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题:了解一下:家的大乘真义,即是以“如来藏”为核心,以“大乘唯识”为深之又深的“大乘般若智慧”。即此,也同时了解一下,这些大乘内容,与佛家最为广泛的小乘,都有哪些异同?


人们或许不知,当今佛弟子圈子最多最多的,你身边最多的,都是佛家小乘。笔者自己在学佛的过程中,就总会遇到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即无论学佛与不学佛,信佛与不信佛,闲谈话语中总会有类似这样的疑问:到底如何是“小乘”?如何是“大乘”?圈子里的那些随口一说的”“大乘”,就真大吗?愿有缘人可以通过本文,能对属于佛之本怀的“大乘般若智慧”,以及深入“大乘般若”后的“大乘唯识”,有一个全新的、成体系的认知;或许就能够登堂入奥、探骊索珠,跨过你生命中最难过的坎儿。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依次阐述。


          第一节:小乘之“小”,小在哪里?

          第二节:“小乘”和“大乘”的分水岭?

          第三节:大乘之“大”,大在哪里?

          第四节:如何正确地看待“小乘”和“大乘”?

 


第一节:小乘之“小”,小在哪里?

本节三个部分:第一个“小”:小看佛陀的智慧?第二个“小”:佛门之内的普遍小法?第三个“小”:佛门之内的“二乘小法”?



一、第一个“小”:小看佛陀的智慧?

自佛陀涅槃灭度后,“大乘”与“小乘”理论和教法的分化,在佛家历史上也经历了漫长的诤议和演变过程;其中很多的历史事件,在今天已经无法考证。但是,通过南传、藏传和汉传的很多佛家经典,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大”、“小”之争的一些痕迹;比如,在第一次王舍城“七叶窟”结集时,能到场的仅仅是500位比丘;那么问题来了,佛陀说法45年,又岂止区区500人而已?那么其他数量庞大的、受佛接引、教诫、证的弟子呢?南传、北传所公认的未来佛弥勒菩萨呢,为何在汉译《四阿含》或巴利语《五部》中,没有留下系统的说法语义呢?同时,佛陀内心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境界,般若智慧的精髓,语言文字又岂能如实表达?所以,带着这些问号,我们就有一个非常现实的质疑:


假使佛陀本人,现在就出现在你的面前,佛陀的教诲你又能理解多少,又能受用多少,你能成佛吗?为什么?


这个时候我们看看:对于佛陀智慧的“快捷性”、“高效性”、“彻底性”和“终极胜义性”,必然会有认知程度深浅的问题;自然就会出现自以为悟道,而实际上却是“小看佛陀”的问题;自然就存在“自诩正法”,却无法通达“佛陀真实意趣”的问题;自然就有以“弘扬佛法”而自居,而实际宣传的却是“小乘之教”和“外道之学”的问题。因为,“小乘佛法”也是佛法;“外道之学”,也是大道;二者都是佛之大乘的一部分,但是在“快捷性”、“高效性”、“彻底性”和“终极胜义 性”上,却是差之千里,非佛之本怀。而这种佛门现象,也普遍贯穿于整个佛教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中,一直延续到今天。


既然“佛陀智慧”是圆满的、彻底的、无漏的,宇宙万法则必然全部含摄其中,并能够经得起任何地域变迁、任何历史进程、以及任何人类实践活动的检验和质疑。同时呢,佛陀的本然智慧,一定是会超出佛门寺庙道场之外的;其研究针对的对象,是关乎所有的宇宙世界,所有的宇宙生命,是一颗心识内的全部,而绝对不会局限在佛弟子圈子这么简单、小小的范围。但是,我们看看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却有着大量对佛陀智慧认识不足,实际上却是“小看佛陀智慧”的现象,比如:

 

一、小看佛陀之一:仅仅将佛法定义为一门“宗教”?

仅仅将佛法当作一门“宗教”,而与基督教、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并列、等同为“宗教信仰”的属性;不晓得佛法是全人类智慧的精华,是科学中的大科学。而这种现象,反而在佛门之内就很多。导致所有的社会大众,对佛家的观感,大多都是负面的误解、误导和歪曲中。佛门之内的很多弟子们呢,也只是拜拜佛、诵诵经、烧烧等等、等等;给所有人的观感,就是安慰活人、超度死人,就是诸佛的神神秘秘,就是一堆青灯古佛、远离红尘、消极避世人群,既能逃避现实还能挣钱活口,既不用辛苦付出还能清净潇洒;而这种守着太阳却寻找光明的“教内无明”,令人唏嘘。


二、小看佛陀之二:与自然科学割裂?

佛法,既然是宇宙万法之智慧精华,那我们所熟知的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更包括我们大家当前所熟悉的量子科学、数字电路、人工AI、5G网络等等,也自然含摄其内;佛家智慧也必然存在着最佳、最为高效和令人叹服的解决之道;这在佛家称为“五明之学”,佛弟子若不能通达深入,反而将自然科学与“佛法”等同、并列、甚至割裂,那实在是小看了佛陀。

师地论》中,对什么是大乘菩萨,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界定:云何菩萨自性慧?谓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简择诸法,普缘一切五明处转。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医方明处,四、声明处,五、工业明处,当知即是菩萨一切慧之自性。

什么是“自性慧”呢,就是说属于佛家大乘菩萨智慧的本质特征、核心特征、标志特征的智慧;说白了,在大乘的高度时,佛家的大乘菩萨都会有我们大家的眼前现量,都会是活生生的人;你说你“知道”了,你说你“开悟”了,你自以为“明心见性”了,它应该体现在你日常的气场中,体现在体现在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中;就比如电脑、网络、AI等等,你能够给人类带来最为彻底和普遍的利益和福祉。我们大家在寺庙中,会经常见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有的手拿书、有的手行医、有的手持铃等等,就是在表达这种“大乘五明”意趣。而通常小乘佛弟子都会将之奉为神灵求财、求福、问卜凶;而大乘呢,则全然相反,均是活生生的人;既要我们学菩萨,也要作菩萨。我们看:佛门之内有多少人,可以将自己的所知、所学、所行,可以跳出道场院墙之外,可以跳出佛经文字之相,可以切切实实地为大众、为众生、为有情,可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当代五明”之事呢?



三、小看佛陀之三:与“儒家”、“道家”并列、等同?

既然是宇宙万法中最圆满、最为彻底的智慧,那么“儒家”和“道家”之学问体系中的精华呢,也必定含摄于佛法之中。笔者自己的经验,一旦佛家智慧你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契入儒家和道家的学问也会非常地快捷、轻松和顺畅。而实际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质的佛门宗,就是儒、释、道三家智慧最精华的浓缩体现;唯一明显不同的是,佛陀虽然是贵为“刹帝利”王子的高贵,却倡导男女平等、人人平等、众生平等;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却必定要颠覆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上下有序,男女有别”为圭臬的“官学之儒”。必定要冲击到以“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为借口的“官学之儒”的执政合理性。可是,我们最为广大的普通老百姓,哪里知道儒家之内,也有原汁原味的“君子儒”,也有令人不齿的“小人儒”?哪里分得清历朝历代、五花八门的“小人官儒”,哪里分得清孔子本然的“君子儒”呢?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帝王将相、名人雅士,尽管人人内心向佛、人人都有居士佛号,却只能是“明儒暗释”,不会将佛道光明正大地摆到各种学问和行政的中心。说白了,你所崇拜的某一位大文豪或者儒道圣贤,几乎可以肯定地讲:是一水儿的“儒表佛心”;这其中呢,像武则天梁武帝康熙雍正等诸多历朝历代的皇帝王羲之苏轼朱熹阳明等博学鸿儒,即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而这,又恰恰是当前历史、国学研究人士最难契入也最容忽略的地方;不通佛法,何以研究这些人的深处灵魂?何以知晓以这些人而展开的历史事件?

而当下呢,我们身边更多的国学文化从业者,更多地都会把儒、释、道三家并列、等同、各说各话,却盲然不知三家中的智慧精华实为一体,根同株异而已。只不过在笔者看来:佛之大乘的根系,要扎得更深,最为彻底而难入。这是因为,佛陀的智慧从来都不在乎你将“终极真理”演绎和称呼成什么名字,也不在乎你将之命名为哪一门、哪一派、哪一家;你可以任意地自以为是,但是你总会感到:佛,永远在你的前面等着你!也因此,凡是热衷于头衔、名词、名相的人们,则必定会忽略和小看了佛陀智慧的核心作用,必定不能了知大乘佛陀智慧的终极胜义性,尤其是在研究和理解我们中国古代文人的时候。所谓,儒道易学,佛心难入矣。


四、小看佛陀之四:佛门之内的“宗派”歧见?

而在佛弟子当中,也有相当大的人群,存在着“厚此薄彼”的现象,只认自己的师父道场,只认自己的法脉,只有自己师父的“法门”才是“正法”。崇尚“禅宗”的,就一定要远离、贬低或诋毁“净宗”、“密宗”或“喇嘛教”;崇尚净土念佛法门的,就只把自己心中的“念佛”,当做佛陀的“大乘念佛”;崇尚“持戒”的,律宗祖师和戒法才是牛,才是这个时代最缺的;而其他呢,就都不是正法。殊不知: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是你的一颗心识否?这样的做法不光“割裂了佛门”、“小看了师父”,更是无形中已经将自己的修行“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徒增障碍,也更“小看了佛陀”。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所有这些佛教的宗宗脉脉,在佛陀这里、在玄奘这里,只能是一,而不是二;当你“一”不起来的时候,佛之大乘的树根说明你还没有找到,你无法将佛门的各个宗派融会贯通。门,可以有千千万万;但是门里的院子,却只能是一个。试问:若佛本人在,还会有今天这万万千千、林林总总的枝枝叶叶吗?


五、小看佛陀之五:看不到佛法的“伟大”,做个“好人”就好?

更有着大量的社会信佛受众,因缘所致,只会认为“常去寺庙”、“见见师父”、“当当义工”、“参加法会”,在寺庙里一起念念佛、放放生、诵诵经、劳动出坡就好;“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嘛,做个好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好,就已经够了。从“信佛播种”的角度,上述种种是随喜赞叹、无可厚非的;而若从“修行精进”的角度,如果看不到佛法的“伟大”,不晓得佛陀的真实意趣,却在实际生活中呢,盲目追随、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却四下里以“佛”的名义,还在积极地宣传和弘扬自己个人的染污常识;殊不知,这一类人群,往往终其一生,其实都压根儿就从未触及到佛之本然,自以为是却深陷轮回,实在太冤枉了。而且,却总在以“佛法”的名义,四下宣说着个人的心灵鸡汤,不仅容易误导他人,更小看了佛陀。


六、小看佛陀之六:将佛法与“事业”、“工作”、“生活”割裂?

而对于更加数量庞大的普通受众而言,都会认为佛法只是寺庙和尚圈子里的那个样子,宗教信仰而已,找个心灵寄托而已;而现实呢,却很骨感很严酷,离自己很遥远,看看热闹就行了;就根本不晓得:佛陀的大乘智慧和你息息相关,每一天都须臾未离;您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我们自己的天性中就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你的肉身、你的家庭、你的公司团队,都是你最应该修行的第一道场;你每天所接触的事,所忙得团团转的设计、项目、案子,其实都是佛陀智慧可以轻松化解、高效搞定的直接对象;你没搞定,一定是缺乏佛陀智慧的灵魂。你身边所有的人,所有的客户,所有的生命,就是你最直接可以去感恩、礼敬的菩萨。而倘若你不辞劳苦、废尽心力地去朝圣、礼佛拜师父,却仅仅只是为了在寺庙里开开光、转转运、甚至求神问卜,毫不知晓佛陀智慧的“伟大”,“小看佛陀”事小,但自己吃亏上当、苦痛忧悲、在恶性循环里反复地“兜圈子”,可实在是冤枉呢。


第二个“小”:佛门之内的普遍小法?

佛陀时代,非常类似我们国家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有16个较大的国家,政治上虽然彼此征战杀伐,但在文化和思想上,却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就出现了以婆罗门教为主的正统六派、沙门异流三派、六师外道,以及“六十二见”等等五花八门的思潮派别和修学体系。印度史学在传统上,凡承认并遵循婆罗门《吠陀》圣典的权威地位的,则被称为“正统”;反之,则被称为“异端。而那时的“佛教沙门“、“耆那教沙门”和“顺世派沙门”,在一切以婆罗门为主的印度等级社会中,反而被当时的社会大众称为“外道”和“异流”。而现在呢,我们当今的佛弟子,则把所有的“非佛”教派,统统称为“外道”和“异端”。可是,外道也是道,在某一特定的领域,也都有着连当今任何一位思想家都难以企及的认识高度。如果说佛弟子眼中的外道是“外道小法”,那么“小”在哪里?比如“打坐禅定”,实事求是地讲,其他宗教,包括古印度时期的“婆罗门”、“耆那教”,以及当今的“道家”、“瑜伽术”、“导引术”,甚至某某邪教的“* * 功”等等,也都有极其类似的坐禅训练方法,和你在禅堂里的坐姿、调呼吸、调身、调心都相差无几,都可以称之为“禅修”。而且,几乎所有的“外道”之学,也都是要求弟子“诸恶莫作,诸善奉行”,都是要一心向善的;那么,师父有没有告诉你:佛家的禅法又“大”在哪里,和“外道”有什么不同?在《金刚经》里,佛陀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世间小法”。

摘录一: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  —— 《金刚经》

佛告须菩提:“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 《金刚经》

据此,我们看看佛陀所说的“小法”,首先就包括了当下那些所流行和崇尚的,热衷于所谓网红名人的段子、学术大师的“心灵鸡汤”、“星座风水”和“灵异神通”等等。比如,众所周知的某一位“大师”,好像现在已经死掉了,仅仅就是靠简单的“变戏法”,就可以轻松迷惑了很多所谓“高智商”的社会名流和白领,徒增大家餐前饭后的笑话。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佛陀会断言“乐小法者”,不能听受读诵大乘,不能接受大乘?而且,为什么佛陀会说有人在听说了解了一些佛陀的“大乘般若智慧”后,反而会惊慌害怕呢?真能明白佛之大乘的,却少之又少、甚为稀有呢?

下面举一些佛门小法的例子,供各位参考:


一、小法之一:“执著我见”者?

最典型的“执我见者”,佛学上称之为“萨迦耶见”,即一切以“我之肉身”为出发点,坚定认为“我”的这个肉身实有,“肉身”的一切只是五蕴假合,只是所有微观粒子的和合变化。并一切以之为中心,围绕着“肉身”而执著于色、声、香、味、触五种欲望,执著于贪、嗔、痴、慢、疑等本能的欲望;周而复始,没有穷尽。可是这个时候,如果您开始接触了“佛之大乘”,当佛告诉你这个肉身虚妄不实的时候,你怎么想?

笔者已经遇到了很多位很多位了,很多还是研究唯识、研究因明的人,很多也是科学技术领域很有成就感的专家;可是这些人呢,大多都盲然不知:一切以“肉身实有”为基点的人生观、科学观、佛学观,怎么走下去,都是瘸子走路的状态;而这些,即是佛在《金刚经》中所开示的“执著我见”者。

持“肉身实有”的人呢,在社会关系中呢,则显现为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无知无畏、盲目自信和任性冲动。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即每个人、每天,甚至当下的任何的一种场合中,人们都在沟通、闲谈和发表着自己在家庭上的、生意上的、团队上的观点和看法时,都有个自己所坚守的、根深蒂固的、旁人很难撼动的,强大的“自我”;都认为“我”的方法和理念是对的,是无可挑剔的,是前途远大的;尤其是男同志更是自信满满,都会坚定不疑。而一旦几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的人的事业、专业、学业状况还依然在原地踏步,当初的“计划”远远跟不上“变化”。无数的憧憬、理想和规划到头来大多都是“无疾而终”,甚至很多还是在继续“恶性循环”中。更多的人,很努力、很辛苦、很值得同情,但就是毫无建树;而且,更会有人四处跳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总是在“兜圈子”。就好比“炒股”之人无数,每个人都有一大套成体系的“大道理”,对人讲时也是一套一套的,非常自信、非常有诱惑力,但是,几年之后我们会发现就是这种人最失败;而以上种种,即是典型的“我见”。


二、小法之二:“执著人见”者?

“执着人见”者,即执著人类社会的所有人、所有人际圈子为实有;而圈子里的观点呢,也是约定俗成地“多数正确”。于我们大家的当下呢,就是只追逐表象,只追逐人际圈子的表象,对一切大腕儿、网红、大boss、暴发户、新闻热点、小道消息的故事,都是非常敏感;其示现特征是更加侧重于人类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圈子里的“道听途说”和“人云亦云”。

我们人类社会的广大人群呢,都有一个最为广泛的普遍特征:对抖音视频、照片,对美女、美景、美食等等“色相”的敏感度,要远远超出对“文字”的敏感度;而在文字之中呢,对低俗小说、对心灵鸡汤、对网红大咖的敏感度,要远远大于对“智慧经典”的敏感度;所以,绝大多数的人们,终其一生其实都是生活在各种圈子的“人际漩涡”里,随波逐流、乐此不疲、盲然不知。但是,这些最为广大的人群呢,唯独对真理和智慧却万分迟钝;一读书就头疼,一学习就躲闪。

殊不知:到了佛之大乘的高度,佛陀的要求是要讲实践的科学的,是要讲求亲自经历、亲自实践、亲身证明的;所有的佛陀意趣,都是“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白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这一类人群呢,有几个特点,

第一,大多好逸恶劳、不愿劳作、不愿费力气一门深入?

所以,通常是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不求深解。因为自己的“智慧无明”,自然对各种社会现象毫无“深入提炼”和“智慧思考”的判断能力,所以大多缺乏“主见”。往往都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对此类人群而言,你很少能够见到他们能够自己独立地、成系统地深入学习一艺之长、一技之长,或者一门深入地深入经典,并从中提炼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亲身感悟。自然而然地,在个人习气习惯上就一定会处处都是“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唯独没有经典智慧的;微信的复制、转发也就自然是家常便饭,稍微一激动、一感动、一冲动,就会不加思索地“复制、转发”;而“复制、转发”之后呢,时间一长自己也忘了。


第二,是喜欢“依靠和依赖”,极少突破、极少创新?

尤其是在佛弟子当中,我们会看到一种现象:很多师兄一旦提起“某某师父大德”、“某某寺庙道场”、“某某法会活动”、“某某大腕大师”,就会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但经典读了多少,深入了多少,自己的智慧提升了多少,佛陀对某一问题的观点是什么,则一无所知。同样的一件事情,在全球、全国的同行里,甚至历史上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案例?有没有更加大美绝伦的作品,也是一无所知?而至于佛陀的真实意趣是什么,落实到自己该如何调整,更是一概不知?只要是“大腕”、只要是“大师”、只要是师父、只要是高僧,能有机会靠上去就好了;至于大德的“言教”正确与否、彻底与否、圆满与否,均不重要;更不会深入质疑,也从不去亲身试验求证。

所以我们看:“执着人见”的人群,终其一生都是生活在他人的影子里,生活在各种圈子的熏习环境里,在人生大的方向上,极少能够有所突破和突围;于专业技能呢,更不会有完全属于自我的创新和专利;于诗词歌赋呢,永远都是抄袭、复制和转发他人的,自己永远都谱写不出,属于自己的,可以回味无穷的动人篇章。


、小法之三:执着“众生见”者?

“执着众生见”呢,则更多地是针对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自然生命体,执为实有。

而在佛菩萨眼中呢,所看到的“众生”,却完全要超出人类历史上的一切逻辑思维,也完全不是以人间的“众生名相”来衡量;而是依据佛家的因果规律,有着“六凡”、“四圣”之“十法界”的说法。意即哪些人、哪些生命体在遭受“地狱”、“恶”、“畜生”之苦,哪些生命体在尽享天人至乐,哪些人和众生还深陷“恶性循环”中,没有出期;而哪些生命,早已经跳出“轮回”而成为佛家的圣者,都会有着真实的眼前现量,明明白白真实不虚。而我们这些凡夫肉眼中呢,就只会执着和纠结于“谁穿袈裟、谁没有穿袈裟”,“谁是大和尚、谁是小沙弥”,谁是大Boss,谁是小跟班;谁是名牌大学,谁是二流学生;“谁是高富帅、谁是网红大咖、谁是CEO,谁有钱有本事,谁没有钱没有本事”,等等、等等;对大自然中的各类有情生命呢,都是达尔文的“大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鸡、鸭、、鱼肉”与生俱来就是用来享受的美味,“老虎狮子”是野兽之中的王者;但在人类面前,却可以冒险观赏玩刺激的;人类自己是宇宙的主宰、万物之灵,并且高高在上。于是,人们就根本看不到任何科学知识以外的、人类意识之外的,更高的格局和更加广阔的视野;更无法觉知到自己肉身的里里外外、自己个人的周周围围,其实就是一个六道轮回的世界。谁是随波逐流下降的恶道之人,谁是精进前行上升的圣道之人,谁是自己的命中贵人,谁是自己的命中小人,一概不知。更根本无法了知,这眼前的一切都是自己一颗心识的“妄想空华”和“分别影像”;也不晓得这“芸芸众生”之间,都是一际平等、无二无别、和谐共荣的关系;所以,就总会为了暂时的口腹之欲,为了狭隘的一己之私,不停地自相残杀、恶性循环;不仅人与人斗、国与国斗、人与自然斗,也更肆意无度地食用、伤害、杀害其他的有情生命。


四、小法之四:执着“寿者见”?

执着“寿者见”之人呢,即坚定执着于所有的生命体实有,会有生有死、有增有减、有显有灭。


这一类的“小法”之人,根本看不到这眼前的一切生、老、病、死现象之外的真实,都是虚妄空华。尤其是,死亡之相,更看不到那更深层次的本质本然。所以,就总是坚定地认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根本就不会相信有六道众生的轮回。但是呢,却又“畏死、怕死,渴望长生不老”。于是,各种各样的养生、求福、求财、求长寿,各种各样的营养滋补、山珍海味等等,各种各样的放血疗法、针刺疗法、饥饿辟谷疗法层出不穷;殊不知,只要人们跳不出“自我”的圈子和轮回,再长寿养生的人,也终有一病;再能打坐禅定的人,也终有一死;而这些治标不治本的,只能暂时缓解、自我麻醉的世间乱象,却是我们当今这个世界中,最为普遍的“寿者见”;在佛学上,就是一种侧重时间上的肉身断灭见。



第三个“小”:佛门之内的“二乘小法”?

在于其不彻底、不圆满、不高效?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所熟知的“声闻”、“缘觉”二乘行者,虽然位在十法界之中的“四圣”之列,却不能算是“大乘”。虽然都有着“解脱轮回”的可能性,但不属于佛之本然的“大乘菩提种姓”。说白了,就是对自己的这个“肉身之相”和“生死之相”,能够最大程度地放松、放下和看开,也能够最大程度地规避“人间烦恼之苦”,而成就“声闻四果”。但是,就是看不破、看不明白,而自以为明白;对这个世界的各种生活疑问和生命疑惑,却得不到彻底解答。因此,这样的“小乘解脱”则完全属于自我感觉良好的“夹生饭”和“假空之中”。这就和佛之大乘里所要求的“亲自证明”和“转识成智”,则有着天壤之别。于是,在各种大乘佛家权威经典中,“声闻乘”、“缘觉乘”的很多做法,都会被佛陀所遮止,并不提倡;甚至,佛陀会在众多的大乘经典中,苦口婆心、殷殷嘱:不要在“二乘”和“外道”的做法上盘桓停留,一定要超越之。


下面是佛经中的一些简单摘录,供参考:


一、《楞伽经》中的“二乘小法”?


1、大乘唯识:唯“如来藏识”?

摘录二:《楞伽经》

佛陀:大慧,如是藏识,行相细微,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一切二乘、外道,皆不能知。

笔者注:

关于这一点,不入“大乘唯识”的人,的确很难说清楚;笔者已经遇到了很多很多“老修行”了,都号称“学唯识”,有的甚至以玄奘为楷模,自号“**奘”;可是一看其身心气场,其一言一行、起心动念之间,对自己的“傲慢”、“嗔心”和高高在上的“执相”,自己都无任何一丝一毫地觉知,就更谈不上觉知“藏识”了。这个时候,就很难和他再继续深入沟通什么了。很简单的一个常识:自号“**奘”的,就能深入玄奘之学了吗?自号“唯识”的人,就真的深入“大乘唯识”了吗?自说“大乘”之人,就是大乘了吗?

我们看,佛陀的这一段开示,其实就是一切以“藏识”为核心,大乘唯识也。


2、大乘唯识之“真空”?

摘录三:《楞伽经》

佛陀: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无所有故,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

笔者注:


我们看一看佛陀的这一段开示,有两大要点:第一,能够将“藏识”彻底地转识成智,才是佛陀真正的“大涅槃”,才是佛之大乘真空;第二,佛门之内的诸大声闻,也都有各自的擅长方向,也都有各自所理解的涅槃之“空”;但是在佛之“大乘唯识”面前,都不彻底。笔者对《楞伽经》中的,佛陀所列举的佛门之内的二乘“假空”,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梳理,竟然高达二十多种。而佛弟子中,每天都会在圈子里弘扬着自己的“空”;而佛之“大乘真空唯识理”,知之者有几呢?


3)、二乘之“愚夫所行禅”?

摘录四:唐本《楞伽经》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修行者,知人无我,见自身、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著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


笔者注:

注意,佛陀将声闻、缘觉“二乘种姓”的佛门弟子,凡是执著于五蕴之相的,甚至可以做到暂时的“人无我”和“灭尽定”的,都称为“愚夫”。这里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二乘”之人总是在各种“五蕴自相”和“五蕴共相”之中,跳不出来;第二,我们大家平时所说的“四禅八定”,甚至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灭尽定”,并非佛之本怀。而且,佛陀在这里清晰地将这些佛门之内的,被后世佛弟子扭曲的禅修现象,统统称之为“愚夫所行禅”。


佛陀说得更加清晰、明确:“二乘”之人,尽管也懂得“人无我”的道理,但这只是自以为是的“假大空”,不是佛陀的;就总是在自己肉身的“自相”之间折腾来折腾去,比如打坐中的各种感受之相,比如身相、骨相等等不净之相、苦痛之相、无常之相,执着思考观察不舍,甚至也能到禅定中很高的层次。但是,总会在“灭尽定”时止步不前。而这些在佛陀看来,都是“愚夫所行禅”,非佛之本怀。对于这一点,笔者更是深有同感,当前的寺庙禅修道场真是很多,的确是善莫大焉的好事;可是,倘若“弘法者”不能深入经藏、深入闻思修佛陀的真实意趣,这种“愚夫”和“愚夫所行禅”几乎充斥在每一个道场之中,而且异常普遍和流行;这种“惑道者多,悟道者少”的情形,非常普遍和令人忧虑。


二、《法华经》中的牛、鹿、羊?

摘录五:《法华经》

1、羊车:声闻乘?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2、鹿车:缘觉乘?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缘觉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3、牛车:大乘?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笔者注:

这一段节选自《法华经-譬喻品》,即“法华七喻”中的“火宅喻”;大意是说一个上了年纪的富翁长者,家财万贯,守着一座富可敌国的豪宅。可是呢,富翁早就明白这眼前的豪宅庄院,尽管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但早已经是干枯腐朽、破败不堪,一不小心就可能会付之一炬。可是,孩子们哪里看得到这些危机与危险?怎么办,一旦大火烧身,跑不出来的话,肯定个个都被烧死!他急啊,但娃娃们哪管这些,好吃好喝有人伺候,自己的家里,就是任性就是潇洒,嬉戏打闹,死活不愿出来。老富翁没有办法,急中生智,对孩子们喊道:快来看啊,大门外边有好玩的羊车,鹿车,牛车!一听说有好玩的“大玩具”,孩子们全都跑出来了,可是出门后才发现,哪里有什么羊车,鹿车,牛车,而是老父亲为每个孩子早就准备了一辆满载财宝的更大的超级大白牛车。相当于,我们现代社会的,一辆装满财宝的超级劳斯莱斯;当然,孩子们开心无比。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他们躲过了一劫,还收获了意料之外的宝藏;那所宅院,就是我们这个充斥着浮躁、雾霾、污染、战争,弱肉强食和争名逐利的“红尘世界”;那玩具羊车,寓意声闻乘”;玩具鹿车呢,寓意“缘觉乘”;玩具牛车,则寓意“大”;而“大白牛车”呢,则寓意着佛之本然的“一佛”,这才是佛陀一直以来、自始至终、苦心积虑要留给我们的最大宝藏。


这个时候我们看看,声闻、缘觉、大乘“三乘教法”的划分安立,只是佛陀为了治病救人、暂时过度的方便之法,并非佛之本怀。而且,佛陀在这里清晰定义了只有从“菩萨乘”开始,才算是“大乘”;佛陀的“大乘”,说白了也是佛的“一佛乘”;之所以要分出这三乘教法,目的就是告诉你:你的修行、你的理念都不彻底,都还未入佛之知见,你需要继续前行。如果能够令每一个普通人也都成佛,登上代表着一佛乘“大白牛车”,才是佛陀最终的真实目的。


三、更加深入的“二乘”之法,在《瑜伽师地论》中?

关于“声闻”和“缘觉”二乘,《瑜伽师地论》中分别有《声闻地》和《缘觉地》,予以更加详尽的介绍和说明,有缘的朋友可以深入了解。而且,很多的“二乘”之人,对大乘佛菩萨而言,绝非文字概念,而是眼前的现量;哪些人是“声闻”,哪些人是“缘觉”,哪些人是“天人”,哪些人还在恶道之中,都会一目了然。而对于普通受众,“二乘”修行人,也是佛家的圣者;对于我们广大的普通人而言,是没有辨别能力的。他们往往都是高僧大德、是一代祖师,或者就是你万分笃信的师父。但是佛陀会告诉我们:我们学习、了解“二乘”的现象特征,并不影响我们对他们的崇拜与敬仰,并不影响我们礼敬我们的师父,并不影响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佛陀的所有苦心,都是在激励我们:要认清什么是真正的佛家三宝体系,要敢于不断质疑,敢于勇猛精进,一门深入向着属于佛之本然的大乘般若智慧,义无反顾。


第二节:”小乘”与“大乘”分水岭?


一、佛之大乘的核心:是般若波罗蜜多?

佛陀呢,在《般若经—初分序品》”里,则首先旗帜鲜明、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希望能够超越“二乘”,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摘录六:

“若菩萨摩诃萨,欲超声闻及缘觉地,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念随喜俱心,超过一切声闻、独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及余善法,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念所修善法,超过一切轮回众生、声闻、缘觉法,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笔者注:

很遗憾的是:笔者所见到的大量修行人,甚至是专业修行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是身处二乘小法中,一生都不觉知。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明白:声闻、缘觉等等二乘人士,甚至佛门外道,也都会有自己的禅定体系,也会有自己的解脱、度人、得度的说法,也会有着“止观等持”、“止观等至”等等修行体系,名词术语都一样。但是佛陀依然告诉我们:你如果想成为佛之大乘弟子,就要超越这些二乘之法,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佛陀的“大乘般若智慧”。


二、深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乘唯识?

摘录七:《楞伽经》

佛陀:大慧,此如来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笔者注:

1、佛之大乘的“般若六度”体系中,核心是“般若”;也就是说:对“大乘般若智慧”的深入程度、摄受程度、受用程度,才是区分“大乘”、“小乘”的根本依据和分水岭。

2、然而,一旦我们深入到“大乘般若”的体系当中时,深入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会发现:“大乘般若智慧”体系中,深之有深的却是“大乘唯识”,即一切“唯如来藏识”。而“大乘唯识”,才是“大乘般若”的深入标志。这一点,是所有的“二乘”和“外道”们,能知、能说、能看,却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现量证明的。

关于这一点,笔者也是感慨万千!佛门之内呢,讲空、讲净、讲戒、讲密的多如牛毛,而能讲唯识的寥寥无几;“讲唯识”的善知识当中,能讲大乘唯识的,几乎没有。为什么要这么说,有这么严重吗?

其实,并非笔者危言耸听;那烂陀寺一脉,自树菩萨开始,其最大的阻力往往都不在外部之外道,反而是佛门之内;对婆罗门外道呢,佛内大小乘几乎都可以一致对外。但就是在如何才是佛之本然,如何才是佛陀智慧的深之最深之处,对“本母”或“摩呾理迦藏”的抉择点上,大小乘之间就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谁也说不服谁。也因此,佛门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智者祖师,就总会在“心内”与“心外”、“真空”和“假有”、“虚”与“实”、“唯物”与“唯心”之间既迷惑不解,又自诩正法。我们当今的佛门之内,当今的各种社会思想学派中,亦如是。而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凡愚的后人,能够清晰地判断辨别这些“二元戏论”,佛陀就曾经在各种经典中予以“大乘因明破斥”;龙树中观一脉,则是在《大智度论》、《中论》或《百论》中予以“因明破斥”;而后来那烂陀寺的诸位祖师呢,则是在《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二十论》和《成唯识论》中,间厕鸠集分别因明破斥。尤其是陈那菩萨,则索性将上述“大乘中观唯识”中的因明论点,更加地集约和浓缩,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了古印度因明学中的精华部分,从而形成佛家特有的“大乘因明”。

可是诸位可知:上述大菩萨们最多的破斥对象,往往却都在佛门之内,即佛门之内的“二乘人士”。比如玄奘的曲女城大会,其因明立量的主要论敌,却是以正量部为核心的,广大佛门之内的小乘修行人。由此,我们大家可以联想一下今天呢,当今的佛门弟子呢?



第三节:大乘之“大”,大在哪里?

 

佛陀时代,佛陀身边有着数量庞大的“半路皈依”弟子,也包括像大迦叶、舍利佛、目犍连这些人,即便是在皈依佛陀之前,就早已经在婆罗门教、古瑜伽教、耆那教、六师等其他外道教法内修习了多年,而且很多人都已经是声名在外,成就斐然。比如舍利弗和目犍连,就是从六师外道之一的散若夷毗罗莉子(古因明论师),转道皈依而来;再比如我们大家众所周知的圣雄甘地,他本人其实也是一位虔诚的“耆那教”行者;再比如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唯物主义”吧?古印度六师之一的“顺世论”,就非常接近唯物主义,我们当今世上,有多少人认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再没有来世”?凡是持此观点的人,可以肯定地告诉您:这就是典型的“顺世论”。而这些外道教法呢,也会有持戒、禅定、苦行行善、修慧等等与佛法类似的修行方式;而且他们的理论体系之中呢,也会有相当部分的智慧精华,也都与佛陀的大乘智慧部分交集。

那么,佛陀的智慧“高”在哪里,“厉害”在哪里,“大”在哪里,令这些当时即已经功成名就的圣贤高士、各国国王都能够心悦诚服,对佛陀趋之若鹜呢?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设想:靠我们今天大家所热衷追随“禅七”、“念佛”、“法会”可以吗?当然不行,恐怕我们当今已知的所有“坐禅高手”,也比不上一位印度古德。所以,佛陀所倡导的智慧,必定不仅仅停留在“四禅八定”、“念佛极乐”、“众善奉行”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事情上,而应该会在许许多多全人类最前沿的、最终极的“谜团”与科学命题上,有着唯一的、可以拨云见日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解决之道。


一、“大乘之大”:可以彻底解决所有困惑全人类的终极命题?


笔者在这里举一些例子,大家可以试验一下:试试自己是否能够回答,下面这些问题,您能解答多少?


1、第一问:在宇宙自然的一切当中,有没有第一因?

如果没有因,何来果,那么佛家的“因果”如何成立?比如: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


2、第二问:佛法中常常提到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和“果”是不是“万法”?因果,真的不空吗?


3、第三问:世上是否真的有“生命轮回”?

如果有,那么这个“我”是怎么轮回的?从何处“轮回”至此?将来又“轮回”至何方?“轮回”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比如一个人,是如何变成一饿鬼的?饿鬼道的生命,在佛菩萨眼前的现量,又是什么呢?一个人,是如何变成畜生道的一只猫呢?总不能一睁眼一闭眼的“想当然”吧?


4、第四问:这个世界中的一切,山河大地、太阳月亮,一花一草,是如何在眼前,变现成“影像”的?比如太阳为什么是圆的?譬如:为何睁眼可见,闭眼则不见?为何又颜色万千,形状万千,变化万千?当有一天,我们大家的这个肉身死掉了、不在了,太阳还在不在?


5、第五问:为何人世间的一切总是阴阳二元、正负两极、黑天白天、男女两性?而非三元?四元?


6、第六问:为何土地播下种子,无须人力,就能发芽、成长和结果,是什么样的力量促成?


7、第七问:心经》中说“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是真是假?如何才能亲身验证一下:“不生不死”?等到“真死”的那一天,你还信吗?


8、第八问:为什么,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血腥、自相残杀的历史?当今的地球,也是国家之间弱肉强食,巧取豪夺的世界;新闻里每天都有战争、战斗和杀戮,都有地震、雾霾、瘟疫和灾祸;人们或许庆幸,或许不幸,但是,佛家既然有通天的智慧,那么面对这样的世界:佛法里有没有更加详细、更加具体、更加令人叹服的解决方案?


9、第九问:当今非常流行的“量子科学”、“集成电路”、“AI人工智能”、“云数据”、“宇宙天体”等等自然学科和自然现象,佛法中有没有更令人信服的,从根本上可以详尽阐述、彻底解释、可以验证的终极答案?


10、第十问佛家的“空”,是真空之空,还是虚空之空?既然我是“空”的,为何我又能知?那个能知的是谁,被空的又是谁?自己变成了一具尸体,还怎么空?


笔者注:

上面的这十个问题,只是本人随笔提出,仅仅是所有人类终极问题中冰山之一角而已,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有着更多无数无量的问题;不过,有缘的读者可以尝试着用你所有的一切知识理论去解释,看看有没有一个令人折服的、圆满而无懈可击的答案?而笔者可以自信地告诉各位,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均在大乘佛经中,均在那一颗“大乘佛心”之中。



二、大乘之大,大在“大乘般若智慧”?


古梵语中,“摩诃(Maha)”是“大”的意思;而“大乘”呢,梵语音译即为“Mahayana”,所以在较早的汉传佛经中,被翻译成“摩诃衍”;而所有的般若经典,凡“大乘”之佛经,名称前一般都会有“摩诃”二字,比如《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等等;而且,《金刚经》中,佛陀告诉我们:


佛:能够深入“大乘般若智慧”,才能荷担如来家业?

摘录八: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笔者注:

对这句话,有缘人应该清晰明白其中的分量;世尊是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只有通达了“大乘般若智慧”的甚深意趣,才算是可以荷担如来家业、才是续佛慧命的佛之正法弟子。否则,无论你是哪一宗哪一派,你的修行之路将只能越来越窄,甚至今生今世、累世累劫都在“小智、小慧、小法”的圈子里恶性循环,跳不出来。

约公元二世纪,龙树菩萨在对《大般若经》解读的过程中,深感“大乘般若”的浩大而难懂,故此才有《大智度论》和《中论》等论述,以为《大般若经》提纲挈领,化凡夫之愚顽。而笔者呢,也深以为是。传统意义上说,佛陀讲般若二十二年的观点,应有待商榷;为何呢,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笔者认为不仅仅是“缘起性空”上的突破,该是“大乘般若智慧”中最关键的那个点,也是所有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外道小乘圣者从未突破过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点”;而这个点,恰恰就是“大乘般若智慧”中最核心的部分。因此,佛陀讲法四十五年,应该均是以“大乘般若”为核心,在形式上则是随顺众生的“相机而教”;而相机而教时,涵盖面最为广大的、数量最为庞大的受众必然都是最为底层的普通凡夫,其次才是为数不多的“二乘”和“外道”行者,悟道的“菩萨”就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这种状况都真实地反映在《四阿含》和《大般若经》中,那种不厌其烦的以蕴、处、界为核心、以四谛因果、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为核心,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又反反复复宣讲的场景,现在看来就全在情理之中。可是,这些最常见的“阿含”内容,当不应是一颗佛心所独有的、深之有深的“内证圣智境界”;因为“一颗佛心”,用语言文字是无论如何不能清晰、准确表达的;普通凡夫、二乘外道也是难以深入;只可见于“大乘方广经”中,而且是文广义散、间厕鸠集,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缘者得之。而这,恰恰就是佛陀智慧中与外道所不共的“大乘”,甚至是大乘中的“最上乘”;“障多而隐,隐而不显”,曰“密”;所以,也即是众所周知的“大密乘”。


笔者的观点,实际上我们所有南传、汉传、藏传的佛家经、律、论三藏经典中,几乎都是以“大乘般若”为核心而展开,能够向下兼容;只是地域不同、历史渊源不同、语言文字不同而已。尽管历史上,很多的南传部派对大乘并不承认,甚至连我们中所周知的《楞伽经》、《法华经》、《华严经》、《解深密经》也是一概不认。但笔者认为:对同样一棵大树而言,无论分出多少分枝,又繁衍出多少树叶,那树根则必定是一样的;同理,释迦牟尼佛的一颗佛心中,那最为精华的真理部分,则一定可以将这所有的、名目繁多的佛家传承体系融汇贯通,万法归一。因为,释迦牟尼佛只有一位,一颗佛心只能为一;而我们汉藏两地的传佛家“论典”中,除了龙树菩萨,在弘扬大乘方面开宗立义的还有很多,影响最大的就有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以及对此论作注的、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和《显扬圣教论》,世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等等。可以肯定地讲,100卷的《瑜伽师地论》通篇都在讲“大乘般若”;是在龙树一脉基础上的“大乘般若”,是深之又深处。尤其是其中的《菩萨地》,即占15卷,篇幅在“全论”中也是最大,内容最为翔实、详尽和丰富。而《摄论》呢,则把“大乘”与“小乘”的分别说得更加直接、精确、明晰,也更加地成体系开始阐述“大乘之大”;其主要依据,就是佛陀曾经在《阿毗达磨经》(本经已不可考)中所专门提到的“大乘十大殊胜”之相,也就是佛陀所亲自宣说的、“大乘、小乘“的十大区别。笔者以为,正是无著菩萨所记录的这十大殊胜之别,可以令最普通的读者受众,也能有缘深入“大乘”,一窥究竟。因《摄论》中原句古奥,笔者斗胆自许,仅以白话简列如下,供诸位师友参考:


1、“第一大”:体大?

说白了就是一颗佛心之“如来藏”,所涵盖的一切范围;不仅仅有您所知的,也更有您所不知的;不仅仅有您看得见的,也有您所看不见的;不仅仅有人类科学能探测到的,也有人类科学所探测不到的。而我们当今佛门之内,大多都是闭门造车的状态;很多佛弟子,首先就会被自己的一宗一脉一师所局限;根本无法将佛之大乘的“大科学性”和“大圆满性”,延展和触及到真实的宇宙万法,延展到宗门院墙之外,延展到自然科学技术领域,延展到当今时代大潮的行行业业中。也不知晓,其他外道之学中的精华,也是佛之大乘;佛之大乘,可以向下兼容所有的小乘和外道,而小乘和外道,却永远无法深入到大乘的风光;这和佛之大乘的“体大”、和五明佛学的大乘根本意趣,是完全一致的。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也?

这里必须首先指出的是,佛菩萨眼中的“大乘之体”,是以阿赖耶识为“所依”的。因此,看待这样的“大乘之体”,既有“六道轮回”的生命现象,也有宇宙万有的宏观微观现象,更有下到地狱饿鬼、上到佛菩萨的十法界众生。因此在世俗人眼中,有些人先天就有智慧、先天就有定力的“先天”,其实在“佛菩萨”眼中,是“大乘唯识”智慧中的科学而已。


2、“第二大”:相大?


说白了,就是一颗佛心的“境界范围”和“格局范围”;你将能够彻底搞懂宇宙间,一切万事万物之相的来龙去脉,而毫不疑惑;大到“山河大地”、“日月星空”,小到“一草一木”、一细菌一病毒;其“影像”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梦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生生世世之轮回之相又是什么,全部汇集于补特伽罗一切种子之“阿赖耶识相”中。


3、“第三大”:智大?

你将能够彻底拥有当下觉知一切的能力,觉知一切的宏观格局和微观细节,觉知所有天体、物体和生物体,日月山川、江河大地,动物、植物、微生物、未知生物等等;不仅仅局限于自我肉身的智慧,也有能力深入观察各种社会现象,各种国家现象,各种宇宙天体现象等等,能够觉知其详细的“轮回”演变过程和科学真相,从此不再疑惑。

你将能够彻底了知所有宇宙万物的“因果”变化规律,无论入世、出世,也无论是国、是家、是团队,抑或是自然科学的研究,都能够找到最佳的杠杆支点,最终四两拨千斤;佛家专业术语上,会拥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等等智慧体系。


4、“第四大”:用大?

用大,说白了就是最快、最彻底、最圆满,耗费的无用功将是最少,走的冤枉路最少;所以,凡是那些信佛三天、佛在眼前;信佛三年,佛在天边的师友们,可要仔细想一想:您信佛、修行多少年了?您不是曾经去过无数道场?拜过无数师父?尝试过无数的法门和密法吗?那么,您感觉自己当下的烦恼对治了吗?生死,堪破了吗?与佛菩萨的距离,是不是感觉依然遥远?总是感觉这辈子,跳出六道轮回都难?

所以我们看:绝大多数的佛弟子,即便身在佛门之内,几年、几十年、甚至终其一生毫无建树是异常普遍的;可是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佛法,含摄宇宙万法;佛法,无上正等正觉;可是您几十年所坚持的“佛法”,是这样的吗?

您可知:一旦能够深入大乘般若智慧体系后,一定轻松、一定高效、一定快捷?而凡此种种,大乘之用,大也。


5、“第五大”:乐趣大?


而且,这些轻松、高效和快捷,是在佛菩萨的“增上意乐”中完成的,并非像世俗之人所描述的青灯古佛、百无聊赖、处处清苦。而且,最终的因果都是自己欢喜、众生欢喜、皆大欢喜。佛都会告诉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大乘般若智慧”,一旦能够兑现和落实,最终你会发现有一种欢喜和乐趣,是佛家的大乘行者才会独有,叫做“皆大欢喜”,佛经中也称之为“增上意乐”;这是一种登临人类智慧顶点后的“一览众山小”,也是大乘佛子堪破生死,在生生死死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由;既是度己、度人、度众生,化解一切有情后,助人利他之乐,也是对天地人间、宇宙自然之一切,了无挂碍的酣畅淋漓;最终,更是照亮人间一切无边黑暗后的智慧光明。


6、“第六大”:戒大?


说白了,就是最为严格的“自律”。

凡夫、外道、二乘之人眼中,佛家的“戒律”是桎梏、是难受、是束缚;而对于已经摄受了“大乘智慧”的你,既有着最为最为严格的自律,也可以海阔天空,无尚逍遥。


7、“第七大”:定大?

佛弟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即是定力不够;能够双盘打坐的人很多,但是时间持久的则少;工作中呢,对一项技能、对一个专业能够一门深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殊不知,正是这种定力的缺乏,就导致了我们绝对多数的人们,绝对多数的都会半途而废,绝对多数地都再次深陷恶性轮回;生活工作中呢,就是在学业、事业、道业上,怎么劝、怎么说、怎么苦口婆心都不管用。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第一,是没有“大乘般若智慧”作先导,就如同没有眼睛却要走路;第二,没有大乘的增上意乐;一件事情,没有了乐趣,你能走多远?

《摄论》中,玄奘法师将大乘之定学翻译成“增上心学”,我们看:定力够不够,归根结底依然是一颗心。当我们的心识之中没有“大乘之大”时,你的人生方向、修学方向都是盲目的。就好比大家都去西藏拉萨,有的人一开始盯上的,就是珠穆朗玛峰;所以其一路走来,路线的规划安排都是最快最高效的;对其他的高峰都是快速欣赏、快速超越,一路的笃定方向都是这人间最高峰,从没变过。而大多数人呢,则不是这样,路上的风景和类似的高峰,太多太多了。于是呢,这绝大多数的人们,各自都会在自己笃定的“山峰”上,自以为是而欣然自得。一辈子见不到珠峰的壮美,就再正常不过了。佛陀智慧的高效快捷性,都浪费在半路上了;盲目地跟随、盲目地徘徊兜圈子、定力严重匮乏,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对于佛弟子呢,即便一些人能打坐、甚至能进入小乘的四禅八定;但却不是佛的,当他看不到“大乘之大”时,最高峰的方向,就会丧失。动力不足、方向又不对,何来强大的定力?


8、“第八大”:慧大?


大家想象一下,当一个人登上了最高峰后的视野和格局,是什么样子呢?“大乘之大”,你的“大乘智慧格局”和“大乘智慧视野”,就会类似什么样子,将会远超其他一切凡夫、外道、二乘之人。


9、“第九大”:果大?


你将可以真实地亲身试验,亲身经历并验证到佛之大乘的以下几个关键特征:第一,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具足后不一不异的具体样子;第二,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四智具足后的具体样子。


10、“第十大”:德大?

此处的“德”,是指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将是最大;换成佛家的说法,你将亲身地体会并证明到:什么才是自己身上最为清净、最为光明的佛性;而你的“清净”、“光明”与“美好”,将会利益万千众生,将是人类历史上一切重重迷雾中、一切无边黑暗中给予他人的,最亮的那一盏明灯。

 


第四节:正确地看待“小乘”和“大乘”?


一、佛家修行的初级阶段,都是“小乘”?

通过以上的对比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佛法之所以有着“大乘”、“小乘”之别,自然有着其传承的地域、历史、翻译、散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更为主要的是:“大乘”和“小乘”,并不在“南传”与“北传”,只是修行路上的不同阶段而已,尤其是对“一颗佛心”的理解和实修上;对佛之“大乘般若”的理解和实修,越是深入、越是彻底、越是圆满,就越是接近佛之本怀,就越是接近“大乘”。而“小乘”,则是趋向“大乘”永远也跨不过去的必经阶段;而越是趋向“大乘”,我们则就越加可能高效高速地跳出“恶性循环”的圈子,所有生命的质量、事业、道业的成就也将最为高效、高速,四两拨千斤。


“佛陀”在很多经典中都提到了大乘般若智慧,“甚深难解”;也担心很多人,就根本无法理解而产生“惊疑和怖畏”。所以,佛陀在《法华经》中,索性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所有在场的人,佛陀的教法中,并没有什么“声闻乘、缘觉、菩萨乘”,那只是成就般若智慧的渡河之舟,成佛的暂时方便而已。所以,按照《法华经》里世尊的意趣,南传北传已经毫无区别。可是,执着于“大乘、小乘”的,反倒是我们这些“号称大乘”的、数量广大的凡夫;反倒是佛弟子圈子中,那些执着于一切佛门外相,总是“不求甚解、不深入经藏的、又不能与时俱进而现量落地的广大佛弟子;以及,太多过时的门风和作法,反而远离了那“一颗佛心”,远离了真正“大乘般若意趣”,反而是不折不扣的、当代的“佛家小乘”。


二、“南传小乘”的说法,已经过时?


当下的学佛“圈子”中,通常一提到“南传佛法”,大家都会本能地想到“小乘”的字眼;而实际上,这是对“南传佛法"的严重误解。


误解之一:南传佛法中,没有北传大乘佛法中出现的像《金刚经》、《大般若经》、《华严经》那样的“般若经典”,也就是说似乎南传佛学体系当中是不承认“般若智慧”的。而实际上不是这样,以南传上座部巴利语三藏的修学体系而言,也一样有着大乘佛法所必须的“十波罗密”;而这“十波罗密”,和《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论》中的“六波罗蜜”+“四大助伴”是一模一样的。


误解之二:南传佛法中,没有像北传佛法中出现的“菩萨乘”,比如说大智“文殊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行普贤菩萨”等等;而实际上,南传巴利语系的经典中,也有成体系的"菩萨道”,只不过巴利语三藏圣典中,关于“菩萨”的记述非常少见,要求也更为严谨、严格。比如《本生经》中,佛陀未出家前就被称为“菩萨”,还有描述未来世界的佛,现在的“弥勒菩萨”;以及“勇猛、上智、决意、利益行”的“四佛地”说法;仔细推敲“四佛地”的究竟意涵,也是和《解深密经》中的“大力、大智、大愿、大善巧”意趣一致,实际上就是分别对应着“大行普贤”、“大智文殊”、“大愿地藏”和“大悲观音”,和我们汉传“四大菩萨”非常的接近,甚至是一致的,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另外,在南传巴利语经典中,也有着“大乘菩萨道”所推崇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法,也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等这样的“大乘般若”体系,或许典籍出处和体系不同,但核心的大乘般若意趣,却都是一样的。


三、趋向“大乘”,是“走出黑暗、趋向光明”的终极方向?


佛门之外,我们总会看到大量的人,每一位都会有着自己难以撼动的人生套路和行事准则;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是最终我们也总会发现:多少年之后,这些人依然在原地踏步;无论你多牛、多么地自以为是,你依然会老、会病、会死去,会有你根本意想不到的无妄之灾。而佛门之内呢,佛弟子修行多少年,甚至终其一生也无缘触及到佛之大乘的核心。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就是无缘佛之大乘,没有佛家最高峰的方向!这些人在各自的生命历程中,会一定要走更多的弯路,经历更多更大的人生风雨和“轮回病相”,比如:


1)我们的多病的“身体”,可能到过很多医院,看过中医西医、养生调理等等各种各样的大夫,以及有名的无名的各色医院诊所,但会发现:总也看不好,总看不彻底,对机的时候总会“旧病复发”,周而复始。


2)我们脆弱的“心理”,一路走来,“乐”少“悲”多;想过很多办法、接触过很多高人,但依然是伤痕累累、刻骨铭心,多少年后都郁积不散,无法释怀;久而久之,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患有轻重不同的“抑郁之疾”。


3)作为佛弟子、作为信佛之人,我们总有无数的“法门”、总有太多的“密法”、总有太多的“大悟”,但我们的家庭、工作、事业,或者是修行的道业,总是很努力却总是收效甚微。最终,我们总会无奈地销声匿迹,无奈地原地踏步,为什么?


4)我们每个人都不想死,都惧怕死,但“死亡”的影子,却总在一天一天临近,甚至每天都是擦身而过,而我们只能“坐吃等死”,真的如此吗?我们必须知晓:佛之大乘,可是“无生无死、不增不减”哦,到了“堪破生死”的临界点上,才开始出现释迦牟尼佛本然的东西。


5)在我们的生活圈子里,也包括我们的亲友家人中,都会有着一大堆的道理和人生套路,我们的耳朵似乎都已经磨成了茧子,可是多少年过去后,你的生活状态依旧,你的烦恼和疾病也依旧,为何那些所谓的“道理”和“人生套路”,并未在你身上真正发挥作用呢?


在《大般若经》中,共十六会,第一会的《初分大乘铠品》很有意思,笔者部分摘录如下,供各位参考:


摘录九:

“若菩萨摩诃萨擐如是等诸功德铠,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各如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亦令彼界六三变动。其中地狱、傍生、鬼界所有众苦皆得除灭,菩萨知其既离众苦,亦为称赞三宝功德,彼得闻已身心安乐,从自趣没生天人中,即得奉觐诸佛菩萨,亲承供养禀正法音。善现,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擐大乘铠。”


笔者注:

我们知道有个成语“擐甲执兵”,意思是说身披铠甲、手执兵刃;所以,佛陀在这里很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上述凡此种种的这些“轮回病相”,可能你已经尝尽了各种办法,家人联系的、亲友推荐的、高人指点的,甚至是依止在儒、释、道大德门下,专心苦修的,之所以最终还是“苦不堪言”,或者依然在“恶性循环”中而毫无任何好转的迹象,是因为你找不到“病根儿”。而能找到“病根儿”、治愈“病根儿”最快、最高效、最彻底的办法就是使用“大乘般若智慧”来武装自己;有了这样的“无上利器”在身,你将无惧任何的黑暗迷茫,无惧任何的人生无常,更无惧那一切生死的未知。

 

愿,天下所有的有缘人,都能早日契入佛之大乘!


 

注:本文参考典籍:《大般若经》玄奘法师译;《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译;《楞伽经》唐译“实叉难陀”本;《上座部佛教菩提道》缅甸明昆大长老 ;《摄大乘论》玄奘法师译;《唯识三十颂》和《唯识二十论》玄奘法师译;《法华经》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鸠摩罗什译;《金刚经》鸠摩罗什译;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佛家的“大乘真义”?(深入篇)发布于2024-02-23 1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