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大约2400余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万历十年(1582年)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等。


读《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有感(上)

——潜勿用


近段时间阅读韦庆远著作的《暮日耀光——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对张居正生平有一个大概了解。我不敢说我读懂了,只是就个人体会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不容置疑,张居正是一个有着重大争议的人物。他才去世,万历皇帝对他的评价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从“股肱之臣”变为“巨恶元憝([duì],奸恶)”,还说“本应剖棺戮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即时在万历年间,就有人逐渐肯定张居正有“社稷之功”,朝政越来越坏的时候,甚至有人“倍思江陵”(张居正,江陵人)。


若说当时人对张居正的评价有着主观因素的影响,无法客观评价他,可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对他的评价仍出现极端分化的两级。比如梁启超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并列为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但另一史学大家钱穆却对张居正持否定态度,“不应该揽的权而揽,此时权臣,并不是大臣”,“是权臣,是奸臣”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极端分化的评价呢?恐怕与张居正本人的为政权谋及个人品德有关。时至今日,对于历史人物我们或许应该少苛责,多宽容。是非功过已随大江东去,泛起的阵阵涟漪若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从中啜取一杯羹,就已足矣。我接下来从张居正青年时代说起,揭开他波澜壮阔的一身。


初出茅庐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生于明朝嘉靖四年(1525),家境并非权贵富豪之家,而是一个世代隶属军籍的不第秀才家庭。祖父张镇以王府护卫卒终其身,其父张文明弱冠即补为秀才,但后来参加七次乡试都名落孙山。对于当时千千万万的这种普通家庭来说,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这个希望自然寄托给了张居正。


他不负家族所托,幼年就表现出不同于同龄人的聪明,“少颖敏绝伦”,邻里乡亲叹为童。十三岁到荆州府应试,受到主考官员的特别看重,名列第一,被誉为荆州张秀才。同年秋天他来到武昌城参加乡试,被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誉为“天授”“国器”,如此高的评价对于年纪轻轻的张居正来说,颇具传奇


顾璘对张居正的期许不,对其爱护更难能可贵。他多次召见张居正,并力向湖广各级官员荐引。对于这些四十年后的张居正仍历历在目,一再照顾顾璘的后人以示报答。最最难能可贵的是,顾璘深知少年早贵,易流于傲慢轻浮,且“过慧易夭”。对这个被期许为“国器”的人,更需要培植其基蕴,涵养其沉毅渊重,才能堪之重任。


顾璘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暂缓张居正中举,其中的意味深长顾璘也告诉了他。对此良苦用心,张居正更加铭感在心。三年之后,张居正如期中举。


嘉靖二十六年(1547),张居正以二甲第九名的成绩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士,编修,时年23岁,如此小的年纪颇为难得。从相继为内阁首辅的众人来看,我们可以做个对比:夏言,正德十二年(1517年),时年36岁;严嵩,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时年26岁;徐阶,嘉靖二年(1523)探花及第,时年21岁;高拱,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时年29岁。


除了徐阶这个学霸之外,张居正颇有骄傲的资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对于一个年青人来说,没有比施展抱负更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了,更何况对一个底层家庭出身的张居正来说,亲身经历民间疾苦,更能对老百姓产生同情,也更有理由投身于朝政之中。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虽然张居正被授为翰林院编修,未来有着大大的潜力,但未来是遥远的、飘渺的,只争朝夕才适合年青人。在此期间,他写成有名的奏章《论时政疏》,希望引起皇帝及当诸公注意。但经世有心,进言无效,怀才欲售而求用无门,让他深感心之无力。在此期间,内阁的权力迭代,更让他深感政治倾轧的血腥,至死方休。


内阁作为辅助皇帝行政的重要机构,内阁首辅俨然已是实权宰相,内阁诸公对首辅位置的觊觎常常引发各种阴谋权斗。嘉靖皇帝显然乐于看到这种斗争,以期达到控制的目的,内阁诸公也乐于借助皇帝权威达到目的。


张居正看到的这场斗争发生在1548年首辅夏言与次辅严嵩之间。当时他初出茅庐,入翰林院才两年。夏言,传统上的好人;严嵩,传统上的坏人。我们当然是希望“敢于任事”的夏言能取得斗争的胜利,但恰恰相反,严嵩以外宽内狠战胜了娇盈刚愎的夏言。夏言被斩首,成为明代唯一被公开斩首的首辅。

《大明王朝1566》严嵩剧照


宦海的惊风骇浪,世情险恶,不能不引起张居正的注意,当此人心动荡之际,作为毛头小子的他站稳了政治立场——三缄其口。沉默,看似容易,却又多么难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内阁这个权力场永远不会让身处其中的人消停。严嵩继为首辅,徐阶与之的斗争又将拉开帷幕,从1552年开始,直到1562结束,长达十年。无论是从政见还是感情上,张居正倾向于老师徐阶,所以他与老师“沉机密谋,相与图议于帷幄”


同时张居正喜怒不轻露于颜色,外似有圆融混沌之形,也不开罪严嵩一党。但徐阶迟迟未能与严嵩正面交锋,一味“俟时”以待,让张居正深以为老师的怯懦。朝局日坏,而嘉靖皇帝却加紧他的修玄,对于不同意见的官员动则贬谪,甚至杖死。如此种种,不能不让张居正感到灰心。


嘉靖三十三年(1554)秋天,张居正因病请假,从北京回到了荆州老家。至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除了三十七年短暂回京外,他基本住在家乡。在此期间,他似乎超然物外,淡泊仕途,有心终老山林。他这种自我回避并非真正的回避,像似一只受伤的小鹿回到林中寻得片刻安宁,迟早会出山回朝,面对变局。


嘉靖三十八年(1559)秋天,张居正重回北京复职,开始他新的人生征程。(未完待续)

感悟:潜龙勿用


易经》第一:乾  乾为天,乾下乾上。初九:潜龙,勿用。


刚出道的毛头小伙子,有着奋发图强的劲头,但此时往往最为脆弱,稍有不慎,将万劫不复。比如长张居正37岁的明代三才子之一杨慎(1488-1559),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当首辅的爹杨廷和。如此家境,如此才能,似乎一颗政坛新星即将成长,但他偏偏卷入了“大礼议”事件,从此开始了三十多年的谪戍生涯,直到卒于戍所。


假设张居正因看不惯严嵩一党的倒行逆施,愤一己血刚之气,敢争敢斗,恐逃脱不了一个悲惨命运。幸运的是他忍了下来,看不惯的,躲着走,回到老家养鹤怡情,静待时机。此阶段的他潜龙勿用,藏住锋芒,保全自己,不失为上策。


—未完待续—


敬请大家继续关注读《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有感(中)——飞龙在天


感谢大家 “ ”,小子原创,欢迎大家交流。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 啦!

作者 ; 

往期经典

孟子的仁义鸡汤为什么不受待见?

黑泽明《罗生门》影评——你的话我不信

百年公案“曾左不合”?骂人的权谋艺术

读《曾国藩家书》—荷蒙天恩,官升二品

读《曾国藩家书》——治学以有恒为主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翻译注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读《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有感(上)发布于2021-07-13 10:14: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