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300字,阅读约需3分钟。

秦汉以至明清,是一部皇权愈趋专制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皇权对相权猜忌提防,呈现出皇权越趋集中、相权越趋分散下降的态势。本篇讨论的相权是指皇权之下能总揆百官者,关于个别时期出现的权臣,或改朝换代时的簒权者(如曹操、朱温等),不属于本篇所讨论的相权范围。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秦武王时置左右丞相,这是秦制中执相权的最初记录,有名的丞相如范雎、李斯,皆佐秦王成一代功业。汉承秦制,汉初有名的丞相如萧何、曹参、陈平等,相权是皇权的重要助手,对百官有极高的影响力。至汉武帝时,相权发生了重要变化。

汉武帝专断自伐,公孙弘为相时,善迎合上意,故能终其位。自是以后,其手下的丞相如李蔡、庄青翟、赵周、公孙贺、刘屈氂皆不得善终。武帝临终时,遗命辅助大臣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佐汉昭帝,霍光为大将军、领尚书事,是真正的总揆百官者。西汉自此以后,总揆百官者为大司马,或兼大将军、车骑将军等将军号,并领尚书事。东汉亦沿用此制,领尚书事(或录尚书事)才是真正的执相权者,名位尊贵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徒有其名,而不再与皇帝一起决策朝政。这是相权的一个重要变化,说明相权渐入尚书省。

汉武帝剧照

魏文帝时,以中书监、令掌机密,相权渐入中书省。(司马师等为相国,这属于篡权的过度,史书评其为“非人臣之职”,意在言中。)自晋惠帝后,以至南朝,中书省管机密,中书监、令为宰相之任。顺便说一句,魏晋时散骑常侍属门下省,是清要官,常在皇帝身边。

隋时设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尚书、中书、门下在前代已存在,领尚书事为真正宰相时,尚书省下设六曹掌执行,隋唐时演变为六部:吏、刑、户、兵、礼、工。从这看来,相权又从尚书省至中书,继而分散到三省,此又是相权的一个变化。

唐沿隋制,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其余官参与机密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并为宰相。所以读《通鉴·唐纪》,执相权者一般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六部是执行机构,不是参与朝政的重要决策者。

五代是乱世,相权也表现的较复杂,中书、门下的权力削弱,枢密使成为皇帝的重要助手,权力极大。宋代参与朝政者一般是参知政事、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相权更趋于分散,非特别得皇帝欢心,一般不能久居相位。

明代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故明代并无标准意义上的宰相。明中后期形成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的方式,协助皇帝执朝权,其权力远不能与以往丞相相比。加之设置锦衣卫、东厂,只听命于皇帝,动则对百官捕系诏狱,其猜忌也算到了极致。万历初的张居正位极人臣,也只是以内阁首辅身份联合司礼监,才能较顺畅的执行政事。明崇祯时,内阁人员变动如流水,十七年间内阁首辅变动达二十人。清代也不设相,军机处是权力中枢。

朱元璋,废丞相,大权独揽

从相权的发展脉络看来,被一步步缩小、分散,以至明清时已不再设,所以明清被认为是皇权专制的鼎峰。皇权对相权的猜疑,虽然杜绝了权臣的出现,但造成了一个极不好的影响,就是皇权直接面对百官处理朝政,将天下视之为私产。朱元璋、朱棣犹有精力能力来处理众多事务,但其后代有爱享乐者、有能力平庸者,所以难免朝政愈趋紊乱,以致于天下大乱。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殉国,为高度集中的皇权给出了一个答案。同时期的英国正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以限制王权,造就后来的日不落帝国。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的发生难不是冥冥之中吗?

微信交流号:yjzcmf(注明:历史爱好者)

往期回顾:

读通鉴 | 东汉与宦官偕亡

千古疑案  金匮之盟

晚清名臣曾左李张 拉出来遛一遛

读通鉴之隋炀帝好折腾

读通鉴之宋之前不介意妇人再嫁

读通鉴之梁武帝却不得善终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翻译注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读通鉴历代相权变革历程发布于2021-07-13 09:57: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