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远看山有色”是仙游唐代高僧所写

 

小时候,都背一首唐诗《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读来朗朗上口,意境悠远,颇有意。

现在,若是告诉你,那不是王维写的,而是一位仙游唐代高僧写的,你信不


王维(699/701年-761年),参禅悟理,学庄信,诗书画乐,莫不精通。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有“诗”之称。

王维存诗四百余,其诗文汇编于《王右丞集》(《王摩诘文集》),为王维逝后其弟王缙等搜编,然并未收录《画》一诗,后世文献也从没提到该诗是王维所作。

总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画》诗是唐代王维之作。

 

那么,《画》是何时被移花接木到王维头上呢这个“始作俑者”便是清代的孙洙

孙洙,号蘅塘退士1711-1778年),乾隆二十八年春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他在《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画》一诗,并标明作者是王维,从此世人皆传《画》是王维所作至于孙洙这样做的理由,已经无从知晓了。

自从孙氏“造谣”以来,学术上对该诗作者的争议就不绝于耳。“主流观点”认定是王维所作,却没有真凭实据,纯粹是“从众主义者”的盲目自信,其实是他们无法承受信仰坍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笔者综合整理近几年学者研究的成果如下:

一.明朱有燉《东书堂集古法帖》收录宋太宗赵匡义一墨迹,上书“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后有北宋王举正之跋:“太宗皇帝统临天下,元曰端拱,先臣直西省,尝恩赐御草书纨扇,谨追琢琬琰,刊摹丕范。翰林侍读学士臣王举正记。”这是完整记录四句《画》诗的最早文献。

二.宋《请益录》卷上《第四十五则白水沙水》云:“佛鉴拈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此一联语是题山水画图,佛鉴拈来出一只眼。远山有色,时人知有。近水无声,令人疑着。”

三.北宋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八《舒州浮山太平洪琏禅师》云:“师云:‘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敢问诸人,作么生说个见性底道理’良久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南宋道川禅师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颂》(《川老金刚经注》),注释《金刚经》所作偈颂诗。原诗无题,后被多种《金刚经》批注本所转录:“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虽行清净行,若见垢净二相,当情并是垢也,即非净心也,但心有所得,即非实相也。世尊(至)实相,山河大地甚处得来?颂曰: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上述资料表明宋前便有该诗句,主要流行于佛教徒之间,并且有不同版本和演绎(有两句,四句,八句三种;有个别换词:看---观,还---犹。)。

 

那么,有无更早记录

 

近日,笔者探访仙游大济镇北山村南林寺,看到该诗所持宋黄岩孙《仙谿志》卷三“仙释--祠庙”载:南林庵主了明,姓陈,生而有异光。出家为僧,至京师相国寺,与异僧怀素遇,亲承演说法要,大悟,辞归,隐于金刚山三十余年。戒行完净,处山绝巅建庵,人疑其山高泉涸,师礼拜告天,亭午雷鸣击石,泉涌而出,至今不竭。山居四十七年,如律结夏,至末年独否,从者问其故,师曰:“余行不久矣。” 一日登座,吿其徒曰:“若论此事,无形无相,无今无古,天上天下,谁人觉悟若问踪由,雪峰不打南泉鼓。会么咄!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端坐示寂。后吕大资惠卿志其塔。

清《仙游县志》影印件截图

 

阅完,笔者忽有所思,着手研究。又于查阅网络资料中,看到南开大学文学院杨琳教授也提到了宋黄岩孙《仙谿志》的相关记载,并认为这是该诗句目前所能查询得到的最早源头。(杨琳教授《“远看山有色”是谁写的》一文载于《光明日报》2019.01.25,第16版。)

了明禅师是仙游县大济镇南林寺的开山祖师,这个身份在南林寺现存的唐代了明禅师墓塔碑上得到印证。碑上勒刻:“唐开山(南林)疑光了明祖师道...”。

了明禅师的生卒年不清,然推测“与异僧怀素(737-799年)遇”的应该是中年的怀素,那时他已名满天下。了明“山居四十七年”,推测圆寂时年应为七十岁上下,即公元824年左右。也就是说,这是目前所能追踪到的《画》诗头两句的最早时间。所以,《画》诗前两句有很大可能就是“了明禅师”创作的。

 

下面探讨一种可能:“远看山有色”会不会是前人说过,了明禅师引用

上面提到的《请益录》,是一部文字禅著述,成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

文字禅,就是用诗文阐发禅理。中国古代的禅师往往不喜欢把话说的太直白,认为那有损于禅理的准确传达,也不利于学习者的心灵感悟。

 

禅诗魏晋起就流行,隋唐是其兴盛期,宋代是其高峰---“文字禅”时代---佛经律论的疏解,语录灯录的编纂,颂古拈古的制作,诗词文赋的吟诵,一时空前繁荣。玄言妙语,绮文丽句都成了禅的体现,中国禅宗史上出现了独特的富有诗意的宗教文化景观,也培育了众多佛文兼修的诗僧,而文人墨客更是主动向禅诗靠拢成为创作禅诗的高手。比如王维就很长于禅诗,这或许就是《画》诗被张冠李戴的缘故吧。

 

很明显,《画》诗不是普通的唐诗,也不是题画诗。它是一首禅诗。就这首禅诗而言,不管是两句,四句还是八句,最关键的还是头两句,其余句子可以看做是头两句的排比铺陈句。如上所述,《画》诗是用来注释《金刚经》的,而《金刚经》最精华部分是《心经》,虽然简短,其义理却深奥,是整个佛法的根本。而《心经》的核心哲学思想是“色”与“空”二字。《画》诗句和它要注释的《心经》中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际上是“一意双表”,与其说是注释者的理解和演绎,不如说是注释者对于表达方式的再创造。

古代的禅师们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不断创新。禅诗常用的词句,寓喻和用典渐渐趋于制度化以至于某些程度的同质化。细细分析上述宋代涉及《画》诗句的案例,从“太宗画诗”,“佛鉴拈云”,“惟白师云”到“道川经注”,体现的是传承有序的“借鉴”和“创新”。偈颂从从两句到四句,再到八句,它呈现了一条很明显的发展脉络。甚至于诗句中个别字的更换也可以体现出语言表达的发展趋势,从“看”和“还”的口语特征,到“观”和“犹”的书面语特征的变化。所以,按照这个逻辑,唐代的了明禅师也或许得益于某些前人的启发,当然也或许就是他本人的灵机。

综上所述,只要目前没有其它证据能说明有人先于了明禅师写了《画》诗的头两句,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了明禅师就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诗句的首创者。

千载悠悠,青山不老,先贤已去,但精神不灭。

 

 

 

还原真相,远看山有色,高僧,唐诗三百首,画,金刚经还原真相,远看山有色,高僧,唐诗三百首,画,金刚经还原真相,远看山有色,高僧,唐诗三百首,画,金刚经还原真相,远看山有色,高僧,唐诗三百首,画,金刚经还原真相,远看山有色,高僧,唐诗三百首,画,金刚经还原真相,远看山有色,高僧,唐诗三百首,画,金刚经还原真相,远看山有色,高僧,唐诗三百首,画,金刚经还原真相,远看山有色,高僧,唐诗三百首,画,金刚经还原真相,远看山有色,高僧,唐诗三百首,画,金刚经还原真相,远看山有色,高僧,唐诗三百首,画,金刚经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还原真相|“远看山有色”系唐代仙游高僧所作发布于2021-05-08 19: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