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频食,频食是指在连续两个月的朔日都出现日食的情况。笔者久居乡野孤陋寡闻,到日前为止在所有典籍中只发现五组频食记录,分别是甲:《春秋》鲁襄公廿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乙:鲁襄公廿四年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丙:《史记》汉文帝二年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丁:《汉书》汉高祖二年十月甲戌晦,日有食之。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戊:《汉书》孝文帝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十一月丁卯晦,日有食之。

首先说一下考证依据,笔者是用目前的天文软件推演为依据,这个软件已非常精确,经验证《春秋》三十六次日食有三十三次吻合,其余三次因错简错抄及用不同历法记录所致,在拙文《孔子生日求真(增订版)》中有详解,兹不赘述。由此笔者认为以现代的天文测算推演为依据是十分可靠的。考证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其实也很少人关注,考虑到今贤仍有以伪证伪的现象,如用汉初频食不影响国运云云来证孔子出生时的频食现象,所以有必要将这几次连月日食记录讲清楚。

历史上记录的这五次连月日食现象经用现代天文软件回推都是第一次应验,第二次则没有。前面说过如今天文测算十分精确可靠,各位读者如果对现代天文测算稍有了解的话今天的话题在此就可下结论了,没有一次连月日食的现象!

下文主要与读者朋友探讨因何会出现这样记录的现象。首先简要介绍一下会不会出现连月日食的现象,根据天文学测算偶然会有,不过需要前月是日全食或环食,后月会出现较小食分的偏食。笔者参考了一些这方面的连月日食推算列表,两次连月日食在百年之中也有几次,在同一地区多数是有一次在白天见不到的,即便偶有在同一地区能观测到的也是一次食分较大而另一次食分较小,都低于0.2,这个食分如不提前预报是没有日食的光感意像的。笔者在己亥腊月初一就有这方面的经历,预报此日下午1点多有日食,此时晴空万里并无因日食而引起的阳光变化,后来得知食分是0.15,因此还有几位经我提前邀请观日食的朋友事后说笔者骗了他们,可见在食分较小时日食时阳光并无什么变化。春秋至汉初并没有提前预测发生日食的能力,只是在日食食分较大时且在晴天才会因光线变化后发现并记录下来。综上分析由于天气和食分两个条件的影响,连续两月在同一区域内能看到日食的可能性极小!

前文已说过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汉初这三次连月日食,经现代天文软件回推各有一次是没发生的,那就请爱好天文的朋友一起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请先回看一下拙文刚开始的甲乙丙丁戊五次频食记录,多看几遍再分析,否则有可能越看越乱。

先说《史记》丙:汉文帝二年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后世多认为此为两次日食,实际仔细看后一次虽记“日又食”,上文却言十二月望,并未言晦或朔,晦朔与望在字形有太大的区别,然日和月却容误写误抄,那是否这十二月望是月食?依天文软件推演在汉文帝二年(前178)1月2日(儒略历)文帝二年十一月晦日(当时历法已失准)发生了一次日偏食,而在之后1月16日发生了一次月全食,即十二月十四(望日)。至此可以先理清这次并非连月日食,而是一次日食一次月食。最后特别提醒一下这次日食及相连的月食并没有日干支的记录!以后解释后两次频食会用的上,根据历法天文资料核验此次十一月晦的日干支是“癸卯”。可以说《史记》这次记录是真实的只是“日”与“月”一字之差或是传抄之误。

下面接着说后两次连月而食的具体情况,这两组连月日食皆出自于《汉书》,并非《史记》所录,《史记》在汉高祖本纪并未记录过日食,只是在孝文帝二年(前178)1月2日记录了一次日食,1月16日记录一次月食,前文已说明了,随后又记录了文帝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经核验这次日食无误。十月丁酉晦即儒略历公元前178年12月22日。这里有个小问题要解释一下,前178年1月2日、12月22日两次日食这不是同在一年嘛,怎么还一个二年一个三年?在当时仍以农历十月为一年岁首,12月22日属下年(三年), 故分为二年、三年并不矛盾。先说丁:《汉书》所记高祖二年十月甲戌晦,日有食之。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再哆嗦一次《史记·高祖本纪》中没有日食记录。经用天文历法核验,十月甲戌晦这次日偏食确验无误,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经查无此日食。这次日食是怎样被记录下来的因相关资料缺少,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其原因。笔者只有凭自己对古代历法的研究作出个人的见解,各位读者朋友请参看前文介绍《史记》所录的一次十月晦,日有食之。后并未标明干支,经查日干支为癸卯。巧了!!!《汉书》这次记录的十月甲戌晦,日有食之。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请仔细看同是十一月晦!《史记》无干支,经查为癸卯。而《汉书》直接记十一月癸卯晦。至此可不可以这样推测《汉书》作者看《史记》孝文帝所录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也觉百思不解,一是前一次无日干支,后一次又言“望”日又食而矛盾,以至孝文帝二年误以为“十一月晦,日有食之”为高祖二年十一月晦日?作者精通历法,在当时完全有能力推算出十一月晦日的干支。巧合的是文帝十月甲戌晦是小月,十一月癸卯晦完全吻合,将二者归为一年连月而食自以为修正了《史记》的误记。在此再多说一句,汉高祖二年十一月晦与孝文帝二年十一月晦都是一个相同的日干支(癸卯)。究竟当时是怎样编排的恐怕只有《汉书》作者复生才能说清楚,笔者这里只是作较合理的推测而已。不过请记住这组连月日食只有十月甲戌有日食就行了。各位朋友如有新的见解欢迎讨论。

最后再说戊:“《汉书》文帝三年十月乙酉晦,日有食之。十一月乙卯晦,日有食之“这组连月日食的情况。

《史记》只记录了文帝三年十月乙酉晦,日有食之!“十一月乙卯晦,日有食之”。这是《汉书》所记!这一组连月而食《汉书》作者不知因何如此编排令人费解。经现代天文历法推演“十一月乙卯晦,日有有食之”不验,这与《史记》所记仅前月有日食吻合。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研究历法天文的经验谈谈自已的看法和推断。

先简要介绍一下秦汉时期的历法,秦统一全国后再次改变了历法的规则,采用建亥之法,以夏历十月为一年的开始,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汉武武帝元封七年。在九十年代出土的秦至汉初的竹简中,发现年度记事从十月开始至九月结束,有闰月的年份加一个后九月,据史学家考究秦王政二十五年宣布历法改革,该年出现了两组十月和十一月,因而把月份名称以法令的形式改回到夏历的体系,而同时宣布以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元封七年由司马迁、落下闳等人开始重新受命修订历法,行的是夏历,置闰以无中气之月为准。综上所述汉代前后的历法经过一次大的变革,主要是置闰不同,自此以前所有历法都是以年底置闰为原则,而经司马迁、落下闳等所创建的《太初历》却是以无中气置闰,秦至汉初是以十月为岁首,而《太初历》是以正月为岁首。《太初历》的无中气置闰理论上一年中在十二个月后都可能置闰,另外亦首次确定了十九年七闰法。后世历算家在研究先秦历法时以《太初历》的原则去套先秦历法实属典型的以今解古,徒增混乱应慎之又慎!司马迁、班固二贤对历法是熟知的,这在《史记·历书》《汉书·律历志.上》都有对历法的详细记录和解析

在文帝三年十月丁酉晦这次日食记录中,冬至日经查在十一月初三,从汉初日食发生在晦日的情况看当时历法并不准确,前文已说过秦初历法曾出现过两组十月十一月的现象,以此推汉文帝十月晦,日有食之在当时仍有失闰的可能,换言之这个十月丁酉晦在当时真实历法中极可能作十一月晦。根据是年冬至日的确定比较《春秋》历法中的失闰年份,冬至日相对位置是十分接近的。自《太初历》制定后由于彻底解决了以前由于置闰时间间隔长短规则等的影响而产生过闰和失闰现象,司马迁极可能用这一原则去校对历法的疏失,以确定没有历谱时的年底置闰规则。为了说明这一推论的可能还是用《史记》中关于秦始皇死亡日期加以说明。《史记》:“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然而在周家台秦墓出土的历谱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看,七月无丙寅日,与之相临六月与八月才有丙寅日,这是常识,因六月虽有丙寅日,从节气相对应显然明显超差,只有八月丙寅才与节气相差不多,此年出土的历谱有后九月。司马迁当然没看到过当时秦所使用的真实历谱,所说的七月丙寅是根据推步而来,而且是根据《太初历》的无中气置闰的规律而推步是毫无疑问的。从司马迁对秦始皇去世日期的记录不难看出史学家对历法记事的态度,无独有偶,司马迁也曾将孔子生年定为鲁襄公二十二年也是对古历法的推步,不过正因此推步之误才使孔子真正生年延误至今。再次提醒一下,目前仍有学者以今之历法原则想当然的去套古代历法还乐此不疲,这是典型的以今律古的行径,应引起足够重视!

因此有理由推断文帝三年司马迁所记的十月丁酉晦在实际历谱极可能就是十一月晦,司马迁能将秦始皇去世原历谱的八月丙寅推作七月丙寅,也极有可能将十一月丁酉晦推作十月丁酉晦,这都是历法推步的一致性。因秦始皇去世之年(前210)与文帝三年(前178)历法的排序相差无几,实际就是上年置闰与本年置闰的区别。当然依《太初历》推步将原八月丙寅推至七月丙寅是合理的,同样将十一月丁酉晦推至十月丁酉晦也是十分合理的。不过现在探究的是原历谱的真实记录,否则就无法解释二月连食的原因。查《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公元前180年年底有闰,这与《汉书》所记“闰月己酉”相符。再向下查前178年年底有闰,这年是否有闰很关键,前面屡次说不能以今律古!如按今之历法的中气置闰原则用于此年,这样的编排是绝对没问题的!根据十九年七闰的规律,七闰中有五次间隔3年有二次间2年置闰。在年底置闰规则下公元前177年年底置闰完全是有可能的,如在前177年年底置闰后的节气与月份的对应位置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的历法排序与《春秋》鲁襄公及鲁昭公时的历法实际排序十分相似,都有一些年份有“失闰”的现象。《汉书》作者班固或发现了秦至汉初的原始资料,记载的是文帝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因看到司马迁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自然认为十一月晦,日有食之的干支是下月对应的干支丁卯而不是丁酉,这是正常的思路!这样就形成了连月而日食的记录。这次记录实际和《春秋》那两次连月日食(前文甲乙)的问题有相近之处。都是重用两种历法记录的结果,都是因置闰不同而形成的月份相差一个月,实际两个月所指的是同一个月,只是名称不同,干支不同是史学家必然选择,否则二月的同日记一样的干支岂不矛盾?因60日才重见一样的日干支。

至此这五组连月日食已分析完了,笔者也觉得太乱了,最后再做一个小结:甲、乙两次是《春秋》所记,原因前文已简要介绍了,详解请参拙文《孔子生日求真(增订版)》。丙次连月日食是《史记》所记,其实是一次日偏食与一次月全食,将月字误写或误抄成日字了。丁次频食实际是丙丁两次的合并。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未有日食记录,而在《史记孝文帝本纪》中记录的这次所谓的频食,班固却没有在《汉书》中有日食记录。丙次频食因无日干支记录又有“望”字之疑,班固之意依笔者看对频食现象十分认可且信而不疑,这或受《春秋》中甲乙两次频食之影响吧。更坚信《高祖本纪》中有频食现象,确实在高祖二年找到了一次日食真实记录:“十月甲戌晦,日有食之”。而丙次“十一月晦,日有食之”经推算日干支为癸卯,正符合甲戌晦后下月的癸卯晦。这两次应验日食虽为高祖与文帝不同期间,却都是二年,巧了!这样的整合班固自觉更合理,但实际真不是事实反弄巧成拙了。但当时没有如现代成熟的天文测算工具,也就没法去验查自己推理的正确性,观自汉至今学者们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就十分明白了。戊次连月日食最为复杂,与《春秋》中甲乙两次频食十分相近,可参阅拙文《孔子生日求真(增订版)》。涉及历法迁变最多,请有兴趣者仔细阅读前文介绍。困扰学界千年的难题或因此而得到合理解决。不要迷信谁是权威!如将孔子、司马迁、班固以及今贤所记为千真万确准确无误的话,迷终究都是迷啊!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四年岁次壬寅七月丙申稿
献县崔記川





孔子生日求真(增订版)

孔子生于何年?孔子、谷梁赤、公羊高亲自“开口”说

公元前552年儒略历10月9日  是现代夏历(农历)的八月二十一还是九月二十一?


终审千年悬案—孔子杀少正卯





延伸资源下载(命理经典古籍汇总、四库全书、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春秋汉初频食疑考发布于2023-05-26 13:04: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