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次开始,我们为大家介绍围绕“变化是否存在”这一课题展开争论的古希腊哲学家。上一期,我们介绍了主张万事万物永远处于流动变化中的赫拉克利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与赫拉克利特观点完全对立的埃利亚学派。他们主张,变化根本不存在。

 

色诺芬尼的一

 

今天我们将主要介绍埃利亚学派最重要的哲学家巴门尼德。但在他之前,还有一位哲学家值得一提,即色诺芬尼。他被认为是埃利亚学派的始祖,因为他以神学形式将这一学派的基本观点表达了出来。他认为神包容万物,是唯一的,永恒的,不朽的。这与后来巴门尼德对世界存在方式的判断一脉相承,只是色诺芬尼缺少哲学层面上的论证。

 

 

色诺芬尼最著名的论述是对带有拟人论特征的多神论的批评。他说:如果牛和狮子有手,像人一样能用手绘画、制作艺术品,马就会将神的外形画得像马,而牛会将神的外形画得像牛。每一种动物都会按照他们自己的外形来表现神。因此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是黑皮肤、塌鼻子的,而色雷斯人则认为他们的神是黑头发、蓝眼睛。这段流传甚广的话后来被唯物主义的教科书用来证明神灵来自现实世界,但色诺芬尼的原意其实是批评这样的神不是真正的神,真正的神就像巴门尼德所说的唯一存在“一”一样,是唯一的、不变的。

 

巴门尼德:世界是不变的“一”

 

真正被认为是埃利亚学派创始人的是巴门尼德。他比赫拉克利特年轻一些,准确的生卒年份不详,但大约生于公元前510年。柏拉图后来在《巴门尼德篇》中记载,苏格拉底在年轻时(约公元前450年左右)曾与巴门尼德会过一次面,当时巴门尼德已经是一个老人了。

 

巴门尼德的家乡是意大利南部城市埃利亚,他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所以他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埃利亚学派。我们说过,和伊奥尼亚的科学主义传统相比,意大利南部的哲学家们更倾向于神秘主义传统。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可能同属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人,他们的思想都充盈着超越物质层面的追求。但在世界上是否存在变化这个问题上,巴门尼德却和赫拉克利特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变化根本不存在。

 

巴门尼德对宇宙的描述十分引人注目。他认为,整个宇宙是且只是一个东西。它从不变化,永远不可毁灭,是无限的,也无法被区分成任何不同的部分。他把这个单一的世界本质称作“一”(One)。

 

形而上学论证的始祖

 

当然,巴门尼德和我们一样清楚地知,我们的感官知觉到各种各样的变化,世界上的事物看起来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一颗小小的种子长成大树,石头、树木、房子和人各不相同。变化和多样性似乎显而见,又怎么能说世界是单一的、不变的、永恒的呢?

 

对此,巴门尼德的答案不是在感性层面上争论,而是完全从理性出发,用一套完整的论证证明了他的观点。可以说,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以一套完整的逻辑推理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哲学家。虽然他整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幼稚,但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对后世哲学的影响不可估量。成熟时期的形而上学一刻不可离开这样的推理和论证。

 

 

 

巴门尼德的逻辑从一个简单的论断开始:人只能思考存在的东西,不可能思考和言说“不存在”。他说:“你不能知道什么是不存在的,——那是不可能的,——你也不能说出它来;因为能够被思维的和能够存在的乃是同一回事。”“你绝不能发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要表达的存在物的。”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巴门尼德这种推论的起点,可以说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指出了语言和存在的关系。在前几位早期希腊哲学家的基础上,巴门尼德的“存在”彻底摆脱了物质范畴,成为了一个纯粹的思维领域的概念。

 

我们回到巴门尼德的推论。他说,当我们说“A不存在”的时候,就出现了逻辑上的矛盾。我们提到“A”这一事物,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了这个事物的概念。人类所能想象和形成概念的只能是存在的事物。我们怎么可能想象不存在的事物呢?那么,说任何一个东西不存在,就等于说“某种存在者不存在”。这显然是矛盾和不可能成立的。

 

由此,巴门尼德推理出,世界是单一的、不变的、永恒的存在。首先,变化不存在。因为当我们说“变化”的时候,就是说某物产生或消亡。例如,一颗种子长成了树,原来不存在的树产生了;当它死亡,树就又消失了。这就是说,当种子还是种子的时候,树不存在,之后它存在了,死亡后又不存在。任何事物产生、消亡的变化过程都是从“不存在”到“存在”,再到“不存在”的过程。在描述变化时,我们必然说到某事物(比如“树”)不存在,即“存在者不存在”这一自相矛盾、显然不能成立的论断。因此,只能得出结论:变化不存在,只是一种错觉。

 

其次,世界不能被分割成不同的事物。平时,我们好像看到世界包含不同的东西。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猫坐在地毯上,我们认为猫和它下面的地毯、和它上面的空气是不同的东西。这时我们实际是在说,猫爪下面不存在猫,而从它的爪子到头才存在猫,猫头之上又不存在猫,当我们划分“猫”这一事物和其它事物的物理界限时,我们也像刚才一样,产生了“存在者不存在”这一自相矛盾的论断。区分任何不同的事物都会导致这一矛盾,因此,巴门尼德认为,世上没有不同的事物,世界是不可分的、单一的存在。

 

依据类似的逻辑,巴门尼德还推理出,运动不存在,存在是不动的。因为如果我们说一个事物从A点运动到B点,就是说它到了B点后在原来所在的A点不存在,这里同样包含着“存在者不存在”的论断。

 

同样道理,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必定是一个完满的球体。如果它在任何一个方向上是不规则的——比如像一个保龄球上有三个洞,那么,在这些洞里,我们仍然会说,其它地方存在的东西不存在,便又陷入了“存在者不存在”的矛盾。

 

真理与意见之分

 

从普通人的感觉出发,巴门尼德的以上推论似乎完全有悖于我们的常识,难以置信。当时,也有很多人批判他的理论是疯狂的。然而,作为一个典型的希腊人,当理性推理的结论与感官得到的常识矛盾时,巴门尼德毅然选择了相信前者。

 

基于源自米利都学派的表象与实在区分的理念,巴门尼德强调意见与真理的区分。他认为,感官感知表象,只能产生意见;理性才能认识真正的世界本质,即真正的“实在”,这才是真理的基础。感官是不可靠的。当感官的结论与理性不符时,就应当拒斥这些结论。

 

 

 

 

在感官和理性之间做出抉择的这种明确态度,使巴门尼德成为西方哲学史理性主义的奠基人。这种认为人类理性,而非感官经验是认识真理的知识的真正基础的传统,对柏拉图等众多后世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与理性主义相对的是经验主义,即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稍后,我们也会为大家介绍经验主义在古希腊的始祖——恩培多克勒。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构成了整个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脉络。

 

我们说过,学哲学的根本是“亲自思考”。也希望大家都能想一想,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你更认同哪种观点?你有没有曾经觉得,头脑中理性推论的结果与感官得到的感觉不同?这时,你更相信哪个?

 

也许大家会说,要么说世界是绝对变化的,要么说变化完全不存在,哲学理论为何都如此极端,令人难以接受?的确,开创了超越现实世界的理论思考的希腊人并不沉迷于中庸之道。我认为,这正体现了理论的价值。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言,理论即排除了现实中其它一切变量,抽象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按照牛顿第一定律,在绝对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会永远这样运动下去。这当然是极端的情况,现实中并不存在。此前我们也曾说到,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设想的几何图形,都是极端完美的,比如绝对的圆、正方形等,在现实中都不存在。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极端,我们就无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某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理论只是把现实中复杂的各种变量全部依照感觉描述一遍,它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也不能对实践有任何指导作用。

 

哲学理论亦是如此。我想,我们不可用对实践家的标准来要求理论家。巴门尼德似乎也并不否认,在他称为“意见之路”的感官感知的世界里,变化是存在的。只是他的理论的价值不在于承认这些每个人都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强调别人或许意识不到的世界在本质层面上的单一性,以及他所认为的理性相对感官更可靠的一面。

 

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去和巴门尼德最早的哲学推理对话。你认为,上面所说的他证明变化、多样性、运动都不存在的推理成立吗?如果不成立,问题在哪里呢?

 

下一期,我们将介绍同属埃利亚学派的芝诺的四个悖论,他似乎以更加极端的方式证明了运动不存在。欢迎大家一起思考和讨论:你认为他们的推理有效吗?或者怎样可以驳倒他们?

 

引伸阅读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四):巴门尼德发布于2021-06-29 08: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