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兕于柙

社稷之臣

陈力就列

危而不持

持危扶颠

扶危济困

龟玉毁椟

季孙之忧(成语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变起萧蔷

萧蔷(典型)

既来之则安之(成语)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名言

论语·季氏篇》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今译】

季氏,又称季孙氏,春秋时鲁桓公子季友的后裔,鲁国贵族季氏三兄弟控制了鲁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把持鲁国的朝政,国君完全成了傀儡。季氏三兄弟将要兴兵去攻打邻邦颛臾(附庸于鲁国的一个小国,相传是伏羲之后,风姓,故址在今山东费城西北)。


辅佐季氏的孔子弟子冉有(求)、季(子)路,他们二人当时是季氏的家臣,他们俩一同去拜见孔子,试探孔子对这一情况的想法,告诉孔子说:“先生,季氏将对颛臾国用兵、采取军事行动了。”


孔子批评他们说:“冉求呀!我看这怕是你的过错吧,这难不是你的责任吗? 那颛臾,从前是先王封他做祭礼蒙山的主祭人,周天子让他主持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四十里)祭祀的,再说它现在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它是鲁国的臣属啊,为什么还要派兵讨伐它呢?”


冉有辩解,季氏伐颛臾,与己无干,说:“这是我们主公季孙大夫自己的主意,是他想要去攻打颛臾,我们俩本来都不赞成去攻打。”


孔子指出冉求、子路不能制止季氏伐颛臾所应负的责任,说:“冉求呀!从前一个有名的史官周任说过这样的话:‘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履行职务,不能这样做,就不要就其职位,实在做不好的话,就辞职不干。’(孔子用比喻指责冉有他们失职)这就如同一个辅助盲人的人,如果瞎子有了危险,当盲人面临危险,但他的助手不去扶持;瞎子跌倒摔跤了,但他的助手不去搀扶,那么还用这个辅助瞎子的助手干什么呢?你们是季氏的辅佐人,为什么让他这样做?

“况且你的话实在是错了,凶恶的猛兽(老虎、独角的犀牛)从笼子中逃跑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占卜时用的龟甲、祭祀时用的玉器)坏在匣子里,当事人难道就没有过错吗(比喻是说,管理这些东西的人不能不负责任)。


冉有解释,季氏伐颛臾,是为了替子孙消除后患,说:“现在的颛臾,城池坚固,又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季氏的私邑)很近。如果不趁它弱小的时候早去攻占它,将它征服,日子久了,将来一定成为后代子孙的隐忧。”


孔子斥责说:“冉求呀!(孔子一再呼唤“求”,可以想见其严厉之色),君子厌恶那种想做某事却又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不承认自己贪心,而非要编个诳言,硬要另找借口掩饰的人(孔子极端厌恶这种编造借口,不说老实话的人)。

“我听说,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大夫,不怕财富少,却怕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怕人民稀少,却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分配均了,也就无所谓贫穷;上下能和睦,彼此团结共处,就无所谓人民稀少;上下既相安无事,安定了,那么境内就没有倾覆之患。做到了这样,如果有远方的人还不归顺,那就再修仁义和礼乐的政教来招引他们来。他们已经来归服了,既然招来了他们,就让他们安心生活下去,安定下来。

“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孙氏大夫,既不能使用仁德让远方的人归服,无法招引他们来;又不能使国内和平团结,国家将要分裂,支离破碎(分崩离析),而你们却不能保全住;反而却想要在国内打内战,策划使用武力征伐。

“我恐怕季孙氏最大的忧虑和祸患并不在颛臾这个边境小国,而是正在鲁国自己的宫庭之内呢(当时鲁君与季氏互相猜忌,所以这才是季氏的隐忧)!”


【赏析】

春秋末期,周王朝的统治已面临崩溃,“礼崩乐坏”,传统的等级制度受到有力的挑战,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侯的力量,而且诸侯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


季孙氏作为鲁国的大夫,竟然想要攻占鲁国的附庸国,扩大自己的势力。


孔子对这种情况很不满意,他主张以仁和礼来解决争端,提倡“和为贵”,反对通过暴力手段解决国家内外的问题。


本文中,孔子对季氏(季康子)发动不义的战争进行指责,也对自己的弟子冉有、子路一味地推诿、狡辩,进行了严厉的驳斥。


本文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的思想,让人民安乐,让社会均富,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中国人的心理影响深远。


兕: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

柙:关猛兽的木笼。

虎兕于柙” 本为老虎和兕(犀牛)从木笼里逃出,跑了出来。

后用“虎兕于柙”比喻恶人逃脱、坏人逃跑。管理者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社稷之臣(社稷臣):春秋时期,附庸于大国的小国称社稷之臣。后以“社稷之臣”泛指担当国家大任、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


成语“社稷之器”(由“社稷之臣”引申而来)义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成语“社稷之役”(由“社稷之臣”引申而来)义为国家重臣应该担负的职责。役:此处既含有官位、官职的意思,又含有事情、责任之意。



“陈力就列” 成语,义为根据各人贡献的才力而就任于相应的官职,亦是根据各人的能力大小而任职的意思。

(人要对自己有个基本的掂量,不能不自量力,不能盲目攀比)。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简化为 “持危扶颠” (成语),使自己所服务的上级走正道。冉有为季孙服务,却不是要季孙如何使鲁政清明,权在国君,而是帮助季孙专权。

后用“持危扶颠”泛指扶持危殆局面。



“扶危济困” 、“扶危济急”、“救危扶倾” 义为帮助和救济危难穷困的人 rescue the desperately poor and help those who are in difficulty.


“虎兕” 就字面讲是老虎和犀牛。后用“虎兕”比喻凶恶残暴之人。


“龟玉毁椟” 成语,本为龟甲和宝玉毁坏在匣子中。

后用“龟玉毁椟” 喻大臣失职而导致国家危亡。也喻美好的事物被弃置浪费。



“季孙之忧” 成语,义为季孙的忧患,说明季氏真正可忧的不是颛臾,而是季孙本身,因为当时季孙把持鲁政,和鲁君矛盾很大。“萧蔷之内”指鲁君。

后用“季孙之忧” 比喻祸患将发生在内部而不是在外部。


“分崩离析” 义为分裂、崩溃、离散、瓦解,形容国家或集团组织等四分五裂,separately ,不能保持团结统一,disintegrate,彻底瓦解。


“萧蔷”(典故)古代宫院大门内遮挡视线的小墙壁(照壁),宫室中用以分隔里外的门屏,挡门小墙。后用“萧蔷”喻家院之内,引申喻指内部。



“祸起萧墙” 、“衅起萧蔷”原意为危险不主要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宫室内部潜在的祸患。

后用“萧蔷之患”、“祸起萧蔷”比喻由内部不和而引起的争端,internal strife,内部潜在的祸害。


变,事变,指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变起萧蔷” 义为变故发生于内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箴谏)义为作为国家的统治者,重要的不是忧虑国家的贫穷,而是忧虑财富的两极分化;不是忧虑人口不多,而是忧虑人民不能安居。

(居于国家统治地位的阶级,必须要保证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保证社会发展的均衡和有序;必须要保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保证人民生活的宁静和平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名言)义为财富均衡了,就无所谓穷了富了;人民和谐了,就无所谓多了,少了;国家安定了,就不会有尔虞我诈、排挤倾轧的事了。



 



“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本指招徕远方的人,并加以安抚。后“既来之则安之” 指既然已经来了,那就安下心来。since we are here,let us stay and enjoy it.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虎兕于柙,《论语·季氏篇》发布于2024-03-06 17: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