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题:了解一下,契入“大乘中观唯识学”的一些初步要求;而且,“大乘唯识学”,说白了就是唯一颗心识的学问;任何事情,只要能追溯到人心之上,都会变得简单和高效。

 

 

笔者注: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弘扬“大乘”,摒弃“二乘”和“外”,不意味着诸位弟子修行不好,所有的佛家修行都值得赞叹,所有的出家师父都值得尊敬。笔者所强调的是:佛陀在各种佛经中国开示的“顿悟”深义,其中之一,就是要敢于超越,敢于超越一切繁杂多余的枝枝叶叶,敢于超越佛门之内的“二乘”之人,敢于超越佛门外的“外道”等等这些枝枝叶叶。任何人,如果不能如法地“精进超越”,将继续会深陷“轮回”!故提醒我们所有学佛之人,人间善士,当清醒觉知“佛之本怀”、“佛之正法”的终极方向在哪里,能走近路的,一定要走近路。

 

 

一、六祖大师的“大乘唯识”?

 

 摘录一:《坛经-机缘品》: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复偈曰:

 

大圆镜智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因中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梵行永处那伽定。

 

 

在前面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对佛家的“三身”,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当我们能够独立、直接地面对自己的一颗心时,应静静思考:这颗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一旦我们能够成体系地,在“大乘般若智慧”的阳光下,静静地深入“止观修”时,原有心识中之恶道、凡夫习气就会渐渐转识成智,成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这四个;而这“四智”的核心,依然是“大乘般若智慧”。

 

 

可是,不得不说,上面这一段文字偈颂,所提到的“三身”和“四智”,却是全篇《六祖坛经》中,最难通的一个关口;难就难在《六祖坛经》是大乘经典,小根、小慧、小志之人万难深入。而“大乘”却是修来的,不是说来的。但“大乘”又是高效的,其高效性之一就是要直截了当地将任何事情的本源,落从一颗心识的“自性本质”上;只要是从“人心”开始的,一切都将变得简单、高效和准确;比如阳明,之所以能杀伐决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归根结底都是人心。再比如我们国家近代的解放斗争,之所以能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所以从农村走向城市,之所以从一穷二白的境地走到今天的初步繁荣,归根结底都是人心。所以我们看:凡是每天总是在各种圈子里“复制、转发”人云亦云的,凡是总是口头上“参禅论道”的,也是万难深入这一切以“人心”为主的大乘唯识;而最“难”的,则是其中的“四智体系”,属于佛陀般若智慧中的第二个层次:“大乘唯识中观”;而“大乘唯识中观”的佛家经典,佛陀所破斥、摒弃、呵责的,都是“二乘”和“外道”之人。然而小乘弟子,谁会去关心什么是“二乘”?什么是“外道”呢?


在《佛地经》里,佛陀就举了个例子;“佛之大乘”,就好比是法性大海,无边无际、无穷无尽;而“二乘”和“外道”呢,就好比流入大海的江河支流;对普通人而言,“大江”、“大河”也是大;但是,一旦当你深陷其中时,你又不懂何为“二乘”和“外道”,你就会身不由己而随波逐流,一辈子也见不到大海。可不幸的是: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每天生活里,“二乘”和“外道”的人群太多了,在这样的圈子里,会注定恶性轮回太多,冤枉路太多。

 

所以,欲知“四智”,必先知何为“二乘”和“外道”。

 


二、初步认识“二乘”和“外道”?

 

首先打个比方,如果将佛陀的“大乘般若智慧”比作是一棵“大苹果树”的话,末法时代佛弟子们,念念不忘的,只是树上的一个“苹果”;或者,总是惦记着如何能够“天上掉馅饼”,能先吃到嘴里再说。然后呢,大家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都是在这一丛一丛的“树叶”之间找来找去、轮回折腾;可是,一棵大树的树叶有多少呢,多到数不清!尤其是在佛门圈子里,这个师兄在讲佛法和体验,那个师兄也在讲;这位师父在讲,另外一位师父也在讲;再加上网络上的、微信里、百度搜索里的各种佛法文章漫天飞,都说自己的是“正法”,可你还是一片茫然。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三年,佛在天边;几年下来,旧业未了、又添新障。所以,一叶障目的时候,就足以令这样徒劳无功的“轮回”无止无休;信佛之人,您自己想一想,您自己,是不是这么回事?


可是不对啊?佛法,是全人类最伟大、最圆满、最彻底、最高效的文明智慧,它不应该这么低效、无趣啊?问题在哪里呢?末法时代的人们:最大的特征就是只要收获,不愿付出;所以总想着要直接在树叶中去摘苹果,从来不会去想着树根在哪里,种子在哪里。而实际上,在漫天树叶丛中你连找到“树干”都很难,而“二乘”和“外道”呢,则一定会向你伸出你一些貌似的“树干”和“树枝”;至于这些“树干”是否长在佛陀的这棵大树上,人们是不闻不问的。而佛陀的“大乘般若智慧”,就完全截然不同了,佛陀所要给你的,首先就是一粒最纯净的种子,是一粒拥有核裂变能量的大乘佛种;并告诉你如何“播种”、“灌溉”、“浇水”等等,直到有一天,你自己也能独立地培育出一棵参天大树;佛陀要你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树的苹果;甚至,如有可能,更是一片森林。但前提是:你需要从“二乘”和“外道”的树叶丛中跳出来。

 

摘录二:《般若经-第四会》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不勤精进、未种善根、具不善根、为恶知识所摄受者,于此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实难信解”。

 

所以我们看看:佛陀对须菩提说有四类人群,是很难入“甚深大乘”的,

 

第一类:不勤精进?


笔者:意即懒惰,不能一门深入,做个好人就好。

 

第二类:未种善根?


笔者:意即,从未把佛之大乘当作人间最高真理;平时就漠视佛门现象,从来不愿主动付出、主动柔软自己、主动放下自我,去关爱他人、去布施供养佛家三宝、去做福报资粮的积累。


第三类:没有善根,或具不善之根?

 

笔者:天生,与佛无缘。


第四类:身边有“恶知识”?

 

笔者:说白了,人们从来不会意识到:我们大家自己所身处于什么样的熏习环境,身处什么样的圈子,就已经决定了自己是哪一类人,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命运风水;而自己的圈子,都是谁呢?家人、亲友、闺蜜、同学、战友、同事,而且各位可以做个试验观察一下:你最喜欢的人群,你接触最为频繁的人群,其实你们的骨子里,都一定有共通之处。而这些,却是铁打不动的因果规律: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而人群之中,如果是“恶知识”,您的命运方向已经在潜移默化之中,就被其左右;古琴曲《墨子悲丝》,便是此义。


所以,很多时候笔者也是感慨:我们身边那么多的修行人,无论是出家与不出家,如果有一天您能够清醒地觉知到:自己的修行之路“徘徊不前”和“前途渺茫”之时,或不能一门深入之时,或不能理解世尊大乘方广甚深意趣的时候,就应该暂时地放慢一些脚步,去思维一下上述佛陀所开示的这四大类原因,一定如此。


那么问题来了,佛陀会在大量的“大乘佛经”中,都要描述“二乘”和“外道”的特征,而且是通篇描述。可是,对于我们最广大的、不能深入经藏的普通人,如何能辨别“声闻缘觉二乘”人群和外道“恶知识”呢?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真实特征呢?

 


1、第一种特征:“不精进”、“不彻底”、“不圆满”?

 

佛学上的“二乘”之人,即是“声闻乘”和“缘觉乘”修行之人;而且,专业修行人居多。你或许不知:自己所尊敬的师父、所崇拜的大德道场中的各色人等,可能就是实质上就在“二乘”和“外道”之列。恰恰就是这样的圈子里,你已经被“圈子”的共业所牵引,还浑然不知。自己早已经进入了一圈新的“恶性轮回”,却盲然不知。但笔者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佛家“二乘”,是任何修行人都要经历的必经阶段,也是古往今来佛门道场中的正常现象,佛陀对“二乘”所摒弃呵责的,是“二乘”之人的“不精进”和“不彻底”,不能快速超越之,却又“浑然毫不觉知”;自以为在续佛慧命,其实是有漏之法,并不能荷担如来家业。在这样的“圈子”中,我们广大的普通受众对“二乘”和“外道”是没有辨别能力的;《金刚经》再好,你也不知“好”在哪里,多少年也不知;再深,你也不知“深”在哪里,在道场里多少年也不知;甚至从未有人给你成体系地讲解过。最终只能在文字的“空”中,索然无味,最终都不如“上上”、“持”、“念念佛”、“放放生”来得实惠。所以,大多数的佛门受众呢,最终的结局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是在浑浑噩噩的无所作为中度过,最终只能不了了之,毫无最高智慧的最高效率。而佛陀最猛利的、最宝贵的无上“法宝”,却压根儿不能融入你的心里,你或许终生都失之交臂,终生无法受用,终生无缘。

 


2、第二种特征:不知佛家真正的“三宝”皈依体系?

 

真正的佛家“三宝”,是一个圆满无漏的,永远令你高效、勇猛精进的智慧体系!


“僧宝”呢,并不局限在某一个人、某一个寺庙道场,而是天下十方、古往今来所有的,“最优秀僧人”的群体;而“僧”呢,和单一的出家师父,更不一样;而是所有出家师父们中,最为圆满、彻底、无漏的,最优秀的集体,才能为“僧中之宝”。所以,若是您见到了个别出家人或穿僧衣之人,有破戒不如法现象时,那一定不是“僧宝”。而“法宝”呢,也并不是某一段师父的“开示”,也不是某一个作者和行者的“感言”和“心灵鸡汤”,而是集中在全部的“经、律、论”三藏文字中,那文字后面佛陀的真义;而且,是成体系的真义;这样的真义,更需要你“亲闻”、“亲思”、“亲修”、“亲证”才能明白;所以,我们看看:“佛宝”其实就是那一颗佛心,《楞伽经》中则称之为“如来藏”、“无上正等正觉”等等;而“法宝”呢,是承载那一颗佛心的文字“载体”和“标尺”;而“僧宝”呢,则是全天下佛陀智慧的真实“化身”。


比如《金刚经》里,佛陀就明示:

 

摘录三:《金刚经》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摘录四,《金刚经》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意思是说:凡是有讲解《金刚经》的地方,“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无论你是天人还是阿修罗,都应供养承事,即如在佛家寺庙一样;凡是有《金刚经》的地方,即如佛亲临;而“僧宝”的功能呢,则是依据佛陀的大乘般若智慧这一无上的“法宝”,以化身的形式,来“示法”、“讲法”和“传法”。佛陀在此明示:既能够自己受持读诵,又能够广为人说“大乘般若智慧”的人,才可以续佛慧命,才能继承如来家业,佛陀将“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所以,对于我们最广大的普通受众来说,佛呢,就好比是医生,佛之“法宝”好比是药方子,“僧宝”就是照顾我们、叮嘱我们如何治病的人群;三者可以相互配合验证、相互精进增上,最终在我们自己的心识佛性这里交汇,必定彻底、圆满而无漏。所以,倘若我们一心所皈依的,是这样的“三宝”体系,你不仅会叹服佛陀的伟大,而且你自己的任何事业均会无比高效,想走歪路都难。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自宋以后,越来越多的禅宗弟子都把“不立文字”错解成了“不用文字”,更多的都是周旋于禅宗公案故事、禅机、语录,这些密密麻麻、无量无尽的“树叶”当中,而佛陀最核心的“大乘法宝”却严重缺失。即便是当前的禅门中,也依然是十分地严重和普遍,“瘸腿走路”的情形比比皆是;而另外一种情况也是令人忧虑,即只重视“法宝”,而忽略“僧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民国初期的“伪经之争”,就是有相当一部分的、非常有名的大学教授和学者,仅仅凭借对佛经文史的研究,就对一些佛经的“真伪”提出了质疑;可是,这些教授和学者们,却大多没有亲历、亲证佛陀的“如来藏”圣智境界,没有亲身验证过大乘菩萨的因果觉知境界,没有现量亲见各种六道轮回生命体的觉知境界,大多都没有亲身经历“实践功夫”和 “清理无明习气”的过程,其所提出的“论点”和“论据”严重经不起实践的推敲和检验。所以,就总会停留在“盲人摸象”的恶性循环中,就好像一位医生罹患了白内障,然后又用自己的病眼,再去给病人做手术;最终依然是不彻底、不圆满,自己深陷于“二乘”和“外道”之“戏论轮回”中,也浑然不觉。

 

同时呢,“三宝”之中,如果仅仅重视“法宝”和“僧宝”,而自己的一颗心的终极方向不是那一颗“佛心”,不是“佛宝”,也依然会陷入“二乘”或“外道”之列;比如当今的佛门现实中,大家津津乐道、所引以为荣的,都是师父、高僧和大德,比拼的都是“名气”、“头衔”和“外相”;谈论、复制、转发最多的,也都是祖师的故事、机锋和公案;可是,极少有人能够谈谈佛经,谈谈同样一件事,比如“吃肉”的问题、“放生”的问题、比如“吃去”等这些禅宗机锋公案,如果换成释迦牟尼佛本人:是什么样的观点和看法?可遗憾的是:一提到到“佛”和“佛经”,“佛宝”和“法宝”,则少有人知。至于“僧宝”呢,更多的人则是将“只要是穿僧衣”的出家人,或者“有缘的某一位师父”就错当成了“僧宝”;所以,在笔者看来:当今佛门之内很普遍的一种“怪圈”现象,就是人人说“三宝”,却几乎人人不知何为“三宝”。

 

为此,佛陀在《楞严经》还举了个例子,非常形象:


摘录五: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意思是说:所有的佛家“三宝”,均为指月之“指”,其最终的终极指向,是要我们自己去获取那一颗“佛心”。可是呢,如果你天天跟着“手指头”转,不仅丢了月亮,最终连“手指头”也丢了。可见:“三宝”之中,少了任意其一,如瘸腿之人而走修行之路,其轮回的因果可想而知。

 

 

同时呢,我们亲近寺庙道场、亲近出家师父、亲近高僧大德都是值得赞叹的,但佛弟子应当知晓:我们是在“学佛”,而不是在“学人”。而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些佛家的基本常识,就会知道:“僧宝”是无数佛陀的化身,是古往今来、当今天下无数僧人最为优秀的集体;若能深知这个集体不仅是一人而已,而是千千万万的大德祖师,千千万万优秀的出家师父们;不仅仅会有着巨大无比的“信解、摄受和加持力量,更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你若能善用“三宝”、发心彻底去皈依“三宝”,每天都熏习在“三宝”的善知识圈子里,你将获取的,将不仅仅是某一个开光手串,或者某一幅唐卡佛像,而是你命运方向的彻底改观,你将充满光明、力量和健康,无比自在、欢喜、大自由。而且,你将不受某一个师父、某一个道场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能够从“无量僧宝”那里,得到最快、最直接、最高效的“接引”和“指引”,将能够成体系地契入“法宝”,最终获取那一颗“大乘佛心”。

 


3、第三种特征:轮回往复,求出无期?

 

我们在自己的身边,总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即“顺的人会越来越顺”,“倒霉的人会越来越倒霉”;几年过去了,一些人还在原地踏步;而一些人呢,在你不知不觉中,却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笔者就曾经见过太多的信佛之人,由于自己本身就身处各种“恶性循环”之中,“觉知力”相当差,根本就没有能力辨别眼前的“圈子”和眼前的人,到底是不是“二乘”和“外道”。因为,自己在最初亲近“三宝”和“善知识”的时候,本身就完全是以“相”取人,带着“贪图心”、“利益心”和“攀缘心”,去病急乱投医;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从原来的“轮回”,又跳入了一个新的“轮回圈子”。往往几年后,才发现自己又白兜了一大圈儿,旧缘未了,新怨又增;而“觉知力”强大的人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总会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就当即判断出此人、此处、此事、此道场是否适合自己,总会在萌芽状态就解决问题,总会熏习在“善知识”、“高僧大德”和“正能量”的圈子里。我们看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智慧觉知”与“无明不觉”,就会导致“顺的人会越来越顺”,总会先人一步;“倒霉的人会越来越倒霉”,总是落后半拍。所以,有缘人当思考:你所处的“圈子”,是否适合你,是不是“二乘”和“外道”的圈子?甚至,根本就是“恶知识”的圈子呢?同时,如果你还有着“坐着轿子就想成佛”的想法,甚至与佛、与师父、与道场有着“利益交换”、“贪图方便”和“扩大知名度”的功利心,更会大错特错。

 

所以,一旦当我们陷入了一种怪圈,再怎样辛苦也是徒劳、再怎样努力也是无用功的时候,如果能够首先想办法让自己暂时地停下来,静一静;看看自己一直以来所“顽固坚持、认定正确”的想法、战略和方向,是否需要调整呢?方向错了,走多远,都是恶性循环哦?

 


4、第四个特征:不能成体系地宣讲“大乘之法”?

 

法眼宗的三祖,永明延寿禅师则把“能否系统宣讲佛法”,确认为“是否明心见性”的标志之一。即“能具四辩,决他疑不?”说白了,就是佛陀的“因明四辩才”。


第一,“义无碍辩”,是“解佛第一义,解释“大乘般若智慧”终极密义的宣讲辩论能力;


第二,“法无碍辩”,是“理解一切万事万物轮回原理”的宣讲辩论能力;


第三,“词无碍辩”,是对法宝经藏深入解读,对其各种佛家专业术语,“深入浅出”的讲解辩论能力;


第四,“乐无碍辩”,佛家的因明辩论,并非是要战胜打压对方,而是要自悟悟他,要破邪显正,高树正法之幢;同时呢,又因为佛陀智慧的彻底性和无漏性,就总能拥有无上的自信充实,总会形成佛家所独有的、充满法喜的超然成就感。


就是说一旦你对“佛之大乘”明心见性了,一定是可以像佛陀那样具备这初步的因明“四辩”能力,能将佛陀的“大乘般若智慧”内化后,而深入浅出,以实地、实景、实物随缘说法,为他人排疑解难。



但是,“不能系统讲法”的现象,在佛门之内却比比皆是;盲目的“不立文字”,害苦了一代又一代的佛弟子。几乎没有人知道:佛陀大乘般若智慧体系里,就有如何讲法、如何弘法、如何立论、如何辩论的智慧;而最终目的,都是要高效地自利利他。比如,对于原来的令你无限烦恼的旧房子,你可以打烂打破拆掉它;但是,你还要有能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房子;这才是佛之大乘的圆满处。你口中说“不立文字”,但实际上一张嘴就已经开始“建立文字”;而你随意随性的“立文字”,是否是佛之本怀?能否经得起推敲?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你可知:凡是经得起推敲的“弘扬佛法”的体系,佛陀都有过成体系的开示?


若只会打烂房子,却不会建房子的,则一定是佛内小乘、或外道。比如圈子里的,大家最常见的、最擅长的,就是“人云亦云”和“以讹传讹”的能力,即所有的人都想展示,都想弘扬正能量,都想弘扬佛法,但只会“复制”和“转发”;在微信圈子里和网络上呢,就是漫天的“复制”和“转发”。各位有所不知,冲动式的“复制”和“转发”,在佛学上即是五戒当中“妄语”的范畴,严重一些的,造作的口业即是“两舌”和“绮语”。而“复制、转发”之人却毫不觉知:自己传播更多的可能就是“二乘”和外道的“负能量”,并非佛之本怀,佛之正法。此一辈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佛的智慧,永远都是一锅没有煮熟的米饭,却总是要端给别人吃。



5、第五个特征:严重缺乏佛之大乘的内在光明?


首先,就是缺乏“创新能力”;这一点,就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中。“创新”不成的,就只能“人云亦云”,就只能“模仿”、“复制”或造假;总之,永远都无法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自己融会贯通后推陈出新的东西。反应在佛弟子的修行上,抑或是在红尘社会的工作和事业上,一定都是大量的“不幸”和“不成功”的人群。殊不知,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大乘般若智慧”的种子;属于一切都在跟着“共业”轮回,继续恶性循环的性质。这就好比李白的一首诗,所有的人都能读、能背、能传诵,也可以津津乐道回味其中;可是,最厉害的、最有效的、最令人敬佩的,并非记忆和背诵,而是推陈出新,创作出一首完全属于自己个人风格的动人诗篇,自己去做一个诗人。所以,从“大乘佛法”的角度,当你还不能讲法时,首先就是心识当中还没有生成种子;其次就是没有融汇贯通,更不会落地生根,去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如果有种子的,并且是经过实践熏习的,就一定会开花结果。凡是属于自己心血付出的,自己试验证明过的,自己亲身经历的,是一定能讲出来的。比如,你最擅长的专业常识,你可以张嘴就来;而且佛法真理也是如此,如果你真的悟到了什么,你一定开始萌发初步的悲心,一定能讲得头头是道。


说白了,只会模仿和复制,只会人云亦云,却不会创新和发扬。

 

 

6、第六个特征:多为“二乘”和“外道”之空?

 

关于佛陀的“空”,世人有着非常之多的版本,都在给大家解释;有的说“妙有真空”,有的说“缘起性空”,有的说是“无尽虚空”,可是笔者要告诉各位的是,凡此种种的“空”,以及您所见到 的“空”,一定不是佛陀的“空”。因为,所有的“二乘”外道之人,也会讲类似的“空”,以下简单介绍一些,以供参考。

 

第一类“二外之空”:比比皆是的“口头禅”?

 

即只讲“空”,而从不讲“因果”,六祖大师则称其为“口说心不行”,就是通常所说的“口头禅”;这些人“打坐禅定”和“上堂讲法”之时,嘴上说得天花乱坠,可以什么都是“空”,可一旦“下了坐”“背地里”就该吃肉吃肉,该喝喝酒,一边酒色财气,一边告诉你“酒肉穿肠过”。甚至,将破佛大戒时的“装聋作哑”,仗佛敛财时的“掩耳盗铃”,也美其名曰“空”;总之,总会用各种“空”的理由给自己的“业障、习气”找来无数借口,来瞒天过海。

 

第二类“二外之:瞒天过海的“假大空”?

 

即时时处处都是在“名相”中攀缘赴会,执着沉醉于“灵光异象”的性之相当中,分不清“内在功德”与“外相福报”截然不同;总是错把“福报资粮”的积累当作大乘修行,将暂时的远离喧嚣和逃避愦闹当作“放下”;比如,种种的“求开光”、“求加持”、“求灌顶”、而“不求佛法”。于是总喜欢亲近道场、亲近师父,其真实的背景往往就是“好逸恶劳”或“不愿工作”,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安逸”和“轻松”中,佛就会给自己带来福报满满、钱袋满满。

 

可是,总有一天总会发现:寺庙道场里也是要精进修行的,师父的要求和作法往往会越来越严厉;真正的修行,是早晚要拿自己的“习气”、“性格”和“自身业障”开刀的。所以,每每一轮到修行上“动真格”的时候,又似“叶公好”一般,徘徊怨怒而止步不前;最终会发现,一旦境界来临,修行上真需要你“空”的时候,所有的“戒、定、慧”全都跑到九霄云外。

 

第三类,貌似高深的“二外之,最难辨别?

 

对于“二乘”之人的“空”,我们广大的普通受众是最难辨别的。因为,他们大多都是“老修行”,或者是专业的修行人,对佛家戒、定、慧三学都有着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可是,各位有所不知的是:在《楞伽经》中,以及在几乎所有的佛家大乘中观“经藏”和“论藏”中,“二乘”就是被破斥和摒弃最多的、最集中的遮遣对象。这是因为,专业修行人如果不能通达佛之“正法”,那么其所有的言说“示法”和“传法”,都将是“误导”一大片,自己身处“瘸腿”轮回中还不自知。所以,笔者上文当中所提到的种种“外道”之相,其实从佛陀、龙树菩萨、提婆菩萨、无著和世亲菩萨,从达摩祖师一直到六祖大师以来,就予以集中破斥;比如,你不是相信佛家的“神灵”吗,提婆菩萨就在《百论》中有《破神品》,来打破你对“神”的所有妄想!你不是自己有一套对佛家“因果”的理解吗,龙树菩萨就有《观因果品》来破斥!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空”吗,那么《百论》中也有《破空品》,来打掉你所有的“空”。因为在我们的“凡夫心识”中,对宇宙真相和真理的理解是完全颠倒和抵触的。而且,这种“颠倒妄想习气”的种子,根深蒂固、异常悭硬和顽固,对境时就冒出来。只有将我们心识中的“染污习气种子”,一一打掉、彻底清理之后,剩下的才可能接近佛陀所指的“真空”。这种方法,佛学上称之为“应成法”,取“破尽人之染污心识习气,一切清净法身皆回复现成”之意。六祖大师则说成“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而佛陀在《楞严经》中,在帮助阿难破尽“我执”的时候,亦是如此:

 

摘录六:(自《楞伽经》)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二乘)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在理解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从两个关键点来把握:

 

 

第一点:不知“无始生死根本”?

 

说白了,就是对“六道轮回”现象既不承认,也解释不了;


对这个“我”,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无始以来,就生生世世轮回不尽,不知道;怎样轮回,也不知道;对“生生”和“死死”的最终实质是什么,眼前一切“外相”的最终本质是什么,更不知道。于是这个“我”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处在四下“攀缘”的状态中,即把这个“我”当成了“真实”,也把“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也当成了“真实”;人生的“大方向”错了,“路”再怎么走都一定会恶性循环,“轮回”反复,以致无穷无尽。尽管“二乘”人士也信佛、信因果、信轮回、信“空”,但却“信而不深信,解也不深解”;因为不彻底,所以在大众面前就总会是玄而又玄的“哑羊状”,让你去猜。

 

第二点:不知“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说白了,即是不知如来法身,才是佛陀真正的清净之“空”。


佛陀在这里所说的“识精元明”,其实就是《楞伽经》中的“如来藏识”;意即阿难心识,本有如来佛性之清净。所以,倘若我们能够透过这“万法、万缘、万相”,将“攀缘心”中所形成的习气和种子,逐步一一破斥,清理掉之后剩下的“缘所遗者”,才是佛陀的“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可惜的是:我们既不知,也更不知如何破斥,如何清理。故此,也引出一系列的佛家根本问题,也才有了佛家的“大乘”,以及“大乘”之中的“密乘”的分界;比如:

 

第一问:既然“何其自性,能生万法”,那么,所有的有情生命,是如何轮回的呢?轮回的原理,又是什么呢?万法,是怎么生出来的呢?

 

我们的这个“清净自性”或“如来法身”,是如何令我们能够看到眼前之像,耳边之音,以及万事、万物、万法来的呢?比如一粒植物的种子,在没有任何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是什么样的力量和“原理”令其在土壤里可以茁壮成长,破土而出?又比如我们人类,是什么样的力量,令一粒极其微小的“受精卵”,可以在妈妈的子宫里能够一天一天长大成胎?可是这些过程,我们人能做的,只能是“好吃、好喝、好休息”,在“受精卵”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其“长大”的根本动力和佛家“原理”是什么?还有,为什么我们“人类众生”,长得都是如此的相似?而“动物界”中的众生,有很多与“人类”相似,比如猫、狗、牛、羊?但还有很多动物,又差之千里,比如蚊虫蚂蚁等等,其“佛家原理”和最初本源是什么?

 

所以,既然“何其自性,能生万法”,那么,我们人类是如何一生一生“轮回”的?“六道众生”既然真是不虚,那么,“地狱道、饿道、畜生道、人道、修罗道和天道”众生,在我们“人类”的眼中,都是什么样子,我如何觉知、知晓和辨别?“六道”之间又是如何过渡“轮回”的?既然“万法皆空,因果不空”,那么“六道轮回”如何“空”,又如何不“空”?人死之后,算不算空?如果算空,太阳为何还在?太阳,是如何形成的?佛陀的真理智慧中,怎样解释才能令我心服口服?

 

第二问:既然,佛之如来法身,无比清净‘’六祖大师也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那么,我在这纷繁复杂的“六道轮回”世界里,这“清净自性”能除苦治病吗?能令我的家庭和谐美满吗?能令我的企业、团队更上一层楼吗?说得那么神乎其神,能否让我看得见摸得着?如果能,其最为核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再次,如何才能进一步跳出“六道轮回”,避免在“六道”中起伏不定,最大程度地规避“恶性循环”?最终,如何在眼下的生活中就获得佛所说的,六祖大师所说的,彻底的、圆满的“本然清净”?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这两大类问题,是“二乘”和“外道”之人无论如何所无法通达和觉知的,也是你的生命旅程中、你的生活中、以前所有的师父和讲法之人中,前所未有和闻所未闻的。可是,这些却恰恰是佛之“大乘”,佛之“大乘中观唯识”,佛之“大密乘”所要彻底回答、彻底解决的问题。

 


 三、大乘唯识并不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认:我们大家的生活中、生命中遇到的所有的问题,所有的病根儿,归根结底都是自己“一颗心识”的问题。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只要你心识中“随眠的恶性循环种子”继续潜伏,只要我们继续深陷“二乘”和“外道”的圈子,深陷“恶知识”的圈子里,我们即使福报再大,也会收效甚微,甚至没有功德,出离“三恶道”都难。当你有佛缘福报的时候,你所有的“病相”,或许可以得到暂时的缓解、喜悦和“回光返照”;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一切“病相”依旧、烦恼依旧,依旧在“轮回苦海”中漂浮沉沦。同时呢,作为佛弟子、修行人,如果从不考虑“深入精进”,总是深陷“二乘”和“外道”圈子中乐此不疲,既不觉知也不想跳出;那么,佛之大乘的“法宝”,就像《金刚经》一样,即是天天拿在手里,对你也是索然无味,最多只是个“样子”和“摆设”;这宇宙世界当中最清净而伟大的力量,佛菩萨最无比强大的金刚威力,近在咫尺,你却无缘摄受,实在可惜。

 

 

其实,《六祖坛经》中通篇所说的“自性”,与《楞严经》中的这两种根本:“无始生死根本”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都是一回事;《楞伽经》、《解深密经》以及《瑜伽师地论》等大乘方广经典中所说的“自性体系”,与“如来藏识”,与“大乘中观唯识学”,与“大乘般若智慧”,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都是一回事。此时,对我们“人道”受众而言,指的都是大家的“一颗心识之本质”;对所有的“六道轮回生命”而言,佛学上更为确切的名称则是:“一切补特伽罗种子识”,亦即阿赖耶识之“自性本质”。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大乘唯识学”也由此引出;而且,我们最终会发现:


“大乘唯识学”,说白了就是唯一颗心识的学问;任何事情,只要能追溯到人心之上,都会变得简单和高效。


我们看:其实,很简单;只是,当我们眼前的树叶,太多之时,则一定难。而“唯识学”三个字,既狭隘了“玄奘之学”,也非常容和世俗的“唯心主义”和“阳明心学”等同混淆,所以笔者更愿称之为佛陀的“大乘中观唯识”,或者是“大乘般若智慧”。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乘唯识初步(十一)发布于2024-02-23 12:04: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