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疏钞·教起所因十义》略讲

法师


4
弘扬次第,并导归净土,这里不应分别藏传汉传


道次第法门特别容净土法门结合起来。


学过日常法师《广论》磁带、看过《福智之声》杂志的人应该清楚,日常法师的僧团与布教所,就是重视人伦善规,学习道次第,持戒。(日常法师学习道次第、念佛的心得,对大家应该很有启发,请参阅《四十八愿讲录》第九大愿。)大恩上师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弘法理念,“菩提心为前导,般若为心要,净土为归宿”大家都知道的,大乘佛法离不开菩提心,没有大乘不共正见导引则无法摧邪显正、远离修行的歧途,不修净土则很难成就。这三句话只是没有着重提下士道,实际上,上士道是要以下士道作基础的,而且这几年来,大恩上师的《广论》课程,安排了多次下士道、中士道的学习。至于弘扬净土,劝化每一个有缘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是法王如意宝的最大愿望,作为传承弟子,以师志为己志,义所当为,所以净土更是堪布仁波切今后的弘法重点。


弘扬道次第,并导归净土,汉藏两位大德,利生的悲心、善巧无有不同。


净土行人,道次第法门是不可缺的,它能帮助你生起真正的厌离心。如果厌离心没修好,那欣求心也很难真正生起。真正厌离到极点,才会欣求到极点。厌离有几分,欣求也就有几分。有一分的厌离,就只有一分的欣求;有十分的厌离,才会有十分的欣求。


这次安居讲座,我们最先学习的《珍惜暇满》、《念死无常》这些法全部都可以拿来修,因为道次第关于厌离心方面的内容非常系统,而且有专门的实修引导,可操作性很强。(《四十八愿讲录》第四十八愿有简单的介绍)


修行人来说,人道当中三苦、八苦等痛苦都详细了知了,才能生起厌离心。莲池大师讲的二心跟道次第法门完全一致,其实净土宗的大德也强调要去观察修,以观察修生起欣求心、厌离心。所以藏传、汉传大德在这里是密意一致的。


5
观察修与安住


提到观察修(思维修),这里说一下。道次第的法门,是要观察修与安住修的,宁玛巴大德全知麦彭仁波切(不败尊胜)在《定解宝灯论》中云:“乃至未生定解前,方便观察引定解,已生定解于彼中,不离定解而修行。”一座法中,先对法义作思维,对初修者而言,这会占很大部分时间;当对法义产生定解、不必观察就有觉受或观察到一定程度自然进入安住时,就安住修。定解消失,复作观察思维。这样观察修、安住修轮番交替。


观察修,就是对法义作思维。安住修,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定解产生时,不需要作观察就能心住法义;还有就是观察时间久了心极疲累,就不再作观察,放松任运而住。圆满行者应该安住清明无作之见,但对一般人只要求放松就行了。那有人问,放松这种无念并不是内道的见解啊?诚然,全知麦彭尊者也批评过一味放松的作法,但这里疲累时放松只是作为一种对治行,不是实法。(虚云老和尚也说,参话头时如果太疲劳,可以把话头暂时放一放。)放松下来,不起心动念,实际上是一种休息。分别念再起时(安住不到一会儿,自然会起来),复作观察。这样轮番交替而修。

6


道次第是要专门修的,不是看过就行


一般没有学过《广论》等道次第论典的人,还是难以对思维这些法义的殊胜性与必要性真正生起信解。现在许多人只重视高法,追求无念无相的境界,修法就是片面安住,不怎么强调专门对无常、痛苦作长期思维的这种修法。但是这个时代,众生根机不行了,相续中没有如量的出离心、菩提心,却片面追求高法,这时高法不成烦恼之正对治,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闻思过道次第,尤其是不了知下士道最根本的念死无常、轮回痛苦这些法门的重要性,他往往书看完了,就丢一边去,不会视为一种专门的修法。很多人也看到这方面的教言,但他就觉得看过了、了解了就行,不知道这是要专门修的,是需要通过观察修长期不断熏习的。


极乐净土&净土宗&净土法门&净土五经一论&一方净土&梵天净土&佛教净土宗&净土宗祖师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疏钞十义》略讲(九)发布于2023-12-05 21:01: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