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陈:同“阵"。俎豆:祭祀之器,代指礼仪之事。

孔子并非未学军旅,而是认为以礼治国,才是正

参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固穷:杨伯峻译为“君子虽然穷,但还是坚持着”,杨逢彬译为“君子固然有困顿的时候”。按,“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是对比,亦暗含“君子亦有穷乎”之答案,即君子小人均有穷时,而“固”与“滥”则为二者之别。译为“固然有穷”不妥。“君子固穷”译为:君子在困境之中能固守自己平素所持。

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能使自己“多学而识之”,又能使自己超越“多学而识之”,融会贯通,上达于道。一,即大体、根本、原则、规律之类。

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仲由字子路。既是感叹现实,又以告诫弟子

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恭己正南面:杨伯峻译为“庄严端正地坐朝廷”,杨逢彬译为“庄重地坐在朝堂上”。恭己:以敬修己,使自己恭肃。故译为“使自己恭肃,端正坐于朝堂之上”。

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帅以正”。

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参:排列,显现。衡:车辕前面的横木。绅:系于腰间之大带。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即是随时随处不忘之意。

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参5.2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史鱼为直道君子,更有大丈夫之勇。蘧伯玉通达权变,既有直(不同流不合作),又有“免于刑戮”之智。孔子更欣赏后者。

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说话分对象,为智。

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为最高之道,最大之德,故志士仁人,不可苟且。

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贤者有才,仁者有德,正可助益自己,利于成事。

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韶舞:杨伯峻、杨逢彬均认为舞同武,译为《韶》和《武》。按,《韶》尽美尽善,《武》未尽善(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故“韶舞”或当为《韶》之舞乐。

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杨伯峻译为: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杨逢彬译为:一个人,若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必定近在眼前。

按:无远虑,未必有近忧;有远虑,未必无近忧。故以上翻译处理为假设关系,不合逻辑。

虑,忧也。远虑、近忧当为并列关系。译为“人不是有远虑,就一定有近忧”。(此章存疑)

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已见9.18.

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其:大概。不与立:不与之并立于朝(为官)。

臧文仲不知贤,或知而不举,均非贤能。故臧文仲可算窃位者,非以品行得其位者。

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君子求诸己。

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不思而行,草率从事,败事。

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言,不及义;行,好逞小慧。此类人难有所成。

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孙:通逊。

质:根本,此指原则。

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病:忧惧。

此章亦“求诸己”之意。

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疾:憎恨。

君子重名,以此激励自己向上趋善,不必在乎一时之得失。

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诸:之于。求:要求。

同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严于律己。

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17.16),可见矜有滑向“争”之可能。

矜:自尊自负。

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人是人,言是言。人之言行未必一致。故本章可读为互文,即“不以言举人废人,不以人而举言废言”论人,要论其行是否高尚正直,此与其言是否高尚正直无关;论言,要论其理是否曲直,此与人之地位名声无关。

参5.10始吾于人,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听其言而观其行。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孔子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见12.2,通于5.1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乃推己及人也。

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杨伯峻译为“夏、商、周三代的人都如此,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杨逢彬译为:“这些(经过考验的)人哪,夏商周三代就依靠他们直道而行”。

按,“所以”宜讲为“……的原因”,“斯民”宜讲为“如我般对人不毁誉的民众”。

孔子以为,不要轻易毁谤一个人,虽有赞誉,亦要确有所验,有理有据。毁誉实事求是,名实相符,舆论清正,故大众能直道而行。

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13.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17)

“有马者借人乘之”,以喻“不知为不知”。“史之阙文”,即“阙如”存疑,以待能者也。此实事求是之态度。孔子告诫弟子不可自以为是,不懂装懂。

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杨伯峻译为“小事情不忍耐,便会败坏大事情。”

杨逢彬译为“小小的不忍心,足以败坏大谋略。”(均通,存疑。)

巧言乱德,故勿听勿言;小不忍则乱大谋,则须忍而能定。

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3.24 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君子察人之审慎。

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所求之道虽正大,而人不以此而自动正大。孔子告诫弟子积极践行仁道。

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孰能无过?关键在于能改之。过而不改,或文过饰非,堕为小人矣。

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当以学为基,不可空想,闭门造车、向壁虚构。

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曾斥樊迟为小人,以其志不正大。(13.4)又参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4.2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君子所求在道,不可以物质生活为重。耕种,不免饥饿;学道,犹能得俸。君子非不谋食,实以谋道而谋食。

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本章讲治理民众,须有治国之智、爱民之仁、有庄重之心,又能依礼而行。

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杨伯峻译为: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杨逢彬译为:君子往往在小事上不甚了了,却可以接受重大考验;小人经不起重大考验,却往往在小事上精明得很。

按,“知”与“受”相似,故“知”讲为主持、执掌为宜。

君子小人各有其用,小人可小用,君子可大用。

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杨伯峻译为“百姓需要仁德,更急于需要水火”,杨逢彬译为“百姓害怕‘仁’,超过害怕水火”。

按,《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杨伯峻译文为是。

民众本急需仁,却不志于仁、践行仁。

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师道尊严,是礼;礼之准则为仁。

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贞、谅意相近。贞,遵守信约、诚信之意。此章译为大信。

“匹夫匹妇之为谅”(14.17),即小信。

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所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事君不以食禄为先。

39子曰:“有教无类。”

根据谢质彬先生意见,有A无B句式有四种情况:一,只有A没有B,如有勇无谋;二,有A没有非A(B),如有增无减;三,既有A又没有A,如有意无意;四,如果有A,就没有B,如有备无患。

杨伯峻译为“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区别”,不合于以上任何句式。当读作“有教,则无类”,即通过教育消除智愚贤不肖之别。

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即价值观,包括追求、志趣以及实现理想所凭之手段。此章适合为政、交友。

41子曰:“辞达而已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以为文采与辞达不矛盾,辞达则不文,乃是误读孔子;辞能达,则富于文。孔子不反对文,反对辞未达而求文。

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乐师。冕:人名。古之乐师一般为盲人。相:帮助。

孔子不厌其烦,仁者爱人也。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卫灵公发布于2023-11-15 2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