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集《法修学概要》视频


第28集《佛法修学概要》
戊二、四定 分二:己一、释义;己二、种类 
己一、释义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九页,我们看戊二的四禅定
我们前面讲到欲界诸天,他们共同的修学是十善业,包括身业、口业的行为,也包括意业的调伏。所以身为一个天人,他应该是一个某种宗教修行者,他已经不是一般的在那个地方跑来跑去的生死凡夫了,因为生死凡夫造不出这么坚固的善业来招感天福。所以一般来说能够生天都一定有宗教信仰
天人当中其实还分成两类,就是一般的天人跟天王。在经论上说,什么因缘能够生天王呢他除了十善业以外,他要加修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跟舍无量。就是说,同样十个人去造一件善事,如果你在善事的时候,你想要去帮助众生的心特别强烈,慈者与乐,悲者拔苦,你不是说只是应付,反正大家集合你去我也去,你只是应付的,那你就很难变天王。天王的心,他是一种很强烈的慈悲心。第三个,他在造慈悲心的时候,是非常欢喜的,主动积极。他可以同时打几十通电话,把大家集合起来,他愿意在中间穿针引线,帮大家安排车子,安排饮食。就是他在慈悲的过程当中,他比一般人更加主动积极,他有大欢喜。第四个是舍心。这个很难,他造功德的时候不执着,当然他不执着不是说能够修到像圣人一样不执着,就是相对凡夫来说,他对名利心相对淡薄。这种人就有可能做天王。就在十善业的过程当中,加上很坚定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是天王的果报
前面的都叫作欲界天,也就是说,这个欲界诸天虽然快乐,但是他还有三种欲望:有男女的欲望;有饮食的欲望;还有睡眠的欲望。这些果报体跟我们一般人的果报体都有三种特性,都必须要有男女、有吃饭、要睡觉等等。到了戊二四禅定的时候,这个四禅天,其实这个地方应该是天,不是定而已,应该是天的一种果报,不是修四禅定。四禅天的果报,已经没有男女的欲望、饮食的欲望、睡眠的欲望,他完全是享受内心中殊胜三昧乐。
好,我们看讲义。先把这个前面的前言,把它念一遍。
言“四禅定”者,为行者厌离欲界“粗、苦、障”之感受,欣求上二界“净、妙、离”之禅味,修习世间禅定,降伏世间五欲,使令内心归于“凝然不动,心一境性”之状态。于中就其定境之浅深,有四种差别,名“四禅定”。
他为什么修禅定呢
首先我们看看,他修行禅定的动机。他不是说为了要了生死或者成就佛道,他不是为了解脱,为什么要修禅定呢就是这个行者“厌离欲界果报的粗、苦、障”。就是说欲界虽然有很多很多身心快乐的感受,但是这个快乐的感受有三种过失:
第一个,粗,就是躁动不安。我们在欲界享受快乐的时候,身心是躁动不安的;第二个,苦。在受完快乐的时候,身心是一种逼迫的感受;第三个,障。这个快乐的获得我们是不得自在,有很多很多外在因缘的具足,才有这个快乐的出现。所以欲界的快乐,有粗、苦、障三种过失。
这个修行者,他特别羡慕上二界,就是色界跟无色界禅定引申的快乐,因为这个禅定的身心会出现快乐,这种快乐,它是静——它是寂静的、安稳的;它是妙——它有无量无边的安乐,周遍身心;第三个,他获得快乐的过程当中是自在的,他自己可以作主的。
这是他修学禅定的动机。他希望能够换一种快乐的模式,不希望那种粗重的快乐,他追求的是一种非常清净微妙的快乐。他还是追求快乐,只是换一种更高级的快乐。这就是为什么他愿意去打坐,去修禅定的一个动机。
那么他怎么做呢“修习世间禅定,降伏世间五欲”。禅定这一块,我们在以后的课程“波罗蜜”会讲。为什么禅定前面加一个世间呢因为这个禅定只要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全部叫世间。就是禅定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叫出世间禅定;只要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就叫世间禅定,就是以有没有智慧来判定这个禅定的性质。
以这个禅定降伏世间五欲,四禅天人他之所以没有男女的欲望、饮食的欲望跟睡眠的欲望,他不是勉强把它脱离,在经论上说,他根本不需要。当我们没有饭吃的时候,我们随便吃一个馒头就很满足了,但是如果你经常吃一些很精美蛋糕的时候,你就不需要馒头了。禅定的人亦复如是。他那个三昧乐一出现的时候,那是比世间的五欲快乐更加殊胜,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前面粗重的、很粗糙的快乐,是这个意思。他不是说把它调伏了,其实他根本就不需要了,他有更殊胜的快乐。
最后的功德,使令内心归于“凝然不动,心一境性”的这种禅定的境界。“凝然不动,心一境性”就是在解释这个禅定内心的相貌,它是不动的,它是专一的。
己二、种类 分四:庚一、初禅;庚二、二禅;庚三、三禅;庚四、 四禅 
就着他的定境的浅深,有四种差别。所以古人说:禅中无欲,欲中无禅。只要你心中还有欲望,你就进不了禅定了。这个禅定的浅深有四禅:
庚一、初禅 
我们先看第一个初禅。看看初禅的相貌,请合掌。
初禅,亦名“离生喜乐地”,谓行者禅定初成,内心已离欲界五欲,而生起初禅之喜乐。此中行者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心中犹存觉、观二种粗细之心理活动,是名“初禅”。
初禅,又叫作离生喜乐地。这个“生”指的是什么呢离开了欲界的五欲叫作生,他远离了欲界五欲的需求。他身心出现什么呢出现两种的感受“喜”跟“乐”。这个“喜”是比较粗重的,它是种粗重的快乐;这个“乐”是比较微细了。
唯识学上说,这个“喜”跟“乐”就像一只鸟,一只鸟要飞到空中的时候,它振动它的翅膀,这个是比较粗重的动作叫作“喜”;它在空中飞翔的时候,它的翅膀只要保持平衡就好,那个就是“乐”。就是刚开始从平等的感受要生起快乐的时候,是先喜,喜是很粗重的。慢慢慢慢快乐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保持稳定的时候叫作乐,比较精细。所以他这粗细两种快乐都具足。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禅定初成。这个人他到过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最后才达到初禅,他也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修行。他要修专注,要调伏欲望,要减少饮食睡眠,有很多的功课要做。这个时候,他那个初禅成就以后,就不再需要前面的粗重的五欲了。一个人在修禅定的过程,他要勉强自己调伏五欲。但是他得到禅定以后,自然不需要五欲,因为他有更好的东西。
所以在因地的时候他是调伏,在果地的时候叫作脱落,他自然就不需要。所以他产生这种初禅很殊胜的喜乐。这个时候——“身心凝然”,第一个他是寂静不动;第二个,他身体会产生变化。前面身心凝然,是指他的内心状态是寂静不动的。这以下讲他的色身变化,他的毛细孔开始自动地呼吸。他是怎么呼吸呢“入无积聚,出无分散”,特别的顺畅。
这个禅定人,在止观的书上说,他散乱的心慢慢地收回来。比方说, 他注意呼吸或注意佛号——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我们一般是心光外泄,心的能量是散乱的,今天攀缘这儿,明天攀缘那儿。他把那个心的能量,慢慢集中起来以后,变成一个强烈的水柱的时候,你的身体产生变化。
第一个,最重要就是身体那个水火风,风大生起了,你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气息,从丹田开始生起,然后慢慢慢慢周遍身心,它会有一种很殊胜的气息。禅定的力量,那个气息改变就是一个征兆。所以一个人要得禅定,第一个先产生气精气的气。因为他的精神集中,所以他精力的能量加强,由精转成气,由气再提升为神,所以他的气开始生起的时候,这是禅定的最重要的征兆。他不需要靠鼻孔呼吸,他全身毛孔都开始呼吸,而且他的气息是周遍身心。
但是初禅也有缺点。他有觉观两种粗细的活动。这个觉观我们解释一 下。
这个觉观是怎么来,为什么禅定的喜乐当中又有觉观呢因为他是从欲界慢慢爬上来,欲界有贪爱烦恼,禅定是进不去的。你整天打坐,你只要烦恼没有调伏,你进不去禅定。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关卡。所以他必须要修观,观身不净。观察我们色身是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内相不净;然后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利用九孔慢慢排出来。所以他慢慢慢慢观察,我们色身是不可爱乐的,这个时候他对男女色身的爱取,慢慢地调伏了,慢慢地他那个波浪调下来了,这个时候他才能由专注力跟不净观两种加持力,从欲界而进入到禅定。
所以他这个觉观,是帮助他脱离欲界,进入禅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助缘。当然这个地方入了禅定以后变成累赘了。他前面透过觉观的智慧,从欲界把他带到初禅,但是他到禅定的时候,他这个觉观的波动对他禅定的寂静产生了干扰,我们到二禅就会说明。
大方向来说,我们可以知道,禅定的人有三种功问:第一个寂静,第二个安乐,第三个自在。在欲界,寂静跟安乐是永远不共存的,有它就不能有另外一个,有另外一个就不能有它,所以在禅定当中他很难得,他身心世界是非常的快乐,但是他的心还是如如不动,还是寂静安稳,这个是非常难。
其实这个四禅定四空定,它已经是介于安乐道跟解脱道的中间了。严格来说,它已经不是安乐道了。他不像欲界那种散乱颠倒的快乐境界了,但是他又不真的是声闻缘觉菩萨那种出世间的解脱道,因为他没有空正见。所以禅定这个四禅四空,刚好是介于安乐道跟解脱道中间的一个过渡。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禅定的修学者他认为他成就圣道了,因为他很多的相貌跟涅槃的功德是非常像的。比方说他同时具足了寂静,又同时具足了快乐,这不是世间的快乐所能够比的,已经有点像出世间的涅槃寂静安稳乐,更重要的是他这种快乐不共于欲界,它是自在的——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风吹来亦无妨。
我们娑婆世界的快乐,欲界的快乐要很多条件。比方说你喜欢吃饺子,你要身体健康,你要脾胃很健康,要有人帮你把饺子准备起来,你心情还要快乐,所以你要很多内外的因缘具足了,你那个乐受才会出现。不是说你福报大就会快乐,娑婆世界不是这样,需要很多外缘的配合。禅定的人不需要。只要有一个地方让他坐,他双腿一盘,马上能够创造快乐,马上进入禅定,自己就创造快乐了,他不需要别人跟他配合,不需要。当然圣人也入禅定,凡夫也入禅定,而凡夫入禅定是贪着禅定,不过我们看罗汉也入禅定,阿罗汉入禅定是要暂时休息。
在律上说,有一个阿罗汉,他遇到雨季的时候去托钵,经常把衣服淋湿了,淋湿的时候,把它晒一晒,晒干的时候,他出去托钵又淋湿了。所以他觉得很苦恼,干脆不去托钵了。但不去托钵,他没有饮食滋养会死掉,所以他就入禅定。
当然阿罗汉入的定是很深的,叫灭尽定,是四禅四空的第九次第定。那么灭尽定有一个问题,他入进去以后很难出来,因为它定太深了,所以他入定之前一定要愿,你什么时候出来,要先预设,要先设定一下。他说,我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出定。结果那场雨下了将近一个月,他入定太久,出来以后身体坏掉了,不能再用了,他只好入涅槃。
所以这个禅定,因为你不是一个天的果报,所以不能入定太久。如果你今天是生到了四禅天,天的果报你经常入定,你入个一劫两劫都没有事。但是你是一个欲界的果报,你是在欲界里面修禅定,这个地方就很矛盾了。就是说,你的果报体是欲界的果报体,但是你的心入到四禅的定境,那你出来的时候又要面对现实了。你这个欲界的果报体,不能经常坐,他的气血已经阻塞了,会导致不能用。你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也有讲到这一点。虚云老和尚有一次入定入太久,出来以后他的腿瘫痪了,不能动了。后来他求迦叶尊者迦叶尊者给他加持以后,才恢复原状。
禅定,它是一种过人之法,它不是欲界的。所以说,他的这个禅定是快乐、是自在的,可以随心地让这个快乐出现,这是初禅。
庚二、二禅 
我们看看二禅,二禅的禅定就转深了。我们看二禅的相貌。
二禅,亦名“定生喜乐地”,谓行者厌患初禅觉、观之浑浊内心,以种种因缘,诃责舍离,使令定境转深,内心凝然,豁尔明净,而生起微细之喜乐感受,是名“二禅”。
二禅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叫“定生喜乐地”。也就是说,初禅的禅定是不圆满的。我们前面讲过,初禅的人是透过觉观的力量,修不净观,调伏他欲界的欲望,才成就初禅。但是他不净观的觉观,对不净相状的观照,他留下的后遗症也使令他的禅定不坚固。所以到了二禅的时候,他把觉观去掉了,他的禅定转深了。这个时候他身心的喜乐,就更加殊胜,他喜乐这两种感受就更加强烈了。
我们往下看。说这个修行者,他厌患初禅的觉观。这个觉跟观他经常在那个地方觉,经常在那边观,浑浊内心。但是他已经把欲望调伏了,所以他能调伏的觉观已不需要,所以他用种种的因缘来诃责舍离。他就告诉自己说,我一念心性,我不需要觉观两种作用,这个觉观在我一念心中,就像长疮一样,如病如疮如痈如毒,就像身体生病、长毒疮一样,我应该把它割掉。所以他不断地用这种过失来诃责觉观。我们知道诸法因缘生,你不断地诃责它,这个法就不活动了,所以他这个觉观的力量就消失了,作用就暂时不起了,这个时候禅定转深,所以内心更加寂静,更加开阔明了,乃至于色身出现更加微细、更加强烈的喜乐感受,这个就是二禅。
在止观的书上说,初禅转到二禅,就像一个人从一个小房子,从一个三十平米的房子转成一百平米的房子,这房子更大,他的内心更开阔,里面的设备更好。那关键是什么呢他把心中这种觉观的活动停掉了,他诃责它,停掉了。所以二禅禅定的定境更加寂静,更加的法喜快乐。
庚三、三禅 
三禅,亦名“离喜妙乐地”,谓行者复厌二禅之喜心涌动,定不坚固, 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心既灭,定境转深,绵绵之乐,内心涌发,乐法增长,周遍身心,于世间有为之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
三禅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叫作“离喜妙乐地”。他离开了这种粗重的喜,而成就更加微妙的乐。我们往下看就知道了。说这个行者他把前面的觉观给消灭以后,在二禅出现的殊胜的喜跟乐,但是世间的快乐都是常则生厌,他就开始厌恶这种喜心太粗重,在心中经常波动,它干扰他定境的寂静,所以他就以种种因缘来诃责喜。他就观想我一念心性,我根本不需要这个喜的感受,它如病如痈如毒如疮,就像我身体长疮一样,这个疮对我来说一点都没有好处的。他就用这个过失来诃责这个喜,慢慢地这个喜的感受的活动就消失掉了。这个时候定境转深,而且色身有绵绵不尽的快乐出现,从内心发动出来。这个快乐不是从外来,是内心发动的,从定境的三昧里面发动出来的,乐法增长而且是周遍身心。诸位要知道,所有的禅定的快乐都是周遍身心的,世间的快乐都是局部的,欲界的快乐都是局部的。在世间有为之乐当中,最为第一,是名“三禅”。
不过三禅,在四禅八定里面,是最危险的地方。佛陀警告所有的佛弟子,尽量不要入三禅,乃至于圣人都要小心,除非你是一个初地菩萨。诸位你要知道,三禅的快乐,在经论上说,如果你没有证得空正见,一进去你就跑不出来,你肯定被三禅的三昧乐所醉,你根本跑不出来了。
所以在整个阿罗汉里面的修法,他要入三明六通八解脱,他八解脱里面是跳过三禅,连阿罗汉都不轻入三禅,虽然他有空正见,但是三禅的快乐实在太殊胜了。阿罗汉的八解脱是包括前面的初禅二禅三禅,还有四空,还有灭尽定。所以阿罗汉不在三禅里面修法,不在三禅,因为三禅的修法,你根本没办法修法,那个快乐的冲击太厉害了。所以它是有为快乐当中最为第一,就世间的有为乐最为第一。再往上升就是涅槃乐了,但是涅槃的快乐它是寂静的。
诸位!你要知道一个观念,只要一个东西,它的口味是很重的,就不能持久,时间长了你就会厌恶。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三禅,世间快乐最为第一,它还要往上升,因为只要是快乐,它就是扰乱内心的。所以到四禅的时候,他觉悟到这一点,他已经追求那种没有快乐的寂静,四禅是所有禅定里面最为殊胜的。
庚四、四禅 
我们看四禅。请合掌。
四禅,亦名“舍念清净地”,谓行者复厌三禅之乐法扰心,复以种种因缘,诃责舍离。乐既谢灭,不动真定,与舍俱发。此时行者出入息断,苦乐不起,一心在定,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是名“四禅”。
四禅又叫作舍念清净地。他舍什么念呢他舍四种念。一个是觉,一个是观,就是初禅的觉观,他也舍掉二禅三禅的喜跟乐,他舍掉四种念觉观喜乐。他的心是什么相貌呢是一片的清净,清净而寂静。
就是说,这个修行者,他常则生厌。虽然三禅的快乐是绵绵不断周遍身心,但是它有个缺点,乐法扰心。经常修禅定的人,他最讨厌人家干扰他的寂静。所以这个快乐的法经常出现,虽然会带给他乐受,但是同样也对他产生干扰。所以他就以种种的因缘来诃责这个乐受,观想这个乐受,如病如痈如毒,就把乐受给消灭了。
这个时候,“不动真定,与舍俱发”,他的禅定夹带一种强烈的舍心。这个舍心就是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非常平淡的一个寂静的力量。这个时候,“行者出入息断”,他也不需要呼吸了。所以四禅他不需要靠呼吸来滋养色身,他也没有苦乐的感受,“一心在定”。就好像一个非常明亮的镜子,远离种种的污垢。这个污垢指的是谁呢前面的觉观喜乐,就是禅定镜子里面的污垢。这个时候就像净水无波——“湛然”,很清楚地照了,“万象皆现”,是名“四禅”。
佛陀在经论里面是以种种的因缘赞叹四禅。几乎所有的圣人要成就圣道,都是在入四禅修空观,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成就初地、二地乃至于十地,四禅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是一个外道的行者,他没有佛教的正见,他进入四禅,会有个缺点,会有个过失。因为四禅的境界跟涅槃寂静是非常非常相似的,它没有快乐的感受,也没有痛苦的感受,不苦不乐,这个跟涅槃很像;第二个是产生广大的寂静,而且内心清楚明了,明了又寂静,寂静又明了,跟涅槃的境界很像。
经论当中讲出一个公案说,佛在世的时候,两个比丘在一起修行,有一个比丘证得四果阿罗汉,另一个比丘证得四禅。但是这个四禅的比丘,他没有学教理,他以为自己也成就四果了。但是成就阿罗汉的比丘,也不好意思直接跟他讲,因为跟他讲,他不见得能够了解。
有一天,这个阿罗汉就带着四禅的比丘去托钵,经过一座森林的时候,阿罗汉比丘说:“你在这边等一下,我去方便一下。”这个四禅比丘在等的时候,阿罗汉比丘就用神通力变现一只老虎。突然间丛林草丛里面跳出一只老虎,四禅比丘看到老虎以后,吓得满身是汗,就赶紧跑。跑到一棵树下,看老虎没有追来,就稍微歇息一下。这个时候,他一回想,欸,我不是证得四果阿罗汉吗我为什么还会害怕呢有害怕就是有自我意识,所以他就知道,他没有证得阿罗汉果。这个时候,证得阿罗汉的比丘就出现了。他向他忏悔——他增上慢。后来阿罗汉比丘就教他怎么修习四果阿罗汉:你要在禅定当中修无常无我的智慧。后来这个人也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这个四禅是很容易产生误解的——误解为涅槃寂静乐。一般来说,只要是要显神通,一定要入四禅,所有小乘的学者,除了法身菩萨以外。法身菩萨是没有什么禅定跟散乱心,是动静一如,这不思议境,这个大乘的神通力,那是从法身表现出来,这个不谈。初地以下的菩萨、权位的菩萨乃至于四果的圣人,要成就神通,一定要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当然他禅定的浅深不同,他的神通力有所不同。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要害佛陀。这一天佛陀带着诸位比丘要去托钵,提婆达多把象灌醉,一群象从正面冲过来。当然在这个紧急情况之下,诸位阿罗汉里面有的是有禅定的,有的阿罗汉是没有禅定的,慧解脱没有禅定的,没有禅定的人,他没地方跑;有禅定的人,赶紧入禅定,就飞到空中去了。佛陀不可思议。佛陀他那个三昧力,他入慈心三昧,手举起来,他的手自然出现五个狮子头。大象再怎么醉,看到狮子,就醒过来了,所有的大象就跪下去了,因为狮子的威德力。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阿罗汉的神通顶多只能够自保,遇到事情, 他只能够往上空飞,他没办法说,我飞上去,同时调伏对方,那是不思议的禅定。当然阿罗汉神通也各式各样。你看目犍连尊者显神通,他的变化可以先显 A,然后再转换成 B,从 B 又转换成 C,他这个神通还可以变化,那表示什么表示他禅定不断地变化。有些神通,是要入到初禅去才可以显现的,有些神通要入到二禅,有些神通要入到三禅、四禅。
一般来说,钝根的阿罗汉,他神通只能够显现一个,他不能变。他要把这个神通显现完了,然后出定;再入另外一个定,再显现一个,他不能产生神通变化,他只有神通,不能变化。大阿罗汉例外,因为大阿罗汉他本身对法的执着相对比较少。
菩萨,他可以神通,又可以在过程用种种的变化,所以菩萨的三昧力叫作师子奋迅三昧。像狮子,他可以跳到一个山头,又跳到另外一个山头,再跳一个山头。也就是说,大乘的菩萨他可以从初禅跳到三禅,他不要经过二禅;他可以从三禅又跳回初禅,或者从二禅直接跳到四禅,他三昧的变化是很快速的,叫师子奋迅三昧。
一般的钝根阿罗汉做不到,钝根的阿罗汉他一次只能够做一件事情。你要我显一个花,这个显花的神通要入初禅,他只能够从初禅里面显一个花。你说:“欸,你现在把花赶快给我变成一个苹果。”他做不到。那他说:“慢!我要先从禅定出来,再进入另外一个禅定。”所以这个禅定有浅深、自在的问题。
当然佛陀的禅定,那不可思议了,那是不思议三昧。佛陀的禅定,他不用作意,八地以上就不用作意,无功用行。佛陀的心,他有一种自动控制的系统,他知道这个时候要现什么三昧,他要现慈心三昧,入火光三昧,用无量三昧,他自己会显现出来,他不要作意。
阿罗汉不行。阿罗汉要显神通,他要作意一下:我现在要入二禅,然后就入二禅;我现在从二禅里面出来,再进入三禅,要现什么神通,他一定要作意,他必须用念头来带动禅定。佛陀的禅定是自然显现,任运而成。
所以这个地方同样是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跟舍念清净地,同样这四个本质,但是佛陀操作跟阿罗汉在操作这四个的时候,那有浅深、自在的不同,这个地方值得说明。
好,在欲界诸天里面,相对来说,四禅还是比较好的,因为他撇开了欲界的放逸,也远离了四空的暗钝。四空定,整天像喝醉一样,暗暗钝钝的。相对来说,他的心还是明了寂静,尤其是四禅,他没有快乐的干扰,他那种寂静力更殊胜。
戊三、四空定 分二:己一、释义;己二、种类
我们再看下一个,四空定。
己一、释义 
言“四空定”者,已无形色,名之为“空”;心无分散,名之为“定”。谓行者厌患色尘,如鸟之在笼,不得自在,故而摄心谛观,思惟“四无色处”,逐渐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及思想,以达“清净无染,虚空寂静”之精神境界,名“四空定”。
四禅定,一般来说到达四禅的人,如果是佛弟子,他有佛法的无常无我的智慧,他应该这个时候就入了圣道。等他入了圣道以后,他就不修四空定了,因为他成就圣道,不需要四空定了。
诸位!四空定它不是必经的过程。但是四禅,从声闻法,小乘来说, 是必经的过程。从佛弟子来说,他不修四空定了,所以修四空定有两种人:第一个外道,他喜欢修四空定;第二个,钝根的声闻人。这个人根机特别钝,他一定要把四禅八定都修完了,才可以修学圣道,他一定要初禅到二禅,二禅到三禅乃至于把四空全部修完了,他才可以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这个过程不走一遍,他是不能入圣道的。这种人的智慧就比较钝,他不能有超越的情况。所以修四空定,两种人:第一个是钝根的声闻人,第二个是外道。
好,我们解释这个四空。四空定这个“空”是什么意思呢它没有形 色,名之为“空”,应该说他没有业果色。我们的色法有两种:一个是业力变现的,这个色就固定了。你今生是个男人,你在这个寿命中就保持这个男人的色身;你今生是一个女人,你从小到大就保持这个色身,因为它业力没有释放完毕,你的色身是固定的,叫业果色。但是四空定没有业果色,它只有定果色,叫作定自在所生色。
所以四空的天人,基本上今天你看到他,他可能是一只小鸟,明天他可以化成一棵树,后天他变成一个石头,他没有固定的形象,他完全是随心,他心想什么他就出现什么形象,他没有固定的形象,所以叫作四空定。
这个指的是它的“空”。
那为什么叫定呢“心无分散,名之为定”。他的心是专注的。
他是怎么修的呢说这个修行者,他厌患色尘。前面的四禅定,是讨厌欲界里面那个快乐充满了粗重,充满了障碍,充满了逼迫的苦恼,所以他才修四禅定。四空定,他不是讨厌那个快乐的粗重感受,他讨厌色身。他说这个肉,这一个身体,这个几磅的肉在那边走来走去,对我就是一个累赘。“如鸟在笼”,就像这个笼子,把我们这个心关住了。我有这个色身,使令我心“不得自在”,所以他就非常讨厌这个色身。
他就“摄心谛观,思惟四无色处”,观察广大的虚空的色身。他就不断地观想:我就是那个虚空,虚空就是我。所以慢慢就把对于色身的感受跟思想给消灭掉了,达到“清净无染,虚空寂静”的一种精神状态,名为四空定。
所以四空定,他的整个修行的动机,就是他讨厌这种色身,他认为色身把他的心障碍住,就像鸟被关在笼子里面不得自在。所以他整个修行,都是在厌离色身。只是由浅入深,安立作四空定,是这个意思。
己二、种类 分四:庚一、空无边处定;庚二、识无边处定;庚三、 无所有处定;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 
庚一、空无边处定 
一、空无边处定,谓行者厌患色如牢笼,不得自在,心欲出离,乃摄心谛观,加功用行,破于色故,思惟“无边虚空”之相。此定成已,如鸟出笼,自由自在,已无业果色法,惟存定果色法,名“空无边处定”。
前面的四禅,他的色身虽然怎么精妙、怎么光明、怎么庄严,四禅还是有固定的色身,只是那个色身特别的清净美妙而已。但是到了四空,它是讨厌色身,所以,他就厌患这个色身就像牢笼把他的这个明了寂静的心给关住了,不得自在,他想要从色身的牢笼里面跑出来。
他怎么做呢他就“摄心谛观”,而且“加功用行”,他就今天观,明天观,一年、两年、三年、十年,破除色身的障碍。他怎么做呢他跑到一个空旷的高处,他眼睛就取无边虚空的相状。把那个相状取出来,取出了以后在心中就思惟:我的生命体一定可以把它变成虚空的相状,我一定可以做到的,不断地这样思惟。思惟以后,“此定成已,如鸟出笼,自由自在”。他就没有固定的业力所变现的色法,只有随心自在的这种定果色,叫作空无边处定。
这个无边的虚空相状,我们解释一下。佛教的空,它是一个道理,是一个哲理,它是一个法。外道在观这个空,他是执着一个相状,它这个空是一个死的,它不是一个法理,它是一个相状,这地方有差别。同样是进入虚空,我们是进入空性,外道是进入空相,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空相,只要有相就是生灭法,就是生死轮回了。空性是一个真理,那是解脱自在的,所以这个地方诸位要分清楚。外道他没有佛法的传承,他不知道怎么去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因缘生里面去思惟一切法是自性空,他只是去取虚空的相状,然后把自己观想成虚空的相状,最后把业果色给消灭掉了。所以这个人他也是相状,只是说他活在另外一个相状,一个更寂静的相状而已,所以他还是有相状的。
庚二、识无边处定 
二、识无边处定,谓行者厌“虚空”之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此定成已,心定不动,清净寂静,名“识无边处定”。
前面的空无边处定,它的修行的特点叫作厌色依空,他讨厌色身,特别赞美虚空无边无际的相状,他厌色依空,依止空。这个地方是厌空依识。这个时候他虚空不要了。我们看看。
他说,他讨厌虚空的相状。为什么讨厌它呢因为“缘多则散”。这虚空太广大,范围太广,虽然会让我色身的障碍消除了一点,但是让我内心散乱,因为虚空太广了,会破除我寂静的禅定。那怎么办呢他把虚空的相状给消灭掉了。
他接下来干什么呢回光返照。他去观察,我为什么能够缘虚空呢我一定有一个明了的心,我缘这个明了的心不是更好吗我缘明了的心,我也可以脱离色身的干扰。所以他就缘内心那一念明了寂静的心识,就是识无边处定。这个时候把虚空的相状舍掉了,转而依止那个明了寂静的心识,因为心也无相。同样是无相,你向外攀缘是广大的虚空;向内攀缘,是内心这种无相的寂静的心。内心的心比较好缘,所以他就怎么样呢“此定成已,心定不动,清净寂静,名识无边处定”。
所以这个人更高明了,他舍掉外在的虚空,安立在内心的寂静的心不动,这个叫识无边处定,厌空依识。
庚三、无所有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谓行者复厌“识心”之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故舍于“识”,转心缘“无所有法”;此定成已,空色双亡,识心都灭,十 方寂然,迥无攸往,名“无所有处定”。
前面是厌空依识,这个地方他空识俱灭。这个行者认为明了寂静的心也不可以依靠,因为你经常依靠明了寂静的心,缘多则散,破坏我的禅定。所以他把那个明了寂静的心那个相状也放弃了。那么他的心放弃,他住在哪里呢住在无所有,他自己捏造一个无所有的相状。他说虚空也靠不住,我一念明了的心的相状也靠不住,这两个都干扰我的寂静。
怎么办呢他自己捏造一个无所有的相状出来,然后心就住在这个无所有的相状。这个时候“空色双亡,识心都灭”,内心寂静的力量更强,而且“迥无攸往”,空空荡荡的,“名无所有处定”。这个人外不依空,内不依心,住在一个无所有的相状,这个叫作无所有处定。
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个是整个三界里面最高的境界了。
好,我们看。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谓行者舍前“识处”之有想,并舍前“无所有处”之无想,缘念“非想非非想”之法,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成已,诸想不起,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名“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个定其实是非常矛盾的。他有时候是非想,就是无想;有时候是非非想,非非想就是有想。这个非想,无想指的是什么呢是前面的无所有处定,是非想;但是他有时候又有想,有想是包括前面的空无边跟识无边都是有想。
他的心一下子有想,一下子无想,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这个修行者,他舍离了前面的识处,这是虚空,这个“处”就是虚空——空无边跟识无边的这种有想。他觉得空跟识的了别活动障碍他的禅定,但是他又觉得无所有处的这个相想,就是无想,也不好。所以这个有为诸法是常则生厌。
那他怎么办呢他就缘念一个相状。这个也不是有想,也不是无想,这个不是有想也不是无想的相状,就在那个地方,住在那里。这个时候诸想不起,想也不生,不想也不生,“如存不存”,这个心识的活动,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若尽非尽”,这个心识的活动,好像断,又好像没有断,名“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他的心识几乎是停止了,他前六识几乎是停止的,表示说还是在活动。在唯识学上说,这个入非想非非想处定的人,就好像是一个微细的流水,你眼睛看没有流动,但是你丢个稻草,你看这个稻草是轻微的活动,就是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他能够入八万大劫。
四空定,佛陀对它是诃责的,因为它是暗钝。所以智者大师给四空定一句话,说是“为三昧酒所醉”。因为你在那个地方,一下子虚空,一下子识;一下子有想,一下子无想,你根本对解脱没有帮助。蕅益大师给四空定一个评语,叫作“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就是说这个四空定完全活在自我的相状,这个自我相状是生死的根本。四空定的这个痴人,把愚痴的四空定当作本来面目安住。他不知道只要有相状,只要你想出一个相状,这个相状就是生灭的,他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佛弟子是不入四空定的。
一般来说,诸天都有个共同点,四禅除外。这个欲界天也好,四空天也好,在死的时候都很痛苦,几乎没有例外。欲界天的痛苦,来自于他福报享尽了,因为,在《楞严经》上说,这福报花费得超过了。所以欲界天死的时候,因为他禅定还在,他的神通还在,他会知道他来生要变成一只村庄的猪,或者做一头牛、一只羊,他心里是非常恐慌的,但是他又没办法改变。他会预知来世的果报到三恶道。所以欲界诸天他直接堕三恶道去。
四空定他有什么过失呢他会说他也没有享受快乐,他也没有损福报,但他容易起颠倒。四空定在死亡的时候,他会起一个重大的邪见,他会谤佛、谤法、谤僧。他说原来世间没有涅槃,这些佛陀都是打妄语,我证得了四空定,竟然还会失掉,世间上根本没有真理,没有涅槃,没有佛陀,没有圣人,生死轮回是不能改变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生死轮回。这种谤佛、谤法、谤僧,四空定是直接到地狱去了。因为他受的刺激太大了,他在八万大劫当中,他每一刻每一秒都认为他已经成就了圣道,结果突然间暴风雨来的时候,业力的风一吹,那卷风一来的时候,把他的四空定全盘破坏了,他内心的沮丧跟伤心是不可思议的。
诸位!我们在娑婆世界活了七八十年,我们死的时候都很不甘心,只有七八十年。他在那个定境活了八万大劫,你可想而知他失掉的时候,他内心的那种不甘心。所以这个四空定,他也很容易堕落,他的堕落来自于邪见。
四禅好一点。但是如果没有圣人的无常无我的智慧,在四禅定也容易去贪着三昧乐,也有问题。这个就是我们讲到诸天。这个诸天已经把世间的快乐操作到极限了,从一种痛苦而转换成快乐,从快乐转换成寂静、享受。就像一个人喝果汁喝多了,他凤梨汁也喝过,苹果汁也喝过,最后喝白开水,寂静最好了。诸天就是这种心情,常则生厌。但是这种寂静,它又不是真实的涅槃,还不是真实的涅槃。
我们今天上到这里。
我们下一堂课,会把人天业果的五戒十善的法门,还有诸天的法门作一个研讨。 
好 向下文长 付在来日 回向


关注

如是我闻报德寺

亲近善知识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如是我闻报德寺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视频连载】《佛法修学概要》第28集视频+文字发布于2021-05-08 06:31: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