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

——“一本十支”之“支”

行派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其他论典为支论,支论有十,称为“十支”,即叙述支分义理之十部论典。此十支论是:《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辩中边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乘庄严论》、《分别瑜伽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全一卷,属印度教大乘宗经论部。又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世亲造,唐代玄奘大师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系根据《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将释迦牟尼佛所说“万法唯识”的理,约为六百六十法,世亲菩萨将其提纲挈领,浓缩为百法。以为宇宙森罗万象,世出世间的一切法,总不出此百法。本论为瑜伽行学派所依重要论典之一,而以一切法无我为宗,全书就诸法而略分为五位百法:

1.心法,有眼识等八种。

2.心所法,立遍行等六种分位:(1)遍行,有作意等五种。(2)别境,为有欲等五种。(3)善,有信等十一种。(4)烦恼,有贪等六种。(5)随烦恼,有忿等二十种。(6)不定,有睡眠等四种。

3.色法,有眼等十一种。

4.心不相应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种。

5.无为法,有虚空无为等六种。

故《百法偈》曰:“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种无为成百法。”本论有“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之语,乃说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举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而阐述一切法无我之理,以为本论之主要旨趣。盖《俱舍论》立“七十五法”之说,而仅论及补特伽罗无我之理,是犹妄计心外有实法;唯识则阐明百法皆不离识,实我本空,故一一之法亦非实法,是为唯识证理之门。欲研究《百法明门论》,可参阅拙著《百法明门论讲析》(巴蜀书社出版)。

《五蕴论》全称《大乘五蕴论》,全一卷。又作《粗释体义论》。世亲造,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蕴,即类聚、类别之意;五蕴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1)色蕴,即一切色法之类聚。(2)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3)想蕴,眼触等所生之诸想。(4)行蕴,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5)识蕴,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五蕴系总一切有为法之大别,在《俱舍论》等所立七十五法中,总类聚有为法之七十二位为五蕴;唯识家则立百法,合有九十四法摄为五蕴。小乘佛教以蕴、处、界等三种分类诸法,本书着重于阐明大乘五蕴法,并兼说大乘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属瑜伽行学派十支论之一,大乘经典中,以本论对五蕴法之说明最为简要,略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之境事,而以无我唯识为宗。

《显扬圣教论》凡二十卷。又称《总苞众义论》、《广苞众义论》、《显扬论》。印度无著造,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论为显扬《瑜伽师地论》要义之最著者,为瑜伽行学派十支论之一。《成唯识论》为之所依。本书凡十一品:(1)摄事品,(2)摄净品,(3)成善巧品,(4)成无常品,(5)成苦品,(6)成空品,(7)成无性品,(8)成现观品,(9)成瑜伽品,(10)成不思议品,(11)摄胜抉择品。其有二百五十二颂半,卷末附《扬显圣教论颂》一卷。本论乃错综瑜伽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另有注释书《显扬疏》(唐窥基疏)一卷、《显扬论疏》(新罗璟兴疏),然皆以不传。读者可参阅吕澂先生之《显扬圣教论大意》(《唯识论文集·第一辑》,成都国学研究会编),即可知本论之概要。近代学者熊十力先生对本论中“三自性”解释不全的方面给予抨击,而著《新唯识论》一书,亦可参阅(《唯识论文集·第二辑》,成都国学研究会编)。

另外,由于玄奘将《显扬圣教论》与《显扬圣教论颂》分别译出,以致引起学术界对于《论》、《颂》之作者是否为同一人之议论。日本学者宇井伯寿主张《显扬圣教论》为世亲所作,《显扬圣教论颂》为无著所作。其所提论点之一,谓南朝陈代真谛三藏所译之《三无性论》相当于《显扬论》中《成无性品》之长行释文,而《三无性论》与同为真谛所译之《转识论》,皆属于《无相论》之一部分;《转识论》为世亲《三十唯识颂》之同本异译,故知《无相论》为世亲所作;后由此推知《显扬论》当为世亲之释文。

《摄大乘论》又称《摄论》、《广苞大义论》。印度无著造。汉译本有三:一是后魏佛陀扇多译,凡二卷。二是南朝陈真谛译,凡三卷,又称《陈译摄大乘论》。三是唐代玄奘大师译,凡三卷;题名《摄大乘论本》。以上三译本,皆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此外有西藏译本,凡四卷。本书是解释古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之《摄大乘品》,总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阿毗达磨摄大乘一品宗要,而以简小入地为宗,阐述大乘教义,着重于瑜伽行学派之观点,共分十章。因其内容赅摄大乘佛教之一切圣教法门要义,故称《摄大乘论》。本论为瑜伽行学派之主要论典之一,于我国为摄论宗之根本要典。本论注疏很多,在印度有世亲、无性二师之注释。

《杂集论》全称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凡十六卷。印度安慧杂糅,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称《阿毗达磨杂集论》、《对法论》、《分别名数论》、《广陈体义论》。乃随文注释无著之《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而成书,系师子觉所作,安慧加以糅合集论而成,为瑜伽行学派之重要论典之一。《杂集论》内容乃集解大乘阿毗达磨诸要项,分为本事分与抉择分,前者有三法、摄、相应、成就等四品,后者有谛、法、得、论议等四品,系取自《瑜伽师地论》中之本地分、摄抉择分,皆符合《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五十二及《显扬圣教论》卷十四所说。安慧合糅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集《大乘阿毗达磨经》所有宗要,而以蕴、处、界三科为宗。

《辩中边论》凡三卷。又名《离僻彰中论》。世亲造,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系注释弥勒所造之《辩中边论颂》,阐明大乘中道之正行。计分辩相,辩障,辩真实,辩修对治、辩修分位、辩得果,辩无上乘等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为宗。异译本有陈真谛之《中边分别论》二卷。两译因传承不同,故于法相之解释上时生歧异。此外,《西藏大藏经》中,除此世亲释论及弥勒本颂之外,另有安慧之释论,与本论同名。

《二十唯识论》全一卷。又名《唯识二十论》、《摧破邪山论》。世亲造,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引用《十地经》中“三界唯心”之句,论证外境为内识显现,阐述唯识无境之义,以破斥小乘、外道之偏执,系瑜伽行学派所依之重要论典。全书总举五言二十一行之颂,就之而诠解其义,本论首先宣说“三界唯心”之旨,其次小乘、外道所难之四种问题,加以解释,以成立万法唯识之理。最后一颂阐明宗义,依偶颂之数而题名《唯识二十论》。本论以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而以唯识无境为宗。异译本有二:南朝陈之真谛所译《大乘唯识论》一卷、北魏之菩提流支之《大乘楞伽经唯识论》(又称《破色心论》)。此三种译本中,菩提流支所译本,文多颂少,由二十三颂所成;真谛所译本,文少颂多,有二十四颂;玄奘所译本,文颂分配均等,由二十一颂所成。本论注释书极多,于印度,以世亲弟子瞿波论师为首,共有十多家注释,其中以护法所造《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较为重要。

《三十唯识论》又名《唯识三十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颂》、《高建法幢论》。全一卷。世亲造,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书以三十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颂明唯识之相,第二十五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颂明唯识之行位。本论广诠瑜伽境体,而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是瑜伽行学派重要论典之一。世亲临终之际,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法相唯识之妙趣。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唯识三十颂》作注,并加序分、流通分二颂。我国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糅合诸论师之作,而译成《成唯识论》十卷。南朝陈真谛所译之《转识论》为本书之异译本。

《大乘庄严经论》又作《大乘庄严论》、《大庄严论》、《庄严论》、《庄严体义卷》。全一卷。无著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乃瑜伽十支论之一。全书共分二十四品,现存之梵本,系法国学者莱维(S.Lévi)于1898年发现于尼泊尔者。西藏译本将全书分别为“颂”、“释”两部分,梵本及西藏译本皆仅有二十一品。本论名目含有庄严大乘经之深义,故《成唯识论述记》卷四谓,书名应题为《大乘庄严经论》。本论所援引经典颇多,有《十地经》、《无尽慧经》、《行清净经》等数十种,以总括瑜伽菩萨一地法门,而以庄严大乘为宗。关于本书之作者,众说纷纭,梵本未举出作者之名;《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长发有无条、《开元释教录》卷八等,均谓本书为无著所造;西藏译本谓是弥勒造;《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解深密经疏》卷四等,则称本颂为慈氏弥勒菩萨造,释论则为天亲(世亲)菩萨造。

《分别瑜伽论》为瑜伽行学派十支论之一,本颂系弥勒菩萨所说,世亲造释论。又称《摄散归观论》。本论未传译,若援《解深密经》中之《分别瑜伽品》为例,则以止观为宗。

上述十支论,后世或有除去《摄大乘论》,加入陈那之《因明正理门论》为十支论。故将《因明正理门论》附于末:

《因明正理门论》全一卷。印度陈那撰,唐代义净译。本书与玄奘所译《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为同本异译,为因明学之根本理论书,皆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盖陈那当时之外道鼎盛,佛教正道不显,为排斥外道,以振兴佛教,则必须依完整之理论。本论为印度论理学开一新纪元。内容系诠释因明论理之规则,一一论述能立、似能立、现量、似现量、比量、能破、似能破、负处等义旨。依《瑜伽师地论》及世亲之古因明等说,设立真实无过之能立、能破之新说,以诠解诸法本真之体义。本书系现存汉译新因明最古之著作。(选自《唯识学概论》,弘学著)



相关阅读
唯识六经
什么是唯识?
唯识十大论师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唯识学 |大乘百法明门论发布于2023-06-29 20:52: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