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冬 南 北 异



十月节。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冬”有“终”的意思,冬天正是一年的尾声,万物藏伏避寒的日子。


立冬时节,北方开始水结冰,地凝寒,而南方不少地方还是小阳春的天气,白居《早冬》有句:“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北方有立冬、冬至当日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为什么把吃饺子和冻耳朵联系起来呢?


这要说到饺子的发明者“医圣”张仲景了。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辞官回乡的路上,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花椒等祛寒温阳的食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严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在南方,各地立冬日饮食多以鸡鸭鱼肉为主。比如闽南地区的“姜母鸭”、“羊肉炉”,湖南醴陵的“醴陵焙肉”。而在江南一带,更是流行膏方滋补。



立 冬 三 候 解


初候,水始冰



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冬天到了,阴气渐盛,此时水面开始凝结,但未成坚冰。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立冬初候“水始冰”到大寒三候“水泽腹坚”,那可是近百日之寒。


二候,地始冻



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此时土气开始冻结,但还没有到坼裂的程度。


土地冻裂的原理是热胀冷缩。土地在低温下冷缩,体积减小。当土地体积减小到一定程度时,那多出来的部分就是裂痕。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野鸡。郑康成、《淮南子》、高诱俱注蜃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类乎?《礼记》之注曰:蛟属;《埤雅》又以蚌蜃。各释似非蛤类,然按《本草》车螯之条曰:车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气为楼台。又尝闻海旁蜃气成楼垣。章龟经曰:蜃,大者为车轮岛屿,月闲吐气成楼,与蛟同也。则知此为蛤明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雉为野鸡,蜃为大的蚌蛤。古人认为,雉雀畏寒,入海化蜃以过冬。


实际情况是,立冬后,野鸡等飞禽因为随阳,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可常见蚌蛤,因为它们属阴,而雉雀之羽纹色近于蚌蛤之壳,所以产生这样的联想。



立 冬 说 冬 字


古文


小篆的“冬”字,从夂从


夂,是“终”的本字。《说文》云:“终,絿丝也。”“终”的原义是扎好的球收尾处的丝头。所以有“结尾”、“终结”的意思,说明冬季为一年之尾。


仌,即冰也,是水凝固状态的象形字。“仌”体现的是冬季的冰天动地的气候状态。


古文的“冬”字,从夂从日。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解释:“冬者,月之终也,日穷于纪也”。日穷于纪,岁将复始,冬季是一年的终末,也是下一年的开端。



冬 养 藏 之 道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黄帝内经·素问


冬天是一年的尾声和终点。天寒地冻,阳气内藏。为了顺应冬气,我们不能扰动阳气,比如不剧烈运动以泄阳。“闭藏”二字,乃冬天养生的根本原则。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到了冬天,最好在晚上十点之前就上床睡觉了。早睡养阴,养阴就包括养肾水。有些经常晚睡的人,要他早睡也睡不着,就是长时间熬夜耗阴,导致心火旺而肾水不足。早上则须待天亮了再起床。


春使志生,是立志;夏使志无怒而蕃秀,是行动;秋使志安宁,是沉思;而冬则是使志伏匿,是养精蓄锐,是厚积的过程。一个懂得闭藏之道的人,不会太流露自己的感情和心思,更不会张扬,但在时机来临时,又往往具有很强的专注力和爆发力。知收则知放,能退方能进,闭藏与生长之道是一以贯之的。


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这冬天的闭藏,好像是为了自己,像个吝啬一样保护着自己的精气。但不是为了闭藏而闭藏,等到了春夏该释放的时候,又能厚积薄发。


这一切都是遵循着自然之道,有目标但没有城府,有忍耐但没有野心。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夏要防暑,冬要保暖。其中足部和背部的保暖最为重要。俗话说“寒从脚下起”,人的上半身阳气要比下半身足,而脚部又是诸经络起止之处,所以要注意鞋袜的保暖,多走动以促进足部的气血运行,并养成睡前泡脚的习惯。


背部乃脏腑俞穴所在之处,如果不注意保暖,寒气极易从背后侵入人体,损伤脏腑。另外,头部虽为“诸阳之会”,但老年人或阳气虚的人最好戴顶合适的帽子保暖。


冬天也不是不能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但尽量要以不出汗为度。同样,待着温室中,空调或暖气的温度也不宜过高,以不出汗为准。


汗为阴,出汗时不仅伤阴,阳气也随之泄出,气阴两伤,违背了冬天养阴潜阳的闭藏之道。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如果冬天违背了闭藏之道,主动如剧烈运动出汗,性生活无度,或被动如自汗盗汗,遗精带下等,那么精就不足,肾水不足,就会导致春天时肝气肝血不足,生发无力。


肝又主筋,肝虚则筋肉无力为痿(包括阳痿),气血不足而厥(气血不能达四肢末端,导致手脚冰凉)。


有的人到了春天非但没有活力,还特别疲乏无力,有可能就是冬天的闭藏之道没有做好。



五 味 的 原 则




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千金·食治》


冬天增食苦味食物,因为苦能坚,能固肾以防外泄,又能泄心火。你想一个人为什么在该闭藏的冬天闭不住呢?还不是因为心感于外物而生邪火,“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咸为水味,冬天减咸味,不是不吃咸味,五味的任何一味在任何一季都不能废。唐容川云:“微咸者则能引火下行,大咸者则能助火升发”。故冬天养心反以水味,唯宜微咸以降心火,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安也。《千金·食治》中说的“省咸增苦”,是以养心为目的,其义亦可知。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按∶水能克火,然心以下交于肾为补,取既济之义也)。

——《本草备要》


心软一点好,心肠硬的人容易得病,而咸能软坚,所以心离不开盐。且人如果缺盐,就会没精力,心神得不到滋养。但是,过食咸味又会引发各种心血管疾病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些原则不是死的。如果我们未领会而持,并且走上偏废的极端,那还不如不知道。



健康养生食疗节气养生中医养生中医食疗中医疗法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养生理论,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养生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廿四节气立冬:秋冬气始交发布于2021-10-08 12: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