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范仲淹

989—1052年

字希文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

 

“你看我以后能做宰相吗”小孩问相师。

“小小年纪,口气不小。”相师答

“那你看我能否做医生”小孩又问。

“怎么相差那么大”相师惊讶地说。

“唯有良相与良医可以救人。”小孩坚定地说。

“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相师如是赞叹。

这个“口气不小”的孩子就是幼年的范仲淹,幼孤家贫,即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范仲淹(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著名的宰相,二岁丧父,母亲因无力谋生,只得带他改嫁。他长大一些后,方知此事,即泣别母亲,寄居寺苦读。正因此善缘,范仲淹从小闻佛正法,守持净戒,并刻苦自励、发愤精进

 

范仲淹年少时在山东长白山礼泉寺勤苦读书,每日煮粥两升,冷却后切为四块,撒上盐和菜末,早晚各食两块,以此果腹;后游学于河南应天府书院,“五年之中未曾解衣就枕,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仲淹不苦也。”这些近乎“苦行”的日常行持或许很大程度上是寺院简朴生活的痕迹。

 

 

不仅是个人生活上的“极简”,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范仲淹日后做宰相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的思想基础也根植于佛法。在千古流传的不朽名作《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能成为激励后人的千古绝唱,正因其背后蕴含的大乘佛法的慈悲心与菩提心与众生心相应。

 

不止这千古名句,范仲淹的诗文中颇与佛法相通之处很多。在《岳阳楼记》中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用天下心为心赋》中建议皇帝“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达彼群情”,在《上执政书》中慨然而言的“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还有“以万灵为心,以万物为体”、“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爱持众同,乐与人共”……可谓都流露着佛法中无我和慈愍众生的菩萨境界。而能在谏言中、在因谏遭贬后的诗文中赫然写下如此文字,也正是佛教信仰给了他超越眼前凡俗的心胸与气概!

 

 

有几则关于范仲淹的小故事,其中各具深味……

 

范仲淹年少在寺院读书时,曾在寺中地窖内发现很多藏金,但他不为所迷,仍然掩盖如初,一毫不取。等到为官富贵时,才告诉寺里僧人,取出藏金来修建寺院。

 

世态凄然佛心

 

范仲淹在越州作知府时,有个叫孙居中的人,死在做官期间,他的孩子很小,家里贫困没有钱,回不了家乡。范仲淹拿出自己的俸,替他们准备船只,而且派部下送他们回乡。临走之前,又写了一首诗,交待说:路上如有关卡盘查,把这首诗拿给他看。诗中写道:“十口相依走河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不必问姓氏,此是孤儿寡母船。”(这一家十口相依为命,乘船过河,他们来时暖热,去时凄凉悲哀,关口不必问姓名,这是孤儿寡母所乘的船。)因为范仲淹的帮助,孙家一家老小顺利返回了家乡。

 

广置义田济贫寒

 

范仲淹做宰相时,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个家族几百户的贫寒之家。他的几个儿子请求他买一所园宅,他说:“京城里的大官园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经常去游园,谁会不准我去游他们的园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范仲淹出将入相几十年,一生广修福田行善积德,并广置义田赡养一族三百户贫寒子弟。

 

风水宝地不自享

 

范仲淹年青时贫穷,后来做了官。他很孝顺,请风水家看母亲的墓地,风水家说他母亲的坟是“绝地”,他家会断绝后嗣,劝他迁移。他说既然是绝地,也不应别人去受;如果我该绝后,迁坟有什么用结果没有迁坟。

 

捐办学堂植人才

 

当时苏州有座著名风水宝地——南园,范仲淹正在做宰相,又是苏州本地人,于是许多人劝他把南园买下来做公馆,以利后代出人才、做大官。范仲淹说,一家人富贵范围太小,于是他买下南园办了“苏州书院”,培养出不少人才。他死后,儿子范纯仁依然又做了宰相,而且世世代代人才辈出。

 

因果经卷助流传

 

庆历初,范仲淹在旅途中偶得故经一卷《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内容乃是诸阿罗汉诵佛所说善恶因果,识心达本之法。他认为是“悟本成佛大法之颂”,自称“一句一叹,一颂一悟,以至卷终,胸臆豁然,顿觉世缘,大有所悟”,于是亲自为之作序,其中赞言“皆直指死生之源,深陈心性之法,开定慧真明之宗,除烦恼障毒之苦,济生戒杀,诱善祛邪。立渐法,序四等功德;说顿教,陈不二法门。分顿渐虽殊,合利钝无异。使群魔三恶不起于心,万法诸缘同归于善。”此经卷为藏经所未录,即将此经赠给慧哲法师流通于世。

 

诵经度母观音

 

范仲淹在苏州做刺史时,他母亲去世了,托梦给他说:“我现在道之中受苦,速替我到西园寺请法师们来诵《金刚经》。”范仲淹很孝顺,梦醒之后,立即到西园寺请七位法师帮范母诵《金刚经》。诵到中午上供时分,大寮里一位法师,端了供饭供菜献在供桌上。摆好以后,看到大家在诵《金刚经》,那位法师在旁看了一会儿就走了。

 

当天晚上范仲淹就梦到范母现天人相来跟他说:“儿子,你这次到西园寺请出家人诵《金刚经》功德殊胜,因你的孝顺心、至诚心,感得观世音菩萨现身为我诵了半部《金刚经》,我也因此而得生天道。”梦醒了,范仲淹马上就起来礼拜观世音菩萨。

 

第二天一清早,范仲淹又赶去西园寺,请知客师将昨天替范母诵经的法师们全部都请到客堂来,要当面致谢。法师们到了以后,范仲淹问:“感谢诸位法师!但是弟子想请问一下,昨日是哪一位法师只诵了半部经”法师们你看我,我看你,都说:“没有啊,我们都是诵整部的,没有诵半部的。”

 

刚好厨房里面做饭的那位法师路过,答了一句:“昨天那是我,我去送供饭、供菜,看到大家在诵《金刚经》,我站在旁边就看了半部。”

 

范仲淹知道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化身,马上跪拜,那位法师一边摇头,一边说:“莫、莫、莫!”然后腾空而去。范仲淹就把他的俸禄捐出来修建了西园寺的莫莫莫观音堂。

 

 

 

范仲淹一生被贬四次,可谓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一生。前三次被贬谪都有好友践行,并赞叹“大为光耀”,最后一次因谏言改革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而无人饯别,《岳阳楼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作。能在大风大浪中坚持正言直谏,不因一己名利得失而退缩,这种在身世浮沉中依然保有淡定与平和的底气到底哪里来的呢

 

无论升任或是迁贬,范仲淹莅任所到之地,必造寺访僧,兴崇三宝,与佛门高僧大德交游,并撰写诗文、偈语、碑铭,得到众多良师益友警醒与提携,道业日进;晚年时更是舍宅为寺,名为天平寺,并延请浮山法远师住持;为官则勤政爱民、奖掖人才,居乡则自奉俭约、乐善好施;修水利、举人才、置义田、兴义学、济贫困,笃信佛法,乐善好施、广修众福,一生的善行义举,不胜枚举;常诵《金刚经》且“辄有冥契”,“常修净业,以养圣胎”(《角虎集》)……

 

想来,范文正公这底气必是对佛法的信仰与真正践履所赋予的!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怡,宠辱偕忘,把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好好念佛 好好生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名人与佛教,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名人与佛教,范仲淹,岳阳楼记,金刚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名人与佛教,范仲淹,岳阳楼记,金刚经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名人与佛教(五):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底气何来?发布于2021-05-08 1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