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学#意识


世亲菩萨把他之前时代不整齐的唯识思想整理起来,他的全部著作中,有关唯识的著述,有《二十唯识论》、《唯识三十论》(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颂》,简称《三十论》)、《大乘成业论》、《摄大乘论释》、《大乘五蕴论》、《百法明门论》、《三无性论》、《大乘庄严经论》等等。其中,《大乘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等,是很简明地整理了前期复杂思想的一种体系书。因为世亲菩萨有了这些书,才能获得了完成唯识学的荣誉地位。相对于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等的著述,把这称之为第二期的唯识学典籍。尤其是《唯识三十论》,是最重要的论典,由此一书为出发点,能够再现此前的分派时代,而且此书又成为中国法相唯识宗及日本唯识学的渊源。可以说《唯识三十论》是考察世亲菩萨是怎样把唯识思想整理起来的重要文献。

据传世亲著了《唯识三十论》而入灭时,就有了二十八家注释此书,其中有特别殊胜的十大注释家,被称为十大论师,他们是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友。
亲胜(梵文Bandhu?ri),音译为畔度室利(畔徒室利)。其事迹不详,传说为世亲菩萨同时代人。尝就世亲之《唯识三十论》作释,以妙契作者之意,后代论师皆依据之,然其书今已不传。
火辨(梵文Citrabhāna),音译为质呾罗婆拿。印度人。亦与世亲同时代(公元4世纪末期之人),善于文章,深娴注述,形虽隐俗,而高真侣。注《唯识三十论颂》。
德慧(梵文Gunamati),音译瞿那末底、求那摩帝、窭拿末底。南印度人。生于公元5世纪后期至6世纪前期,乃安慧之师。幼时敏达,学通三藏,理穷四谛,又擅长定门。其时摩揭陀国有数论外道摩沓婆(梵文Mādhava),学通内外,论极幽微,受国王崇敬,敕封食邑二城。德慧欲挫其锐,遣门人示意,将于三年后论破之。及约期至,乃于王前对论,至第六日,摩沓婆辞穷,遂吐血而死。德慧论师乃请王以外道之封邑建蓝,王供养甚笃。其后他移驻那烂陀寺,雅誉极高一时。又与坚慧共游于伐腊毗国之折罗伽蓝,于其中著诸论,现存《随相论》一卷、《中论疏》及《唯识三十颂释》等。
据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载,德慧为德光(梵文Gunqprabha,音译瞿拿钵剌婆)之弟子。据《大唐西域记》卷四《底补罗国条》载,德光乃北印度钵伐多国人,英杰而弘敏,博物强识。住于中印度秣底补罗国之僧伽蓝,初习大乘,未穷其玄奥,因览《毗婆沙论》,心生钦羡,乃舍大乘而学小乘,后造数十论以破大乘;又制俗书数十部,斥先进先哲之典论。他于佛经研究虽久,却疑情未除。其时有提婆犀那(天军)罗汉,常住睹史多天(兜率天),德光亦愿见弥勒请益决疑,遂与罗汉同至天宫谒弥勒,然仅行长揖而不礼拜,罗汉言:“慈氏菩萨次绍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方欲受业,如何不屈?”德光对曰:“尊者此方诚为指诲,然我具戒苾刍(比丘)、出家弟子;慈氏菩萨受天福乐非出家之侣,而欲作礼,恐非所宜。”因此往来三返,不得请疑。后他欲重求觐礼,然因我慢心终不可得,后入山林修发通定,又因我慢未除,不得证道果。然据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载,德光生于秣菟(底)罗国之婆罗门家,出家受具足戒后投世亲门下学大小乘,住于阿古拉普利寺,持戒清净,与护法等同为十大论师之一,与安慧、陈那为同时期人。《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西方学法条》谓,德光弘传律藏。《西藏大藏经》中存其著作,署名为圣根本说一切有部大持律婆罗阿阇梨尊者德光,与多罗那他所传相合。另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载,玄奘于秣底补罗国(633)从德光之弟子蜜多斯那学《辩真论》、《随发智论》等,时蜜多斯那九十岁,依此推知德光之出世年代应于6世纪时。据传著有《辩真论》等百余部,然未被汉译,仅于《西藏大藏经》中存有作品七部。
安慧(475-555,梵文Sthiramati),音译为悉耻罗末底。南印度罗罗国(伐腊毗国)人。为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左右,南印度大乘佛教大学者。他上承德慧,下传真谛,精通唯识、因明等学,善于论议,与护法同时,然与护法之主张有不少相异之处。在心识作用方面,只承认自证分为实有,而以见分、相分为情有理无,故被称为一分家;而护法则安立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被称为四分家。关于安慧与护法对心识作用之主张,自古即有偈颂表示之,即:“二障相应前七转,二七相应为六七,五八无执护法宗。所知法执五六八,我执相应唯六七,烦恼相应前七转,五八法执安慧宗。”
安慧尊崇世亲菩萨之教义,继承其学说,曾著书释论世亲之《唯识三十颂》,即《唯识三十颂释论》,此书梵本尚存,近代于尼泊尔发现之,并有法文及日文译本。其他尚著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大乘中观释论》九卷、《俱舍实义疏》五卷等。其中《俱舍实义疏》系近代于敦煌发现者,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难陀(梵文Nanda),世称胜军祖师难陀尊者。印度人,与安慧、净月同时。安慧就心、心所法之认识,树立唯自证分;难陀与净月则主张见、相二分说,故有二分家之称。后以建立新熏种子一说而闻名,主张种子皆系由现行之熏习而新生者;古来称之为新熏家。著述甚多,曾注释世亲菩萨之《唯识三十颂》、弥勒菩萨之《瑜伽师地论》等。
净月(梵文Suddhacandra),音译戍陀战达罗。印度人。与安慧同时代。净月曾解释世亲菩萨之《唯识三十颂》,注释无著菩萨之《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及世亲菩萨之《胜义七十论》。就识之作用,其学说同于难陀,采用见、相二分说。安慧主张第八识恒无转变,能自立,故无俱有依;相对于此,净月认为第八识系以第七识为其俱有依。
护法(梵文Dharmapāla),为南印度达罗毗荼国人,大臣之子,本与王女有婚约,然于婚时落发出家。护法精通大小乘教学,于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广布教化,学徒数千人。二十九岁退隐大菩提寺,专事著述,三十二岁示寂。在5世纪初,即斯里兰卡大名王时代,上座部最伟大之论师佛音在斯里兰卡传教,完成了《清净道论》之外,继而领导大寺派将锡兰文三藏翻译为巴利文,并以巴利文注释之,佛授论师(巴利文Buddhadatta)为三藏注释作纲要,护法则完成佛音论师未完成之注释工作。护法著有《大乘广百论释论》、《成唯识宝生论》、《观所缘论释》等。其著名弟子有戒贤(梵文Silabhadra,音译为尸罗跋陀罗),本系东印度三摩呾吒国之王族,属婆罗门种姓。少好学,游历诸方,访求明哲,至那烂陀寺遇护法,闻法信悟而出家。年三十,即以论退南印度一大外道,为王嘉赏,以建伽蓝。戒贤继护法长期主持那烂陀寺,弘传唯识教义,依《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将佛教判为有、空、中三时,主张五种姓说。玄奘西游,戒贤已年百岁,时为那烂陀寺大长老,玄奘师事之,且传其法。彼时,众共尊戒贤,不直乎其名,而美称为“戒法藏”。玄奘回国开法相唯识宗,其师承皆护法——戒贤一脉之传承。玄奘所编译之《成唯识论》十卷,系以护法之《唯识三十论释》为主,另再糅合其他九论师之著作而成。
胜友(梵文Visesamitra),音译毗世沙多罗。亦为护法之弟子,住于那烂陀寺,以高谈闻名。其生平事迹不详,被列为十大论师之一。根本萨婆多部《摄律》之作者亦名胜友,然恐另有其人。
胜子,亦名最胜子(梵文Jinaputra),音译作慎那弗呾罗,亦是护法之弟子,曾于北印度钵伐罗国作《瑜伽师地论释》。为十大论师之一,有对世亲之《唯识三十颂》之论释,在玄奘译《成唯识论》时,遂失其传。另著有《菩萨戒品释》、《集论释》,一般以《集论释》之藏译本为胜子所著,而玄奘之译本则被认为系师子觉所著。其生存之年为公元6世纪末,余事不详。
智月(梵文Jānacandra),音译为若那战达罗,那烂陀寺之学僧,护法之弟子。声望颇高,以“风鉴明敏”著称。曾著《唯识三十论释》,为十大论师之一,而其释论今已不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西方学法条》所载羝罗荼寺智月法师者,以年代不合,可能为同名而异人。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摩揭陀国条》、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载,智月为护法之弟子,诚可信也。
据传说,世亲菩萨著了《唯识三十颂》而入灭之时,就有二十八家注释此书。对于十大论师间主要异义的问题,是关于种子之说为护月、难陀、护法三师的异说;关于心分之说系安慧、难陀、陈那、法洁等四师的异说;关于遍计执论的安慧、护法二师之异说等条。为什么《唯识三十颂》里会生出这么多的学说来呢?因为《唯识三十颂》是整理了极其复杂的弥勒、无著的论典而出现的东西,而且世亲本身又没有进行解释。因此,后来的注释家如果要解释《唯识三十颂》的话,一定要先参透弥勒、无著的论书。但在广泛的弥勒、无著的论书之中,当其陈述义理之时,常有前后不同的表现法,广狭出入,互不一致的地方不少。因此,论师们采用各自所喜欢的学说,而来解释《唯识三十颂》,结果异论纷纷,导致了世亲唯识学的分派。
但在这些分派中,也就是十大论师中,护法论师乃能体会了弥勒、无著论书的前后不同意义,能够和会,很巧妙地创造出自己的学说来,因此而得势于学界,除了十大论中有三个为其弟子外,更产生了伟大的继承人戒贤论师,其学说遂被玄奘传到中国,又流传到了日本,产生了法相唯识宗绍继法统。
这些论师间的学说之差异,第一可以举出“种子论”的问题,护月、难陀、护法三师,对于种子的起源问题,各有不同的主张。护月(梵文Candragupta,又称月藏。那烂陀寺之沙门,与护法论师同代。事迹不详。尝造《辩中边论》之释,说赖耶缘起论,倡本有种子说,其书今已不传)本有说:据护月讲,一切有漏无漏的种子,是无始以来本然具有的东西,并不是从一个现行法所新生的。他的根据是:假如本有种子之外,还许有新种子的话,从一法的现行,时时刻刻会生出新种子,所以将来生出了现行之时,那现行却变成从无量种子所生,因之从严格的意思来看,是不能成立因果的道理了。而且在《楞伽经》里面也曾说过了五性各别的道理,五性的各别,是由于法尔无漏种子的“有”、“无”所决定的,那种法尔的种子,绝不是由熏习所生的,由于这经文的检验来看,种子的起源是“唯本有”的。难陀论师之新熏说:据难陀说,本来种子两个字是习气的异名而已。但是习气是由于熏习所生的。所以种子(习气)是由于现行的熏习所生的。护法论师之新旧合生说:护法对于本有说,附了违七转第八互为因果之失及违多教之失之两失;对于难陀之新熏说,则附了于见道初无漏无因缘之失及违多教之失之两失。他认为双方皆不可,而说明了种子有本有和新的之两种,引例教证而证明之。
关于心用分限之说,就其安慧乃至护法之异说来说,有一分说、二分说、三分说、四分说。据安慧说:处在现实世界的我们心用分限,或为主观,或为客观,而在作用作,但是心用能够分为主客两观的原因,是由无始以来的迷妄所致的,真实的世界是主客观未分的纯粹世界罢了。这主客观未分的世界,安慧乃把它称为“一分”。他说:由于迷妄,生出了主观(见分)和客观(相分),在这个本来没有的(空)的见相二分之上,更生起了我法二执,在心识上分别了我法二执。但是,离开了迷妄,达到佛果的话,就能够离开见相二分,能够证到“唯自证分”的一分,这便是安慧的主张。二分说为亲胜、德慧所建立,由难陀和净月将其继承。二分是见分和相分,共为因缘依他之法,这和安慧所讲的二分由于迷妄所产生的见解大有不同的地方。但相分是从见分所变出来的东西,都是在一识上的作用而已。然而,我们众生却把这由见分所变的相分,认为是另有的实法,去执著它。但觉者是能够达观这是见分所变之法,因此在事实上的世界里面,大有不同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境界,这一学派的人,把其称为“相见二分同一种心实境虚”。三分家是陈那论师所建立。在智周的《成唯识论演秘》里,却把陈那和火辨两人,判为属于二分说的人。但在慧沼的《成唯识论了义灯》里,却把他俩认为是三分说的人,此说为学术界所认同。三分说是在相见二分上,再建立了“自证分”,由常识上看,我们的认识成立,只有相见二分就可以的样子,但是三分家说,相见二分只是主客的对立状态,在这个状态上,认识还是没完了(完成)的,完全的否认是:要有一种知道了“主”认知了“客”的“自证作用”,才能够完成认识的作用,这个自证作用,称为“自证分”。护法论师的四分说是从陈那的三分说所当然会生起的学说。因为三分说已设定了自证分,而认为见分认知相分时,必有自证作用,才能完成认识,那么理论再推进,必须有自证着自证分的东西才对,这证明着自证分的东西就是第四的证自证分。有人问,有第四分,还有第五分吗?护法说,证第四分的东西,是第三分的“自证分”,因为“自证分乃唯识现量故”。
关于遍计所执论的问题,现在试来举安慧和护法的不同意见。安慧认为八识和诸心所的有漏的东西,都遍计。护法对此乃举出十个反证,只以六、七两识为能遍计,五、八两识为“无执之识”,古来一句话说:“法五六八五六七,诸识有执安慧宗,二执相应为六七,五八无执护法宗。”
既如前述,十大论师之异乃因《唯识三十颂》的背景思想的“多样性”,而每一个立场,都具有了他们的教证和理论。其中解释得最巧妙的是护法论师,他的学说,繁荣于印度,可是印度的唯识学因为诸多的缘故,遂以十大论师时代而告终结。但护法的学说经戒贤传玄奘而在中国弘扬开来,奈良时代传至日本,至于现在,唯识学在中国和日本,仍然是佛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摘自《唯识学概论》,弘学著)



相关阅读
什么是唯识?
??????????????
谁是唯识学始祖?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唯识十大论师发布于2023-06-29 21:10: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