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有人说:“你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看看通史是可以的,若写点所谓的东西,恐怕贻笑大方了”,呵呵,他说的挺对,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作为一个非专业的看客来解读历史,不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吗?若讨得大家认可当然欣喜,若出现文不对题,甚至粗鄙不堪的论断,我相信大家也是可以谅解我的,虽然嘴里说着“瞧,不懂就是不懂,还忒装”,但我脸皮厚,果然还是有作用的。

盛世的命根——选举制度


读史可以明智,很多人把这个“智”理解成智商,我挺着急的,“就这个智商,还读书?”不过我特赞成老李的那句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点倒是真的。现在我写盛世这个话题,不想千篇一律的写盛世是怎么来的,而是想写他是怎么没的。记得有前辈曾说过:“盛世悄悄的来,又悄悄的走,当一天不如一天的时候,人们才开始怀念昨天是多么的好。


对于历史上无比推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我们可以用手指头数清楚,这其实是告诉我们历史上的盛世并不多。而正是他的稀缺,才显得弥足珍贵。那么问题来了,他悄悄的来正如他悄悄的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咋说没就没?接下来我将不系统、不全面的谈谈小子我的看法。

 

孟子有言:“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作为现代社会来讲,这是对的,但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恐怕未必,特别是皇权时代,民众的地位很是一般。盛世取决于他们的生活是否美好,梦想是否实现,家庭是否和谐。然而很不幸的是,决定权并不再他们的手中,那是属于高高在上的皇帝以及他的臣僚们。皇帝虽作为名义上最高的天子,但行政运作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官僚系统,而官僚们的整体素质才是决定行政好与坏的根本所在。

 

那么选举出整个官僚系统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兴替。好的选举制度可以开启一代盛世,而坏的选举制度可以毁掉前人所有的努力,甚至毁掉一个盛世。如果我仅主观而武断得出结论,恐怕会有很多人找我“撕逼,“果然是个业余的嘛,装,继续装”,那么接来下我将装上“干货”来证明我的论断。我选取的是历史上一个关于选举制度变革而引发开元盛世崩溃的故事——循资格。

循资格的故事

 

开元盛世,中国少有的盛世之一,但或许是最悲催的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都给国家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成为王朝强大的“第一桶金”,康乾盛世让国力更达到一个空前的状态,还给乾隆留下一个“十全老人”的虚名,然开元盛世留给了我们什么呢?经过安史之乱后,全国户口直接从高峰的近九百万户减少到约三百户,锐减十之六七,只剩下一个徒有虚名的中央政府以及善始而不能善终的唐玄宗,还有一天不如一天的烂摊子。别告诉我如果唐宪宗怎样怎样,唐宣宗怎样怎样,历史没有如果,大家必须要达成共识。


唐玄宗于713年改元开元,开始打造了一个空前的盛世。730年(开元十八年)裴光庭奏行循资格(关于循资格的参考资料在本文后),仅二十五年后,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盛极而衰,“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或许就是命运吧!但我们显然不是来看唐玄宗笑话的,以便余饭后奚落他几句,而是有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偌大的一个王朝却经不起胡马的一声长啸(安山和史思明都是胡人),这是为什么呢?


从盛世衰亡的蛛丝马迹之中,我们发现选举制度是王朝盛衰的关键。孟子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直白一点就是说人才是国家的根本,能者在位,治理好国家,大国也必将畏惧我们。而循资格之下,庸愚沉滞者充斥,谓循资格为“圣书”,因为他们赶上好时候啦。但对于贤者来说却是致命的,毕竟生命有限,谁能等到那么一天呢,更何况历史给予的时间从来都很短。


难道时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肯定不是,然而“宋璟争之不能得”,“萧嵩以为非求才之方奏罢之,然有其制而无其事”,欧阳修要是在的话,肯定会大声“呜呼”了。庸愚在位,盛世岂能长久?

历史的借鉴

 

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循资格此类的制度,而一旦施行就难以更改呢?如果今天的我们仅空谈这个制度是多么的不好,恐怕只会沦入“清谈误国”的书生辈,接下来我仅从两个方面谈起,就可知选举绝非一个简单的问题。

 

  论资排辈


对于个人来讲最困难的莫过于“自知之明”,对于选举制度来讲莫过于“知人之难”。所以历代选举务必以取贤才为务。虽然历代选举制度都能选拔出人才,然而评判选举制度优劣在于选出人才的多寡以及这个选举制度是否“先进”、是否合乎当下情势。最典型的是九品中正制,本来是三国时期战争创伤后的临时之法,却沿用几百年,以致后来分别人才只重流品。科举作为选举人才的制度,从开始我们可以说他是一种先进的制度,然而后期也变得僵化。所以我们常看到朝代之兴兴于选举制度的变革,但其亡也由于这僵化的选举制度。

 

循资格作为一种论资排辈的选举制度,有它的历史原因。但它从一开始就注定不是一个先进的制度,从某些方面来看,甚至是一个落后的、贤愚不分的制度。裴光庭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将是皇朝的掘墓人。当然他们不是唯一的掘墓人,但却为掘墓提供了一套快速的工具。论资排辈对于当权者来说,相对容实行,且不会引发激烈的反对。但其主要缺点在于不能解决当下实际存在的矛盾,人们对选举的异议只是被暂时压制下来,导致问题被变相的积累而留给后人。

 

  绝对公平

 

我们接下来讨论绝对公平是否适宜。其实公平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为了公平而公平也只会造就更大的不公平。那公平到底好不好呢?恐怕有人误解了公平的真正含义——把公平简单的理解为平等,甚至是绝对的平等。吃饭不好吗?吃饭当然是好的,在没有吃多的情况下;平等不好吗?平等当然是好的,在没有绝对的情况下。吃多了只是撑着,但绝对的平等却会带来灾难。

 

我们首先需要承认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别的,甚至还有必要尊重这种差别。比如在选举制度上,我们首先要承认有贤才与愚人,而选举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将他们区分开来,而不是给予他们绝对的平等。否则我们就会看到所有人在跑道上,用同样的速度前进。而到达终点的时间取决于他们从起跑线开始的时间,接下来我们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绝对平等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系统性的混日子,选举制度将越来越僵化,最终成为死水一潭。如此这样,怎能指望他们好好的干活,甚至把活干好?别做梦啦。他们干不好,自然而然就有人来对他们说:“干不好,请滚蛋”,一旦千千万万的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那就是一个要“命”的问题,要了盛世的“命”,甚至还要了这个王朝的“命”。

 

  结语

 

当然我不想说一个王朝的毁灭仅仅是因为选举制度所带来的后果,但我们不可否认,选举制度是所有制度里面最至关重要的一环。选举制度的好与坏,是否适宜时代的需求,从根本上决定了时代的命运。当选举制度走向绝对的平等,甚至将徇私都经过制度而变得合法化,那么接下来的必定是系统性僵化与腐败横生。循资格显然正是如此。当杨国忠之子还在为自己的侍郎来的太过于缓慢而大发牢骚的时候(他没有经过论资排辈,很年轻就获得了这个职位),我们才发现,循资格,他声称要捍卫绝对公平,最终也沦为一个笑话。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讽刺吗?

 

参考资料:

《文献通考》卷三十七选举考十:

高宗麟德以后,承平既久,人康俗阜,求进者众,选人渐多。总章二年,裴行俭为司列少常伯,始设“长名姓历榜”,引铨注之法;又定州县官资高下升降,以为故事,其后莫能革焉。

 

开元十八年,侍中裴光庭兼吏部尚书。先是,选司注官惟视其人之能否,或不次超迁,或老於下位,有出身二十年不得禄者。又州县亦无等级,或视大入小,或初近後远,皆无定制。光庭始奏用循资格,各以罢官若干选而集,官高者选少,卑者选多,无问能否,选满则注,限年蹑级,不得逾越,非负谴者,皆有升无降。有庸愚沉滞者皆喜,谓之“圣书”,而才俊之士无不怨叹。宋璟争之不能得。及光庭卒,中书令萧嵩以为非求才之方,奏罢之。诏曰:“凡人年三十而出身,四十乃得从事,更造格以分寸为差,若循新格,则六十未离一尉。自今有异材高行,听擢不次。”然有其制而无其事,有司但守文奉式,循资例而已。


感谢大家 “ 观史”,小子原创,欢迎大家交流。作者 ;交流QQ群: ;335011151。扫描关注或者长按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翻译注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管中窥开元盛世发布于2021-07-13 10:21: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