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而言,其实最需要的就是了解法的甚深奥义。学习佛法并不是培养作家,任你怎样妙笔生花、扣人心弦,假如法本的意义非常空洞,对众生也不可能有真实的利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前辈大德们的有些教言,文字上相当一般,但它所表达的内容直指人心,令人受益匪浅。如果只推敲词句而忽略意义——“这里的诗句朗朗上口,那里的成语让人拍案叫绝……”那么就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只追求表面的愉悦,而不能获得内心的收益。

这样的毛病,喜好诗学和词藻学的文人容犯,爱钻研因明的人也容易犯。包括现在有些佛教徒,天天念《金刚经》等经典、持弥陀佛等佛号,很注重念了多少遍,虽然这也有功德,但若意义一点都不懂,一说到理解意义,就搪塞:“我是凡夫人,这种境界太远了。”这往往会陷入“持文不持义”的状态。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也说过:“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



中国色彩

  获取更多精彩



蓝毗尼佛教四大名山佛教教理佛教经典故事佛教书籍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前行答疑【总第317期】发布于2021-06-30 10:46: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