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2004年6月,一拖东方红公司在整体搬迁工程中,发现了疑似古代墓葬群,便马上联系了考古人员。考古人员开展工作后,发现墓葬近百座,仓窖71座,还有一众路、房子遗址等古遗迹。其中的仓窖引起了考古人员极大兴趣,仅其中的三座发掘面积就达到了1200平米,单个仓窖口径在十几米,深近十米,能存粮约20万公斤。

对其余仓窖钻探显示,这71座仓窖排列有序,间距十米左右,应该是同时期建设,由此当时的国库充盈度可见一斑。但如此巨大规模的粮仓会是哪个朝代的呢?幸运的是,考古人员在出土的砖石中发现了“大业元年”的字样。

大业,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查阅文献发现,此处位置应该是隋代的回洛仓。回洛仓的发现,让人再次对隋朝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其首创的户口清查制度“大索貌阅”。但对于大索貌阅,很多人的认知仅仅局限于“它是隋朝实行的一项创举”,至于由谁先实施,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它是全国性还是仅仅局限于山东地区?其实多数人不甚了解。

“大索貌阅”的背景和目的

隋朝,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所谓大一统,其范畴比统一要广的多,统一一般来说指的是疆域,而大一统,则包含思想文化、经济等。比如秦朝,其“车同轨,书同文”就是大一统的典型标志。

既然叫大一统,可见隋朝统一之初,其弊政之多。比如户口。新建政府,首要任务是了解民生,发展生产,然后才能解决温饱,之后民心安定,便可恢复秩序。但是,因为战乱,政府统计上来的户口数字和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史书上给出的原因是人民“隐瞒不报,诈老诈小”,但这其实和人民没有根本关系。

因为战争,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都是离开了原先的家园,换了新住所。而国家统一后,流失人口的地方,会把少的人口上报,而新增人口的地方,豪强则会隐瞒不报,把这些人口红利为自己所用。

基于此,便有了大一统时期的“大索貌阅”。所谓“大索”,即大面积索查,“貌阅”,即检阅容貌。合起来讲,即官员大范围下乡的人口普查制度,包括查阅人口,通过相貌鉴定年龄等内容。

大索貌阅的目的可囊括为两个字,口和丁。口是基础人口,丁是可服役的人口。人口隐匿是一层面,人丁隐匿是另一层面。

当人到了可服役的年龄,为逃避服役,便谎报年龄,比如服役要求年龄18岁到50岁,有人已年满18,却谎报15。也有人年龄才45,便谎称52等等。

因此,大索貌阅在刚刚大一统的隋朝是非常有必要的。甚至,为了顺利推行,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奖罚措施,对检举成功的人,其赋役可由被检举人承担,对查阅不彻底的官员,一律发配充军。于是,在高压和红利下,大索貌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大索貌阅”到底是由谁先开始的?

《隋书》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大业五年,隋炀帝听取裴蕴的建议实行大索貌阅,实行以后,大索新增人口超过64万,貌阅新增丁口超过24万。于是,隋炀帝称赞裴蕴:

“前代无好人,致此阁冒。今进民户口皆从实者,全由裴蕴一人用心。”

这句话大概意思是,“以前怎么没有裴蕴这样的好官呢?现在户口都查清了,这全是裴蕴有心啊!”

于是,有人根据隋炀帝的话猜测,在其以前应该是没有大索貌阅的,所以裴蕴的建议才得到了隋炀帝如此的夸赞!

但,真是这样吗?《隋书》明明记载隋文帝有大索貌阅啊!在《隋书·食货志》中记载:

“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高祖是隋文帝杨坚的庙号。可见,隋文帝确实是实行了大索貌阅。但为什么隋炀帝夸裴蕴要用“前代无好人”这样的语气呢?在看一下史书就明白了,《隋书》在大索貌阅前有很好的解释:

“开皇三年···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隋书》是“开皇三年”,但《资治通鉴》修订为“开皇五年”)


当时的山东,大概是太行山以东区域,除现在的山东外,还包括河北部分区域。而且,这里的山东特指当时的北齐国故地。此地区历来是士族聚集之地,早在北齐国之前的东魏国,就由李氏家族和高氏家族为首的山东各大家族把持。北齐政府为取得他们的支持,便默许了他们隐瞒大量农户户口的行为。而隋文帝统一后,为加强控制,必然要清查户口,才有了大索貌阅。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首先实行大索貌阅的,就是隋文帝杨坚,只不过他的大索貌阅是区域性的,仅限于山东地区。而隋炀帝杨广之所以大夸裴蕴,是因为他的大索貌阅,是全国性的。

从大索貌阅的区域性就能看出,隋文帝确实比隋炀帝高明的多

纵观从古到今的帝王,人们往往夸赞秦的一扫六合,唐的贞观之治,清的康乾盛世等,但殊不知隋文帝的开皇之治更是可圈可点!从府兵制的改革,到首创的科举制和大索貌阅,还有广泛编修民间藏书,努力促进各民族融合等,这一切,都是大一统时代的写照。而隋朝的灭亡,制度上是没有大问题的,更多的是帝王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

从大索貌阅来看。为什么隋文帝只在山东地区实行?放眼全国岂不是更好?

隋文帝自小习道,所以他的治国,颇有汉初以黄老之术治国的味道。而且其政治智慧道家无为影响,更懂得平衡之道。

大索貌阅的本质,其实就是跟世家大族抢夺红利!国家初立,包容性比大破大立更重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刀子的!而大索貌阅,可谓跟士族动刀子。动刀子的结果,便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从当时的历史观看,秦二世而亡就是很好的反面例子。而汉的文景之治,则是更好的正面教材!这一点,隋文帝看的很通透,所以他把大索貌阅集中在了山东地区做尝试,而非贸然进行全国改革。甚至山东地区成功了,他也没有推广到全国,而是让全国各州县以山东地区为戒,实行“输籍定样”,让各地豪强权衡利弊主动上报。这样做,虽然效果肯定不如大索貌阅,但有效缓和了各阶级的矛盾,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而杨广则丝毫没学到杨坚的政治智慧,他不仅没有学到文景之治的精髓,反而更趋向于汉武帝大开大合的武功。要知道,汉武帝的武功,有前面几代人近百年的积累,而杨广,只是个“帝二代”!先是他的急功近利,从修王宫到修大运河,不但没有与民休憩,民众反而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然后又是全国性的大索貌阅,虽然表面上补充了民力,却更加深了损耗,甚至,还加深了和世家大族的矛盾!最终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导致士族和农民相继起义!而其结局,也像极了二世而亡的秦~

结:

三千多年前,箕子看到纣王用象牙筷子进食,便预言了国家将亡,其解释是有了象牙筷子,便需要配套的碗,有了精美的碗,则装普通的美食便显得不足,而美食的追求,则带来了穷奢极欲,最终一人而误国,这便是见微知著。从另一个层面讲,大索貌阅其实也是一副象牙筷子,隋文帝用了之后便觉出其厉害,于是搁在一边。而隋炀帝使用之后则称赞“前代无好人”,怎么不早拿出来!

虽然把大索貌阅比作象牙筷,但大索貌阅却并非坏的制度,这个制度是一剂有效的猛药,但不能随便使用。就像纣王的象牙筷一样,可以偶尔使用,但不要常用,举办大的宴会时使用非常得当,但作为平常之用,便会破坏公序,加速熵增了。

吴越春秋史话txt春秋五霸春秋航空春秋战国地图春秋战国历史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山东是孔孟之乡,为什么隋文帝清查户口却只查山东?发布于2023-08-22 1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