱角,无锋芒,不轻易树敌。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入阁,他唯徐阶亦步亦趋。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继徐阶为首辅,隆庆五年(1571)出阁。政见倾向保守。




高拱

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此人比较率直,敢于直面矛盾,虽近鲁莽,但其用心着重于国事。嘉靖四十五年(1566)入阁,隆庆元年(1567)出阁;隆庆三年(1569)再次入阁,隆庆六年六月被逐出阁。政见倾向于改革




郭朴

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此人“长者”,因与高拱未与嘉靖遗诏,对徐阶有成见,与高拱共进退。嘉靖四十五年(1566)入阁,隆庆元年(1567)出阁。政见倾向不明。




陈以勤

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此人最为淡泊,深自晦匿,不争不斗。隆庆元年(1567)入阁,隆庆三年(1569)出阁。政见倾向保守。




张居正

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敢于任事,豪杰自许,沉深有城府,莫能测。隆庆元年(1567)入阁,隆庆六年六月,为首辅,直至万历十年(1582)去世。政见倾向改革。




赵贞吉

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此人具有才略胆识,有伉直声,但刚愎自负,意气用事,不能容人亦难以容于人。隆庆三年(1569)八月入阁,四年(1570)十一月出阁。政见倾向改革。(因与高拱引发党争而被逐,时论惜焉。)




殷士儋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此人对高拱有成见,差点与之拳脚相向。隆庆四年(1570)入阁,隆庆五年(1571)十一月出阁。政见倾向不明(口号:高拱总是针对我)。




高仪

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隆庆六年四月入阁,六月去世。政见倾向不明。




从整体来看,九人中并无奸佞之人,但内阁绝非“一团和气”,相反而是火药味十足。期间共发生三次重大内讧:

 
 
 

其一,隆庆元年(1567)爆发的徐阶与高拱、郭朴之争,以高拱、郭朴离去告终;

 
 
 

其二,隆庆四年(1570)爆发的高拱与赵贞吉之争,以赵贞吉离去告终;

 
 
 

其三,隆庆六年,隆庆皇帝驾崩后,随即爆发的由司礼监宦官冯保与张居正的联手,并倚李太后(万历皇帝生母)为后台的倒高拱之争,以高拱被逐告终。


三次内讧构成了隆庆朝一道独特的景观,后世有人将其评为“混斗”,但韦庆远先生认为更多的是政见之争。面对内阁的内讧,张居正是什么态度呢?他既不同于陈以勤的淡泊,视名利为无物,但也绝不是赵贞吉那般刚烈,直接卷入你死我活的党争。当徐阶与高拱相争的时候,虽然他政见倾向于高拱,但也不至于与徐阶发生破裂以致直接对立。

随后赵贞吉与高拱发生党争,张居正暗助高拱,最后以赵的被罢而结束。李春芳亦不被容于内阁,请辞。高拱继为首辅。

从徐阶与高拱、高拱与赵贞吉之间的内讧来看,张居正不愧“沉深有城府”,始终屹立不倒,不但毫发不伤,还从无甚资历的“末相”晋为次辅。他面对内讧,并非坐山观虎斗,从某种层面来看,他一直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只是一直极小心地避免参与正面交锋。

比如赵贞吉入阁后,此人自恃资格老,导致内阁成员的一致反感。虽然如此,史书中亦无张居正与之直接冲突的记载,而是“召用高拱,领吏部,以扼赵贞吉,夺李春芳政。”果然,赵贞吉与高拱交相攻击。

随着赵贞吉、李春芳的离去,内阁并没有变得平静。掌权者只愿唯我独尊,唯权力独揽,不希望有人与自己并驾齐驱。高拱与张居正虽始于亲密,可一旦并驾齐驱,矛盾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自隆庆五年中后期开始,两人关系恶化,以至相互倾轧,大有不共立于朝的情势。

在隆庆皇帝心目中,高拱是不可替代的首辅,张居正作为次辅,绝不能望其项背。假如隆庆皇帝不是英年早逝,张居正是绝不能斗过高拱的,但命运偏偏选择了张居正。

隆庆六年(1572)五月二十五日,隆庆皇帝急召内阁辅臣高拱、张居正、高仪到乾清宫受顾命,隆庆皇帝握住高拱的手,对皇后说:“天下就托付给先生了。”次日,隆庆皇帝驾崩。此时高拱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托孤大臣。

但数日之后,情势急变。高拱不欲宦官专权,请将司礼权还给内阁。藉此事端,张居正联合冯保,向两宫陈皇后与李贵妃(万历生母)构陷高拱擅权。两宫抱着对皇权的过度敏感心理,视高拱为皇权之威胁。

六月庚午,万历皇帝下诏罪责高拱而逐之,改由张居正主持内阁政务,从此开启长达十年的“江陵柄政”。

感悟:飞龙在天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我不认为张居正必然会成为首辅,这是个人努力与时势选择的双重结果,他恰逢风云际会,在适当的时机一飞冲天,走向历史舞台前沿,不过等待他的又将是什么呢?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下期《读《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有感(下)——亢龙有悔


感谢大家 “ ”,小子原创,欢迎大家交流。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 啦!

作者 ; 

往期经典

读《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有感(上)

黑泽明《罗生门》影评——你的话我不信

百年公案“曾左不合”?骂人的权谋艺术

子来了》影评——不是现实的现实

读《曾国藩家书》——治学以有恒为主

点击“阅读全文”,查看详情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翻译注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读《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有感(中)发布于2021-07-13 10:13: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