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门的传统,但由一位法师修行放生法门而扩建的寺院,恐怕全国也难寻。如何保护好生态,如何合理的科学放生,如何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是今日佛教徒应该思考的。

                                   ——题记






放生园




净圆寺位于镇海汶溪,坐落于钟山下,寺庙依山而建。走进向西南开的大门,就见一条坡向东延伸,坡道的尽头是庙宇、僧舍,右边是一座巍峨的塔,高高的塔尖直刺青天。寺内殿宇轩昂,黄墙黑瓦,庭院深深,梵呗之声不绝于耳,令人肃然起敬。

说起净圆禅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最初的溪隐庵。公元705年(唐中宗年间),改溪隐庵为西方禅寺(一说溪隐庵建于南宋咸淳二年,即1265年。清光绪七年重修后改名西方寺)。1740年,住持定常法师以佛门修行放生、普渡众生为目的,设置放生园,就成了现在净圆禅寺的前身。



1929年,放生园由天童寺明法师改建为净圆禅寺,1931年建山门、面壁居,1937年在神钟山顶建钟楼,1938年铸铜钟于寺内,遂成格局。据说当年放生园建成之后,园内放养着各地善男信女送来的牛、羊、猪和各类家禽,有一首诗形象地道出了当年放生园的情形:“园号放生依翠微,牛羊茁壮白鹅肥;欣看白鸽饶生趣,屋上翩翩结队飞。”这显出了佛家慈悲普渡、悯及一切生灵的胸怀。当神钟山顶建立钟楼后,每当大钟敲响的时候,其声据说可以传到骆驼桥。

1935年寺内办净圆义务小学,使当地村民子弟有读书机会,直到解放。后又办一“施诊所”,聘请西医张弼,再有台州人魏锦石医师,布施医药,为贫苦农民解决治病困难。

194212月,净圆禅寺在居士李万钟支持下,办起了救济院。从上海、宁波等处收养来1117岁难童四十余人,分男女二班教养。

文革期间,净圆禅寺一度遭到破坏,二个亭子不存,钟楼也成废墟,面壁居只剩遗址,但主体建筑尚存,寺院格局基本完整。



1990年8月,镇海区政府批准浄圆寺重新开放,常志法师重建浄圆禅寺。证觉法师于2006年住持净圆寺。近三十年间,经两代住持的不懈努力,目前寺院占地面积16316平方米,已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内坛及僧房、客楼、堂和万佛宝塔等建筑,总建筑面积7024平方米,为进一步弘扬佛法、促进社会和谐、再造庄严古朴三宝佛刹之又一胜境。

 


神钟山梵音




每当净圆禅寺做法事,山顶大钟响彻方圆几十里,回荡在群山峻岭中,浑厚悠远,其声能远播至骆驼桥,警醒昏聩、明心见性,当地人以为是神钟天降,故改名此山为神钟山。

很多时候,人们以为上面的那段是个传说,但是,2016年1月初,镇海区文保所在九湖镇汶溪村神钟山发现了民国时期的净园禅寺钟鼓楼遗址,为研究该时期宗教建筑与文化提供了实物史料。  


 

该遗址位于160米高的汶溪村神钟山西侧的山坡上。据史料记载:主持僧皓明师重建时,在神钟山上还建有净圆禅寺钟鼓楼。   

钟鼓楼座东朝西,沿山体所建,均系单层建筑。两建筑相距约40米。钟楼位于鼓楼的北侧,占地面积约108平方米,面阔3间计12米,进深9米,呈长方形,明间宽阔;鼓楼占地面积约88平方米,面阔3间计11米,进深8米,明间宽阔且进深向东侧山体延伸构筑,呈“凸”形。建筑墙体系山石垒砌,门框等部位系混凝土浇铸。两处建筑早年均毁,遗址留存建筑墙基遗迹,以及部分建筑残件、佛教构件。   

至今,昔日净圆禅寺通往神钟山钟鼓楼的古道还清晰可见,印证了神钟山钟鼓楼与净圆禅寺关系密切的史料记载与民间传说。

 

 


文种故里



 

怀古溯今,据史志记载,慈东汶溪地灵人杰,是春秋越国大夫文种故里。清嘉庆十六年《浚河碑记》中:“春秋时文大夫文种故里也”;文种书院遗留的石柱联句:“地以人传想,当初文公尔隐清溪,能使辉增东土”,也印证了这个史实。今汶溪有古文种桥,桥沿镌刻“文种故里”字样。

文种为何人我们只知春秋末期孔子儒家思想流芳百世。而文种,是勾践身边的谋士,更是“民本思想”的启蒙者。传说春秋时期,汶溪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期间操练兵马、备储粮草的重地之一。而文种则是当时的谋略家,隐居于神钟山南延,策划复国政事。“七计襄助勾践,三计灭吴复国”,功垂名就于吴越春秋。文种的足迹最终消散在了故里汶溪的清流溪,这大概就是史书所记的“溪隐庵”的渊源吧。当年文种在文溪归隐,为越国励精图志,助越王灭吴,立不世之功,后遭勾践猜忌,自刎以表清白,其心境高远,其志节足以激励后人。




文种文化展厅



净圆禅寺的前身溪隐庵主祀春秋时吴国大夫文种。净圆禅寺现有文种文化研究院,净圆禅寺的文种文化研究已经成果斐然。

 


寺内多塔



 

净圆禅寺在汶溪神钟山麓的浅坞中,远看梵宫山色静穆沉稳,近观庙宇深广宝相庄严。

净圆禅寺多塔,最引人注目的是万佛塔,筑于高台上。

万佛塔素黑瓦,明黄墙,七层八面,气势宏伟。抬眼望去,万佛塔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如同佛光四射!外观八角七层楼阁,高达48米。底层南北对向辟门,一门额金底蓝字“万佛塔”,一门竖匾“无量寿佛”。底层环以副阶,重檐乌瓦紫柱,梁枋穿插,饰以彩绘。壁嵌结跏坐相石佛。以上各层斗拱、平座、塔身、腰檐。明间隔层相间设火焰形塔门。塔顶八角攒尖,塔刹由风浪索牵引。塔内部作中柱回廊结构,楼梯筑于中心室,沿塔心柱盘旋而上。开启灯光,回廊瞬间金光一片,两壁是密密麻麻排列着的金佛,令人叹为观止。


万佛塔精雕细琢,刻求变化,精巧俊逸,具有江南佛塔的艺术风格。万佛塔前一字排列七座瓶式石塔,为寺庙前通常有的定式石塔。塔自上而下由须弥座塔基,卵形塔身,仿木构塔顶及塔刹四部分组成,纪念“过去七佛”,依次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俱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俗称七佛塔。



邱氏镇塔可谓净圆禅寺镇寺之宝之一。邵氏镇塔原在汶溪小洞岙村,上世纪60年代已毁,出土塔身两节残石密藏于寺内。

邱氏镇塔方形实心,由预制块石叠砌而成。按塔身七级估算,推测原塔高约约3米。明代,具年不详。残石二节分别是雕刻佛像方石一节和四面镌刻邱氏镇塔四字方石一节。铭文方石长38.5厘米,宽38.0厘米,高42.5厘米,四面各刻“邱”、“氏”、“镇”、“塔”一字,字径19×15厘米,楷书阳刻。字石叠于佛像石之上,位于塔顶部位。

邱氏镇塔为小洞岙村邱氏先民所建,塔用来镇风水。这类塔对于曾经迁徙择居的族群来说尤为在意,是宗族“安居乐业”“固基发族”的图腾。

 


净园揽胜



“大隐隐朝市,小隐隐陵薮”。

镇海之水莫如九龙湖,镇海之山莫如达蓬山,净圆禅寺坐落其间,但凭青山绿水之自然气息,忘怀于凡尘俗世之纷扰,身居世外而脱俗。净圆禅寺,背靠崇山峻岭,毗邻净湖水泊,香樟成林,四周竹林环绕,风景秀丽。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沿着文种路,傍水而居,村落和佛寺在相互呼应之间,与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含蓄蕴藉,展现出和谐、宁静而又饱含韵味的禅意世界



再往深处走则地势越高,随着岁月变迁,净圆禅寺的墙面已略显斑驳破落,但仍然气魄恢弘。鼻尖渐渐染上淡淡的檀香,耳边隐隐传来了僧人诵经声。奇妙的韵脚和旋律让人听着心生宁静,明明头顶上正艳阳高照,却生不出一丝躁动的情绪来。     

怀着虔诚的心,走进山门,只见寺内殿宇轩昂、巍峨肃静。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祖师殿沿着山势依次而建。青松掩映、绿树成荫,行者僧侣各行其道,香烟袅袅,梵钟之声,令人肃然起敬!



初冬,繁花已谢、草木苍翠,远山近岭叠翠流金、层次分明,雄伟的庙宇如同银河倒悬,掩映其间。山、林、禅构筑的山水秘境缓缓铺展开来,纤尘不染……     

小隐于野,相较于景区寺宇的“喧闹有时,净圆禅寺更让人觉远离尘世,让人体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归趣。     

从寺院往后再走一段,便能看到浓密的竹林。让人觉于呼吸间似都带有竹叶清香,宛如一叶轻舟荡漾在翠竹掩映的海中。

   

 

亲近一下山水、感受一下禅意,这也是一种调剂生活的方式吧!感受寺院那种寂静空旷、万物和谐的自然禅境,便是一份不可割舍的深切情怀!

净圆禅寺的梵音流淌千年,跨过山河大海,经历四季变幻,几经更迭,不改其梵音。轻轻走进这座千年古刹,仰其神、探其貌,无论是游人或是信徒都怀着拳拳虔诚之心。




图片来源/净圆禅寺
文字来源/宁波佛教志
编辑/宽平






东南佛国|海曙观宗讲寺


东南佛国|江北宝庆讲寺


东南佛国|北仑灵峰寺


东南佛国|奉化岳林禅寺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东南佛国镇海净圆禅寺发布于2021-09-21 12:16: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