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讲座

底下是「入法藏.究竟彼岸。」这个会中诸大士都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呢,《嘉祥疏》解释是「解契宗源」。能够「信解行证」,解;「契」是契会。能够契会到,或者理解到大开圆解,理解契会到宗的源流,到了本源叫做「入」。
《净影疏》说,「证会为入」。「证」是「信解行证」的「证」,「会」是契会的「会」,叫做「入」。这个「入」字,他们就作为可以契会证入的意思,也正是《法华》所说「入佛知见」的同一个「入」字。
这个「藏」字怎么讲?《嘉祥疏》说:「理」叫做藏。理就是实际的本体,叫做理,这个叫做「藏」。那么「佛法藏」是什么呢?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体,实际的理体,理的本体。这个法性中它就自然含藏无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功德,称为「性德」。「藏」既然是理体,它就含有无量的性德,因此称为「佛法藏」。这嘉祥大师他这个解释。

「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这个叫做「佛法藏」。我们就是根据《嘉祥疏》,「藏」就是理体,所以我们就可以体会「佛法藏」就是法性的理体,也包含无量的性德,叫做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你入了这个理体当然也就具有一切的佛法,所以也称为佛法藏。
所以「入佛法藏」,《法华》中有这样两句,「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入了佛的慧和入了佛的知见是一样的,通达大智,意思是一样的。《甄解》它也有个解释,说如来的一切功德宝藏,是佛果的功德。这个功德的大宝海叫做「佛法藏」。佛这个一切功德的宝藏,就是佛果的功德,这一切功德的大宝海叫做「佛法藏」。就这「佛法藏」是什么呢?就是佛所得的一乘的果。所以一切众生究竟皆是大白牛车,一乘都成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根据《甄解》的这个解释,就是会中的一切菩萨,都已经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因此都是「大权示现,从果向因」,在果位上来向因位,已经入了如来一乘的果海,还不舍在因地的修行,所以到法会上来赞助释迦牟尼,来宣扬净土法门。这是入佛法藏的解释。
「究竟彼岸」,「波罗」就是「彼岸」,「波罗蜜」是「彼岸到」,加个「蜜」。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烦恼是中流,所以彼岸就指的是涅槃。《涅槃经》说,「彼岸者,喻如来也。」「彼岸」是什么呢?就是如来呀。证到如来才真是达到彼岸。《净影疏》,就是慧远大师他解释,「究竟涅槃」,他说是这个涅槃呢,也正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这个都是《智度论》的话。《净影疏》就来解释「究竟涅槃」就解释为「究竟彼岸」了。他说「彰果毕竟」,彰明、表明所得的果是彻底的、毕竟的,涅槃那一岸,你到了就叫做究竟。

「涅槃」可以翻成「圆寂」的意思。所以现在许多和尚不在了,称为某某和尚圆寂了,这本来是一个极端恭敬的话,让大家当成普通的话了。「圆寂」两个字含意很深,「德无不备」叫做「圆」,「障无不消」叫做「寂」。「圆」就圆摄一切功德,「寂」者是一切都寂灭,一切烦恼都不能为碍了就叫「涅槃」、就叫「圆寂」。所以就是说得的果毕竟。怎么是毕竟的果?「涅槃」这个岸你到了,这就是「究竟」。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甄解》的意思就是证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宝海,这是「入佛法藏」。契证了佛所得的涅槃,这就是「究竟彼岸」。就这两句的含义。这一切及前后诸师之说,彼此都可以互通、可以互相帮助,没有什么两样。
底下,彭际清居士他把这三句特别做个解释,他说「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完全摄了这个净土法门,也摄了菩萨的一切所行,因为菩萨的一切所行都不离开方便。他要救度众生,要没有方便怎么能度众生啊。这一切一切,知众生根基,观机逗教,让他得到利益,都要「行权方便」。「方便」是怎么样?什么最「方便」?你要度生最方便,那就是要取于净土法门啊,只有净土法门众生才能普度,现在不是摆得很明显吗。是不是?
宗是极殊胜,过去是盛极了,唐代宋代那天天有人开悟,开悟的到处很多很多,刚才不是说老太婆、小haiz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孩子都开悟。那现在这茫茫十亿人口之中,你找个个把开悟的很难找啊,请大家举一举,恐怕谁也举不出。现在听说哪位法师或者哪位居士、哪位活佛真正开悟了,恐怕都说不出来,它很难了。
再有密宗,现在这个挺乱,现在乱得没法办了,到处是陷阱,你不但不能超脱,不但不能升,恐怕反而要降所以只有净土这一门。你要说研究教、研究什么,是必须得研究,但是研究之后你怎么起行?你就讲唯识,唯识观,你也可以这么观,但真正到问题来的时候你就观不成了,就被它转了。真正看到一个可以动心的地方,你说这就是「我识所显现」,你把这句话念一百遍也没用,你还是跟着它跑了,所以这个就不容。所以方便就要「取于净土」。取于净土有什么好处?不管你现在还是个凡夫,见惑、思惑都在,你是凡夫,可是你一往生你就可以常见佛。

所以《大乘起信论》说弱鸟就是缠枝,你不能离开枝子太远,你不能离开佛,老在佛的左右。一个是往生你容易去,去了之后你常见佛。常见佛,你这个弱羽,羽毛未丰的小鸟,你不能离开树枝飞得很远,要常见佛,而极乐世界佛老在那儿,现在说法啊。现在要见释迦牟尼,那智者大师他是见了,现在还有谁见呢,是不是?偶尔见一见的人还是有,常见就很难了。所以就是这就可以常常见佛。
「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老见佛,这个佛的智慧,所以在极乐世界的特点就是这个好,你想听什么就听什么,咱们在这一个屋子里,各人想听什么各听各的,不要加什么设备,什么都不要;你想听什么别人听不见,你什么时候不想听它就没有了,而且一听就理解,所以它殊胜啊。见佛闻法之后,他要闻法他就如说修行,如说修行必定入佛法藏。
圆满觉心」,他三觉圆满,觉满。「究竟彼岸」,必定到一生补处,必定成就补处菩萨。如果没有方便,你无量的行持,做种种的善行,你就是「终不成就」。这一点很深刻,彭居士的话说得很深刻。他引《大般若经》,《般若经》六百卷,是最大的一部经了,「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
你看《大般若经》这大智慧,所讲的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现在就只有这个路径,「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般若是我们的引导,净土是归宿。菩萨因为跟「般若波罗蜜」相应,就可以从一处没了,就生到别的佛土,从一个国土到另外一个国土,生生处处所在的地方,常能够遇见一切佛世尊。为什么?因为般若之功力。遇见佛他就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于最后得到无上正等菩提,在中间这个过程之中他始终不离开佛。这就说明不离开佛的重要,《大般若经》也是这么说,那么到极乐世界就不离开。这还是彭二林的话,所以要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这就是归到念佛,如同《华严十地菩萨,地地都说不离开念佛。

上面这一段是彭二林他把这三句经有所发挥,他说这三句全是说的净土法门。因为你要行方便,最殊胜的方便,那就是这个念佛法门,而且是净土法门四种念佛中方便中的方便,最后归到念佛。所以他这个话很好。
「度生」就需要有「方便」,最胜的方便就是教人念佛。所以我们要行菩萨度化众生要有所方便。所以密宗「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密宗的出发点就是在这个,以这个为根本,它的出发点就是它的根本,也就是它的究竟,这跟《华严》一样, 「悲心」是根本。所以我们跟修罗不一样就是他是没有悲心,我们有悲心。修罗的通是很大,他跟天上打仗,天常常打不过,他也很善于辩论种种,他就是缺乏悲心。「大悲为根,菩提为因」,你要「发菩提心」,以「发菩提心」作为因,你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最后有了根有了因,究竟是什么?究竟就是方便。我们要修持为了什么?是为了度他。为了要实践度他,你就必须要有方便,所以方便是究竟。
还有密宗再一句话,就《大日经》里头,密宗是「如实知自心」,所以跟禅宗也没有两样,如那个实际知道自己的本心。所以后世的密宗,不但是现在,过去也是如此,都以得一些神通、一些小法,有些东西就以这个来炫耀,其实都是忘了密宗的根本。根本就这几句话,「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如实知自心」。这个也是很难。所以说最胜的方便就是念佛,这彭居士的话很对。
底下一大段,「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这一段,到「无量诸佛咸共护念」,这一大段文字我们不念了。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天人归仰.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闍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上段末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这个还是赞叹大士们的实德。现在所讲的「游步十方.行权方便」,以及就要讲的这一大段都是什么呢,都是赞叹这些大士普于十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殊胜的权德,他示现八相成道。底下我们要讲「八相成道」,总的就是这一大段是这个内容。
首先是「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愿」是誓愿。《法窟》中说,「于出世道悕求名愿」,在出世之道有所希求才叫做「愿」,因此有愿必满。「世界」,无量世界嘛,「界」代表的是空间,「世」代表的是时间。「世」嘛,有时间就是有过去、未来、现在,「界」就是十方。「等正觉」这三个字是《唐译》;《魏译》就是「等觉」。现在我们取的这个「无量世界成等正觉」是取《唐译》的,这是新的翻译,旧的翻译是「等觉」,新的翻译是「等正觉」。
「等觉」有两个含义,一种就是「菩萨之极位」。刚才我们说过,再上一品就是妙觉,在十地之上,所以是超过十地了,菩萨最高的位置,就将要得到妙觉的佛果,称为「等觉」。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觉相等相似,已经是十四的月亮,比十五还差一分,但是就是很接近了,所以叫做「等觉」。昙鸾大师就说,「望于妙觉犹有一等」,和妙觉相比还差一点点,所以叫做「等」。但比底下都觉了,比十地的觉悟都高了,因此称为「等觉」,这是昙鸾大师的解释。

再一个解释,其实也是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就是昙鸾大师注的,就是说「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所以「等觉」就有两种解释。其实他一个人就做了两个解释。诸法相等,一切佛也相等,所以诸佛如来就叫做「等觉」。
不但是昙鸾大师有这种说法,树菩萨也这么说。在《大智度论》里头说,「诸佛等,故名为等觉。」所以「等觉」这个含义就有两种可能,可以是等觉菩萨,也可以据龙树大士、据昙鸾大师的说法,那就是佛。
日本的《会疏》就说,「等觉」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如来叫做「等觉」,二就是一生补处位。他是这么说。
咱们过去的注经家对于这个地方也有两种说法,就是说现在这个经文无量世界示现,他是什么地位呢?一个就说这是等觉菩萨,可以在十方来示现成佛;一个就说这已经是如来了,他是从果向因,示现八相,是成佛后的力用。所以这两个是有一点出入,但是我们不必一定要去选择一个、排除一个,大觉的妙用也本来不可思议。而且这个会中的菩萨这么众多,里面也就有可能只是在等觉菩萨位的,也有已经是成佛位的,所以这两说可以都对,不妨并存。
这里头我们就要知道,「等觉」的含义就有两个解释,不过我们常用的还是说比妙觉低一级的,说第十一地。这些说法似乎都有些出入,你不要执着就是。所以「等觉」也就是佛了,这一种说法。还有说「等觉」是十地之上,十一地,妙觉是十二地,还有十三地的佛。有的说「妙觉」就是佛了;那比「妙觉」再高才是佛,佛就变成十三地。所以在这一些,我们都不要强行分别。
「舍兜率,降王宫…。」这是八相成道。释迦牟尼就示现了「八相成道」。有八个相:「从兜率天下来」了,「入胎」了,后来「出家」了,「修行」了,修行之后「成道」了、「降魔」了或者「转法轮」了,就「般涅槃」了,这是八相,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的位次所在,究竟示现八相成道是什么样境界的修行人所能达到的不一样,有五个位次。所以我们常常以为一个示现八相成道的就都是究竟的佛了,不是,这有五个不同的位次。第一个是十信满心满位就能示现八相,像《起信论》、《华严贤首品》,不但是这样,就是《楞严经》观音耳根圆通,许多注经家说观音这个时候也只是达到圆教的初住,十信满心。可是观音他不就是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吗?所以十信满心他就可以示现佛。这个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占察经》,《占察经》有四种作佛,作佛有四种不同的地位:
第一、「信满作佛」,信心圆满了,可以作佛,示现佛。
第二、在《大集经》中灌顶住就是到了第十住了,「住」都圆满了,能于无佛的世界示现八相。这相当于《占察经》的第二种「解满作佛」,信解而解满了成佛。
第三、《仁王经》说初地可以示现八相,登地了,相当于《占察经》的「证满作佛」。
第四、等在《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说到「一生补处,八相示现。」所以我们现在所体会的往往是这个位次,「一生补处」到咱们世界来示现八相成佛了。示现八相的都是过去释迦牟尼将来弥勒。这个对,这个相当于《占察经》的第四「功德行满成佛」。
第五、还有《华严不思议品》诸佛念念出生智,这是佛后得智「出生八相示现」。
所以前四种是「因中示现」还没有到究竟,第五种是佛后的功用,已经成佛之后的功用来示现,再来示现这八相成道。我就请问咱们释迦牟尼佛是哪一种啊?释迦牟尼佛正是这最后的一种。所以《法华经》说,世间上都以为我是在树下这才成佛,不知道我成佛以来已经经过不可说不可说,多少多少尘点数劫以前我老早成佛了,只是为中下之根示现「八相成道」。释迦牟尼佛成佛,无量劫前就成佛了,所以释迦牟尼正是这第五种。
刚才我说的这些是根据日本《甄解》的,我们也不再多说了。从《甄解》我们可以看到,示现「八相成道」的人有五种阶位。《甄解》它偏重于…,当然释迦牟尼佛这是「佛后」,咱们经中所说的这些大士有很多我们不都说他「从果向因」吗?也有很多示现八相是「佛后」,但是这种种的不妨并存,按照我的意思,这五位不妨都有,就咱们会中这一切众。因为什么?十方来会的菩萨无量无边,种种情况不一。所以就是说,虽然这一切平等,平等中不妨有差别,不妨有的是「位后」,有的还是「位中」,有的还是「位前」,但是五个阶位都能示现「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是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和一切十方的佛示现成佛的一个所谓通途。我们所说从释迦牟尼佛到弥勒之间不再有人成佛,这是指没有再有一个这么「八相成道」这样的佛。但是不是说在这个期间一切众生都不能成佛。只是在这个期间里头不再有一个用「八相成道」这种方式来成佛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黄念祖|密宗现在这个挺乱,现在乱得没法办了,到处是陷阱发布于2023-03-15 14:4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