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学》论文集



本篇主题:了解一下,大乘唯识的“唯识无境”;而“大乘唯识学”的基础,是《楞伽经》。




有问:?老师,能否解释一下唯识无境的思想。谢谢;


答:你问的这个问题,它不是思想,法从来都不是一种思想,世俗哲学才是,而是佛陀智慧,是成体系的实践智慧。你如果从未实践过,试验过,我回答了;你可能既觉得乏味,也是过后一忘,甚至会有害;所以,直心是场,若有不周之处,还请你见谅。


第一点,要搞清楚“唯识无境”,首先要搞清楚的,什么是唯识?


而真正的唯识,是“唯如来藏识”;并非佛门内外,百度搜索当中,大家查到的那些唯识术语;这一点万分要命,是笔者这么多年来的研修心得。


而对“如来藏识”最权威的基础描述,首先在《楞伽经》里;最为深入的秘密部分的描述,在《解深密经》里;最为详细、最成体系、最为完整的描述,在《瑜伽师地论》里;但是佛门内外的很多师友,都有所不知,在佛家的经律论三藏经典中,尤其是在我们汉地的经典中,这其中是有权威、信力上的优先级的;那么佛学界公认是佛说的,有佛直接开示的,则要以佛为中心,否则就会有“自宗相违”之过;譬如唯识,佛是如何描述其“大乘唯识”的呢?


而佛直接描述唯识的权威性经典,第一就是《楞伽经》,是佛首先阐述“大乘唯识建立”的基础性框架;第二是《解深密经》,是佛开始更加正式地论述大乘唯识之秘密深入部分;第三是《瑜伽师地论》,而这部论中的75、76、77、78卷,又是《解深密经》。也可以说,《瑜伽师地论》是以《解深密经》为核心的,最为浓缩的大藏经,最为浓缩的经律论三藏佛典;此时的《瑜伽师地论》,其实早已经超出了”世俗唯识学”的语义范畴;是剔除了大藏经中,大量繁杂、冗余、部派论疏、等等重复的枝枝叶叶后,对《大藏经》的精简浓缩,是从中观、唯识、十法界众生、三藏十二部、大小乘双方等等不同角度,对“如来藏识”所进行的全面详细解读。而这个时候,佛陀最核心的“大乘般若智慧”,也就是“唯如来藏识”体系,才显露出它最为完整的内容。


可是呢,世俗唯识学的朋友们,或许几乎全然不知: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等等,实际上是对《瑜伽师地论》的注释和解读;但是呢,《唯识三十颂》,说白了就像是唐诗那样的颂子;既然是诗体颂子,就会有语义猜测和模糊不清的问题。而世亲菩萨写完《唯识三十论》后就圆寂了,没有写长行,也没有具体的详细注疏。然后呢,世亲之后的百年之内,亲胜、火辩、德慧、安慧、护法、戒贤等等,共计有十大论师开始又对《唯识三十论》进一步注疏、注解;那么玄奘回国后呢,按照窥基的建议,应该把十大论师所有的注疏,合成一部才是最好;玄奘采纳了,也就是我们大家众所周知的《成唯识论》。之后呢,窥基又对《成唯识论》进一步注疏,是《成唯识论述记》;窥基的弟子慧昭,又著述《成唯识论了义灯》;慧昭的弟子呢,则著述《成唯识论演秘》。。。


看看,多麻烦!可是再麻烦,树叶再多,树根儿还是在佛这里。然而遗憾的是,佛门弟子内,大量的以唯识学号称的人,一上来就是《百法》《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等等;那么那些讲解唯识的老师呢,也是如此,几乎无人将唯识学,与《楞伽经》挂起钩来。殊不知,《楞伽经》才是大乘唯识的基础;《楞伽经》,就可以印证您的唯识学,是不是佛的,如果不是佛的,那么您可能学了一辈子,学着学着自己沦落了。



笔者这么多年来,自己常常欣慰的就是,没有被国内佛门圈子的不良习气所熏染。否则,也很麻烦;很多年前,也是为了显摆自己聪明,直接就上《百法》和《成唯识》,直接就上《唯识三十颂》和《唯识二十论》;可是呢,怎么看怎么也不懂;忽悠不懂的人吧,还行;可实际的因果上,是自己心虚瞎折腾啊;还好,我好质疑,连佛都质疑。最终发现:《楞伽经》,几乎是所有佛家经典的“试金石”。比如《成唯识论》里,就开始系统阐述“唯识无境”的一些佛门歧见,比如“人我”和“法我”的二空谬执,比如“虚空之常”、“无常之体”、“常体极微”等等,而凡此种种的谬执,即便是那个时代的佛学大师,也会深陷其中,而不知所以然的。何况,我们今天大量不能深入《楞伽经》的现代人呢?可是,也几乎没有人知道:《成唯识论》中所阐述的这些最为基本的“二乘”“外道”之谬执,早在《楞伽经》中,佛陀都已经有了系统和详尽的阐述,就已经确立了大乘唯识的“最基本原则”。



第二点,通篇《楞伽经》,几乎都是在讲“大乘唯识建立”?


那么就在《楞伽经》里,通篇的《楞伽经》,不仅阐述“大乘唯识建立”,也更加包括了“大乘因明建立”;而且,都是以和大慧菩萨辩论的方式,在全面回答几乎所有的人间疑问、科学难题、哲学思辨、外道问难、佛家修证。


看了《楞伽经》后,自己所有多少年积压的疑问,都会得以澄清而坚定。



又问:?感恩老师,认真学习这部经典。



第三点,“大乘唯识”,是实践之学?


这就包括“法相学”“唯识学”的说法,其实在宋代以前是没有的,更多的是杨仁山居士,通过日本友人南条文雄,购回了大量在中国失传的玄奘之学典籍后,在彼此弘扬“唯识学”的圈子里,首先是太虚大师,其次是欧阳竟无、韩清净、吕澂等人最早提出的。当然,会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是玄奘之学的“大乘真义”,开始通过这些学者们,得以弘扬和保留;弊端的地方,就是“法相学”和“唯识学”,会给人以高高在上、名相繁多、古奥难懂的感觉;而这些学者们的特点呢,都是读书高手,而实践是矮子,这就麻烦了。


我自己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我之所以很早很早就成为无线电爱好者,发烧友,最早就源于小的时候,我父亲就是北京无线电元件厂的推销员,于是呢,他就总是带着收音机、元器件什么的,带回家里;我挨打比较大的一次,就是把收音机的调谐器给拆了,怎么也装不回去;挨打之后呢,几次反复,就好了;小孩子,哪里懂得无线电波和电路原理?直到二十年后,才明白无线电LC电路的调幅原理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佛法是实践之学,只要您真正试验了,自己亲身经历了,什么都会容,什么都会简单;您所擅长的专业,您会张嘴就来。而且,很多时候不需要学习过太深的理论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就好。在大乘唯识智慧体系里,理论和实践是一不是二。所以,凡是那些不能成体系宣讲佛法的人,总说自己心里明白却说不出来的人,一定是自己实践不够,哑羊也。自己都不自信,如何与他人说?


而佛的“大乘唯识学”,也是如此;只要您真正实践了,按照佛陀的体系,在我们这个时代大潮中实践了,就会看到:“世俗唯识学”,那多如牛毛、名目繁多的“唯识名相”,绝大多数都是重复冗余的。一旦归结到实践过程中的一颗心识上来,一件事儿上来,一个项目上来,一个设计创意上来,就变得异常简单而落地。笔者现在,不愿意称呼其“唯识学”,而更愿意称之为“大乘唯识”。就是因为太多太多的“世俗唯识学”,很多很多都是人为地将佛陀智慧搞复杂了。无形中,会将异常圆满无漏的“玄奘之学”给狭隘化了;对认识真正的玄奘,后患无穷。因为“玄奘之学”的大乘真义,其标志特征就最快捷、最高效、最圆满;其目的就是要高树法幢,就是要简化佛门历史上无数小乘做法的枝枝叶叶,无数小乘做法的含糊不清,无数的小乘的不彻底。


而正是在《楞伽经》里,佛陀开始成体系地论述“大乘唯识”,“唯如来藏识”。


所以诸位想一想,如果您苦哈哈地,学了一辈子引以为荣的“唯识”;如果有一天您忽然发现和佛说的,有冲突、对不上,何其冤枉呀?而这种现象,在佛门之内非常非常之普遍;在国内的因明学研究领域,也是如此,唉!


所以,关于“大乘唯识”有两点和大家分享:第一,如果将唯识学纳入自己的人生实践,其实一点都不难;第二,《楞伽经》,才是唯识学的第一基础。


最难的,就是您不肯实践!



那么“唯识无境”呢,其实是佛陀自身修证、实践的真实境界;所以这就麻烦啊,佛的实践境界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法身境界,该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述呢?言语道断处,任何语言都苍白无力;今天既然有这个缘分,就勉为其难吧。



一、唯识无境之一:即大乘之“宇宙实相”?


所以,“唯识无境”的第一层含义,与《金刚经》里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意趣以一样的,是佛陀大乘般若智慧的深入核心,此为其一。



二、无境之二:如来藏识,本识清净,一无所得”?


这里的“唯识”,指的是“唯如来藏识”,这也是六祖大师真正的“顿悟”之义;而且诸位有所不知,宗的“顿悟”,并非禅宗弟子的说法,而是佛陀自己说的,在《楞伽经》里都有非常体系、非常完整的阐述。这一点,被无数禅宗弟子给误解了,因为不入《楞伽》。佛就在经里开示:如来藏识,就好比手掌中一个菴摩罗果那样,清晰分明;可以顿现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六道众生生命,一切自然天地万物;而实质上呢,本识清净、一无所染、一无所得;从如来藏的角度,此为,唯识无境其二。



三、唯识无境之三:所有的“境”,依然是“识”?


可是我们常人呢,大家都会以这个“我”出发,认为我的全部世界,会有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是肉身微观小宇宙,一个是天地宏观大宇宙。二者合一,就是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而即便所有的二乘、外道和当今的各种哲学派别,出问题几乎都是从这个“境”开始的。有的,执“外境如识,非无”,比如有部,比如众多的“唯物主义”;有的呢,执“内识如境,非有”,比如清辩论师,比如众多的“唯心主义”。然而,无论是唯物,还是唯心,但总是需要一个体“实有”,才能建立。


可是在佛的“如来藏”智慧里,“外境”和“内识”从来都不是相对二元的;其本质都是梦幻泡影、都是我们的空华妄想真如实相中,所有的“境”均是“识”所变现,而所有的“识”,又是非一非异的真如实相。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均为一幻。此为,“唯识无境”之三。



四、唯识无境之四:“一切唯识”,都是人为假名建立,实相真空?


说白了,“大乘唯识”其实是“建立之学”;而“大乘因明”,又是“大乘唯识”建立中的一部分,最精华。“一无所有”,但“假名安立”,此谓“唯识无境”之四。


“唯如来藏识”体系当中,其“法住智”体系,均是大乘佛菩萨假名安立的,是一个庞大的大乘因明“建立体系”;也因此,凡是将唯识学之说成“有”、“世俗有”或“胜义有”的,其实都是暂时的方便,并非彻底的佛之大乘。而这一点,是大量的小乘弟子、唯识家和佛门善知识都没有搞明白的地方。我们看一看《瑜伽师地论》,“安立”、“假立”、“建立”,出现最频繁,非常清晰鲜明。然而,绝对不是“有”,任何“有”,都不彻底。


我们大家,也可以回忆回忆自己读过任何的一处教科书里,都会有“定义”二字,而这就是一种“因明建立”,只不过是世俗科学上的人类建立而已。而大乘唯识之“建立”,是要必须以“唯识无境”为基点,经过所有的实践证明后的,能够造福利益一切众生的五明科学。而其中,就包含了我们现代社会,在经过实践证明后的自然科学技术。而这个部分,却是大部分佛门弟子不能深入的地方;因为既不入“唯如来藏识”,也少有人有理工科科技研发和亲自试验的基础,也就自然不能观照五明佛学,也就极少极少能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佛陀的大乘智慧现量挂钩。对于古往今来的大科学家们呢,比如霍金、比如爱因斯坦等等,也是如此。但是无论哪一位科学家,在人生走到头的时候,他想不明白:这些物质粒子、宇宙天体、宏观微观、暗物质、量子,究竟与人的精意识有什么关系呢?死亡的现象,只是量子、粒子之间的不同的聚散组合吗?



这些科学家,都想不明白;各位师友,有条件的可以看看霍金的《时间简史》;霍金就很多时候,就疑惑、不解、不确定,对于无限、无量的宇宙,粒子天体、熵的现象,他也是无解的;不仅仅是他,其他诸如牛顿、爱因斯坦,也是无解;最终,不得不去求助于神学或宗教。但很可惜,他们无缘佛的“大乘唯识理”;否则,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况。可是呢,这些科学家们,从未向内、向自己的一颗内心,研究过。比如,自己无数的科学技术知识,其原始信息是从何而来呢?都要通过眼、耳、鼻、舌、身等等这些信息管道啊?可是,科学家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肉身上的这些信息管道,也有界、量、有范围的,一旦信息管道本身出现问题时,是不是自己得出的任何科学结论,就已经不科学了?


为什么呢?其实所有的人们,无始劫以来就从未意识到:这一切的“有”,都是假名安立的,都是我们人类人为建立的。而且,我们的心识特点就是,如果一辈子总是这样的“有”,熏习时间长了就真的“有”了,于此陷入轮回也。



五、“唯识无境”之五:是不二之密?


对于古往今来的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等等,他们同样伟大;但是呢,依然有“二”的问题;对于“二”的问题,在《楞伽经》里,佛陀就已经集中的予以详细论述。


又问:今天在看林国良先生注解的《解深密经》,除了《解深密经》以外,他在前言部分,特别提到了《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从前言来看,他应该也是在尝试一种以经解经的方式来进行解读。


答:


1、普通人的“二”?


什么是“二”?“有”和“无”是二;“唯物”和“唯心”,是二;有内有外,是二;有断有常,是二;有生有死,是二;有同有异、有前有后、有大有小,是二;精神与物质,就是二。然而,凡此种种的“二”,如何修如何行呢?怎样的“不二”,才是最彻底呢?



又问:另外,我今天才明白,原来如来藏识的最早也是出自《楞伽经》中。


答:大量的人,几乎不知。


又问:后在《庄严论》予以发展?


答:不是;


又问:深受您影响,将来打算花大量时间好好研读《解深密经》和《楞伽经》这两部经。


对了,您前面说的实践,可否具体一些?


就是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实践,才能真正明白佛理?


答:建议你可以先浏览,但不建议深入;最好首先建立“行持”;日常生活中有了“行持”,习惯养成了后,佛法智慧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又:您慢慢说,我就不打扰您了,阅读您的文字就好。




2、圣贤思想家的“二”?


答:其实,佛家的“不二”观点,是非常非常深的,绝大多数的人、行者,只是看个热闹而已;看完了,转眼又在“生死二海”中浮沉。


譬如古印度的顺世外道,就是几乎和我们现在的唯物主义是非常类似的;而且在佛陀时代、玄奘时代,佛门内、外的各个派别之间,也是如此;也因此,那烂陀寺的大乘一脉的论师们,从树菩萨开始就有记载,就会分别同婆罗门胜论、数论、正理派、声论派,以及六师外道等等展开辩论;同时呢,也要和佛门之内的经量部、说一切有部、毗婆沙论师、正量部等等,分别展开层出不穷的因明辩论。


实际上呢,我们国家汉地佛门宗派,当前的实际状态也是如此,宗门林立,各说各话,都自称佛之正脉。但可惜的是,由于无人深入,无人深入实践,因明辩义的良好氛围在汉地几乎没有。而且,似乎“无诤”才是最好的修行。也因此,谁要是敢说佛门一个不字,敢说寺庙一个不字,就会被很快打上“诽谤三宝”的标签。殊不知,《瑜伽师地论》菩萨戒里,清晰明确地告诉我们:为了高树正法之幢,破邪显正,有因明辩义能力的人,是可以的。而且不仅可以,“因明辩义”是大乘佛菩萨的一个主要特征。



法门不二”、“唯识无境”的智慧真理,也是区别于儒家道家的最根本处;而“外道”呢,和“邪道”是有显著区别的。“外道”也是道,很多外道,也都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伟大的思想家和圣者。但是佛之大乘,和这些外道之学,差在哪里呢?也只有大乘唯识,才能说得更清楚,有着更加完备的证明实践体系。因此,“大乘唯识理”中,这种对“宇宙实相”的彻底性、圆满性、实践可行性,远远非其他外道之学可比。


譬如孔子,我们今天可以很幸运地通过庄子的视角,来一探孔子的真理境界;若”坐忘“,孔子可以“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若“心”,则“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可是我们看,孔子的境界的确是圣人之境,非常人可比;可是依然在“二”上止步,在“境”上止步,依然会有个“气”,会有个“虚”,会有个“樊”,依然是境。


再说庄子,笔者个人认为,庄子是迄今为止最为接近大乘佛法的中国古圣贤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庄子也有类似“不二”的观点,他就对墨辩中的“有有无无”、“是是非非”等四句论式,就是非常的不认同;庄子就认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比如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再比如,忘年忘义,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等等。可见,庄子的确不二,但是不彻底;其“不彻底”之处在于:还是有个心外的“大自然”,还要“寓之无境”,还是要有一个可以“寓”的虚无幻化境,还是要有一个“无何有之乡”的乡。而且,天地造化、人之怛化,是如何化的呢?阴阳中幻化?物内、物外幻化?有“二”时,才能从一处化向另一处。于此处,不彻底也。



3、佛之大乘的“唯识不二”?



“大乘唯识理”中,对所有“识”的定义:即是“分别”或“了别”,而一旦开始“了别”,也就开始了“二”。只要你开始有了“识念”,就开始有二;而最为隐秘、最为深密的“二”,是一切阿赖耶识种子。而阿赖耶识,是贯穿于一个人、一个有情生命所有生生世世的。这个时候我们看:古往今来的小乘佛门祖师,古往今来的圣贤思想家,有几个能把“生死轮回”和“世世轮回”说得清楚的?有几个是承认“世世轮回”的呢?此,你只有到了深入深之有深、细之又细、世世轮回的“大乘唯识”高度时,完成了对阿赖耶识彻底的“转识成智”时,才会最大程度地趋近佛陀的真如实相中。而只有在这个高度,佛陀开示:这才是属于佛陀本然的,可以区别一切二乘和外道的真理体系,才是佛之本怀;此时的“大乘唯识不二”,为“唯识无境”之五。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关于“唯识无境”的一些问答?发布于2024-02-23 12:04: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