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入数九天,天气清冷,白天最高气温零下一度。不知何故,早饭后特别想去寻访母校旧址——位于北京西城区钟鼓地区后马厂胡同的酱坊大院,因为自1968年毕业后,一次也没有去过。


     于是,乘公交车从北京西郊公主坟附近辗转到了地安门。
     沿着地安门北大街北行,首先抵达万宁桥。万宁桥,又称后门桥、海子桥,位于北京地安门外,什刹海附近,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上。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代,石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当时是大运河漕运的始点。



?      ?上学时,曾到这一带游玩过,但当时桥下的玉河尚未疏浚,说是桥,实际上只能看到桥的部分上部建筑,所以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如今桥下的玉河已经疏通,玉河两岸也进行了修缮,重现了老北京古都的部分历史风貌。

      过了万宁桥,映入眼帘的便是什刹海畔的火庙。



      火神庙位于北京什刹海旁,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称为火德真君庙。元、明两代均曾重修过,清朝也曾两次重修,并改为琉璃瓦。庙内有殿宇楼阁三重,早年供奉火神、关帝和玉皇。这座火神庙是京城最早,也是唯一的皇家庙宇。

       我上大学那个年代,仅知这里有座庙,但庙里供的是何方神仙,则从未考究过。特别是文革特殊年代,这类文物建筑统统被归入四旧之列,更无人问津了。如今火神庙早已修缮一新,并于2010年12月12日举行了开光法典,使火神庙重现往日之光彩,客如云,仙乐绕梁。


      再往北走,便离鼓楼越来越近了。

?


      ?  鼓楼座落于地安门外大街的北端,鼓楼东西大街自楼前向两侧延伸而去,与地安门外大街形成一个丫字形。


?


        楼坐北朝南,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楼身坐落在砖砌城台之上,台上四周围以宇墙。钟鼓楼作为代都城的报时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上学时,鼓楼前面的街区是北京的商业中心之一,记得当时有一个顺口溜,好象是:大柵栏、鼓楼前,王府井、东西单。所以,那一带也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们常去购买文具、日用品的去处。

        沿着鼓楼西大街西行,便能看到鼓楼后面的钟楼了。

?


        古代,鼓楼定更击鼓,钟楼则撞钟报时。据资料称,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敲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敲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先击鼓后撞钟。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所谓“晨钟暮鼓”。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


        钟鼓楼的西侧不远便是南北走向的旧鼓楼大街了。

?

        旧鼓楼大街北端原为北京内城北城墙,并无出口,1950年辟豁口;1969年拆除了全部城墙,以二环路为界,以北称旧鼓楼外大街,以南即旧鼓楼大街。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重走这条原本很熟悉的大街,竟然一点昔日的感觉也找不到了,原因是街道进行了较大的改造。不仅路面加宽,而且马路两边均修了很宽的、与车行道相隔的人行道。人行道全以青砖铺面,靠马路一侧还植有树木。行在人行道上,其舒适与安全程度远非上世纪六十年代可比了。


       沿着旧鼓楼大街西侧的人行道,走着走着,终于到了熟悉的前马厂胡同东口。

?


        这里是通往我们学校所在地——酱坊大院的东入囗。胡同口往北通北二环路,往南至鼓楼西大街。我正在胡同口徘徊时,忽然发現入口南侧墙上有专门介绍该胡同历史的文字,便立即用手机拍了下来。

?


        进前马厂胡同西行,再北折便是后马厂胡同了。入口的东侧墙上也有关于该胡同的文字介绍。


?


        ?两个胡同依旧是原来的狭窄,两侧的建筑也未发现有明显变化,仍都是低婑的灰墙和普通的门户,估计是得益于北京保护古城风貌的政策吧。

       拐过后马厂胡同的那个拐角,开始寻找曾经的酱坊大院。但一直走到胡同的尽头,也没发现半点踪影。是我弄错了吗?不会呀!这可是我生活了两年多的地方呀!


        这时,走过来一位老太太,于是便上前打听酱坊大院。老太太非常热情,指着不远处说:“那里就是。”问道:“这个院子現在谁占着呢?”答曰:“早就成了一个大杂院了。”再问:“听说过那个院子里办过学校吗?”答曰:“当然听说过,我生下来就住这个胡同,上中学时就知道那院子里是一所学校!”我顺着老太太手指的地方再找,还是未找到那个酱坊大院!


        既然是来寻访母校旧址,总不能空手而归呀!我于是又开时沿着胡同西侧挨门挨户仔细观察,试图找到那怕一点当年的痕迹。终于,在后马厂胡同28号,我发现了一个仅存屋檐的门楼。我反复目侧这个门楼距胡同两端的距离,再参照院子那高耸的围墙,及隔墙能望到的高大古树,断定这个门楼就是当年的酱坊大院大门无疑。

?

      
       记得当年酱坊大院的门口是有台阶的,現在则改造成了一个斜坡。我沿着斜坡,走了进去。里边的景象让我目瞪口呆!哪里还有大院的影子呀!记忆中的建筑物荡然无存,全都变成了随意搭建的平房,既不成排,也不成列,更谈不到样式统一。房与房之间,道路狹窄,杂物乱堆,通行困难!我随便沿一个通道前行了十几米,便如进了迷宫一样。于是便扫兴地退了回来。

?

        
       退到门囗,正在惆怅之际,一位老头儿出来倒拉圾。上前核实这里是否原来的酱坊大院,老头竟点点称是。问其当年的建筑有否遗存,答曰,“多少年了,早已不存在了!”我木然!


        出来后,我又刻意地回首看了几眼那尚存的残缺门楼,之后,悻悻地,多少有点不舍地,告别了后马厂胡同28号——曾经的酱坊大院,我的母校旧址!


      回家的公交车上,抚今追昔,心绪一时难以平复。无意间,李叔同先生的《送别曲》竟縈绕耳际: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于是模仿大师的名曲,吟成以下句子,作为《母校旧址寻访记》的结尾:


      鼓楼下,后海边,碧水咉兰天。朗朗书声忆校园,恍惚如昨天。
      曲已终,人已散,往事犹如烟。旧地重游几流连,触景绪万端。
      面全非,貌全换,零乱大杂院。当年痕迹寻不见,惟叹沧桑变。
      (辛丑年冬于北京,王通信)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毌校旧址寻访记发布于2023-11-14 21: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