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次第广论,中士道,中士,宗喀巴大师,堪布,益西彭措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中士,宗喀巴大师,堪布,益西彭措

 

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再抉择获得暇身有两种情况:一、居家;二、出家

此复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难及有众多罪恶过失,出家违此,断生死身出家为胜,是故智者应欣出家。

又要看到居家对于修正法有很多拖累、障难,以及在家时为了谋生等,必然会造下很多的罪恶过失,因此在正法的修行上障碍重重,很难顺遂的一路上进。也就是他往正法上走的因缘不能完全具备,非常困难,而往罪恶里走的因缘非常充分,时时都会堕在过失里,因此非常困难,就像走陆路时徘徊在崎岖的山路上一样。而出家与之相反,也就是修正法有很多的有利条件、很多的顺缘,又能避免各种罪恶过失,因此出家就像走水路时顺着风扬帆起航一样,非常快,所以断生死身以出家为殊胜,因此智者应当欣求出家。

若数思惟在家过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坚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觉妙善习气。此中道理当略宣说。

为了引心转向出家,必须首先要发起出家的欲,而这又依赖于数数思惟在家的过患和出家的功德,如果是先前已经出家者能使得他的心意坚固,如果是未出家者也能使他在心续中安立和醒觉出家的妙善习气。以欲是缘起的枢要,有了欲就会往这上面走。所以为了引起欲,这里要略为宣说这其中的道理,使得行者在考虑如何得解脱上先要抉择自身的条件。这又要在暇身上面看到出家和在家的因缘上的差别,由此发起希求出家的欲,这样无论怎样都是往这上走的。由于身已经往这上面走,那么道的缘起会逐渐积聚,所以现前要先行略说居家的过患和出家的功德,让行者看到趋向。

其居家者,富则守护劬劳为苦,贫则追求众苦艰辛,于无安乐愚执为乐,应当了知是恶业果。

在家者富的话有守护财富、地位、名誉、权势等的辛苦。他的心上的苦非常多,害怕维持不住,害怕跌下去,害怕被别人挤掉等等。因为他心里的欲特别大,想要保住一个非常大的财富、地位等,然而在这样事事皆无常的状况里,就像一叶扁舟随时会被风浪打翻,那种心里的粘著、害怕失败、跌落的苦非常大。在竞争的场合里特别有一种怕被挤掉,或者特别想拼命地跑在前头,非常要脸面,当然处得越高,风险越大,因此有特别大的苦没法摆脱。

再者,贫穷的人就有追求生活的很多艰辛,就像今天社会上的人们为了谋生,每天早出晚归,承负着非常大的工作量。这就是为了换一口饭吃,自己生活上的要求又降不下来,他必然要为此而费尽心血,暇满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浪费了。这样就可以看到无论是贫是富,只要落到世俗的缘起圈里,百苦煎熬。

对于这样没有安乐的法却愚痴地执为有安乐,要知道这是恶业成熟的果相。就像猪犬认粪便为美食,那是前世的恶业成熟使得心智受蒙蔽,使心识颠倒。也就是由于过去世心不清净,非常乐著五欲,所以现在还是觉得在家好,没感觉出家怎么样,甚至认为出家很苦,这都是颠倒的反应。

在《本生论》里记载世尊有一世做菩萨,那个时候他生在富裕家庭,而且成为那一方很多众生所依赖的人。菩萨知道居家有很多过患,父母相继过世后,他就对家生起了很猛利的厌离心,想出家去修道。之后他把家里的财富和数不清的珍宝全部布施了,一个人去了寂静的山林修道。那时他父亲的一个亲友过来看他,说:你现在像乞丐一样,没有衣服穿,没有好东西吃,这样很不合理的,你还是在家修行吧!当时这个亲友说得非常恳切,世尊就给他讲了下面这些居家的过患:

《本生论》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

菩萨这样说:对于像牢狱一样的家庭,永远不要想这是安乐的自性。本来一个凡夫在无数的杂染的烦恼和业当中就已经是身不由己,又被在各种众生的染污因缘交织的网所缚,就像深深地陷入了沼泽一样,根本无法拔出。想一想,确实是这样子。毕竟自身有那么多的烦恼,那么多劣习,再加上世间的种种染缘,自心就彻底地迷失了。为了追求到有脸面的生活、地位,以及满足自身的欲望,基本上就陷没在非法的泥潭里,一点点的安乐之因都难找到。而身心上一点点清净的安乐都很难得到,纯粹都是一种竞争、贪欲、嗔恚、散乱等的苦恼相,不必说其它,连安下心来喝一杯清的安乐也没有。要像这样知道,家纯粹是个牢狱。

“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

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居家都是一种大病的状态。这是讲内心完全处在病态当中,富人要守护资财、产业,或者自身现有的身份、地位等,发起多少的烦恼他的那种竞争心、患得患失心、焦虑感、贪欲比常人要大得多,所以整天在这样的状态当中,没有一丝的安闲。所以看看那些老板们,去测一下幸福指数的话,就发现非常低,所以处在一种大的病态当中。

其次,看那些贫穷的人,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标准,比如钱要多少、房子、车子等,甚至要维持一个家以及子女的学费等,都需要从早到晚的辛苦工作,所以有很多追求的艰辛。像这样也是活在大病态当中,非常苦。

这样就纯粹是一个囚犯要劳作才能换得一口饭一样,所以无论贫穷或者富足,都没有安乐。对于这样的居家生活,愚人竟然还十分欢喜,那真是恶业成熟、精不正常的表相。

是故执持众多资具,求无喜足非出家事,若不尔者,居家无别。

所以,还在执著营求很多生活享受的资具,没有满足地一味追求,那不是出家的事,如果不能够一心求解脱,放下世间的营办,那和在家没有差别。

又居家者与法相违,故居家中难修正法。即前论云:“若作居家业,不能不妄语,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罚。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又云:“骄慢痴蛇窟,坏寂静喜乐。家多猛苦依,如窟谁能住。”应数思惟如是等类在家过患,发愿出家。

再者,居家与法相违,所以居家很难修持正法。要知道法是道谛和灭谛的内涵,它的方向就是要对治私我意识和寻求轮回乐的欲,而家的反应是要维护自我、我所,要求取到世间的功成名就等方方面面的圆满,这是两种直接相违的法。也就是为私我而求到世间法的圆满,这里有所谓的男女、亲属、财富、地位、各种拥有的物质等等。他是处在一种狂热的追求世法的流转里面,有各种自身上的因缘,也就是自身的烦恼浊、见浊,有众生方面的因缘、有时代方面的因缘,由于这一切整个的就是一股黑流,都是往寻求世间乐的方向上走。所以自然而然的,他在这里面攀比、竞争、寻求等等。处在这种业缘状况里,缘起上处处都是与法相违,处处都是要实现自我的价值、自我的利益,要在人中显胜,要赢得世间假法的成功。这样处处都是以私我的执著作为根源,处处都是以世俗中有乐的颠倒看法作为动力,之后处处都是处在各种染污缘的牵制之下,自己非常颠倒,处在受蒙蔽的状态。再说,世俗的圈套里有无数根业绳牵引,无数种业缘控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真正的悟道者,或者不是有大心力的人,是很难真正修法的、乃至解脱出来的。

像这样,就一般情形来说,居家以这种缘起的缘故,跟寂静的法相违,因为所谓的法就是要照见无我、照见世间事是苦,然后息灭掉这一切的作为,下至一个心上的等起都要息掉。而居家是全数地去发展这个心往轮回走的机制,因此居家很难修持正法。也就是前面论中所说,不必说上一级的中士和上士的法类,就看下士的法类,在居家时由于集体浪潮的推动,各种世间的邪见、邪意识、邪风气的感染,人在那里就不由自主地同流合污了。作居家事业者看到别人这样子做能够赚到钱,自己也没有建立因果正见,所以很难把持,只是想到为私我营取现在的利益,又想占便宜,这样就不能不说妄语。再说,处在那种职位上就没有不过度行使权力的,人一发起心、一做出行为的时候,无数种都不符合因果律。因为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识来行事,以为我怎么样子都可以的,这就已经跑到非福业里去了。如果是身为官员居于上位,对其他造罪的人不能不治罚,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少有不越分的。就像这样,我们透过经商、做官这两点就会发现在家会积下无数的罪业

那么其它的方方面面再看,人在那种浪潮里都是身不由己,都是一遇境就立即会有反应的,无明系统是那么坚固、串习深厚,所以一发动的时候就不符合法。这样越陷越深,越深越陷,最终无数的业绳已经把自己绑得牢牢的,而法的内涵非常稀少。

所以要知道,行法和行家业无法两全,你要行法就要舍家,一心求法,就会失掉家业的,你要顾家业,那就在世俗的缘起圈里,哪里能成就法呢法业极为寂静,下至一点点求现世的欲、求来世的欲、求轮回各种美好圆满的欲全部都退光了。这是等起上往出世方向走,一点都不往轮回里面走的。再者,它是把私我的意想、自由意志全部都退掉的,不会再以妄心执我等,所以极为寂静。

而家事是猛暴而成,人都是以一种欲望、烦恼的驱使作为动力,然后在迷惑之中用各种手段来完成,所以这上面无论是烦恼和业都极其猛暴。再者,所处的因缘不是像出家修行人把自身一切轮回的锁链都尽量地远离,它完全是陷入到欲尘当中,陷在世俗共同的业流当中。那样的话,心上的烦恼和各种的业是非常强的。所以居家有违背法道的过失,所有的起心动念,一个观念、一种作法都是按照自我的习性、自我的欲望或者自由意志等等来行事的。它跟本有的法道、本有的天理都是相违的,所以真正珍爱自身的人谁喜欢住家呢他会想:万劫难遇的一期暇满如昙花一晃即过,如今正是从轮回苦海里超出的好时机,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颠颠倒倒地造无数的生死业因,把自己埋在恶趣的深渊里,万劫不复。所以这样珍爱自己的人,哪里还会想跳到家宅的火坑里呢就像世尊当年一看破了轮回以后,那是谁也留不住他的,他一心要出离,他感觉到这个事情太重大了,不能再这样蛊惑自心,不能再这样陷入幻梦中,就像囚徒只要一有出离的机会,他是绝对不愿意呆在牢狱里的。

又像《本生论》所说:在家是骄慢、愚痴以及攀比、嗔恚、散乱、竞争、贪欲等无数毒蛇的洞窟,这里是轮回的大增上缘,也就是因上迅猛地增长,数量、程度都是不可思议的,这也就是轮回苦果迅猛的增上缘,他会不断地作茧自缚,不断地在颠倒处走。那么这样既然违背法道,哪里会有寂静喜乐呢即使有那么一点,也很快就被冲走了。所以家是很多猛利剧大苦痛的根据地,像毒蛇的窟一样谁能安住呢那里太多的苦了,太多的苦因了。要像这样数数地思惟诸如此类的种种在家过患。思惟以后,真的把它看成蛇窟、虎穴、鬼窟等非常可怕的地方,由此就会发愿出家,如同世尊当年看到的那个王宫,他再也不想呆了,他觉得这非常可怕,那个时候谁都阻挡不了他,什么样的世间妙欲也挽不回他的心,他一有机会就从王宫逃离,越城门到寂静的深山里,是这样来解决无始漂流轮回的大苦难的。所以看到家的过患后要一心求出家。

复应愿以粗劣衣钵乞活知足,于远离处净自烦恼,为他供处。

不仅发愿出家,而且发愿出家以后能少欲知足,住寂静处,净自烦恼,成为他人的应供之处。

也就是发愿:我出家以后就靠托钵乞讨为生。这样能有知足的心,只要维持基本的生存就心满意足,不再多贪求。而且住在远离喧杂的寂静处,能够心里无诤而净自烦恼,成为他人的应供之处。

如《七童女因缘论》云:“愿剃除发已,守持粪扫衣,乐住阿兰若,何时能如是目视轭木许,手执瓦钵器,何时无讥毁,于家家行乞何时能不贪,利养及恭敬,净烦恼刺泥,为村供施处”

这里充满了对出家离欲生活的向往,在心里要再再地这样祈愿,愿我在剃除须发以后守持粪扫衣,穿最朴素、高尚的衣服,去掉华贵服饰,而且乐意住在寂静之处,不要在众人当中,因为那里是发生贪嗔的场所,会出现很多的纷诤、竞争,心中无诤,愿我过这样清净的生活。何时我能这样实现,从世俗的烦恼苦里出来,住在清净的静处,一心离欲走解脱道。又想:我什么时候能够眼看轭木许的距离,手拿着钵器,没有讥毁地一家家地行乞,这样弃绝世间的追求。何时我能不贪世俗的利养和恭敬,自己处在低下位,然后一心净除能生一切轮回苦的如刺、如泥一般的烦恼然后以我自身好好修持,具足功德,成为村人的供施之处

接着又祈愿能行头陀之行:

又应希愿用草为座,卧无覆处霜露湿衣,以粗饮食而能知足,及于树下柔软草上,以法喜乐存活寝卧。

又应当希愿以绿草为垫,卧在没有覆盖的地方,霜露沾湿衣裳,以粗劣、简单的饮食就能知足而不再多求,以及对于住处也不贪求,就在树下柔软的草地上,以法喜乐存活而寝卧。要像这样对于离欲的出家生活特别有一种希求,这样他会增上出家的意乐,一心办解脱道。

“何时从草起,著衣霜湿重,以粗恶饮食,于身无贪著何时我能卧,树下柔软草,如诸鹦鹉绿,受现法喜乐”

再充满向往的心这样祈愿:什么时候我能从草地起身,所穿的衣服还湿着霜露,何时我能以最简单、最粗劣的饮食过活,对于自身,无论是外在的装饰还是饮食,都没有贪著。何时我能卧在树下柔软的草上,像鹦鹉绿那般的清净在那时受用现法喜乐,过一种纯粹依法的生活。

房上降雪,博朵瓦云:“昨晚似于《七童女因缘》所说,心很欢喜,除欲如是修学而无所余。”

那一天下雪,房上有雪,博朵瓦说:昨天晚上似乎对于《七童女因缘》所说,我心里很欢喜,除了想这样修学之外没有别的打算。这个意思是因为他有纯净的修解脱道意乐,对于世俗的名闻利养怎么发展等等毫无想法。作为一个彻底的出世行者,他对于自身的生存条件要求非常简单,只想一心受用法乐,所以说:我读到那个的时候好像心是很欢喜,就想一辈子这样来修学,其它就没有更多的希求了。

不但要希愿修头陀行,还要希愿我能够真实地修出世道的三大根本——无常、出离和无我。

又应希愿住药草地流水边岸,思惟水浪起灭无常与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观慧灭除我执——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恶见之因,背弃三有所有欢乐,数数思惟依正世间如幻化等。

又应当希愿我在出家以后,何时能住在药草地流水岸边,思惟水浪的起灭和我的生命一样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没有一点实义又何时我能在那里用妙观察慧灭除三有根本、一切恶见之母的萨迦耶见,能够好好地去修无我,破掉坏聚见这是一切过失的来源、三有的根本、发起边执见邪见等一切恶见的因,所以要希愿我能出家在静处一心破掉我见,然后拔掉三有的根,彻底地灭掉轮回。要有这种道心。

再者,要思惟我何时能出家,然后彻底地出离呢所谓的出离就是背弃三有的所有欢乐,世间任何色有与无色有的这些喜乐全部都弃舍掉,全部都彻底地从中出离而不再有丝毫的欲乐。也就是自己要这样想:什么时候我能出家以后在一个静处好好思惟苦谛,三有的所有乐都看到是苦,然后一点也不再贪求,我要做到这样,然后纯乎其纯地修出世的意乐。像这样又数数思惟依报的器界、正报的根身,这些世间法都像幻化等一样。“等”字包括阳焰、梦、幻、浮云、寻城等,要想到这些全是虚而不实的,脱离对它的贪著。

“何时住水岸,药草满地中,数观浪起灭,同诸命世间破萨迦耶见,一切恶见母,何时我不乐,三有诸受用何时我通达,动不动世间,等同梦阳焰,幻云寻香城”

什么时候我能住在水岸边,那里药草满地,在那个很安静的环境里,我的心很清明,数数地观察旁边的水浪一起一灭,领悟它跟诸有情的命完全一样,这样看到无常,知道世间法不可依靠,没有任何可保信处,一点实义也没有。再者何时我能在那里观察无我,破掉萨迦耶见这个一切恶见之母,何时我能洞察苦谛,看到三有全是苦海,一点也不乐著三有的受用。何时我能通达有心识活动的有情世间和无心识活动的无情世间,全都像梦、阳焰、幻化、浮云、寻香城一样现而无实,一点点能得到的实义也没有

此等一切,皆是希愿作出家身,作此诸事。

以上这些都是希愿我能作出家身,依靠那个身依能够做这一切的出世解脱道的法事

应当有这样的希慕之心,不单是希求得一个出家身,关键是要希求得了这个身所依以后能够一心与法道相合,修持能从生死中解脱的法道,能一举从生死的流转中还灭。要有这种大的心愿,那当然就超出世间一切的所愿,成为极其高洁的心志。

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间,始为文父真养子。”

伽喀巴说:如果能著三法衣,住在苦行的山间,才算是释迦文真正的养子。

霞惹瓦亦云:“于诸在家事忙匆时,应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乐,则种未来出家习气。”

霞惹瓦也曾经说:在那些在家人事务繁忙的时候,应该披上妙衣到他那里,让他也起一个出家很安乐的想法,种下未来出家的习气。

《勇猛长者请问经》亦云:“我于何时能得出离苦处家庭,如是而行,何时能得作僧羯摩、长净羯摩、解制羯摩、住和敬业彼当如是爱出家心。”

《勇猛长者请问经》里也说:什么时候我能出离苦恼处的家庭,而行持这样的清净之行什么时候我能安住在作僧羯摩、长净羯摩、解制羯摩、彼此和合恭敬的这些妙业当中应当要有这样子的爱乐出家生活的心。

此说在家菩萨应如是愿。此之主要为慕近圆。

这是说在家菩萨应当这样希愿。这里主要的希愿处是希求得比丘戒。

《庄严经论》云:“当知出家品,具无量功德,由是胜勤戒,在家之菩萨。”

在《庄严经论》里也说:要知道出家有无量的功德,由此胜过精勤持戒的在家菩萨。也就是指出家菩萨这种因缘当中,没有在家散乱、贪欲、嗔恚等很多烦恼和忧苦,而有相反的无量功德,因此胜过在家菩萨。

如是非但修行解脱、脱离生死,叹出家身,即由波罗蜜多及密乘修学种智,亦叹出家身最第一。

像这样不但修行解脱、脱离生死的道法赞叹出家身,就连由波罗蜜多乘和密咒乘来修学一切种智,这样行大乘道也赞叹出家身最为第一。

出家律仪,即三律仪中别解脱律仪,故当敬重圣教根本别解脱戒

出家律仪,就是指三律仪中的别解脱律仪,所以应当敬重圣教根本的别解脱戒。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4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5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6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7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8

 

 

小提示

回复 菩提道次第广论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讲记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中士,宗喀巴大师,堪布,益西彭措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中士,宗喀巴大师,堪布,益西彭措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中士,宗喀巴大师,堪布,益西彭措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中士,宗喀巴大师,堪布,益西彭措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中士,宗喀巴大师,堪布,益西彭措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中士,宗喀巴大师,堪布,益西彭措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29发布于2021-12-05 22: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