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虚

 
以前,我们很少关注脾虚,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脾虚之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所谓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2、脾虚的临床表现

 
脾虚证是指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临床表现。
 
1、脾气虚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
 
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3、脾虚的病因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4、体湿

 
体湿即为体内湿气,其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致病。
 
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
 
用燥湿的方法,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还是除不去,所以中医里除了燥湿,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对付湿邪的方法。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
 
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吐出舌头观察一下黄中带腻,那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
 
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5、体寒

 
“体寒”,以中医看,大部分叫做“虚寒”,就是体质虚且寒。
 
中医对于病情,可以用“八纲辨证”法说明,分成“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个八纲辨证。虚跟寒都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所以我们就说这个人虚寒。
 
寒体质的人就怕冷,再加上虚就更怕冷了。长期处于寒性体质,女性会影响到生育、月经等,男性就会引发性功能障碍。
 
体寒是由于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交错而引起的症状,要想彻底治疗体寒,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意,并且长久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地防治体寒。
 
身体中的热量大部分是由“肌肉”产生的,特别是通过下半身肌肉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体热的效果。平日里,可尽量用脚尖站立,拉伸拉伸手指,血液循环流畅了,体寒也就得到了有效预防。
 
 

6、典型症状

 
▉轻度体寒症状
 
1、怕冷,手脚冰凉
2、容易感冒且感冒恢复期长
3、生理期经痛严重,腹部有垂坠感
4、面色暗淡,无血色
5、易疲劳,关节部位易酸痛
6、睡眠质量差,睡眠浅
 
符合以上3项即可视为轻度体寒。
 
▉中度体寒症状
 
1、口腔内易发炎,易长口疮
2、容易便秘,经常觉得肚子涨
3、生理期紊乱,天冷后易延期或量少
4、皮肤干燥易干裂
5、脚后跟易干裂,脚部血液循环差
6、爱吃水果、冰激凌等冷食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中度体寒症状。
 
▉重度体寒症状
 
1、尿频尿液不易排出
2、下半身水肿严重
3、睡一夜手脚都仍冰冷
4、起床时手脚发麻
5、经常感到疲倦,四肢发酸,没有精神
6、经常感到胃胀气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重度体寒患者。
 
总结:无论体质如何,认清事实,调理身体是首要的,如果你是肥胖人群,先把脾虚调理好,身体也会慢慢瘦下来。
 
 

7、健脾祛湿 灸法治疗

 
1、灸足三里
 
 
祛湿,可以灸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
 
2、祛湿大穴——承山
 
 
承山穴是祛湿大穴。湿气重的人灸承山穴。因湿重而常感困倦时,承山一灸就能醒神了。灸承山几分钟,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表示膀胱经上的阳气被激发,正在排出湿气。
 
【取穴】
 
微微施力垫起脚尖,小腿后侧肌肉浮起的尾端即为承山穴。
 
3、脾经上的「祛湿方」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脾主运湿,所以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这是一招不吃药而健脾祛湿的方法:
 
 
如上图,用手指从三阴交穴处开始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穴,反复地推。推过程中去找最痛的点,把它推到不疼了,脾经就通畅了。每天坚持做不仅健脾利湿,还能减肥美容。
 
注:若非医生操作,孕妇慎按三阴交。

 

 

8、生活中的建议

 
1、防湿健脾胃
 
要注意对脾胃的保养,脾胃虚的人少喝冷饮、少吃凉菜,注意肚脐不要受凉。
 
夏天是消化道疾病多发的时节,在饮食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冷饮冷食不宜过多,一切都应以适量为宜。
 
2、温水泡脚
 
睡前用40℃温水泡脚,可祛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还可以刻意出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推荐泡脚祛湿方:
 
10g、佩兰10g、苏叶10g、荷叶10g、金银花10g。
 
一剂药方配适量的水(根据脚盆大小,水量能没过脚踝为宜)煎煮30分钟,温度合适后进行泡脚,全身出汗后即可。
 
3、保证良好的睡眠
 
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有助机体自我修复,是保证机体良好运转的基础,是天然的祛湿药。
 
应当顺应天时,宜晚睡早起,但晚上最好不要晚于11点入睡,中午需要午睡,但不宜超过一小时,还要切记贪凉,忌在温度很低的空调屋或潮湿的地上睡觉,也不可迎窗而睡。
 
4、多喝姜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具有温补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点姜,补补阳气。
 
生姜性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各种功效。喝姜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而夏天是最适宜喝姜茶的季节。
 
5、常运动
 
防湿、祛湿的最佳运动方式是轻微的活动四肢,使身体的阳气慢慢的恢复,湿气逐渐散去。
 
不可大运动出大汗,这样气随汗泄,气受伤了,水湿的代谢受到影响,水湿虽然随着汗液散出一部分,但内湿又出来了,最终湿气还是没有去掉。
 
6、吃健脾化湿的食物
 
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也有帮助,红豆、绿豆、荷叶煮粥,藿香、佩兰、苍术泡茶,生姜切片煮水,都有祛湿之效。辣椒虽能开胃助消化,祛湿功效却一般。

 

— THE  END —

 

滴天髓精解网络,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及时删除。

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或疗法,请咨询医师,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产生的任何责任! 

 

好文推荐

 
 
 
 
 
《中医舌诊》,临床高清舌诊图,附带解析,史上最全!
 

 

脾虚,体湿,体寒,脾气虚,脾虚,健脾,祛湿,姜茶脾虚,体湿,体寒,脾气虚,脾虚,健脾,祛湿,姜茶脾虚,体湿,体寒,脾气虚,脾虚,健脾,祛湿,姜茶脾虚,体湿,体寒,脾气虚,脾虚,健脾,祛湿,姜茶脾虚,体湿,体寒,脾气虚,脾虚,健脾,祛湿,姜茶脾虚,体湿,体寒,脾气虚,脾虚,健脾,祛湿,姜茶脾虚,体湿,体寒,脾气虚,脾虚,健脾,祛湿,姜茶脾虚,体湿,体寒,脾气虚,脾虚,健脾,祛湿,姜茶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理论中药词典、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脾虚、体湿和体寒,怎样调理?发布于2021-05-10 12: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