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学习《金刚经讲义》江味农居士著(21.05.04)

从以上依文解义来看,究竟哪里是诸说的点睛、结穴的地方?现在且逐层逆说而上。

请看前科经文,不是说到“则非”“是名”吗?这四个字的所以然,在前科中还没有说透,因此在这里紧接着文义而阐明它。

如是”二字,可说是承接着则非、是名而来的。就是说:发大心的人,在庄严土时,应当观照则非和是名的义趣,生清净心。因则非句是阐明应无所住。为什么?性本来是无相的,对庄严者来说,他的心对于六尘等相,应是一无所住的,所以说“则非庄严”;当知得则非,则庄严者的心也就清净了。所谓“欲净佛土,当净其心”。就是这个意思。

"是名”句是阐明应生其心,为什么?只应心不住相,并不是断灭那个相。所以说:“是名庄严”。所谓是名,名正言顺,对事相却是不能废弃的。须知庄严的事相,也是不能断灭的。就是庄严的心,初未尝息,只要心未尝息,便是生其心了。

总之,在庄严时而心不住相;在炽然庄严时,他的心却湛湛寂寂,不染纤尘;虽说生心,实则是生而无生,一心清净。所以经说:“应如是生清净心”心净则土净。所谓: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就是这个意思。菩萨就是如是如是庄严佛土的。这就是发大道心、修六度万行、庄严佛土者的模范

*                     *                      *

以上生信(2222211)一科,有两句是十分重要的。即“不应取法”和“不应取非法”。这两句不但把生信一科的意义摄尽,也更把全部经义摄尽了,这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了。

本节经文中的“应如是生清净心”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应取法”和“不应取非法”两句的点睛处。因上科的这两句是分开说的,而在这里则把两句的意思合在一起说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应无所住”就是“不应取法”;“生其心”就是“不应取非法”。今经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岂不是说,虽不应取法,但也不能取非法。前者说:不取法,应以不取非法为界,正是从这个地方悟得的。所以,独独引举出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也是因为他不致于去取非法相,方堪修习这不着相的般若呢。可见,我们必应先将非法相一面,关得紧紧的,绝对不去取着。然后再去修习不取法相,方合佛旨而生般若正智,并证得般若理体。

不但如此。再试看“应如是生清净心”句。清净就是无所住;应生清净心就如同应生无所住心。而无所住是不取法,生心是不取非法,应生清净心是说清净要在生心中显现出来。(但清净,不生心,便是死水:是佛法所不许的,)岂不是说,不取法,要在不取非法中做出来吗?换句话说:不取法属空,不取非法属有,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明空而不离有,生清净心是明空在有中。空不离有,如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把不离不异渐合了。然而空还是空,有还是有,如同一而二。若空在有中显现,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空和有相即时,就是二而一了。这就是所谓空有同时,必当这样,方是两边不着。为什么?尚且没有所谓“两”,从哪里着边呢?

不但如此,既说“无所住”,又说“生其心”,岂不是连这个无所住也应当无住吗?而应生清净心的“清净”二字,也就是所谓“无所住”。因此在讲到生清净心时,就无异在讲生无住心,虽生而无住,是阐明它生即无生,就是不住于生心。不住生心也就是不住于不取非法,而不住于无所住,也就是不住于不取法。岂不是对两边不取,也应当不取吗?

所以上科在两边不取之后,便引举了筏喻,借以说明两边都应捨。上面讲了空有同时,说明它尚且没有两,所以边无从着。但犹妨着于一(着一即所谓但中),现在则空有俱空,一尚且不存在,着又着在哪里去呢?无碍自在,才是真正的清净。

有关“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两句的真实义,到这里已阐发得很深透了。所以说是点晴。

其他如:“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非法非非法”就是空有俱空的清净心,也就是无为法。空有俱空即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境界,所以说是不可说,不可取。这些都是显而见,可勿必多讲了。

*                     *                      *

在上科“明即相见性”中又有重要的经句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关于这一经句的所以然,也已在本节经文中加以阐明了。

怎样才能见到“诸相非相”呢?假若你的心被尘垢染上而背离了觉,执迷于相认为是真的话,怎么能见得诸相非相?对于六尘等相,必须一无所住而心清净了,才能得见诸相非相。为什么?因为如来是已经究竟证得清净心者。对于不住六尘的人,虽还不能说他已证得清净心,而当他在渣滓渐净时,清净之光将现前,譬如清净的水,能现出清净的月来,所以说“则见如来”。因为如来是性体之称,必须不着相而照见性体,方能见到如来。

*                     *                      *

上科“标示”开首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虽曾说明不住色声味触法,便是不住于相的布施,但必须在发心布施时,他的心本不是住在六尘上生起的,方能不住于相。若是心不清净,在行布施时岂能不着相?可见,在这里正是说到本源上去了。若无这一段经文的发挥,则要做到布施不住于相,便不容易得心应手。因此说:本科是上来诸义的点睛结穴。睛既已点了,则全身也都活了;穴既已结了,则万脉也就朝宗了。然后千言万语,一一都有个着落,而我们依教奉行,事事才有个把握了。

*                     *                      *

总而言之,当明白了无所住而生心的真实义后,才进而知道:所谓生,乃是任运而生。所谓无住,无妨随缘而住。所谓随缘而住,是无心于住,虽住而实无所住。所谓任运而生,是法尔显现,虽生而实无所生。果若能这样的话,则法法都显现出无住真心,物物也无不都是般若实相了。正如古德所说的“尘尘是宝,处处逢渠”了。

回顾本经经首有这样一段过程:须菩提世尊着衣、乞食、行坐往还时,从中深得无住的妙谛。于是,在大众中,从座而起,向世尊顶礼赞叹说“希有!世尊,善护念、善付嘱”。并向世尊请问:发大心的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我世尊便逗其机而印许他说了:“应如法所说之善护念、付嘱者,如是而住,如是而降”。接着,世尊又很详细地为大众开示。世尊的开示,犹如千岩万壑,蜿蜒迤逦,直到这里才作了结语:“应如是生清净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前者是讲“应如是住”,而后者是讲“如是降伏其心”。

再看在这段经文中有一个“如是”来点醒,妙处在于追溯至经首总示中那两个“如是”,才有个着落处。它的意义乃更亲切、更透彻,叫做遥相呼应,虽尚隔一层,但至此已融成一味了。所以,本科两行余文是从开经至此的一个大结穴。正象风水家那样:千山万水,处处提,若找不出个正穴来,难免在旁枝上着脚,不得要领,若找到了正穴,则砂呀,水呀,青龙呀,白虎呀,处处都可为我所用了。我们学佛的人也是这样。

学佛的人必须依教奉行,教义尽管幽深,必应得到它的纲要所在,而本段经文,则是以上所说诸义的纲要。应在:“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上,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如是解。无论修行哪一法门,在行、住、坐、卧中都不离这个。方能于无住的要旨有个入处:而自性清净心才能渐渐透露出些消息来,他所修的法,也可望有个成就之期了。千万!千万!

本段经文既是上来诸义的纲要,我们在理解这一纲要后,行布施等法,必将头头是道了。所以在“约经功较显”一科中,讲了福德大于生信者不知若干倍。

 


 

 

金刚经,江味农居士,江味农,清净心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67学习《金刚经讲义》江味农居士著发布于2021-05-08 21: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