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2000字,阅读约须4分钟。

卑不谋尊,疏不间亲。

引言

晁错,著名的西汉政论家,得到灭族的结局,是因为他才智不足吗?这个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在汉文帝时期,他身为太子家令,号称“智囊”,深得时为太子信任,肯定不是浪得虚名。那我想问,一个聪明之人,不得善终,甚至还搞得家破人亡,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接下来我们将从三方面谈他的命运


一  功名·争宠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古往今来,深藏身与名有多少人做到?

 

苏秦游说秦而不得,回到家中,父母不以为子,妻子不理睬,嫂子不做饭。自此发奋图强,揣《太公阴符》之谋。游说六国,挂相印富贵还乡,此时妻子不敢正眼相对,嫂子像蛇一样匍伏跪地,苏秦大发感慨:“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功名的力量如此强大,似乎可呼风唤雨,人们前仆后继却忘记隐藏的危险。比如吴起可以杀妻求将,商鞅甘冒车裂之罪。晁错也是如此一类的人。晚于他的主父偃,其名言“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生不得大富大贵,死也得油炸了我。比喻自己一定得干一番大事。)如此豪言壮语,让我等感觉“平凡即是罪!”

 

汉景帝继位后,晁错凭借其密切关系,很快就身处权力核心。“内史晁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他不仅有能力,还懂得利用权术,以便左右皇帝想法,此时的丞相申屠嘉等只是备位而已,所以对晁错非常不满。

 

晁错为内史时,为了自己方便,在太上皇(刘邦父亲)宗庙的围墙装个门,公然违反礼制。于是申屠嘉准备以此事为借口杀掉晁错,谁知晁错听到风声,赶紧到宫中向汉景帝求救。当申屠嘉在朝堂上请求杀晁错时,景帝却把过错揽在自己身上,结果以申屠嘉谢罪告终,不敢再提,从此晁错权势更重。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想象,晁错侍宠生骄,胆子也太大了点。

二  谋尊·间亲

 

司马迁曰: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这就是我们常言的一个理“说得容做着难。”

 

《说难》里有两个著名原则——卑不谋尊;疏不间亲。其一,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不要干着卖白菜的事,操着卖白粉的心,对自己没有半点好处。其二,关系疏远的人不要去离间关系亲近的人,好比人家两口子吵架,你不要去说三道四,否则人家床头打架床尾和,结果全变成你的不是。

 

晁错却连犯这两个原则。以一个臣子的身份,考虑刘家能否子孙万代,实在不明智。同时晁错力主削藩,离间刘氏之间的关系。削藩既是中央与诸侯王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又是刘氏家族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晁错提出强中央弱地方的策略对于国家稳定来说是不可或缺,但对于他这个局外人来讲,只会是主动卷入权力漩涡。

 

晁错的父亲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从老家跑到长安来劝说他。父闻之,从颍川来,谓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语多怨,公何为也?’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果然不出晁错父亲的预料,推行削藩令不久,七国之乱爆发,正是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帜。


三  失措·族灭

 

七国之乱的爆发,出乎意料。但七国之乱于短短三个月被快速平定,更出乎意料。

 

汉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把诸侯王尾大不吊的问题描述的非常夸张,认为会动摇汉朝的根本。此时晁错力主削藩令正是为了解决此问题,但问题到底严重到何种程度,是否有必要采用大的措施?是否会引发诸侯国的抵抗,甚至叛乱?这些他并没有正确估量。

 

削藩令的推行,立马引发诸侯王强力反弹,起兵叛乱,实在出乎晁错意料。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没人能预料下一步会变成什么样子。对于能否平叛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对于这个问号,晁错却没有较好的解决措施,局面的失控让信念变得动摇,甚至准备妥协。

 

晁错一方面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长安;一方面打起妥协的算盘,把吴国没有攻下的徐县、僮县之旁的土地给予吴国。如此一来,完全违背了削藩令的初衷。假如此时采纳晁错的主意,恐怕局面就会变成“削藩不成倒蚀把米”,强中央弱诸侯的战略将化为泡影。

 

晁错的妥协,注定他将成为政治牺牲品。韩非曾说:“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晁错以往的功劳,曾经的宠信,一旦汉景帝变得憎恨,顷刻间化为乌有,妥协的馊主意立刻成为他的罪过。

 

在袁盎的挑唆下,汉景帝准备用晁错的人头换取和平。“后十余日,上令丞相、中尉、廷尉劾奏:‘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无臣子礼,大逆无道。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制曰:‘可’。”

 

一个“可”字道尽汉景帝的寡恩,但晁错的人头换不来七国退兵,只是为晁错添上一层悲剧色彩。


结语

 

自古帝王多寡恩,可谓信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政治需要牺牲品。在朝廷与地方的政治博弈中,七国叛乱打破原来的平衡。汉景帝以及晁错对这次失衡显然估计不足。为了平息叛乱,重回原来的平衡局面,汉景帝不得不借用一个牺牲品,而晁错正是理想人选。

 

我们不可否认晁错自身也有“作”的成分。正如晁错父亲说的那样,“作”只会带来“刘氏安而晁氏危”的结局。晁错汲汲于功名,主动卷入权力漩涡。可一旦变局产生,他又变得手足失措,甚至想抽身回到原来的状态,权力漩涡岂容他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晁错面对局势的妥协注定他成不了英雄,不仅不能挽救他,反而更显懦弱。晁错的例子让我们反思,为了功名,我们是否要以生命为赌注?这恐怕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必须认清,追逐权力的人生难有回头路。


—完—

感谢您的关注,请不吝您的留言、转发

往期回顾:

读通鉴 | 三家分晋带来的后果

读通鉴 | 贾谊之死--生不逢时

读通鉴 | 卫嗣君维护律法威严

读通鉴 | 多磕头少说话的保身之术

王婆的挨光计  凤姐的相思计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翻译注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读通鉴晁错之死——帝王寡恩发布于2021-07-13 10:04: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