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净土思想


第四章 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


接上一篇:阿难 :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二、善导大师判要门与弘愿


隋唐时代,这部《观经》受到教界的普遍重视。因此,有很多人解释它。不过,这些解释不够透彻,也不能完全契合佛的本意,甚至错解、误解、曲解。所以,作为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就重新解释《观经》,楷定古今对净土门的错解,同时建立净土门的规范标准。像“要门”“弘愿”,“正行”“杂行”,“正定业”“助业”等等,都属于楷定古今,以前的人从来没有说到,后来的人率皆依从,不依从就要走弯路、错路。如同开山修路,之前没有路,修好之后,顺着这条路走即可。我们现在来学习善导大师对净土门的判释。

善导大师的判释,是在绰大师总判圣净二门的基础之上,在净土门之内又进一步细判,细判为两种不同的教门,一种是“要门”,一种是“弘愿”,目的是要引导一切众生由要门进入弘愿。要门、弘愿,简单讲,诸善万行回向愿生,称为要门;专称弥陀佛名,专乘弥陀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即是弘愿。

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之所以成为净土宗传承祖师,他们对净土宗的教理都有着卓越的、里程碑式的贡献。


龙树菩萨在《行品》当中分判一切佛法有难行道与易行道,指明依据阿弥陀佛本愿称名,现生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易行道 : 此为后来净土判教的基础。

昙鸾大师解释易行道之所以容易,在于乘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劝我们应当乘佛愿力往生西方 : 这是昙鸾大师的贡献。

道绰大师系统地判明大乘佛法有圣道门与净土门,指明末法时代由于众生根机陋劣,一是“去大圣遥远”,一是“理深解微”,这样,圣道门不适宜我们修行,而劝导我们进入唯一“可通入路”的净土门。

道绰大师所指的净土门,不是诸善万行回向求生,不以此作为净土门的主旨,而是引《大经》之意说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作为净土门的根本核心和唯一通路, 当然,也是结合了《观经》下品下生临终十念往生来解释说明的。

道绰大师的圣净分判虽然明朗,但是,还有的人会执著自己原来修持法门,难以当下契入弥陀本愿,专修念佛。好像台阶太高了一点,一步跨不上来。

善导大师就根据《观经》的教义,把净土门分成两类——要门与弘愿,这样就很容易上来。好像一个高台,下面垫了一截,垫一截就容易上来了。


要门,是指诸善万行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比如说你原来是修的,就以你禅定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你原来是持戒的,就以你持戒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你原来是学教理的,那就以你读诵大乘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这种种的修行法门,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善导大师的教判思想当中,就有一个安立——要门。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对于各宗各派的人,有一个摄受的门径。你原来学什么,可以不改变你的方法,你觉得习禅难以开悟,你想往生,可是,你还放不下禅修的方法……可以!你可以就地回向求生极乐,这样就顺便导入净土门。

净土门和圣道门的区别在哪里?净土门就是你愿意求生西方净土,在那里成佛,再来度众生。你不求往生净土发愿在此土自力证悟,得罗汉、证无生忍,乃至成佛,称为圣道门。

只要把你原来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就通通都入净土门了。入了净土门之后,再方便引导 : 你既然入了净土门,这里面还有优劣。有稳当的、万人修万人去的、正定之业的,有不太稳当的、往生不定的;有乘托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有和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的……你已经进入净土门之内,再给你作这样的引导、劝化。慢慢根机成熟了,你就可以信入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专修念佛。

要门对内对外都有殊胜的意义 : 对外,对修学各宗各派的人,可以让他们方便进入净土门,“你原地修行,回向求生就可以”;对内,对已经进入净土门、求生净土的人,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直接专修念佛,进入往生的正定之业。

上述这些是善导大师教判的伟大贡献。

了解这些,对我们自身的修持是很有帮助的。往往修学净土门的人,互相之间也分辨不清,有的说要专修念佛,有的说要种种修行回向。到底谁的正确呢?可以讲两个都正确,都是净土门里的行法。不过,有方便, 有真实。佛的真实在哪里呢?是在专称名号。当然,方便也不能少,就看各人的根机了。这样,都有安立,都有位置,都有方向。

大家对照自己求生净土的行法,就知道自己现在还没契入弘愿,还是要门。那你就要往弘愿那方面进步了。不要认为单单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啊,哪会那么容易?这样是执著要门而废舍了弘愿,这是错误的。

善导大师对于要门和弘愿的判释,主要有两段文。

第一段文叫作“要弘分判”,在《观经疏玄义分》“序题门”,也就是一开始的地方。

第二段文叫作“要弘废立”,在《观经疏》结尾。

这样,首尾呼应,前后一贯,显示出整部《观经疏》是在引导众生由要门入弘愿。

(一)要弘分判

我们先学习“要弘分判”。这段文相对来讲,大家陌生一点,所以我们就慢慢学。

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故使大悲隐于西化,惊入火宅之门。

“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 在“序题门”一开头的这段文字,大略的意思是说真如法性广大无边,众生本自具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但是,我们自己并不能自然开悟。 虽然众生的清净心体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但是我们的罪业、垢染、烦恼把它完全覆盖了,这样,本来所具足光明显耀的清净本体不能显发出来。

“故使大悲隐于西化,惊入火宅之门”: 所以,释迦牟尼大慈大悲,舍掉无胜清净庄严报土,应化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为被三界烦恼之火所逼迫、所烧灼的众生,讲说八万四千法门。

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

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

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依心起于胜行”: 不管禅、密、天台华严等各种教法,总的原则是 “依心起行”。依什么心呢?依菩提心。起什么行呢?起菩萨行。不管是大乘空观,还是种种福业,修智修福都是从我们的心出发。如果我们妄心用事,当然不能成就。依菩提心愿,而起殊胜的菩提心行——六度万行, 这叫“依心起于胜行”。圣道法门的修行都是如此,跟净土法门是有区别的。

“门余八万四千” : 这样的法门有多少呢?有 八万四千,很多,一切圣道法门都在这之内。在世尊所 说的教法中,弥陀净土法门单为一类,其余所有法门总 为一类,所以说“门余”,净土法门又称“门余大道”。

“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 之所以讲这么多法门,有渐有顿,种种不同,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众生。随顺众生的根机、因缘,只要根机相应,渐法、顿法都可以出三界,证无生法忍。底下就转折了,说明净土门存在的理由。

“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 可是众生的障碍——烦恼障、业障、罪障……种种障碍很深重。这些法门,不论顿渐,都要悟明本源心地, 悟后起修,是为正修。但是众生障重,难以悟明心地。

“虽可教益多门”: 虽然世尊有无量智慧,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利益众生,但还是不能把所有业障深重的众生全部度脱,还是不能满他的出世本怀。

“凡惑无由遍揽”:“凡”就是凡夫,“惑”就是有无明惑障;“遍”就是一个不漏;“揽”就是揽取,好像妈妈把孩子抱在怀中一样。释迦牟尼佛虽然广开八万四千法门,也只能度根机相应的一部分众生,那些钝根、劣根、业障深重、难以开悟的众生,这八万四千法门就有所遗漏了,不能把他们通通揽取。所以,净土法门就被开显出来。我们就知道 : 净土法门能利益被圣道门所遗漏的一切根机。

印光大师也讲 :如来怜悯我们戒定慧修不了,特别开此净土一法。如果众生都能修得了戒定慧,都可以出离生死,那就没有必要开显净土法门了。

大家要明白 : 净土法门是为那些修行圣道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能成就的、“取悟之者难明”的人而开显的。不开不行吗?不开不行。因为世尊来娑婆世界成佛,他是要度脱一切众生,如果只是少数上根利智的人修行八万四千圣道法门解脱了,而大多数人遗漏了,就不能大畅佛怀。所以,释迦牟尼佛才要讲净土法门。但是,讲净土法门要有机缘,底下就讲机缘了 。

“遇因韦提致请”:“遇”是遇到,释迦牟尼佛早就在等,等待你来提,所以叫“遇”,“遇”是“我在这里等着你”。遇到什么因缘呢?韦提希夫人来请求了。韦提希夫人遭遇逆境,她的儿子夺取王位,把她的丈夫,也就是老国王关起来,加以谋害;又想杀她,杀不成又把她关起来。她感到人生苦恼、世事无常,于是向释迦牟尼佛哭诉、哀求。

“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韦提希夫人说“我要往生极乐净土。世尊,请教我怎么观想吧。”

“然娑婆化主”: 这个“然”字很有味道。释迦牟尼佛正好在等待,韦提希再提出来,那八万四千法门遗漏的众生,解脱都有望了。“娑婆化主”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教化主。

“因其请故”:“韦提希夫人这么一请,刚好称我本怀”。那时候,世尊不是笑了吗?“尔时世尊,即便微笑”,“好啊!我可以讲净土法门,度脱一切众生了”。

“即广开净土之要门”:“要门”的名词出来了。什么叫“广开”呢?能够广摄一切定善根机、散善根机,这叫“广开”;能够普摄一切教法,能够将八万四千法门摄入其内,这叫“广开”。同时,也是因为韦提希夫人请得很狭窄,她只请定善观法,没有请散善三福,更没有请念佛,而释迦牟尼佛却开说得很广泛,不仅讲了定善十三观,还讲了散善三福业、九品往生行,以引导各类众生进入净土门,所以叫作“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安乐”就是极乐世界。“安乐能人”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观世音菩萨,有大势至菩萨,有清净大海众菩萨,但是只有阿弥陀佛叫作“能人”,极乐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能力所成就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是阿弥陀佛度去的;其他菩萨、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也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功德、愿力所成就的;其他菩萨度化众生的能力,都来自阿弥陀佛一佛。观世音菩萨也来救苦度众生,大势至菩萨也来劝导我们回归极乐,他们的能力来自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叫作“安乐能人”。

“显彰别意之弘愿”:“弘愿”的名词也出来了。“显彰”, 原来隐没了,把它显明,叫作“显”;原来有东西盖住了,把它掀开,叫作“彰”。“别意之弘愿”: 具有特别意趣,跟一般的教法有差别。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特别在哪里?就特别在“弘愿”——第十八愿。

所以,这部《观经》有两尊佛在讲 : 表面上,明显是世尊在讲。世尊讲的主要是三福九品、十三定观,这是《观经》的一层内容。更深一层内容,就是阿弥陀佛在讲。他讲的是弘愿,“别意之弘愿”。

整部《观经》到最后桶底脱落、和盘托出的时候,世尊唯付嘱“持无量寿佛名”——阿弥陀佛的弘愿。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两土世尊的心意完全一致。

这只有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才解释得出来,其他大德法师解释《观经》,没有解释到这一层。这就是善导大师超胜的地方,“楷定古今”的地方,能够作为标准的地方。

1.要门

善导大师接着解释

其“要门”者,

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

散即废恶以修善。

回斯二行,

求愿往生也。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什么叫要门呢?就是这部《观经》的定门与散门。

定门是什么呢?

“定即息虑以凝心”:“定”是禅定。妄想杂念止息了,心就凝定了,就像寒潭止水,波澜不惊,这就叫作“息虑凝心”,这是 “定”的法门。《观经》十三定观、禅观、天台宗止观唯识宗的唯识观、华严宗的法界观,各宗各派,只要是修禅定、观想,都属于要门当中的定门。

散门是什么呢?

“散即废恶以修善”:“散”是散乱。散心当中“废恶修善”,这叫散善门。散善门在《观经》里就是三福。三福不需要你打坐、凝定心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要门就是修行定善法门或散善法门,然后把这两个法门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比如读诵《金刚经》《法华经》《心经》,或持诵语,把这些回向求生极乐,这就是要门当中的散善门;修禅定、止观,回向求生极乐,这是要门当中的定善门。不管是定善、散善,都在要门当中。

2.弘愿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大经》就是《无量寿经》。善导大师解释《观经》,我们从这一段文就看得出来,他是站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立场上来透达《观经》的教义。为什么解释《观经》牵扯到《大经》呢?因为《大经》是根本。“如《大经》说”,说什么呢?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这段话就是对弘愿的解释,很重要,这段话也是在解释第十八愿。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如果以弘愿来讲,不限在定善,不限在散善。定善凡夫也好,散善凡夫也好,还包括恶凡夫,都往生有分。

如果修行要门,就只有善人有分了。因为定善要禅定;禅定修不了,你要修散善,废恶修善,那恶业凡夫是没有办法解脱的。所以,要门就有限制,就有一定的不足。而弘愿说“一切善恶凡夫”,结论是什么呢?“得生”,能够往生。不光是善凡夫能够往生,恶凡夫也能往生;不光是平时遇到佛法的恶凡夫能往生,就是一辈子造恶、没有遇到佛法,临终才遇到佛法的恶凡夫,也能回心念佛往生,所以讲“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这里的“一切善恶凡夫”就是指《观经》里讲的“善恶九品”。“九品”代表所有一切众生,一切凡夫都可以往生。

原理在哪里呢?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他们之所以都能往生,没有一个不是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作为增上缘的。

(二)净土门内的细判

这样听起来,在我们心中建立一个概念 : 善导大师根据《观经》的宗旨,在净土门之内再细判为两门,一门是要门,一门是弘愿。要门是释迦牟尼佛表面上讲的,“广开”,随问而答,是净土门的方便;弘愿是阿弥陀佛隐含着讲的,不请自说,是净土门的归结点。

善导大师解释《观经》和一般法师解释的不一样,他看出这部《观经》有两个层面,最后回归一致 : 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广开净土要门,详说十三定观、三福九品,这是一般的法师都能看得到的层面。 另外一个层面,就是比较深秘的,所谓“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在这部《观经》当中,除了世尊讲说十三定观、三福九品,还有阿弥陀佛在显明特别不共的弘愿。阿弥陀佛在《观经》的哪里显彰弘愿之法呢?主要在第七观、第九观及下品观。这必须看善导大师的解释。这就是“要弘分判”。

(三)诸佛证定

这部《观经》,如果不是善导大师以弥陀化身的资格来解释,没有人能解释得这么到位。因为前人对《观经》解释得不够透彻,善导大师就在佛前“标心结愿”,发了一个愿 :“我今欲出《观经》要义,楷定古今,希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诸佛加持我,给我证明。” 他的口气很大。要对过去和当时的各种观点作一个决断,要为净土法门树立一个标准。这当然不是件小事了,这是件大事,所以,他请求诸佛来证明。

发完这个愿,善导大师就每天念《阿弥陀经》三遍, 念阿弥陀佛三万声。当夜就见到极乐世界种种景象,见到杂色宝山放出光明,诸佛菩萨或坐或立,或语或默。自此以后,每天晚上梦中都有一位圣僧,前来指导,讲说。这位圣僧是谁呢?就是阿弥陀佛。

《观经疏》写完之后,善导大师又发了一个愿 :这部《观经疏》如果符合诸佛的旨意、弥陀的本怀,希望再次得到瑞相和证明。——没写之前,请诸佛来加持证明;写完之后,再请诸佛给予印证和肯定。

结果连续三夜,诸佛菩萨都来放光证明。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的结尾讲了这几句话 :

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 欲写者一如经法。

他的意思是 :“我写这部《观经》的要义,已请十方诸佛证明过了,定下来了,已经印证完毕了。”如果有人想抄写这部《观经疏》,应该像抄写佛亲口宣说的经典一样,不能随便加,不能随便减,不能随便改变。所以,这部疏叫“证定疏”,已经过诸佛证明,确定,是毫无遗误的。

对于《观经》,善导大师的解释和一般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善导大师的教法、思想,能够彰显阿弥陀佛的别意弘愿,就有特别的地方。这也是我们依止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原因。


极乐净土&净土宗&净土法门&净土五经一论&一方净土&梵天净土&佛教净土宗&净土宗祖师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龙树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之所以成为净土宗传承的祖师,他们对净土宗的教理都有着卓越的、里程碑式的贡献。发布于2023-12-05 19:47: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