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教广泛流传着一个派别,长期以来很少为人知之,这个派别就是——正一元皇派,也叫正一玄皇派,因清帝避讳,最终改名为正一元皇派流传至今,其派系目前争议比较大,一种说法是认为这是属于民间法教而非正统道教,而另一种说法是有道教和法教二个体系发展,所以除去法教那一支还是有道教的存在的,而本文只是简单介绍该派的基本情况和流传渊源,并非非要分个是道教还是法教,毕竟目前这个在道教界和法教的流传中是一家一个说法。

 

元皇教现也称元皇派或淮南教,广泛流传于云贵川陕湖南等多地,该派祖师爷为赵候圣主赵侯,姓赵讳昱,字芮,东晋时蜀国人,为避战乱,与其兄赵冕真人从师李珏真人隐修行青城山法术高深,道行显彰。

 

一、正一元皇派开山祖师赵侯圣主概述

 

(一)赵侯祖师传说

 

通常我们在西南地区傩坛的供奉中,会发现坛里供着好多像。其当中有一幅神像,画着一个面色白净,长着五绺长须的中年人,怹身着朝廷的官服,但是骑着一条大蟒蛇腾空飞行,那蛇尾上翘,还顶着一顶帽子。这个打扮得有点不伦不类的神灵被供奉在正中央,怹是谁?原来这个骑个蛇的人就是元皇法派的祖师爷——“赵侯圣主”。在民间,有个口头传说,尽属附会之语,在我们真正了解赵侯圣主之前,我们得听听这个传说,以便知道流行的一些讹传,今后再遇到这类的传说时,你才有理智的头脑去分析哪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哪些故事中包含着历史的真相?口头传说的故事是这样说的:这赵侯是赵、侯两家共养的一个haiz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孩子。有一次,赵侯在上学路上,看见地上有一条小蛇,觉得好玩,就把它捡起来放在抽斗里,天天给蛇喂东西。这条蛇渐渐长大了,抽斗装不下了,赵侯就用箩筐装着,上面用东西盖好,仍然天天喂养。那蛇赵长越大,后来箩筐也装不下了,赵侯就叫佣人把蛇装入箩筐抬到江边,对蛇说:“现在箩筐也装不下你了,没办法,你自个走吧。我给你起个名字,因你是是箩筐装满了放走的,干脆就叫箩满吧。” 十多年后,赵侯在路上遇见一个方士,他在赵侯身上拍了一下,赵侯就迷迷糊糊跟道人走去。到了一个很远的深山里,才在一座偏僻小屋里住下。这时,赵侯已长成一个俊俏后生了。住下不久,就被道人的一个女儿看中了,两人眉来眼去,心心相印,便爱上了。过了一段时间,道士的女儿悄悄对赵侯说:“你要赶快逃走,不然就没命了!”赵侯一惊,问:“我怎么没命了?”“俺爹把你弄来,要用你的魂魄炼就一种法术哩。”赵侯说:“那我走,你也走吧。”“我不能走,一走爹就发现了。”“你不走我任死也不走!”“那好吧。”说着,方士的女儿就递了一把雨伞给赵侯,并嘱咐他:?“不管在什么危急情况下,你可不能撑这把伞,我就在里边。”赵侯点点头,扛着雨伞就走。走没多远,忽然又是刮风又是打雷。赵侯知是方士赶来了,就赶紧跑。跑着跑着,只听“喀嚓”一雷,骇得他把雨伞一撑,没想从雨伞里掉下一只绣鞋来。他一看,知是方士只好更加劲地跑。他一直跑到江边,见前面是大江,后面有人追,正急得团团转,忽见江中有一条巨蛇昂起头正对着他。赵侯一愣,忽然想到什么,就问:“你是箩满吗?”大蛇点了点头。赵侯又问:“你能救我吗?”大蛇又点点头,接着把身子一横靠了江边。赵侯赶忙骑在蟒蛇身上,那蛇腾空而起。只听“喀嚓”一炸雷照蟒蛇打来,蛇把身子往下一落,没打到它。这时风雨大得很,蛇往下落时,赵侯的帽子刮飞到半空了。大蛇身子往上一起,尾巴一翘把帽子顶住,所以民间有不少画像就是这般模样。

元皇派 赵侯祖师 道脉源流

内容摘要:在我国民间道教广泛流传着一个道教派别,长期以来很少为人知之,这个派别就是——正一元皇派,也叫正一元皇派,因清帝避讳,最终改名为正一元皇派流传至今,仅通过收集网络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该派的基本情况和流传渊源。

赵侯祖师真源

历史上真正的赵侯祖师,是隋代时蜀人,名昱,与兄赵冕在青城山追随李珏修道,因排行老二,所以称之为二郎。后应朝廷之召,赵昱赴古嘉州(今属四川省乐山市境内)任刺史(相当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时逢蜀中水中有蛟为怪,赵昱仗道力持剑入水,在沿岸两万多军民的呐喊助威下,斩蛟精,平水患。后人便在灌口(即今四川境内都江堰市灌江口,又名宝瓶口)立祠相祭,称为二郎显圣真君,今存之伏观即是后人扩建的祠堂。又有二郎庙,因后人将之与李冰父子同祀,又把这位二郎与杨戬混合,于是只知杨二郎而少有人知应为赵二郎矣。

当代很多人难以分清二郎神和赵侯祖师之间的区别,当前热播的电视剧《泰山石敢当》中的二郎神乃彼二郎神也,关于这一点很多教内人士都搞不清楚,本文在后面将专章论述。

 

隋代嘉州太守留名史册者,唯有赵昱一人。更难得的是,他的祀祠还一直保留到了现在,那就是位于嘉州古城九龙巷的龙神祠。《嘉定府志》载:“九龙祠,城内九龙山上,祀隋太守赵昱”。说得明白。关于赵昱事迹,宋人王金至《龙城录》等书记载得清楚:赵昱本峨眉县人,其父精于医道。本人十六岁就到青城山学道,学水遁剑术。

隋大业六年,应朝廷的号召当官了,便得了一个嘉州太守。到任后,正好遇上九龙滩中老蛟为害,嘉州洪水成灾。他便率甲士千人及水手一万余人,在岷江两岸鼓号声中,操刀潜入水下与蛟恶斗。一会儿,江水尽赤,岸石半崩,吼声如雷。只见赵昱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水患平息。州人顶戴,事为神明。在官数载,遇隋末大乱,弃职隐去,不知所终。史书又载:当时年仅二十六岁的赵昱,颇为另类,对道士的兴趣大于对官帽子的兴趣,做官也就做得潇洒,想起想起就丢了官帽子到青城山“修炼”,谁也拉不住。

岂知他一走嘉州就涨大水,面对汹涌澎湃水势,人们呼喊起了这位父母官。倾刻间,只见赵昱在青雾中骑着白马,在几个猎人的簇拥下,扬鞭出现于波浪之上,“州人争呼之”。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排除了斩蛟的神话后,实质上乐山人是把赵昱认作了乐山的治水英雄,一位抗洪的太守官,一个民心所向的“吾嘉福神”的象征。

自从乐山在三江口筑城后,与水争地、抗洪护城成为地方官的施政要务。赵昱侧身其间,并被百姓一致抬举,最终成了嘉州城的守护神。唐太宗时,加封为“神勇大将军”,唐玄宗时,加封赵昱为“赤诚王显应侯”,故有赵侯之称。宋代真宗又追封他为“清源妙道真君”。到明代,知州钟振甚至把原来祭祀什么寇将军、花将军的高标山土主祠改祀赵昱,让赵太守披发仗剑立在大殿神台上,享受人们的火。清代则又把赵昱供到了老霄顶上的万景楼内,更让他高高在上,但主祠还是龙神一祠。

龙神祠纪念他,同时也是纪念着以他为代表的乐山历史上有功于民的所有治水官吏。即使晚到了清代,地方官每年初一、十五也要去祭祀这位守护神,祭上一份冷猪头肉。 赵昱下水斩蛟时,手下有七人协助,这七人乃是结拜兄弟,皆为梅山人氏,后称为梅山七圣。这一传说,影响了后来明代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等,都将之归于二郎神杨戬的部下。因唐太宗封其为神勇大将军,民间又称其为赵将军、赵公元帅,逐渐又与赵玄坛混为一谈。

 

赵侯的传说,一直和李冰之子李二郎、杨戬、赵公明等相互混淆,搀杂在一起,再加上李冰父子一直受到儒家正统的承认,杨、赵二神因小说的驰名,反而使真正的二郎神受到冷漠.

逐渐地,梅山七圣被归于杨戬部下,斩蛟功劳被李冰父子全夺,猖也辖于赵公明的部下。信奉赵侯的法教徒们,只得另编一个故事,这当然是不可取的,民间习俗的随意性很大,之所以不能被后期正统道教认同,便是出于这一原因。

 

写以上这些,是因为绝大部分人,包括赵公山上的道士,至今仍认为赵公山就是赵公明所在的山!看来,只是望文生义而已。赵侯祖师斩蛟,才是坛图神像上绘画他骑在大蛇身上的真正象征意义。而且祖师曾出任刺史之职,所以身穿官服。

刺史是个很大的官,后称太守,刺史巡行郡县,以“六条”问事。然于六条条文之下,又概括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对地方政事,实在是无所不包。不光如此,刺史还有有推荐人才的权力、有兴修水利的权力、在战事紧张的时候,监御史还有统兵作战的权力。可见其权利是很大的。作为一个地方最高长官来说,他仍然能够毅然抛弃官位,上山修道,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钦佩吗?不值得效仿吗?不值得尊敬吗?现在一边大叫要修道学法的,一边又丢不开名利者多,值得深思?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按照傩坛上悬挂的神图上的像来描述的,很佩服老百姓的丰富想象力,首先是将赵侯这个带上官称的名称分成两个姓氏来解释,其后是把骑蛇的形象编造了一个奇妙的故事,讲起来的确很神奇,不过,似乎这个故事并没有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赵侯仅仅是因为被大蛇所救,惊险万分的避开了道士的追击,就能当祖师供奉么?这很说不通,那么是不是历史上凡是大难不死的人,都是可以供奉的?都可以作为一个派别的祖师?严格的说,这个民间故事只能做为善有善报,生灵感恩救主,加上一点点爱情的力量,下地干活回家后,喝点小79/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酒之余,在院子里乘凉时打发时间讲给小孩听的故事罢了,怎么能够作为祖师的来源记载、口头流传呢?它既无祖师光辉的形象描述,又无祖师救济苍生的感人情节,甚至连学法的内容都不具备……,最重要的是,就这样一个年轻人,为什么要穿着官服骑在大蛇身上呢?所以,传说,仅仅是个故事,而且只是一个打发时间,骗骗小孩子的故事而已。

 

另一则流传在民间传说为:从前有姓赵以及姓侯的两家人,紧邻一墙之隔。赵家在墙边种下了一窝瓜,瓜藤爬过了侯家一边墙,在侯家结出一个瓜,瓜熟蒂落,内生一儿。因种是赵家所下,结果又在侯家,所以取名为赵侯。因为两家均无子嗣,便共同抚育赵侯,供其读书习文。赵侯天资聪慧,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而且孝顺奉亲,仁义待人,深得赵、侯两家宠爱、乡里人的尊重。这一年,赵侯在家攻读诗书,准备上京赶考,当地出现一蛇妖,为害乡里。这一日,这条蛇妖窜进赵侯卧室,钻进书箱藏匿,被赵侯发现,不顾自身安危,坐在书箱上,不让妖蛇外逃害人。任凭蛇妖在书箱中如何拼命挣扎,赵侯紧紧压住书箱,不让蛇妖得逞。由于长时间的以力相拼,双方最终气尽力竭,直至蛇妖缺氧而死,赵侯也脱力命尽。当然,赵侯死后,被玉帝赐封为降魔镇宅之神云云。

 

必须申明,上面的两则故事是民间无文化的师公自己编的,但后面这一则故事似乎已经流行在民间的淮南法教中,我们需要知道这个故事,但却仍然该相信正确的说法。那么,正确的说法是什么呢?首先,这个故事也是在先解释“赵侯“这个令普通老百姓感到有点纳闷的名称。不过编这个故事的人还算有点头脑,最起码这个版本的故事还让人感觉到来历是不凡的、神奇的,呵呵,也许葫芦娃的作者也窃取了这个民间传说的思路吧。说实话,这个故事到是解决了怹可以做祖师的原因,而且这个舍己救人的精神还是很感人的,做为祖师的资格也足够了,玉皇不是加了很大的一个封号么。作为民间故事来说,这个故事似乎比前一个故事更具备神奇的特点,也解释了坐蛇、身穿官服等等的原因,算是编造得比较成功的了,也就是说编这个故事的人还是动了些脑筋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祖师正确的历史吧。

 

(二)赵侯祖师真源

 

历史上真正的赵侯祖师,是隋代时蜀人,名昱,与兄赵冕真人在青城山追随李珏真人修道,因排行老二,所以称之为二郎。后应朝廷之召,赵昱真人赴古嘉州(今属四川省乐山市境内)任刺史(相当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时逢蜀中水中有蛟为怪,赵昱真人仗道力持剑入水,在沿岸两万多军民的呐喊助威下,斩蛟精,平水患。后人便在灌口(即今四川境内都江堰市灌江口,又名宝瓶口)立祠相祭,称为二郎显圣真君,今存之伏龙观即是后人扩建的祠堂。又有二郎庙,因后人将之与李冰父子同祀,又把这位二郎与杨戬混合,于是只知杨二郎而少有人知应为赵二郎矣。当代很多人难以分清二郎神和赵侯祖师之间的区别,电视剧《泰山石敢当》中的二郎神乃彼二郎神也,关于这一点很多教内人士都搞不清楚,本文在后面将专章论述。

 

隋代嘉州太守留名史册者,唯有赵昱真人一人。更难得的是,怹的祀祠还一直保留到了现在,那就是位于嘉州古城九龙巷的龙神祠。《嘉定府志》载:“九龙祠,城内九龙山上,祀隋太守赵昱”。说得明白。

?

关于赵昱真人事迹,宋人王金至《龙城录》等书记载得清楚:赵昱真人本峨眉县人,其父精于医道。本人十六岁就到青城山学道,学水遁剑术。隋大业六年,应朝廷的号召当官了,便得了一个嘉州太守。到任后,正好遇上九龙滩中老蛟为害,嘉州洪水成灾。怹便率甲士千人及水手一万余人,在岷江两岸鼓号声中,操刀潜入水下与蛟恶斗。一会儿,江水尽赤,岸石半崩,吼声如雷。只见赵昱真人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水患平息。州人顶戴,事为神明。在官数载,遇隋末大乱,弃职隐去,不知所终。

 

史书又载:当时年仅二十六岁的赵昱真人,颇为另类,对道士的兴趣大于对官帽子的兴趣,做官也就做得潇洒,想起想起就丢了官帽子到青城山“修炼”,谁也拉不住。岂知怹一走嘉州就涨大水,面对汹涌澎湃水势,人们呼喊起了这位父母官。倾刻间,只见赵昱真人在青雾中骑着白马,在几个猎人的簇拥下,扬鞭出现于波浪之上,“州人争呼之”。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排除了斩蛟的神话后,实质上乐山人是把赵昱真人认作了乐山的治水英雄,一位抗洪的太守官,一个民心所向的“吾嘉福神”的象征。自从乐山在三江口筑城后,与水争地、抗洪护城成为地方官的施政要务。赵昱真人侧身其间,并被百姓一致抬举,最终成了嘉州城的守护神。唐太宗时,加封为“神勇大将军”,唐玄宗时,加封赵昱真人为“赤诚王显应侯”,故有赵侯之称。宋代真宗又追封为“清源妙道真君”。到明代,知州钟振甚至把原来祭祀什么寇将军、花将军的高标山土主祠改祀赵昱真人,让赵太守披发仗剑立在大殿神台上,享受人们的香火。清代则又把赵昱真人供到了老霄顶上的万景楼内,更让怹高高在上,但主祠还是龙神一祠。龙神祠纪念怹,同时也是纪念着以怹为代表的乐山历史上有功于民的所有治水官吏。即使晚到了清代,地方官每年初一、十五也要去祭祀这位守护神,祭上一份冷猪头肉。赵昱真人下水斩蛟时,手下有七人协助,这七人乃是结拜兄弟,皆为梅山人氏,后称为梅山七圣。这一传说,影响了后来明代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等,都将之归于二郎神杨戬的部下。因唐太宗封其为神勇大将军,民间又称其为赵将军、赵公元帅,逐渐又与赵玄坛混为一谈。

 

赵侯的传说,一直和李冰之子李二郎、杨戬、赵公明等相互混淆,搀杂在一起,再加上李冰父子一直受到儒家正统的承认,杨、赵二神因小说的驰名,反而使真正的二郎神受到冷漠!逐渐地,梅山七圣被归于杨戬部下,斩蛟功劳被李冰父子全夺,猖兵也辖于赵公明的部下。信奉赵侯的法教徒们,只得另编一个故事,这当然是不可取的,民间习俗的随意性很大,之所以不能被后期正统道教认同,便是出于这一原因。

以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为主法的《酆都朗灵关元帅秘法》即以关元帅为主将、以赵侯祖师为副将,部领韦刘杨孟车夏劣桑等飞天八将。相传赵侯祖师传有元皇教,现在很多教派和民间法教收兵立营、拨兵签押皆用赵侯祖师。现在常庙祀的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元皇启教赵圣祖也都是指赵侯祖师。也就是说,赵侯祖师曾于青城山学道,正统道教也有赵侯祖师的道法,但是相比之下民间影响更大。

 

赵侯祖师因本行和姓名的关系,现在多与战国修筑都江堰李冰父子、赵公明元帅、小说人物杨戬相混淆。据《元史》、《清史稿》等载,元文宗曾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为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清世宗曾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裕王、其子为承绩广惠英显王,并无敕封清源妙道真君的记载。现在很多资料也记载有李冰父子曾斩蛟、赵公明元帅统摄猖兵等,有的说法认为皆因混淆赵侯祖师的原因。

 

写以上这些,是因为绝大部分人,包括赵公山上的道士,至今仍认为赵公山就是赵公明所在的山!看来,只是望文生义而已。赵侯祖师斩蛟,才是坛图神像上绘画怹骑在大蛇身上的真正象征意义。而且祖师曾出任刺史之职,所以身穿官服。刺史是个很大的官,后称太守,刺史巡行郡县,以“六条”问事。然于六条条文之下,又概括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对地方政事,实在是无所不包。不光如此,刺史还有有推荐人才的权力、有兴修水利的权力、在战事紧张的时候,监御史还有统兵作战的权力。可见其权利是很大的。作为一个地方最高长官来说,怹仍然能够毅然抛弃官位,上山修道,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钦佩吗?不值得效仿吗?不值得尊敬吗?现在一边大叫要修道学法的,一边又丢不开名利者多,值得深思?

 

二、赵侯祖师与二郎神真源

 

元皇派由于历史的原因,元皇派门人一直未公开传道,而让大多数人对其知之甚少。不过说起元皇派的祖师,可能就很多人耳熟能详了,其便是赵昱真人,亦有川主二郎神之谓,在道家中号为清源妙道真君。看过《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大名鼎鼎的二郎神杨戬,杨戬与赵侯是什么关系呢?其实关于二郎神之说,非仅杨戬一说,在蜀中有二郎神之称的共有三位,李冰之子李二郎,隋末道士赵昱真人,小说人物杨戬。杨戬恐怕是家喻户晓了,这有赖于小说家的功劳,关于历史上杨戬其人的说法较为复杂,专门研究的学者在此方面也意见不一。不过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杨戬被描绘成二郎神,仅是小说家的附会以及随之而来民间神话的演绎,而形成今天这般的一个艺术形象,非实是灌江口二郎神。接着谈李冰父子,战国时的蜀郡太守李冰治理都江堰的故事,也是有史可载众人皆知的。因治水有功,后受百姓祭祀,庙食灌江口。而后人的传说认为灌江口二郎神为李冰二子李二郎,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这已是宋后的事情了。而宋以前,从未听说李冰之子李二郎,而李冰是否有不知其名的二子“二郎”也无稽可考。不过通过研究四川的民俗信仰,可以发现,随末道士赵昱真人在唐时已备受民间尊崇,因其为家中老二,遂号二郎,同样立庙灌江口。赵昱真人的故事在李二郎之先,而其庙皆在灌江口,可能就是民间混淆二郎神的原因之一。据历史典籍和《青城山志》记载,有隋一朝,有神人出焉。曰赵侯,姓赵讳昱,字芮,东晋时蜀地峨眉人,与兄冕从师高道李珏,修道于青城山。因历史上曾封侯,故尊称赵侯。赵侯孝慈仁厚,神功济世,是为青年英俊,隋炀帝知其道高贤德,征召其出仕,谢绝不就。又使益州太守强送其至京都,縻以上爵,仍不就,乞任低职,则往任蜀中眉山郡太守(唐初复为嘉州)。赵侯上任不久,便遇境内孽蛟作祟,淹没庄稼农舍,七百船只覆没。赵侯便率领全州军民一道与孽蛟鏖战。“昱仗剑没水,须臾,天地晦冥,江水丰隆,作殷雷响。昱右手持剑,左手提蛟首,奋波出,三水皆赤,害遂除。”是时州人顶戴,拜为神真上人。昱是时甫二十六岁。隋末乱世之际,赵昱再次隐去,不知所终。唐初,每遇岷江水涨,民众均见赵昱飞骑白马,与其徒众随从现于云雾之中,则水位立降。遂唐太宗加封之为神勇大将军,立祀灌江口,历代屡有上封,世号峨眉剑仙,在宋时被尊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

 

三、正一元皇派道脉源流

 

赵侯从师学道于青城山,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可知赵侯一派为正统道教法脉源流。不仅如此,如前文所述,由于赵侯的英雄事迹广播民间,遂受川中民众信仰拥戴。在今天的川中民间的傩戏庆坛中,有一赵侯坛,并奉赵侯为坛神。察其源流,庆坛是带有原始巫俗而糅合三教杂信的一种民间信仰形式,而赵侯作为在川中民间影响甚大的神明,便很容被纳入这个体系。而庆坛中的赵侯,号为“轩辕启教元皇派上赵侯圣主”,称其为黄帝征讨蚩尤大战中的上古神将,这就与随末道士赵昱真人相差甚远。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赵侯坛的传说是后期经过民间加工而将上古民族神话与道教神圣信仰相融合的产物。据王秋桂先生考证,在清中期以前的庆坛中原无赵侯,其坛神乃是罗公。清乾隆年间李调元在其著的《新搜神记·神考》中引明朝李如石的《蜀语》考辨之,认为坛神应是罗公,而后出现的玄坛黑虎赵公明是“巫家之言”和附会的结果,在这里并没有出现赵侯。而赵侯和元皇法系进入到庆坛,可能与满清朝道教的衰弱,而元皇门人颇出遁迹民间传法有关。

 

前文已述赵侯生平及其在民间的传布,而赵侯师学于青城山后,并未开宗立派,而是授业门下若干弟子传续法嗣。而后修习赵侯法派的玄裔门人增多,故组织元皇派以联谊修道同玄,共参法旨。遂尊称祖师为“正一元皇派上赵侯圣主”,可知其为正一教源流。盖“元皇”二字,言明宗元,以体道德。玄,玄虚之妙有;皇,皇极之无上。法脉自元皇,以尊太上至真大道

 

一些不做深入考究的学者,常会将正一赵侯与赵侯三郎并提。据宋名道白玉蟾祖师《海琼真人语录》记载:“巫者之法,始于娑坦王,传之盘古王,再传于阿修罗王,复传于维陀始王,长沙王,头陀王,闾山(山在闾州)九郎,蒙山七郎,横山十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此后不知其几。昔者巫人之法,有曰盘古法者,又有曰灵山法者,复有闾山法者,其实一巫法也。”

 

其实这里所言的赵侯三郎,是属于另一体系的,既不见于西南傩戏庆坛,亦不见于川中民俗信仰。是属于闾山教与梅山教的体系。流行于瑶族地区的梅山教中有词唱道:“张天大法李天师,赵后三郎是我儿。”在其法派传承中,还有盘古王至于闾山九郎这样的世系。赵侯即是赵后,南方一些地区方言中此二字音同。关于赵后三郎的传说来源甚早,而郎这个字在民间法教中代表着法职地位。可知海琼真人所指之赵侯三郎,乃闾梅之赵后,而非道家之赵昱真人。这种因文献而造成的混淆,可从现实留存的诸派法教与历史中前人研究的成果中找到依据。

 

元皇派以其道法巨靡无不包,简捷而速验著称。今日我们所能听闻的法术,几乎都被囊括其内。因康熙年间避讳帝名玄烨,因此改为“元皇” 。在道教科书和经忏中,亦可见元皇踪迹,《东岳法忏》和《道法会元》中将赵昱真人与关羽并称,《天坛玉格》中也提到元皇启教赵侯仙师,学元皇法授赵侯籙(据传此籙在民间有传本)等语。

 

至此看来,元皇派已被正统道教所承认,归入正一派,并且吸收了其中的道法。在老一辈的学法老先生中,无不知元皇大法或元皇大法的威名赫赫。虽然清代时有元皇门人出来传过一些道法,但更多元皇派门人仍很多隐于山林俗居等处,以致道教内外听闻元皇法的并不多,只有一些深谙道法的老前辈才能知晓一些。元皇法中,小到退煞镇邪、保命护身,大到天师雷法、飞隐九天等道法,叹为观止,令人目羡,而诸多密传变化禁之术,甚堪为奇异,真实不虚。道法不似小说所描绘的神异斑斓,但的确平常而神奇,无形而功用。道法本一体,道为本,法是用,修道持术,并济凡尘。对于这样一个流传甚古的民间隐派,则势必让人对其造化灵应,洞照虚无的道法之境倾心向往,故冀期望于其光大法脉,显明道宗,而能于世间大放光明,以度群迷。

 

四、当代元皇派道脉源流及现状

 

赵侯祖师封号源流

 

赵侯祖师真正的道教封号为:万天川主左丞相,崇应惠民大帝,赤城文宣武烈,承积广惠,义勇显英王,清源妙道真君。乃北帝御前左丞相,统领三元九州兵马,节制城隍土地,实为赤县神州都城隍,九千世界总土地,都辖龙神地脉。

 

圣主额上正有一纵目,金甲持剑,廿六岁得道为少年像 ,左右金枪太子,右有红毛童子,玉帝敕赐竹鞭印信,名之为“赶山鞭”,开府治事,赐额“九州阴阳兵马司”。累世显圣救民,唐太宗闻圣主显迹,敕封神勇大将军,永镇灌口。明皇幸至天回镇,圣主显圣,告明皇回銮,后果得收复两京之捷,乃加封“赤城王显应侯”。赵侯之称自此始也。宋真宗咸平六年,封为 “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后金帅纥石烈志宁引兵攻宋,川陕节度使张浚,亲祷于侯,侯乃告金兵进兵之实,于是宋军全军以退,保全皇朝。故曰:“协佐绍兴皇朝”,加“显英王”。至 顺元年上尊号“承积广惠显英王”。(后来王小波李顺造反,也称自己是川主,所以有封号被夺得情况,但是川主的信仰地位已经深入人心。根据小说笔记的描述,宋代清源妙道真君的信仰是普及全国的信仰,不单单是四川人的保护神这样,赵侯先是在嘉州斩蛟龙治水显圣,获封神号,后来永镇灌口,成为灌口神。) 广成天师杜光庭真人曾因为“灌江”神驱动阴兵,调动都江堰水坝,保住都城成都不被水淹,上表蜀主。这也是赵侯手握竹节金鞭为何名之为“赶山鞭”的原因。

 

关于川主到底是李冰还是赵侯还是李二郎杨二郎的争辩,儒家学者向来推崇李冰,而杜天师《贺江神移堰笺》说道:“大禹浚江……李冰创堰。故而江神并非李冰,推之乃是神勇大将军。”不过李冰是在人气太高,所以灌口“王庙”需要把这两位王爷一起供奉,所以名为“二王庙”。庙门口的对联说的很面白:“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神仙”。即将赵侯加工为李冰之子,久而久之,赵二郎变成了李二郎。后来话本小说的兴盛,又在变为杨二郎。其实事迹的主题和称谓,还是宋代的全民信仰:“清源妙道真君”。

 

元皇派的分支

 

元皇派有两支一支为道派(文坛):道士,吹海螺。一支为巫派(武坛),称端公或师公,吹牛角。两派神榜亦不同。道士称赵侯为:“正一启教玄皇会上赵侯圣主”,巫师称之为:“轩辕启教玄皇会上赵侯圣主”但是所用实际都是强调兵马法术。而道士的元皇神榜多写:“正一启教玄皇会上赵侯圣主如意宝光尊神统领五方五路阴司猖司兵马之香位”,而巫派的神榜则是各种各样,巫派更多地区则用画像代替神榜,这根巫派文化水平较低有一定的缘故,而在西南的一些地区,这些专门画坛神图的画师都是父子相传,作为独门绝技,密不外传,因其画画的技法独具一格,是少有的民间艺术,有的艺人已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在《八仙全传》开头就有描述二郎神的神威,在清朝,二郎神已经从全民信仰,演变为:四川人的保护神。这是在全国的四川会馆,基本都会是川主庙,川主寺。而赵侯所流传的法教:元皇派经过几百年的流传,由四川传道福建,又重福建传回四川。至今闾山收兵牃文也常用赵侯。而云贵川三省作为元皇派的策源地,元皇教学习者也很多。甚至远至湖南都有元皇流传。川主经中说赵侯乃是紫微大帝化生,实则,元皇派大体也属于“北帝”法脉。而与后来的北帝法不同之处在于,元皇的兵马体系。强调法师作为“统兵元帅”的角色。凡是除去申奏外,多强调用兵马处理。

 

元皇教术法

 

元皇教的术法颇多,如防身弄人,斗法攻击,牛抗打,打斗攻击,打妖治邪,五雷正法,擅处理人际事,如财运官运,学业事业夫妻阴阳合婚,官非口舌,祈福消灾,起水查事,圆光查事等。

 

元皇教部分科仪

 

阳事一宗,酬神还愿,庆贺神诞,祈福添寿,迎神、酬神,送神。

 

半庆:即一天一夜的庆坛法事,全庆为两天一夜的法事,上下庆为三天两夜的庆坛法事。

 

全庆科仪:迎师护驾、铺神挂像、迎师亲征、放牲取命、开坛祭灶、八蛮领牲、发牒祭猖、禀神出殿、拆坛放兵、团兵扎寨、变宅、小开堂、造枪、统兵、排兵、开光、回熟、了愿、阴兵、造井、迁坛放礅、请龙安位、开红山。

 

半庆科仪:迎师护驾、铺神挂像、迎师亲征、放牲取命、开坛祭灶、八蛮领牲、祭猖发牒、禀神出殿、拆坛放兵、团兵扎寨、统兵排兵、开光、勾销、造井、扦坛放礅、变宅、请赵侯、宗师、香火,献酒、宣意,挽赵侯诀、岁公诀、五通诀、郭氏三郎诀、老君倒骑牛诀,焚长钱,开锣,申报事主之原由,用雄鸡剪冠祭祀五猖,以保坛事顺利进行,念土地神咒,解秽神咒,请赵侯、宗师,香火,诸山众神祇祖师来开坛,放兵请来土地,請出五雷四阵,迎接千兵出堂,万马到殿,子丑二时迎接回来持家镇宅,护养三牲,内保人丁,外保六畜,扎寨师爷团兵,金氏师祖招兵,画,插五方旗,招五路神兵等都是是元皇教内记载一部分科仪。

 

道教兵马法术

 

由于必须介绍元皇法,在此不得不引入一个话题,道教兵马法术,因为前文已述,元皇派的核心就是兵马法术。不论道教雷法祈祷之派还是道教教外别传,抑或是民间法流,施行特殊道法多需派遣吏兵。兵可分上中下三坛,上坛为法师籙中所佩神将官吏,比如《正一盟威经籙》中就有上仙都察奸钩骑、上仙都天驯甲卒、上仙都收黑食黑吏云云,此类天仙兵理皆属上乘,调兵之权有严格的控制,不学该阶道法不授法籙则无权调用;中坛为山川社令五岳兵马,例如附属岱岳的东岳兵马,附属南岳的圣帝兵马,隶属于唐葛周三将军的三元兵马,茅山的正统茅山三洞吏兵亦属此类,地方社令兵马受命于帝君、祖师、当地城隍、庙王,听法师调遣;下坛属阴兵,由伤亡青壮男组成,按不同的派系可分五路五猖兵马、舞袖草坛兵马(泰山石岗当中五百草头神即属此类)、金枪银刀兵马、青苗地主吏兵等,兵将的魂魄被法师收归坛中(以兵马罐装乘)依照五方旗号安置于法坛之下,授以戒律,听令于法师。民间收下坛兵马的法术各有千秋,有的能专招来战死青年亡魂,有的能专门招来山魈木客。解放前,老一辈回忆,梅山教里有一个支脉叫做猫猪匠,是仅次于“虎匠”的一个法派,这一家招梅山兵马是极具特色。很多年前,在湖南怀化的乡间,一位霜鬓白发的长者头戴梅山教的花巾,身披半壁五岳法衣,在当地的“包公殿”里祭出了他在文革中东躲西藏才保存下来的的一套法器——牛角号、五雷令牌、九星师刀、卦等。在袅袅香烟阵阵锣鼓里,他从桌子底下取出一个农村腌咸菜的大罐,点燃了一把火纸口中念念有词。接着他大吼一声,跳上法台吹响牛角,就看见对面的山坡上鬼火窜动,由于夜色很浓,看得十分清楚。不一会就见远处的山上好像起了一层薄薄的黑烟,像八仙桌那么大一股黑烟飘来飘去,很多人都踮着脚看热闹。就这么持续了大概五六分钟,大黑烟自己乖乖的钻进了大罐子里,令人啧啧称奇。略上年纪的村民都说这种招兵他们小时候也见过,有的法师招兵,能飞来飞蛾、大黄蜂,还有的老蜘蛛从大梁上掉下来,据说还有的能招来蛇,这些动物都能自己钻进桶里,成为法师的兵马。以上传说有点宽张的成分,但是道法之大,无奇不有,读者自鉴,仅此为说明元皇法而作的一个引申,至于梅山教和元皇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待以后论述。

 

元皇派的标志,则是蜀中人俗称的“坛神”(法师收容兵马的法器,石制或陶制品),以前在四川基本都会像财神一样供奉在左边门背后。但是四川的老人都知道“坛神老爷不好惹,小气”,不是因为坛神不好惹,是因为每一个坛,都是法事扎出去的兵马。猖兵肆无忌惮,信士不好生伺候,既然能致富,当然也可以搞些有的没的。而安坛神的讲究也特别大,一般谁安得坛自有安坛的法师能庆。就如同元皇的兵马,谁放的猖,也多半只有自己能收。这并不是说别人不能节制兵马,是因为法师和兵马之间的盟誓,只有法师最清楚,所以特别好处理。

 

元皇派神谱

 

元皇派由于分布广泛遍布全国大江南北,北至河南开封一带,东至福建、两广,但其主要分布于云贵川三省,各地所供奉的神灵也不一致,但是只要是元皇派,必定供奉赵侯祖师,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云贵川地区川主(赵侯祖师)、土主(各地不一,川内为蜀主刘备,滇中为大理中央本主灵镇五峰段宗榜将军、黔地有的为夜郎,等等不一)、药王孙思邈真人)为元皇派三圣,也称下三教,与之对应的为道、释、儒上三教。无论是道士还是巫师,只要是学元皇,不得不尊此三圣。除以上三圣外,元皇法坛中必不可缺的就是太上老君,有的地区供奉灵宝天尊,在元皇派神仙谱系中,太上老君并没有在道教那么突出的地位,但是老君爷一定在法坛的中央或者正上方,谓之“老君坐殿”,可见是镇坛的主神,其余神仙大多是地方神,也有道教神仙,如披发祖师(玄天上帝)、华光祖师(马天君)、北极紫微、天蓬元帅,护法神君、月孛道君、三官大帝、都猖主郭三郎、五通盟主大帝、药王圣祖、坛龙树王、董仲仙师、地司太岁、十二花园姊妹、罗公大法仙师、十王十圣、金氏师姐、书符咒水、天地日月时功曹、张天祖师、风火二将、关圣帝君、三官大帝、杨泗将军、千里眼顺风耳等等,无法一一统计。元皇派法师在表牒上大多用“太上老君敕令印”,也有的用“九州阴阳兵马司印”,也有的用“城隍司印”等等因地而异,令牌则有用“三山祖师令”者,“元皇号令者”,因地而异。

 

元皇派的典籍和科仪

 

?西南元皇部分科仪阳事一宗,酬神还愿,庆贺神诞,祈福添寿,迎神、酬神,送神。半庆,即一天一夜的庆坛法事。全庆为两天一夜的法事。上下庆为三天两夜的庆坛法事。均由掌坛师主持,全庆科仪,迎师护驾、铺神挂像、迎师亲征、放牲取命、开坛祭灶、八蛮领牲、发牒祭猖、禀神出殿、拆坛放兵、团兵扎寨、变宅、小开堂、造枪、统兵、排兵、开光、回熟、了愿、阴兵、造井、扦坛放礅、请龙安位、砍红山、半庆科仪,迎师护驾、铺神挂像、迎师亲征、放牲取命、开坛祭灶、八蛮领牲、祭猖发牒、禀神出殿、拆坛放兵、团兵扎寨、统兵排兵、开光、勾销、造井、扦坛放礅、变宅。请赵侯、宗师、香火,献酒、宣意,挽赵侯诀、岁公诀、五通诀、郭氏三郎诀、老君倒骑牛诀,焚长钱,开锣。申报事主之原由。用雄鸡剪冠祭祀五猖,以保坛事顺利进行。念土地神咒、解秽神咒,请赵侯、宗师、香火、诸山众神祇祖师来开坛。

 

放兵 ,请来土地,出五雷四阵,迎接千兵出堂,万马到殿,子丑二时迎接回来持家镇宅,护养三牲,内保人丁,外保六畜。扎寨 ,师爷团兵,金氏师祖招兵,画八卦,插五方旗。招五路路神兵,到坛听指。排兵 请统兵大元帅郭三郎,戴五老冠、混元冠、穿法服、套道披,左手执大旗,右手拿师刀。差遣山神、土地、招回神兵,赶赴坛场受领祭祀。安营扎寨。排兵点将,镇守五方

 

道派——文坛

 

关于元皇派的正规典籍资料比较稀少,目前除了四川成都二仙庵版的《川主妙经》、《广成仪制*川主正朝》、《天坛玉格》、《东岳法忏》和《道法会元》这些道教典籍以外,暂时还没有发现其他正式经典记录,但是民间手抄本的元皇派法本不计其数,其中包括元皇派文坛的科仪经典,治病驱邪的法术秘典,招兵收兵的法术、庆坛傩戏的唱本等等,真是包罗万象,《元皇法籙》里面收录三百六十道符箓,以及奏职用的职牒范本,招兵牒、收兵牒、发兵牒、关猖牒、安坛牒、还愿疏、求子疏、净宅疏等等,内容异常丰富,从以上牒文可以看出元皇派文坛的科仪跟道教可以近似,元皇派牒扎有自己的司额,有的写“太上三清正一元皇正教院”、有的写“太清元皇院”、有的写“元皇大法院”等等不一,元皇派文坛有一整套自己的科仪系统,尤其在四川内江、合江县等地,其科仪还保留的非常完善,从开坛到送圣,大小法事,不计其数,在此不一一举例,而最精彩的莫过于庆坛醮和还大愿醮,而完成这些醮事则必须有武坛的法师共同协助才能完成,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下武坛的科仪法事。

 

巫派——武坛

 

以上仅只是以元皇派文坛的典籍而言,元皇派武坛则很少有文字记载,大多是师徒间口传心授,不立文字,没有较固定的制式,做法事大多采用唱兵等形式,类似当地民歌、山歌的曲调,法事也相对随意,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元皇派巫派有时演傩戏。傩戏还分法师还是阳戏。唱傩的不一定是元皇法师,元皇法师也不一定会唱傩。唱傩是端公们做法事。就如道士们做法事。而阳戏就是只唱戏,娱神而已,没有法事。这个阳戏原本多是勾愿的时候唱。而勾愿在元皇法系统中,也是和兵马一样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多数时候,文坛和武坛的法师轮流上坛行科做法,已是早已水乳交融。但是一般情况来说,文坛法师会学武坛的法事,但是武坛法师学文坛法事的则少之又少,这跟其文化水平也许有很大的关系。元皇派内有句话:“各家自扫门前雪,各人兵马各人带”,派内道友大多独来独往,相互之间除了做大型法事以外,很少联系,亦没有组织的概念,比较重视师承法脉的纯正性,即一个师父所传的徒弟及徒子徒孙们为一个支系,做法事、庆坛、演挪戏大部分是本支系的人,除非人手不够,才会请外支系的道友,在该支系收徒、过教、抛牌奏职、安坛、收兵等重要法事举行时,外支系的道友还必须回避,不得在场观看。

 

五、总论

 

正一元皇派与其祖师赵侯聖祖一样,我们拨开层层历史的迷雾,好不容易才得以见到其真面目,如果要用学术的严谨态度去考证、论证,恐怕要写一本书也难得写完,本文仅仅是收录网络上仅有的一些资料,加以编辑、收录加工而成,并不是什么新作或创造性的文章,仅仅为大家了解这一道教神秘的派别录入一点资料而已。不过元皇派比起闾山派,更接近正宗,流源比闾山派清晰太多了。如果说加入道教,闾山比起元皇完全不够格。这只是陈述一个事实而已,没有贬低的意思,不能专说假话,掩盖事实。

 

元皇派三字经

 

我玄皇 实正教 习天心 得洞神 制地只 显道场 李赵罗 号三师 李真君 学道法 天师府 隐青城 传至道 至赵侯 大法显 冷源江 斩孽龙 凿离堆 锁黄龙 镇水患 保疆场 封二郎 守西川 至明皇 罗公兴 入禁中 教隐术 游月宫 出太微 玄皇教 大法扬 川主号 天子封 左丞相 玉帝敕 管兵马 三界内 赠印信 题司额 开福地 治赤城 罗城镇 是祖庭 二王庙 是衙门 排营房 布将兵 又药王 孙思邈 唐医圣 善治人 针老龙 医猛虎 佐玄皇 是三圣 土主君 清明君 司土地 管人民 汉天子 刘玄德 是真身 或璧山 或恒候 司各处 总辖治 马胜魁 号五显 玄皇教 首员将 又五通 是盟王 赵公神 黑虎当 郭三郎 都猖主 九州内 督元帅 掌五路 号五猖 张五郎 翻坛庙 梅山人 先锋将 此玄皇 大道场 治邪恶 伐淫庙 万代兴 美名扬。

 

【赵侯祖师宝诰

 

志心皈命礼潜神修炼,列位先天,大道真君,法界无极,体道无为,传老君之妙诀,书道祖之灵符。手执七星诛龙剑,脚踩南蛇五彩云。斩妖魔于三界内外,宣教化于四海古今。阐教开坛,玄裔永赖,召神遣将,誓愿无边,灵通贯斗。常启福祥,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元皇启教,万法宗师,雷霆应化,太清真人,度玄演正天尊。

民间法教,元皇派,祖师民间法教,元皇派,祖师民间法教,元皇派,祖师民间法教,元皇派,祖师民间法教,元皇派,祖师民间法教,元皇派,祖师民间法教,元皇派,祖师民间法教,元皇派,祖师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民间法教——元皇派发布于2023-07-01 17:4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