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讲座

底下一大段是从「诸剎中. 皆能示现"起,一直到「善立方便. 显示三乘"。
诸佛刹中. 皆能示现。譬善幻师. 现众异相。于彼相中. 实无可得。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供养诸佛。开导羣生。化现其身. 犹如电光。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善立方便. 显示三乘。】
咱们这个经不是"咸遵普贤大士之德"吗?经中的「上首」是普贤和文殊,所以他「遵普贤之德」。底下就特别还要标显文殊。彭绍升居士他有《无量寿经起信论》,他讲了有一大段很好的,他说「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你不能够入到文殊的大智之海,你就难进入到普贤修行的门。为什么?因为「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为了什麽?你不能够了达你自己的本心,你这个本心是一念就顿然圆满,因为它本来圆满。
所以是「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因为「不歇」你就迷惑,一歇就是菩提,「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它是个大平等的性,平等正性,唯「无上正等正觉」是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啊。而平等的正性,凡圣共有,既然是平等,所以圣也有,凡也有。「一际无差」,这是没有差别的。他就是不入文殊的智海,就不能了解这个。「以不了故」,因为不了解这个,「所有愿行,悉不具足。」因为你不知「一念顿圆」,所以你所有的愿行都局限住了。
他底下解释何以故。为什么这样?「心外起修,即成有漏。」离开心,从这个心以外在那去修行,在那去执著于法,修那些法,这个就是都是有漏了。

所以一天,通愿法师,这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比丘尼,她到我家里来我们谈,我就很感慨,我说明明是「无为」的法,让许多人变成「有为」了。她回答一句,她说明明是「无漏」的法,让大家变成「有漏」了。你在心外去求法,它就是「有漏」的法,成了「有漏」了。因为无边的功德都不在自心之外。所以心外求法,视同魔业那么有人问,你念佛是什么?念佛你正是念的自心,无量光、无量寿就是你自己的本觉,你哪里是心外求?所以这一点必须要知道。
「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要能随顺「真如」,去修一切法,这两句话就是《金刚经》的意思,「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这个就是这一样的,「随顺真如」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法」,跟《金刚经》是一样的,底下,「则能具足无边功德」,「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彭绍升的话跟《金刚经》的话是一致的。
因此需要文殊的智慧,你没有文殊的智能说法不行,你说法都是有漏法,明明是无漏的,到你那儿说出来都是有漏的;你修行也是如此,明明是无漏法,到你这儿你变成有漏的了。所以「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
这一段,「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等等,都是表现从文殊的妙智起修,圆满普贤殊胜的行愿。所以总一段的谈话,把这一段经文的含义先提前介绍一下,你真要入普贤的行门,先要入文殊的智海,这一段就是如此。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這些大菩薩他不是就在這個娑婆世界,跟在釋迦牟尼佛這兒能示現,在一切的國土都能夠示現八相成道,在無量的世界都可以現,「皆能示現」,而且就譬如一個很善巧的幻師。印度有很多幻師,最近還有。我碰見一個英國老太太,她告訴我她就是,就像中國《聊齋》說的一樣,把個繩子一扔,扔到天上去,繩子就掛在天上,一個人就拿這個繩子爬上天了。這都是幻術,有很多很多,印度還有很多很多這類的。你拿照相機去一照,才發現那個人根本沒動。因為看的人有意識,他就給你催眠了,所以你看見這個人上天了。照相機它無心,它催不了眠,它照出來,一拍,把那個底版一洗出來,那個人坐在那沒動。這就是說幻術。
幻術,這個地方,《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講,他那個時候就是根據兩千多年前了,他說「西方有幻術人」,這一類人。「一切皆能化現,宮殿城郭廊宇。」能變出宮殿、廟宇、房子來。「結巾為兔」,拿個手巾一結就變個兔子,拿個帶子一豎就變成一條蛇。「種種變現」,這是幻師。所以「如夢幻泡影」,這個「幻」就指的是幻術,這種術不是真實的。
從前那個東風市場,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有很多樓,底下有很多表演雜技的。一天一個人在樓上看那邊變戲法,看見大家聚精會很特殊,他朝底下看也看不出所以然,沒有什麼精彩之處。等到一會之後,表演完了之後,很多人上來喝,大家讚歎,「今天真奇了,」因為他在樓上看,就注意聽他們,「這麼大的牛拉到罈子裡頭去了。」他說你們是看見什麼?「真奇怪,竟然把牛拽到罈子裡頭去了。」一個罈子就這麼大,一隻牛進罈子裡去了。這個樓上的人說,「哪有這個事?我親眼看見他把個蛤蟆擱進去了。」這不是幻術嘛,樓上的人沒被催眠,他看見就是個蛤蟆進去。實際是個蛤蟆,但是當時被催眠的人看見是個牛,那個牛到罈子裡去了,精彩得不得了,就給了很多錢。這是屬於一種幻。

所以現在有很多所謂什麼白蓮教、什麼什麼這一些,他們都有很多幻術,所以是邪法。所以借這種譬喻,「幻術」、「幻師」這種譬喻,來說明這些大士的示現。他說是諸佛剎中都能示現,就好像什麼?好像是幻術師一樣,能夠現種種的異相。
底下「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所以為什麼要用這個比喻?就著重在這,他做種種示現,或者示現做國王大臣,或者做為出家大德,或者示現很貧窮的人,種種種種的都是示現,他這個示現就好像變戲法的一樣,他變戲法、變幻術,「於彼相中,實無可得。」
《寶積經》中有一段說得很好,「如幻師作幻,自於幻不迷。」幻師在那變戲法的時候,當他把一個蛤蟆往罈子裡頭擱的時候,他沒有什麼大驚小怪,他並沒有上當,他並沒有說我真把牛拉進去了,他明知道是把蛤蟆擱進去了。那個坐在地上不動的人,他並沒有說怎麼奇怪我上了天,他就坐在那不動,他心裡想我上天;心裡想上天,照出來,別人看到他上天了,實際在這沒動,他自己並沒有說我真上天了。所以他這個變幻的人,如幻師作幻術的時候,他自己對這個幻他就不迷,他清楚這都是假的。

這些大菩薩在十方變現八相成道,還要結婚,還要有haiz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孩子,後來又出家、又怎麼怎麼樣,他就跟這個幻術人現幻術一樣,他這裡沒有把這個當真哪。所以《寶積經》說,「如幻師作幻,自於幻不迷。」他變的玩意兒,他自己當然知道底,他不迷。「以知幻虛故」,因為他知道這個幻本身是虛妄的,「佛觀世亦然」,佛看世間也是如此。也就是《圓覺經》的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你要知道這一切都如夢如幻,既然如幻你就不執著,就離,離了幻就是覺悟。這也是《圓覺經》最圓頓的話,「知幻即離」,離了幻就是真,就是覺悟。「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他雖然在十方示現如同幻師一樣,知道無可得。
底下就是「通諸法性。達眾生相。」「通諸法性」是「照真」;「達眾生相」是「達俗」。所以我們常常說修行人要「照真達俗」,你要照到真體,要通達世諦。你要度眾生,眾生是俗諦、世諦,通達眾生相。這兩句就是這個意思。
「通諸法性」,法性呢,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槃、實際等等。「法性」和「佛性」略有不同,這也不是什麼根本的不同,就是這個名詞運用的習慣上有些不同,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佛性」我們通常把它說在有情這一方面,有情、含靈、眾生都有「佛性」;我們不說磚頭、瓦塊、桌子、板凳都有「佛性」,因為它是無情。這是一種習慣用語,可以這麼說,稍微區別一點。至於「法性」,它通於有情、無情,都有「法性」。

「法性」和「佛性」也無分別,只是在使用上、習慣上有所區別而已。《起信論》的註解上說,「法性者,明此真體普遍義。」就是要知道真體是普遍的,「通與一切法為性」,這一切法,作它的本性所以稱為「法性」。不管是有情、是無情,所有的這一切,它的本性都稱為「法性」。底下我不引很多了,我引了這一個就夠了。
底下就是嘉祥的《法華疏》。「法性即是實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為什麼「通達法性」很重要?嘉祥大師他說,這個「法性」就是「實相」,你三乘的人得道,不管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一切任何一乘,你得道的經過沒有不由於「了達實相」、「證入實相」才能得道。都「由之」,這個就是說是共同的。
但是底下《止觀》它又說:「法性名為實相。」就是「實相」,「尚非二乘境界,何況凡夫。」二乘對於「實相」不能夠很透徹,只是含含糊糊的,這不是二乘的境界,何況凡夫,所以凡夫怎麼能通達實相呢?這裡頭我們又可以說一句,以我們眾生的心要入「諸法實相」,最容莫過於持名。你看看這二乘都不是他們的境界,何況凡夫?你沒法通達實相。那麼最容易的方法是什麼?莫過於持名。這一點也補充一下。

再者,說到「真如」、「實相」,它有「不變」跟「隨緣」兩個意思。它「隨緣」,所以能夠變成一切法,真如不守自性,它隨緣,可以變成種種的內容;又因為它「不變」,雖然是變成一切一切,它的本性不失。所以一切六趣的眾生,螞蟻、蒼蠅、油鍋劍樹中的眾生,他們的真如不失,因為真如不變;又真如隨緣,所以入了油鍋、上了刀山,但是他真如又不失。「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就好像水可以變成波,變了波它還是那個水的本性。水的性是什麼,是濕,那個波它一樣是濕的。「法性」跟「真如」它本來都是純善無雜,但是因緣會合也就有了染、有了淨,所以所變成的就有了穢土、有了淨土,就出生差別了,為什麼?因為真如它「隨緣」,有「隨緣」的意思。所以「通諸法性,達眾生相」,就是要通達實相,還要通達眾生種種的差別,它有了差別。
日本的《會疏》它解釋這兩句話,它說「菩薩有二種智」,菩薩有兩種智慧。「能為一切修行本」,這兩種智慧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怎麼是兩個?一個叫「如理智」,「如理」的智慧,「理」是本體,就「能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這個解釋,解釋這句經文很好的,這是日本人的,你看他古漢語也很好的。一種是「如理智」,它就照見諸法的本性。「諸法本性」是什麼樣?不一不異,不是「一」,也不是「異」,也不是不同,也就不落兩邊。不是「一」那就是兩個,兩個它就要不同,不是「異」它又沒有不同;不生也不滅。這叫做「通諸法性」,所以「通諸法性」是這個含義。
再有呢,「如量智」。如理智是如本體的智,如量就有了數量,如量的智。能夠照見種種不同之相。剛才說眾生有種種根,所以我們給種種藥。你不通達眾生你怎麼給藥?眾生有種種差別、有種種病。這些差別相,這要什麼智慧?這要「如量智」。你要能照眾生種種的殊相,就是不同之相,迷啊、悟啊、凡啊、聖啊都不同,這些你都能知道,你都能應病給藥,你才叫「達眾生相」。所以這個經文都有很深的含義。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他首先是自己「通諸法性」,然後才能夠「達眾生相」。所以這個都是我們要發了大願的人,要從這個地方下手。

下面就「供養諸佛。開導羣生。」上面是「照真達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我們修行要上供諸佛、下度眾生,這兩句話就是「上供下度」。「供養」一是「財供養」,花、飲食、藥物、財物種種的;第二是「法供養」,如說修行,利益眾生就是法供養。所以一切供養,「法供養最」。你拿身體頭目腦髓去供養,你不如以法來供養,一切供養以「法供養」是最為殊勝。什麼是法供養?如說去修行、去利益眾生去。所以佛也沒有一點點心希望你們要恭敬我,你們要為我怎麼怎麼樣,所以眾生歡喜,諸佛歡喜啊。所以我們要明白佛的心,你不明白佛的心,你做的事不合佛的心,你所做的事就沒什麼功德。
又可以分三種,一個是「利供養」,有利益,有香花、飲食;二是「敬供養」,恭敬、讚歎、頂禮;三是「行供養」,受持修行妙法。《甄解》解釋這句話,「能遊無量佛土,興供養雲。」所以普賢的「雲海供」,一切的供物廣大無邊如這個雲一樣,這「供養雲」來供養諸佛。
「開導羣生」,就是要化眾生。我們剛才說,供養之中最殊勝的供養是「法供養」,「法供養」是利益眾生,這是連著的,上供下施、上弘下化、上供下度,都是一樣的。所以《維摩詰經》說,「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眾生」,就是度眾生,這是給眾生真實之利。譬諸幻師,現諸幻相,雖然知道無所得,而我還是在十方國土,在眾生前教他淨土法門,勸他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供養諸佛,開導羣生」的含義。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他化現他的身體極快,如天上打閃電一樣。「神力難思,故能化現。」這是《唯識論》的話。因為他這個神力、妙用你想不到,所以稱為「化現」。不是要生出來的,還像人很麻煩,要養多少月才生出來,生出來一點點小孩,到將來長大到能識字、能說話都十幾歲了,那就很慢很慢。他那一化現,他化作種種的形象。
所以觀音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甚至於變成阿修羅什麼種種的,行動之速就跟打閃一樣。「菩薩能於一念之頃,普至十方國土。」這又是《華嚴》的境界。菩薩能夠在這一念的時間裡頭,普到十方的國土「上供下度。平等普照。」在這一切供養之中,他這裡頭也沒有優劣親疏之分,大平等的供養。
日本的《會疏》解釋說,為什麼說「電光」,它有四個含義:「電光」一個是「速疾義」,快,那個打閃快極了;第二個是「破闇」,黑夜、陰天,一個閃來亮一下,東西都看見了,過去就沒有了;三是「不住」,這個閃它不住;四是「無分別」,這個閃照什麼東西它一樣的,沒有說我要照只照樹不照花,或者只照草不照水,沒有,普照。
「菩薩一念一時,普至十方世界,上供養諸佛,下利益眾生,無有出入前後相,如電速疾。」菩薩度眾生到一切十方國土去,他沒有什麼彼此的分別,他也沒有有前有後、有出有入,一念之間就普現,所以就如電那麼快,第一個是「快」的意思。

「菩薩能照諸佛會」,在佛會中能破眾生的黑暗,眾生愚痴不明白就是黑暗,這麼一閃,大家一亮。修行好的人常常有這種感覺,在清淨的時候,或者看佛法的時候、聞法的時候,心中一清淨,心光一閃,如閃電破眾生暗。菩薩又能化無量的化身,到無量的國土去,他也沒有住處,閃電閃在哪,在哪待著,馬上就沒有了。如在空中一個閃電,也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所以菩薩平等,也沒有前後彼此的心,無住也無分別。「如電光照物」,用電光來譬喻佛的化現、菩薩的化現。這個裡頭我們又說,我們就知道,一念之間能到十方國土,這個速度遠遠超過咱們世間的極限,世間的極限是不能超過光速,沒有比光的速度更快的,但這個不知道是光速的多少億倍。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這兩句也是相聯繫的,你要是出了魔見的網,你才能不受纏縛。「裂」就是開裂,裂破它。「魔」的含義,《智度論》說,「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這個「魔」是幹什麼的?奪掉你的慧命,不是奪我們的壽命。我們現在發了一個正的心,我們相信我們在護持自己的修行,這是護持我們的慧命,魔給破壞了,就奪走了我們的慧命。慧命比身命的重要不知多少萬倍,魔就是奪你的慧命,壞你的道法功德善本,把你的道法功德的這種善的根本給你破壞了,所以叫做「魔」。
「魔見網」,「見」就是思慮、推求等等的,就叫做「見」。你見解怎麼樣,就是這個「見」。凡夫沒有達到聖道,心中所起的都是「見」,所謂「情見」,你所起的不是「情」,就是「見」。廣義的說,一切思想方面的東西都叫做「見」。狹義一點說,就《止觀》裡頭說的,「作決定解,名之為見。」這個「見」就是見解的意思,你對於這個事,你就是這個看法是決定的,這個叫做「見」。所以我們常常說的「見」是後者這個意思,你就是有一個固定的觀點、固定的看法,你看什麼東西都是這樣。我戴了個顏色眼鏡,戴了個紅眼鏡,看見什麼都是紅的,窗戶也是紅的,什麼都是紅的,這就是譬喻這個「見」。

所以我們常常有「斷見」、「常見」這兩種「見」。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斷了,沒有了,這叫「斷見」,這是錯誤的。「常見」,我生了天,永遠不死,無漏金仙,還是生了天,我們這個肉身成了金身,永遠就不會壞了。耶穌將來來審判世界,所有的人只有兩種出路,一種壞人入地獄,老入地獄;一種好人生天堂,老在天堂。這都是「常見」,「常」,老是這樣。都是錯誤的,這都屬於「見」。
「魔見網」,因為這種邪見它都複雜得很,跟蜘蛛網一樣,你碰到就出不來,所以稱為「魔見網」。《華嚴經》說:「我慢溉灌,見網增長。」你雖然修行,可你有我慢,它就像水在那灌溉一樣,讓這個見的網在那長。《智度論》說:「是人邪見網〔註一〕,煩惱破正智。」你入了這個邪見之網,煩惱就要來破壞你正的智慧。所以「魔見」是什麼?就是邪見之網,見網稠林,見像個網子、像個林子一樣,很難得出來。
《智度论》又说:「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一起心动念你就堕到「魔网」里头了,没有念才能出得来。所以裂魔见网很重要,不然的话起心动念都是要堕入魔网的。所以「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又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所以唯有「净念相继,无念而念」,这才能出离,这是「裂魔见网」。
「解诸缠缚」,我们现在用憬兴师的意思,他解释为什么?「缠缚者,即八缠三缚。」不用别的解释,用他一家就行了。这「八缠」呢,是无惭、无愧(这人不懂得惭愧,他就不可救药了)、妒嫉、悭吝、恶作、睡眠、掉举、昏沉,这八样事情。
「三缚」就是贪瞋痴。《净影疏》说,诸烦恼结,通叫做缠缚。菩萨教人渐渐地离开,叫做「解」。憬兴就指出了一个具体的「八缠三缚」,《净影》就说,一切的烦恼都是缠缚,都要离开。因为会中诸大士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所以他就又有根本智、又有差别智,可以让众生出这个魔网,解除这些缠缚。所以这个就是跟前头相联系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黄念祖|這個都是我們要發了大願的人,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发布于2023-03-15 14:46: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