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见一些人说孔子后代多汉奸,甚至说孔家是第一汉奸家族,没有儒家人出声,现在必须出声了!这个我以前就说:或以孔子后代衍圣公降元降清,怪孔子,曰孔子后代多为汉奸,称孔府为汉奸家族,其言甚鄙恶。禹汤之圣王也,而后代有桀纣之暴,岂可怪禹汤?子孙之不肖,岂可怪祖宗?尧之子丹朱傲,舜之子丹朱不顺,亦未有以子责父也。孔子后代之不肖,恶足以损孔子之圣哉!元清之入主中国,汉人降顺者甚多,岂皆骂为汉奸?孔府子孙至如桀纣之暴乎?至如刘秉忠、张弘范、范文程、吴三桂、洪承畴之助虏为伥乎?无有也,何责之重也?曰孔府历代为衍圣公,而为不忠,衍圣公者,封号耳,岂比诸侯卿相哉?降元清有罪,而保存文化有功,一分为二,何纠其罪不放哉?夸大孔府之罪,吾知其居心,无非反孔反儒耳!呜呼!孔府子孙之不肖,岂让孔子背黑锅?儒生岂为孔氏代表?衍圣之罪,岂至若彼所言?孔子之后,子思作《中庸》,传圣,孔鲋藏书,避秦之焚坑,孔安国为汉博士,传五经,孔颖达为唐学士,整理五经之功,恶可忘哉!恶可忽哉!其贤者不道,不肖者则夸大之,何其居心之恶也!


对于孔子后代,我现在再做个补充,孔子后代很多,孔家较显,引人注目,当然总会出些不肖之徒被人知道,但孔子后代都是不肖,都是汉奸吗?当然不是,被网文那么夸张,他们无非就是为了黑孔家,而至黑儒家,看看历史,研究历史,孔家也出了不少君子烈士的,他们丝毫不提。

孔子后代除了这几位贤者还有汉末建安七子之首,抗曹操而死的孔融,南朝正色于侯景之乱的孔奂,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河、裴政并称“竹溪六逸”的孔巢父,宋代出使契丹,面斥夷狄亵渎孔子的孔道辅,明末抗御清兵的孔闻诗等等。
面对异族入侵,固有迎降者,亦不乏抵抗,守节不仕者。蒙元灭宋,孔家南宗均不仕元。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议立孔子后,查明“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以寓衢者为大宗,召孔洙赴朝,欲其回曲阜袭封奉祀。孔洙辞爵不仕。留居衢州,奉祀先祖守护陵庙,而且以母亲年老,要求南归。忽必烈知孔洙不坚决不事元,辞爵理由亦无可挑剔,只得称道“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之后”,准其所请。
孔洙在元大都期间,经元廷允许,去探望了两个人,一是囚于牢监的文天祥,一是闲居陋巷的家铉翁(南宋末年户部侍郎,元攻杭州,丞相贾馀庆、吴坚檄天下守令以城降,家铉翁独不署。奉使元营,留馆中。宋亡,守志不仕),而对当时担任高官的衢州老乡留梦炎(南宋末年状元丞相,宋亡降元,官至元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曾参与劝降文天祥,被拒后反对释放文天祥)则不屑一顾。由华夷大义也。
孔闻诗,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二代孙,抵御清兵入侵,战绩卓著。满清入关,被强召入京,他假装患了青盲,在登上吏部台阶时摔倒不起,于是避免被逼做官。孔闻诗家居常头戴竹皮冠,身着汉人村野平民传统的服装,保持汉家衣冠,坚持不穿满清衣服。
明末孔思,抗清义士。明亡后即变卖了全部家产,募得一百余人,开垦瞿山岛,率领人民抵抗清军而死。

孔闻籍,字义绳。山东曲阜人,北宋名臣孔道辅十七世孙。性孝友。十四岁补生员,当时曲阜知县出缺,按照常例从孔门子弟选拔,孔闻籍选为第一,其兄孔闻简选为第二。孔闻礼力辞,让哥哥做了知县。崇祯七年。番兵犯西宁,有监生为内应开城。孔闻籍对妻子说:“我至圣裔,备位宪臣,义与城俱亡,若将奈何?”其妻朱氏回答说:“我命妇,且宗室女,必不辱君。”遂举家投火殉国。其他抗清殉国的不知多少。

还有一个反对满清剃发。当用中华衣冠的孔子后代。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卷四西宁死事传》载:(孔)闻謤,字观生,天启四年与闻诗同举进士。初任行人,升礼部郎中,出为副使分守 河西道,丁艰居里。崇祯十七年有令官民剃发,闻謤致书摄政王言:“贵国既得中华,当用中华冠服。”有令云:“孔子圣之时,闻謤妄言,殊辱乃祖,理当正法。念圣裔,革职为民,永不叙用。”未几,卒于家。
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里又记载:“崇祯间有三叛臣,其首恶为孔有德。以先降得为稗王,国变后道经曲阜,欲入谒先圣庙林,孔氏宗人阖门弗纳,且叱其冒称圣裔。呜呼!是真能知先人《春秋》之旨者哉!”
孔有德是不是孔子后代,不确定,历史无记载,而孔氏宗人坚拒孔有德谒孔庙,耻其汉奸之行,斥其冒充圣裔,被屈大均称为真知《春秋》大义,华夷之辨也。
近代最后一个衍圣公亦有民族大节,日本侵华,邀请孔德成前去日本参加孔庙落成仪式,孔德成拒绝前往。其后,日军又来到曲阜发出宴请,孔德成亦以诗相辞,并在汉口发表抗日宣言。
孔昭同更是积极抗日,日军占领鲁北后,进犯滕县,一些软骨头士绅准备成立汉奸“维持会”,因孔昭同在滕县最有名望,就请孔昭同当会长。孔昭同大怒,站在门口大骂:“维持会是个什么东西?那是汉奸卖国贼!你们要卖国,悉听尊便,但不要拉我下水!子的饭,老子一口也不吃!”鲁南各界成立了一支500人的抗日自卫军,由阎锡山旧部军长杨士元出任司令,孔昭同任副司令,军费由孔昭同承担多半。第五战区的邓锡侯率川军在寒冬腊月和日军作战,缺少棉服手套,孔昭同知道后,立刻把家里所有布匹都搬出来,连夜赶制棉服手套。不够用,甚至把儿子、女儿盖的棉被都拆了,做成军用品送到前线。
家里人说抗日总不能连被子都捐了吧?孔昭同怒道:“国家要是亡了,你要被子还有什么用!”最后孔昭同长子被日军飞机炸死,昭同哭之,哭罢,找一条黄带子,写上八个大字——“上尽国忠,下报家仇”,披在身上,更誓与日寇不两立。因长年抗战,染上重病而死,遗嘱犹以爱国复仇为念。
孔子后代未见一汉奸,只能说顺民。汉奸顺民有分,助异族害本族人者,汉奸,归顺异族而不助虐者顺民。




儒家传承了自伏羲黄帝以来华夏的核心文化。他不是和百家并列的一家,他的学术是全面整体的,是道术,不是一方的方术。中国民族的主体是汉族,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家。难以想象,如果汉族没了,中国会怎样,儒家没了,中国文化会怎样。反儒这个主体文化与反汉这个主体民族,其差别有多大?虽然现在儒家不占据主流,历史上也有异端当道。历史上,汉族作为主体民族,也被异族统治过。但作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始终是要恢复其地位统治的。夷狄异端的当道只会有几百年时间,不会超过四百年。
中国的民族思想都源于儒家经典。如果没有儒家,都不知道有华夷之辨。虽然华夷之辨,也是春秋管仲等人的共识,如“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戎狄豺狼,不可厌也”,但为儒家所记载,所阐述,所发扬,孔子《春秋》明确了华夷大义。其他百家,没提过华夷之辨,后世受儒家影响,有道教徒也讲华夷之辨以排。对华夷之义阐发最精深,最系统,其民族思想之发皇,并接近现代之民族主义,厥为儒家。
后世儒家,宋儒胡安国著《春秋传》大讲尊王攘夷,朱子几篇奏疏主张攘夷复仇,明儒有方孝孺作《后正统论》讲华夷,排斥蒙元于统之外,王洙的《宋史质》,丘叡的《世史正纲》,柯维骐的《宋史新编》都是严华夷之辨的史书,否定元统,继承孔子春秋笔法,明末又有王船山黄宗羲都大讲华夷之辨,其书《黄书》、《读通鉴论》、《宋论》、《留书》可见甚多。清初有吕留良为此身后被满清剖棺焚书。辛亥革命志士用儒家讲的这些华夷之辨推翻满清,光复汉室。如果没有儒家,华夷之辨会有多少人讲?民族思想之淡薄当如中世纪之欧洲矣。

没有儒家,佛教入侵中国,也无法抵制。那么中国有可能佛化,变成佛国,像泰国一样。宋明儒有很多辟佛啊!他们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拒斥异教的侵袭!宋儒石介的《中国论》,就在文化上有强烈的中国意识,反对佛教以夷狄文化中国风俗。因为儒家的华夷之辨,唐宋明儒生都反对佛教以夷狄之教凌驾于儒家之上。

韩愈《原道》曰:“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法之上,几何其不沦胥而为夷也?” 韩文公又曰:“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文公弟子李翱曰:“佛法之染流于中国也,六百余年矣。始于汉,浸淫于魏、晋、宋之间,而澜漫於梁萧氏,遵奉之以及于兹。盖后汉氏无辨而排之者,遂使夷狄之术,行于中华,故凶之礼谬乱,其不尽为戎礼也无几矣。”
宋儒孙复更将佛教的盛行,引为儒家的耻辱,作《儒辱》文,曰:“儒者之辱始于战国,杨朱墨翟乱之于前,申不害韩非杂之于后,汉魏而下,则又甚焉。佛老之徒横乎中国,彼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千万其端绐我生民,絶灭仁义以塞天下之耳;屏弃礼乐,以涂天下之目,天下之人愚众贤寡惧其死生祸福报应人之若彼也,莫不争举而竞趋之。观其相与为群,纷纷扰扰周乎天下,于是其教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可怪也。凡今之人与人争詈,小有所不胜,则尚以为辱,矧彼以夷狄诸子之法乱我圣人之教耶,其为辱也大哉!噫,圣人不生,怪乱不平,故杨墨起而孟子辟之,申韩出而扬雄距之,佛老盛而韩文公排之,微三子,则天下之人胥而为夷狄矣!”孙复开启了宋儒辟佛之风。
明儒罗念庵《异端论》曰:“记曰: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是言也,其有所本乎!故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夫天竺之国,处中国之西,得金气之专者也,其民刚梗暴烈,徤鬬喜杀,淫湎贪盗,而无纪度,然重信好洁,嗜音乐而少机智,此可以计诱,不可以力挟也。故释氏多方设科调伏之,于是为之慈忍以消其忿,为之澹素以坚其性,为之戒律以摄其欲,为之果报轮回之说以恐怖其愚,为之苦空寂乐上乘之门以安其上智,为之髠缁游戏以和其俗,为之偈赞呗以畅其情,即意之所便安,而阴以为利,使之聼顺而不疑,故列子谓之西方之圣人,盖谓其不以刑宪法制,而人自不乱,甚异之也。夫自西方言之,斯可耳,东西之必不可易,犹南北之不相谋也。夫南北之极,或祝髪而裸,或鞨巾而裘,辄沭之食子,仪渠之焚亲,其得之若素习,其从之若性成,此未易以常情度也。今居中国,情变百出,谗説殄行寇攘奸宄,自尧舜之世,已不能恭己无为而化,乃欲诵习西方之教,比于圣道,以行于伦理事物之间,不亦谬乎!”
明儒丘文庄亦以华夷之辨辟佛,为《崇正辩》序曰:“昔者圣人于华夷之辨盖甚谨焉,《书》言蛮夷猾夏,《诗》称戎狄是膺,《春秋》内夏外夷,其为斯世防也深矣。然其所谓蛮夷者,皆处中国近境,时或侵秩,以害吾民之生,未至入吾域中,为斯人心术之害也。至战国时,邪说始盛,然所为说者,其人固中国之人也。其说虽未合于正,而犹不至悖逆天常,灭绝人理,如佛氏之甚焉。如杨氏为我,墨氏兼爱,其初其真无父无君哉?孟子斥之,盖极其流弊而言之耳。然人道生生之本固自如也。佛氏乃弃其天性之亲,而自谓出家,则真无父矣;蔑其无所逃之君,而自谓出世,则真无君矣。无父无君,非臣非子,其人何等人耶?甚至反阴阳之常,绝生育之理,忘其生之所从来,而阏其气之所由续。噫!穹然愦然治间,而无蠢然续以生生,则人类绝也久矣!天地尚得为天地哉?万无是理也。虽然,彼犹道其所道于所生印度国中,去中国万余里,势不能以相及也。奈何后世主中国者无故自决其内外之防,引绝域之裔夷入我华夏,使吾人从其俗,习其法,祀其鬼,诵其书,而或者又从而推演张大之,以乱吾中国圣人之教。上贬天帝,中误世主,下愚生人。世无古今,地无华夷,人无智愚,莫不恬而安之,以为党然;利而慕之,觊其必得;畏而怖之,莫敢轻议。宫室日广,僧侣日众,论说日巧。滋蔓至于今日,殆将与天地相为终始而无穷。其为中国民心之害,岂止如《诗》《书》所称,《春秋》所书,孟子所辟而已哉!”
丘文庄的《世史正纲》也几次提到佛教,以佛教入华为天地开辟以来之大变,夷狄之祸未有甚于此者。于“西域浮屠法始入中国国。”后论曰:此佛法入中国之始。呜呼!自天地开辟以来,夷狄之祸未有甚于此者也。自古夷狄之祸止于猾夏,止于乱华。然不过侵吾之边鄙,戕吾之人民,劫吾之货财而已。于吾之彝伦,于吾之义理,于吾之风化,固未尝相妨也。然其所侵边鄙亦有时也,所戕人民亦有数也。所劫货财亦有限也,今则永无已时矣,永无限数矣。呜呼!岂非天地间之一大变欤?盖尝论之,天地之区域,中国为正。天地之生人,中华为正,中华之人必有妃偶,必有亲属,必有产业,必有衣冠。人而无此数者,则非人矣。人而非人,是何等物邪!是故,人必有偶也,自是中国始有无偶之人;首必有发也,自是中国始有无发之首;家必有业也,自是中国始有无业之家;书必同文也,自是中国始有不同之文;衣必有袖也,自是中国始有独袖之衣。有父则有子,中国至是乃有不父之子。庄周所谓不可解于心者,于是乎解矣。有君则有臣,中国至是乃有不君之臣。庄周所谓无所逃天地之间者,于是乎逃矣。教之大者孔子也,至是乃有可并孔子之教。尊者上帝也。至是乃有大于上帝之神。孔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浮屠氏之所言所为,真所谓大乱之道而实有以丽于吾圣人莫大之罪。在三代圣王所必诛而无赦者也。明帝为人之子,乃崇无父之教;居君之位,乃容不拜之臣;为中国之主,乃党外夷之人。开兹大衅以为中国千万年无穷之祸害,春秋之法。推见至隐,必诛党恶之人,必原开端之始。呜呼!明帝之罪,上通乎天矣。虽秦政之暴虐,新莽之奸恶,其祸不若是之烈且久也。呜呼!若明帝者,岂非名教中万世之罪人哉!”
而汉明帝引进佛教在他看来,比秦焚书坑儒还严重,“为中国千万年无穷之祸害”,是万世罪人!
又于匈奴人刘渊称帝论曰:“自古夷狄为中国害,莫甚于犬戎之弑幽王也。然旋即远遁,未有据中国之地,臣中国之人,借中国之号,而至于数十年之久者。有之。始自刘渊焉。原其所以致此者,岂夷狄之罪哉?中国之人有以感召之也。昔平王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后至鲁僖之口秦,晋果迁陆浑之戎于此。鸣呼!既为沮泽,潦水自归。既为夷俗,戎狄自至。气数之相感,风声之相召,有由然矣。当汉明帝时,无故以梦寐恍惚之思,遣遐荒绝漠之使,迎胡鬼,致胡书,构帝王之宫以居之,屈帝王之尊以事之。其所以尊崇敬奉之者,不止被发野祭而已也。以夷召夷,遂有五胡乱华之祸,滥觞于北朝之分治,滔天于蒙古之混一,而中国之土地人民尽为胡有矣。 呜呼!不有圣人复生,则中国帝王所自立之天下,几何而不尽沦于夷哉!”都是不忘佛教作为夷狄文化的本质。华夷大辨,不可使夷教凌驾于中华圣教只上。以夷召夷,夷教盛,则夷祸亦烈。

扬儒即是尊华,尊崇华夏正统文化,拒斥异族文化侵袭。尊华而反儒者,自相悖矣。反倒了儒,如何抵制夷狄异族文化的侵略?虽然主体是华族,然而精神信仰多从了夷教异域文化,又“几何其不沦胥而为夷也”!精神信仰无归,而归夷教,华夷之区别淡薄,则民族意识亦会淡薄。汉圈一些人口说兴汉而贬儒反儒者,岂不知儒为汉文化之正统耶?反儒有利于兴汉吗?相反,对兴汉很有害的,汉没有主体文化凝聚之,只会是一盘散沙!汉人之于儒教正如犹太人之于犹太教,印度人之于印度教,阿拉伯人之于伊斯兰教,如果他们没有这个宗教,他们的民族又如何能延续如此之久?就可能会被外族同化。如果汉人没有儒教,精神信仰都佛化,如泰国一样,那么汉人就如罗马人一样,不只是两次亡于夷狄,可能万劫不复。

一些人尊华,却反对儒家,这本身自相悖。因为你尊华,却把儒家反掉了,没有根据,没有古人的观点言论作为支撑,如何伸尊华之义?一般人相信权威,你说得再有理,而没有一个权威,一些有名望的人支撑的你的论点,很难让人相信。有时阐述民族观点,必须引经据典。而历代儒家有很多人的言论可以支撑你的民族观点!我之尊儒,亦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多在儒家那里啊!
尊华扬儒,乃一体两面也!愈尊华,则愈扬儒,愈尊儒,则愈尊华。笃信儒家之道,则视华夷为天经地义,万世守之不可徙;尊华则以儒家为正统正道,凝聚华族精神之灵魂,誓死卫之而不易



       儒家的民族思想精义,如贾谊以中国天子为天下之首,蛮夷为天下之足,认为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匈奴是“足反居上,首顾居下”。汉儒注易,以华夏为乾象,夷狄为坤象,天尊地卑,贵夏贱夷也。夷狄入主被儒家称为天地翻覆,首足倒悬。

       宋儒胡安国曰:“中国之有戎狄,犹君子之有小人。内君子外小人为泰,内小人外君子为否。《春秋》,圣人倾否之书,内中国而外四夷,使之各安其所也。无不覆载者,王德之体;内中国外四夷者,王道之用。是故以诸夏而亲戎狄,致金缯之奉,首顾居下,其策不可施也。以戎狄而朝诸夏,位侯王之上,乱常失序,其礼不可行也。以羌胡而居塞内。无出入之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萌猾夏之阶,其祸不可长也。”以尊华贱夷,严华夷界限为意。

       范如圭亦与秦桧书曰:“《春秋》之于中国书名爵,而夷狄则以号,外而贱之也。王者欲一乎天下,曷外而贱之?以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得不峻内外之限,别贵贱之分,以防不测之患于未然也。凡中国诸侯与夷狄盟会者,《春秋》必谨志而深讥之,其法严矣。”

       明儒方孝孺反对以蒙元为统:“夷狄之不可为统,何所本也?曰:《书》曰‘蛮夷猾夏,寇贼奸宄’,以蛮夷与寇贼并言之。《诗》曰‘戎狄是膺’,孟子曰‘禹遏洪水驱蛇,周公膺夷狄’,以戎狄与蛇虫洪水并言之。《礼》之言戎狄详矣。异服异言之人,恶其类夷狄则察而诛之,况夷狄乎?”

       明代儒臣李贤谏英宗曰:“臣闻帝王之道,在赤子黎民,而禽兽蛮貊。待黎民如赤子,亲之也;待蛮貊如禽兽,疏之也。虽圣人一视同仁,其施也必自亲以及疏,未有赤子不得其所而先施惠于禽兽,况夺赤子之食以养禽兽,圣人忍为之哉?”儒家之爱讲亲疏,必先中国而后夷狄。

       儒家多以阴阳判华夷,明儒丘叡曰:“天地间无非阴阳之理也。君阳而臣阴,男阳而女阴,中国阳而夷狄阴。先儒程氏谓臣居尊位羿莽是也。犹可言也。妇居尊位武氏是也,非常之变不可言也。然臣而居尊位,妇而窃男权,犹吾类也。夷狄之居尊位,则非我族类矣。反天之经,乱地之纪,败人之类。其为非常之变,又岂但妇居尊位而已哉!”以夷之干华,甚于女之干男。又曰:“天位乎上,地位乎下,而人居乎其中。人必得其所以为人,然后天地得其所以为天地。是则人之为人,天地赖焉以有立者也。人所以不得其所者孰使之哉?夷狄害之也。天生圣人以为一世之主,必使华夷各止其所,而安其分。则人道立而天理明,地利得矣。不然,则纷扰扰,相争相夺,竞地之利,昧天之理。而人道于是乎不立矣。圣人有见手此,故其致治保邦,拳拳以蛮夷猾夏为忧;著书立言,谆谆以内夏外夷为戒。非徒为一世计,所以为万世计也。”

       明儒湛若水《圣学格物通》曰:“日,阳精也,君象也。日明于昼,照临下土,犹君主中国统御万方也。日出于夜,则昼夜反易,阳失其所以为阳,君失其所以为君,天地古今之大变,非常者也。天地反覆,华夏扰乱,冠履倒置,旷古所无之祸者矣。”又曰:“古之圣王严中外之辨,非特人道尔,其天道阴阳之介当然也。江统之论察微知著,超然为识治君子矣,惜其论不及此,使中外之义未明于天下,而徒以区区利害计之尔。”意思是中外之辨,也就是华夷之辨,不仅是人道,也是天道阴阳之别,江统的《徙戎论》是察微知著,可惜他没有从这义理上论证戎夏不可杂,只是从利害上说起,而华夷大义还是未明于天下。认为戎夏不杂不只是利害得失问题,更是天道阴阳之义。他支持江统,但觉得还不足,更将戎夏不杂绝对之。

       明末诸儒,黄宗羲《留书》曰:“中国之与夷狄,内外之辨也。以中国治中国,以夷狄治夷狄,犹人不可杂之于兽,兽不可杂之于人也。是故以中国之盗贼治中国,尚不失为中国之人也。徐寿辉改元治平,韩林儿改元龙凤,吾以为《春秋》之义必将与之。使天地亟去撑犁区脱之号,彼史臣从而贼之伪之,独不思为贼为伪有甚于蒙古者耶!”

       顾炎武《日知录》曰:“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华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故夫子之于管仲,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盖权衡于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夫以君臣之分犹不敌华夷之防,而《春秋》之志可知矣。”提出华夷之防大于君臣之分。

       又解释《中庸》“素夷狄行乎夷狄”章曰:“素夷狄行乎夷狄,然则将居中国而去人伦乎?非也。处夷狄之邦而不失吾中国之道,是之谓素夷狄行乎夷狄也。六经所载,帝舜猾夏之咨,殷宗有截之颂,礼记明堂之位,春秋朝会之书,凡圣人所以为内夏外夷之防也,如此其严也!文中子以元经之帝魏,谓天地有奉,生民有庇,即吾君也。何其语之偷而悖乎!宋陈同甫谓黄初以来陵夷四百余载,夷狄异类迭起以主中国,而民生常觊一日之安宁于非所当事之人。以王仲淹之贤,而犹为此言,其无以异乎凡民矣。夫兴亡有迭代之时,而中华无不复之日,若之何以万古之心胸而区区于旦暮乎!杨循吉作金小史序曰,由当时观之,则完颜氏帝也,盟主也,大国也。由后世观之,则夷狄也,盗贼也,禽兽也。此所谓偷也。汉和帝时侍御史鲁恭上疏曰:‘夫戎狄者四方之异气,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别,若杂居中国,则错乱天气、污辱善人。’夫以乱辱天人之世,而论者欲将毁吾道以殉之,此所谓悖也。孔子有言:‘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夫是之谓素夷狄行乎夷狄也。若乃相率而臣事之,奉其令,行其俗,甚者导之以为虐于中国,而借口于素夷狄之文,则子思之罪人也已!”

       王船山《黄书》曰:“夫人之於物,阴阳均也,食息均也,而不能绝乎物。华夏之於夷狄,骸窍均也,聚析均也,而不能绝乎夷狄,所以然者何也?人不自畛以绝物,则天维裂矣。华夏不自畛以绝夷,则地维裂矣。天地制人以畛,人不能自畛以绝其党,则人维裂矣。是故三维者,三极之大司也。……圣人先号万姓而示之以独贵,保其所贵,匡其终乱,施於孙子,须於后圣,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以华夷为天下三大原则之一,中国君主可以用各种方式更换,而绝对不能夷狄异族干涉进来。又曰:“夫玄驹之右君也,长其穴壤,而赤蚍、飞蚹之窥其门者,必部其族以噬杀之,终远其垤,无相干杂,则役众蠢者,必有以护之也。”从自然万物论证民族主义的普遍性。蚂蚁的举例比喻证明民族主义的自然性,普遍性,可谓前无古人

       又曰:“天下之大防二:中国、夷狄也,君子、小人也。非本未有别,而先王强为之防也。夷狄之与华夏,所生异地,其地异,其气异矣;气异而习异,习异而所知所行蔑不异焉。乃于其中亦自有其贵贱焉,特地界分、天气殊,而不可乱;乱则人极毁,华夏之生民亦受其吞噬而憔悴。防之于早,所以定人极而保人之生,因乎天也。君子之与小人,所生异种,异种者,其质异也;质异而习异,习异而所知所行蔑不异焉。乃于其中亦自有其巧拙焉,特所产殊类、所尚殊方,而不可乱;乱则人理悖,贫弱之民亦受其吞噬而憔悴。防之于滥,所以存人理而裕人之生,因乎天也。”

      确定华夷为古今通义:“为天下所共奉之君,君令而臣共,义也;而夷夏者,义之尤严者也。五帝、三王,劳其神明,殚其智勇,为天分气,为地分理,以绝夷于夏,即以绝禽于人,万世守之而不可易,义之确乎不拔而无可徙者也。”

       王船山把华夷之辨看得最重要,君臣之义可以变,但华夷之辨是绝对不能变的,隔绝夷狄于华夏,正如隔绝禽兽于人类,这是最大的原则,这是永远都要遵守而不能改变的原则,你没有理由可以以变通之名而事夷狄,一事夷狄,其污不可洗矣。

       君臣之义固然是,而为人的道义所在,但夷夏大防更是道义中的道义,在船山看来华夏与夷狄之别如人类与禽兽之别,所以历代圣王都殚精竭虑地把夷夏区分开,从天气地理分开,来防止夷夏混杂,遑论委身尽忠于夷狄。




有人说: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但儒士基本上都讲儒本位的,一旦有官做就不管其当权者是汉人还是异族,都不在乎,更不会反抗。蒙元和满清时期的儒士,都这德行。蒙元和满清时期,大多数饱读儒学的儒士,有哪个敢反抗异族统治的?
我说:胡说八道,抹杀多少反抗元清的儒士!儒家讲华夷之辨,儒家没有民族思想?文化儒本位,民族汉本位。儒经《春秋》内夏外夷,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朱子曰:“春秋大指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霸而已。”真儒必严辨华夷,耻事夷狄。明儒方孝孺、丘叡、姚涞、黄宗羲、王船山、顾炎武等皆严辨华夷。顾炎武曰:“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华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王船山曰:“夫人之于物,阴阳均也,食息均也,而不能绝乎物。华夏之于夷狄,骸窍均也,聚析均也,而不能绝乎夷狄。所以然者何也?人不自畛以绝物,则天维裂矣。华夏不自畛以绝夷,则地维裂矣。天地制人以畛,人不能自畛以绝其党,则人维裂矣。是故三维者。三极之大司也。”以华夷之防为地维。又曰:“天下之大防二:中国、夷狄也,君子、小人也。”又曰:“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又曰:“使桓温成功而篡,犹贤于戴异族以为中国主。”又曰:“夷夏者,义之尤严者也。五帝、三王,劳其神明,殚其智勇,为天分气,为地分理,以绝夷于夏,即以绝禽于人,万世守之而不可易,义之确乎不拔而无可徙者也。”真儒辨华夷,则对元清异族入侵,无不反抗。降元清者,伪儒也,儒之败类,岂可谓儒家皆是此类乎?
问:请问,蒙元和满清奴役汉人期间,反清抗元的儒士有几个?
我说:多了去了!明末就有王船山、黄宗羲、朱舜水、顾炎武、方以智、孙奇逢、黄道周、袁继咸、张煌言、钱肃乐、归庄、阎尔梅、屈大均、郑成功、张名振、陈子龙、陈子壮、谈迁、龚贤、张家玉、陈恭、吕留良、魏禧、路振飞、陈邦彦、邝露、钱澄之、夏允彝、孙承宗、史可法、刘宗周、吴钟峦、魏耕、姜曰广、张同敞等,可以列个抗清儒士名单,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不能一一列单。明遗民有名字记录者达五千以上,百分之八十的是儒士。

抗清儒士名单:
王船山
黄宗羲
朱舜水
顾炎武
方以智
孙奇逢
黄道周
袁继咸
张煌言
钱肃乐
归庄
阎尔梅
屈大均
郑成功
张名振
陈子龙
陈子壮
苏观生
文安之
谈迁
龚贤
张家玉
陈恭尹
吕留良
魏禧
路振飞
陈邦彦
邝露
钱澄之
夏允彝
孙承宗
史可法
刘宗周
吴钟峦
魏耕
姜曰广
张同敞
黄淳耀
陈佐才
黎遂球
侯峒曾
冯梦龙
屈士煌
黄公辅
岑徵
李成宪
吴嘉纪
李邺嗣
顾梦游
黄毓祺
吴易
顾杲
吴应箕
江天一
孙临
孔闻诗
孔思
钱栴
卢象升
 孙士美
 张春
 刘廷训
 张秉文
颜胤绍
张铨
梁宏泉
史德威
夏完淳
孙嘉绩 
孙璋
王翊
陈士京
夏万亨
高弘图
徐石麒
高倬
李向中
冒襄
陈贞慧
张慎言
丁时魁
堵胤锡
黄奇遇
陈子升
余应桂
章旷
杨廷麟 
陈弘绪 
傅冠 
傅鼎铨
揭重熙
王忠孝
蒋德璟
郭符甲
卢若腾 
曾樱
朱继祚
郭之奇
李若星
傅作霖
吴炳
侯歧
李顒
严起恒
李元胤
管嗣裘
侯伟时
李兴玮
金俊明
熊兴麟
……

明清交替之际,壮烈殉国牺牲的仁人志士和儒生士大夫数以十万计。皇太极尝问汉人谋士范文程:“我见中原名将多矣,只要战败势劣,大多倒戈投降,而那些文臣儒士,却多不为所屈,杀身报国,此何原因?”范文程答:“文臣读圣贤书,忠孝名节,皆其平生所学,所以才危而忘身,一心赴国难。”鞑酋都说儒士多不屈,杀身成仁,说儒士不反抗,真是天大的谎言,恶意满满!

古文字古文运动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儒学经典汉代儒学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驳斥孔家汉奸家族论,并论儒家于民族之重要性发布于2021-07-06 10: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