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太宗简文皇帝宁康元年(公元373年)

二月,大司马温来朝。辛巳,诏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迎于新亭。是时,都下人情恟恟,或云欲诛王、谢,因移晋室。坦之甚惧,安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决于此行。”温既至,百官拜于侧。温大陈兵卫,延见朝士,有位望者皆战慑失色,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遂命左右撤之,与安笑语移日。郗超常为温谋主,安与坦之见温,温使超卧帐中听其言。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时天子幼弱,外有强臣,安与坦之尽忠辅卫,卒安晋室。

温治卢悚入宫事,收尚书陆始付廷尉,免桓秘官,连坐者甚众;迁毛安之为右卫将军,桓秘由是怨温。三月,温有疾,停建康十四日,甲午,还姑孰。

秋,七月,己亥,南郡宣武公桓温薨。初,温疾笃,讽朝廷求九锡,屡使人趣之。谢安、王坦之故缓其事,使袁宏具草。宏以示王彪之,彪之叹其文辞之美,因曰:“卿固大才,安可以此示人!”谢安见其草,辄改之,由是历旬不就。宏密谋于彪之,彪之曰:“闻彼病日增,亦当不复支久,自可更小迟回。”宏从之。温弟江州刺史冲,问温以谢安、王坦之所任,温曰:“渠等不为汝所处分。”其意以为,己存,彼必不敢立异,死则非冲所制;若害之,无益于冲,更失时望故也。温以世子熙才弱,使冲领其众。于是桓秘与熙弟济谋共杀冲,冲密知之,不敢入。俄顷,温薨,冲先遣力士拘录熙、济而后临丧。秘遂被废弃,熙、济俱徙长沙。诏葬温依汉霍光及安平献王故事。冲称温遗命,以少子玄为嗣,时方五岁,袭封南郡公。

庚戌,加右将军、荆州刺史桓豁征西将军,督荆、杨、雍、交、广五州诸军事。以江州刺史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镇姑孰;竟陵太守桓石秀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镇寻阳。石秀,豁之子也。冲既代温居任,尽忠王室,或劝冲诛除时望,专执时权,冲不从。始,温在镇,死罪皆专决不请。冲以为生杀之重,当归朝廷,凡大辟皆先上,须报,然后行之。

柏杨白话版:373年(晋·宁康 元年)

春季正月一日,晋帝国(首都建康【江苏省南京市】)大赦,改年号宁康。

  二月,晋帝国最高指挥官(大司马)桓温进京(首都建康)朝见皇帝(十五任孝武帝)司马昌明(本年十二岁)。

  二月二十四日,司马昌明下诏,命国务院文官部长(吏部尚书)谢安、高级咨询官(侍中)王坦之,前往新亭(建康城西南)迎接。这时,京师(首都建康)谣言纷纷,人心惶恐,有人说桓温要诛杀王坦之和谢安,夺取司马皇家政权。王坦之恐惧到极点,而谢安镇静一如平常,脸色都没有改变,说:“帝国存亡,全看我们这一趟。”桓温到了城外,文武百官都在道路两边下跪叩头。桓温大肆展示他的实力和威风,在森严戒备下,接见各级官员,平常有地位有名望的人都战战兢兢,脸色苍白。王坦之汗如雨下,内衣全被沾湿,连手里的笏板都拿颠倒。谢安却十分镇定,悠闲地坐上座位,坐定之后,对桓温说:“我曾经听说,封国国君有恩德于民时,应防止四方入侵,阁下似用不着在墙后埋伏人马!”桓温笑说:“因为不得不如此。”命左右传令撤出,跟谢安谈笑良久。

  郗超是桓温的智囊,谢安跟王坦之晋见桓温时,桓温教郗超躺在帷帐里窃听。忽然间,一阵风吹来,掀起帷帐一角,谢安笑说:“郗先生可真是‘入幕之宾’!”此时,晋帝司马昌明年幼力弱,外面有强横的大臣;幸而依赖谢安、王坦之尽忠辅佐,晋帝国总算渡过难关。

  桓温追查卢悚突入后宫事件,逮捕国务院执行官(尚书)陆始,交付司法部(廷尉);免除桓秘官职;连坐被处罚的人很多,贬降毛安之当首都东区卫戍司令(左卫将军)。桓秘因之怨恨桓温。

  三月,桓温患病,在建康停留十四日。

  三月七日,返回姑孰(安徽省当涂县)。

  秋季,七月十四日,晋帝国最高指挥官、南郡公(宣武公)桓温逝世(年六十二岁)。

 

  最初,桓温病重,暗示中央应加授他“九锡”(参考四年),并且屡次派人催促。而谢安、王坦之故意推托,命袁宏起草加授九锡的诏书。袁宏草稿拟妥后,先拿给王彪之过目,王彪之对文辞的华丽,大为赞美,特别嘱咐说:“你正是第一等才华,怎么可以把这类文章教别人看?”谢安见到这项草稿,一连删改很多次。于是,删改誊清,誊清删改,十几天都不能作出最后决定。袁宏惊恐,不知道如何是好,跟王彪之秘密磋商,王彪之说:“听说那家伙(桓温)病势日重,不可能支持得太久,不妨稍稍延误一点时间。”

  桓温的老弟、江州(州政府设寻阳【江西省九江市】)州长桓冲,向桓温询问怎么处理谢安、王坦之?桓温说:“他们不会听你处理!”意思是说,自己如果仍存,二人不敢违背,自己如死,二人不可能接受桓冲控制。如果把二人诛杀,则对桓冲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更失人心。

  桓温因为世子(爵位合法继承人)桓熙才干平庸,才命桓冲接管自己所率的武装部队。桓秘跟桓熙的弟弟桓济,阴谋击斩桓冲,桓冲接到密报,不敢进入大营。转眼之间,桓温逝世,桓冲先派强力卫士逮捕桓熙、桓济,然后才进去主持丧事。桓秘遂被摒弃,桓熙、桓济被软禁在长沙郡(湖南省长沙市)。皇帝司马昌明下诏(王谢诏),埋葬桓温的礼节,完全援用当年埋葬霍光(参考前六八年三月)、司马孚(参考二七二年二月)前例。桓冲宣称:奉桓温临终遗命,由幼子桓玄当爵位合法继承人。本年,桓玄五岁,袭位南郡公。

  七月二十五日,加授右将军、荆州(州政府设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州长桓豁(桓温老弟,桓冲老哥)征西将军,荆梁雍交广军区司令官(督荆梁雍交广五州诸军事)。加授桓冲中军将军、扬豫江军区司令长官(都督杨豫江三州诸军事),兼扬、豫二州州长,镇守姑孰。加授竟陵郡(湖北省钟祥市)郡长桓石秀宁远将军、江州州长,镇守寻阳(江西省九江市。把桓温原辖地区,分割为三,分别交给桓姓家族。虽然仍在桓姓家族之手,但势已分)。桓石秀,是桓豁的儿子。桓冲既接替老哥桓温的官职权柄,但效忠中央。有人曾经鼓动桓冲诛杀当时有名望的高官,彻底控制政府,桓冲不接受。最初,桓温在位时,死刑判决,都由自己裁定,桓冲既就职视事,认为生杀大权,应缴回中央。遇到死刑判决,一定先行呈报,等到中央批示回来,然后执行。

读书笔记:

桓温掌握东晋的主力军队,在战乱年代,掌握军队便掌握了一切。所以他可以生杀予夺。桓温对外失利后,转而对内,想当皇帝,却又怕担上篡夺的名声,于是抬出司马昱,寄希望通过帮助司马昱上台,换取他主动让,结果终成泡影。他完全可以直接逼迫司马奕禅让,从司马昱那里拐了一道弯,却落了空。他有两点没有看明白:一是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只要是皇帝宝座由司马氏转为桓氏,他都逃脱不非议;二是不管用什么方式夺取政权,只要政治修明,自会有好名声,后世的李世民可是杀史带父夺的权,历史上好评如潮;如果政治混乱,帝位来得再光明正大,也是一片骂声,桀纣可都是正统!说到底,桓温就是看不穿,被一块遮羞布难住了。

柏杨:桓温被称为一代枭雄,见识和才干,在晋帝国群官中出类拔萃。但这只能证明当时将相全是草包,不能证明桓温真是第一流人才。他最大的缺点是在需要作出最后决定时,他却丧失孤注一掷的胆量。德国名将克劳塞维茨说过:“有人以为战争理论常劝人选择‘最谨慎的’,这种想法,完全错误,如果理论确有所劝,以战争本质而言,它必劝人选择最有决定性的,也就是‘最大胆的’。永远勿忘:没有胆量,绝不会成为伟大的统帅。”诸葛亮太过谨慎,所以永远不能够大胜,但也不致大败。桓温似乎只有一次大胜,但征服成汉帝国时的那次大胜,却出于部属对号令执行的错误,当他下令撤退时,部属竟击起进攻的战鼓。虽然因错得福,可是,错永远是错,说明他在面对难以预测的情况时,总是逃避。以后的灞上之役、枋头之役,无不失利,原因全都在此。如果了解身为统帅的桓温的性格,几乎可以预料他的结局。

  在灞上,跟长安相距咫尺,他不敢挺进;在枋头,跟邺城也相距咫尺,他也不敢挺进。两次溃败,都不是因为攻击,而都是因为撤退。为什么他不敢攻击?理由当然可以装一卡车,但主要的是他的胆量不够,在必须冒险时,却出奇的畏缩。

  同样,这种性格反映在桓温的政治行为上,他显然渴望篡夺政权,无奈,他虽有篡夺政权的决心,却不敢篡夺。十四任帝司马昱卧病,一夜之间,发出四次诏书,征召桓温进京,这是上天赐下的篡夺良机,桓温竟然拒绝,使人怀疑他的智力商数。他之所以拒绝,由于他的恐惧,恐惧掉进陷阱。因为他无胆,所以在节骨眼上也就无能。桓温终于放弃晋帝国帝位,不是力量不够,而是他对自己的必胜把握没有自信;而自信正是英雄事业的必要条件。所以,桓温不能称为英雄,不过一个较王敦略高一筹的饭桶军阀而已。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读《资治通鉴》1532——为了一块遮羞布发布于2021-07-07 23: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