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东坡志林

?苏轼《东坡文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译】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宗赵顼年号。当时苏轼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脱下衣服正要准备解衣睡觉,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忽然发觉月色照进我的房来,皎洁的月色撩人心弦,好像是在邀我出户,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我欣然行走在月光下,但觉得没有人与我一起共享快乐,共同游乐,于是到了承天寺,寻找和我一样被贬到此地的张怀民。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人,今河北省清河。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张怀民正好也没有睡觉,于是和他一起来到房屋中间的庭院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庭院里本来没有水,但因为有了月光而显得格外空明,好像水藻、荇菜纵横交错,交横一样,有潋滟月波的感觉。

原来这些都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的影子。

哪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但是像我们两个这样闲却不多见。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月下小品,仅寥寥数语就把月夜的澄澈空明和月影的摇曳多姿写到了极致,而笔者冲淡闲适的心境也表现得晶莹剔透,颇有几分意。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

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传》《东坡乐府》等。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苏轼文集》,《东坡志林》发布于2024-03-06 18: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