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5000字,阅读约须9分钟。

秦始皇封汉武帝封禅、汉光武帝封禅、唐高宗封禅、唐玄宗封禅、宋真宗封禅

公元1008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封禅运动在宋真宗朝展开,所有的官员或多或少地被卷入这场运动。不管他们愿意与否,这场自上而下的闹剧不期然的来临,除了选择接受,还需要假戏真做配合演出。

 

我将此次泰山封禅称之为运动,主要是借鉴现代社会学中的定义(运动指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有组织、有目的、规模较大的群体性活动)。当然我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现代史学分析方法和手段来解读这次封禅运动,并不包含所谓的别有用心,在此说明,后文不再赘述。

澶渊之盟


若直接追问宋真宗为何会开展这场封禅运动,其动机为何,其结果如何?由此得出一个很不负责的答案——为巩固皇权、强调受命于天而开展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圣仪式。恐怕很多人都会不知所云,这显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若要追问宋真宗封禅运动的动机,那么需要我们把目光追溯于澶渊之盟签订的1004年,宋辽经过数十年的战争,终于在这一年达到某种平衡。宋辽战争的关键问题在于对燕云十六州的争夺,宋朝方面经过宋太宗的北伐失败,慢慢从主动北伐变成被动防御,已然丧失了进取的能力,逐渐被动认可了目前的局势。

寇准剧照 

辽国立国业已数十年之久,在内部稳定的情况下,宋朝难以从他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更何况从义上,燕云十六州在石敬瑭时已划给辽国,宋朝不具有名义上的北伐优势。而辽国方面经过数十年的争夺,发现华夏亦非五代十国时纷乱的华夏,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其国力虽不足以进取北伐,但防守的力量并非摧之即毁,若一味南进,只会为自己带来沉重的战争负担。

 

999年辽国陆续进犯以来,自今近五年,却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反而有陷入战争泥沼的危险。正是存在以上原因,双方从实际局势出发,逐渐达成和谈的共识,觉得有必要以一纸和约换取和平,但共识会简单达成吗?

 

共识只有通过战争检验才具有说服力。澶渊之盟前夕,辽国兵临城下,眼看就要渡黄河而南。此时双方胶着,宋朝会采取何种策略,特别是宋真宗会是什么态度,直接关系到战争的结局。宋真宗面有前两条选择,要么坚守,要么南逃。

 

参知政事王钦若的意见是请宋真宗南巡金陵,避开辽军锋芒;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的意见是请宋真宗巡幸成都避难,成都历来都是最好的避难所,比如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就是南巡成都;寇准却力请宋真宗亲临澶渊,为一线战场的将士打气,击退辽军。

 王钦若剧照

从三种意见来看,王钦若和陈尧叟是有私心的,比如王钦若是江南人,皇帝南巡金陵有利于他;陈尧叟是蜀人,当然希望皇帝幸成都。从这点来看,寇准的目的就比他们高尚些。在寇准的坚持下,最终宋真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亲临澶渊,果然士气大振,击退来犯辽军,这为之后的和盟提供了坚定的武力保障。

 

在这场坚守或南逃的辩论中,寇准作为坚定的主战派,从道义上更具有优势,而王钦若等人,似乎就是所谓的小人,自此再难以抬头。更何况寇准的策略赢得了战争,证明了所谓道义必胜这个真理。不过,罅隙的种子从此在寇准与王钦若之间埋下了。

 

其实在这场事关宋之存亡的战争中,宋真宗的态度始终摇摆不定。面对辽军即将渡过黄河,他缺乏主战的勇气,虽然最终亲临澶渊,却是因为寇准的坚持。从这些就可以看出,他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也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胸襟与气魄。当然宋朝是否有国力支持北伐是另外一回事,不过宋真宗心中已然决定终止战争,所以通过王继忠的牵线搭桥,很快就与辽国达成了一纸和盟——澶渊之盟。

心中之刺


澶渊之盟之所以能够达成,在于寇准积极备战,挫败辽军进攻,为盟约提供武力后盾,也为宋朝议和争取到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从这方面来讲,寇准对澶渊之盟的达成是有大功劳的。

 

今日的功劳在明天还是功劳吗?昨是今非、昨非今是也只在反掌之间。澶渊之盟到底是和平之盟还是城下之盟,也只在于宋真宗的转念之间。一念成魔,一念,澶渊之盟终成为昨是今非,变成宋真宗与寇准之间的那根刺。

 

澶渊之盟终止了战争,换来近百年的辽宋和平,对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好事。但对于宋真宗、寇准、王钦若来讲,他们关心的更在于权力地位。

 

宋真宗贵为天子,但他也在乎世人的眼光,也在乎自己的天子地位是否被动摇。对于寇准和王钦若,他们主战或者主逃,更关系到他们的地位与未来命运。在澶渊之盟前的那场坚守与南逃的辩论中,失败者王钦若的道德仿佛永远的被钉在耻辱柱上,若要洗刷道德污点,唯有证明寇准是错误的。

 

澶渊之盟后,寇准成为朝廷的大功臣,但他并不知道低调为何物,“颇矜其功”,而宋真宗对他也是极好的,这点让王钦若很是不舒服。

 

有一天王钦若反问宋真宗:“陛下敬畏寇准,是因为他对社稷有很大功劳吗?”宋真宗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回答道:“当然是这样啊!”王钦若很不以为然的说道:“我没想到陛下会如此认为,澶渊之盟,陛下不感到耻辱吗?还当成寇准的功劳,我真不明白。”宋真宗疑惑的问:“怎么说呢?”王钦若说:“城下之盟,春秋时的小国都会感到是耻辱,今天我们大宋朝在澶渊城下缔结盟约,正是所谓的城下之盟啊,还有什么耻辱比这个更甚。”宋真宗被这一番话反问的哑口无言。

 

通过这番反问,王钦若成功得在宋真宗与寇准之间埋下了嫌隙。这时还有不少风闻,说寇准好比赌徒,宋真宗就是他在赌桌上的孤注,请宋真宗亲幸澶渊的行为就是赌徒孤注一掷,让皇帝以身涉险。

 

我们来分析下王钦若的反问,他的逻辑典型就是望文生义、指黑为白,把城下签订的盟约偷换概念,解释为城下之盟,其中味道是一百八十度反转。他的目的就是打击寇准的“嚣张气焰”,将其逼出朝廷,让宋真宗成为自己的盟友,既挽回曾经失去的面子,又能够取寇准而代之。

 

虽然王钦若的招术明眼人很容看穿,但宋真宗却偏偏上道,加之寇准的不收敛,引起他的反感,于是很快寇准就被免相,出为地方知州。

 

我们客观评价澶渊之盟,根本算不得城下之盟。从条约来看,最让人耿耿于怀就是宋朝每年需向辽国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从这点来看,宋朝似乎是被逼约和。但从实质来看,这点小钱对宋朝无伤大雅,跟一年所花的军费相比,实在是小儿科,所以这个价格也远远低于宋真宗预期。

 

对两国来讲,和平稳定是带给老百姓的最大好处。就宋朝的军事实力来看,此时并不能踏灭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退而求其次的策略就是和平发展,用小的代价换取发展时间。所以澶渊之盟达成的时候,宋真宗把这个难得的和平记作寇准的功劳,并不是没有道理。

 

但澶渊之盟转瞬之间就被王钦若颠倒,从和平盟约变成城下之盟,犹如埋在宋真宗心中的一跟刺,一旦被人挑拨,那颗本就摇摆不定的心如何能够安定呢?

封禅运动


宋真宗心中的那根刺总隐隐作疼,“常怏怏”。史载:

他日,(宋真宗)问钦若曰:“今将奈何?”钦若度上厌兵,即缪曰:“陛下以兵取幽蓟,乃可刷此耻也。”上曰:“河朔生灵,始得休息,吾不忍复驱之死地,卿盍思其次。”钦若曰:“陛下苟不用兵,则当为大功业,庶可以镇服四海,夸示戎狄也。”上曰:“何谓大功业?”钦若曰:“封禅是已。然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伦之事,乃可为。”既而又曰:“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若人主深信而崇奉焉,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陛下谓河图洛书果有此乎?圣人以神道设教耳。”上久之,乃可。天书、封禅等事始作。

 

宋真宗问王钦若如何才能洗刷城下之盟的耻辱,王钦若故作大言,希望宋真宗提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其实宋朝根本无此实力,于是王钦若又退而求其次建言宋真宗来一次封禅,毕竟这个只需要一些祥瑞作为由头。最后王钦若还向宋真宗说,其实祥瑞不祥瑞都在其次,这不过是圣人神道设教,可以伪造滴。于是天书、封禅等事就开始了。

 

在王钦若的指点下,宋真宗果然感动了上天,上天托梦将降天书。史载:

1008年)正月,上曰:“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将半,朕方就寝,忽一室明朗,惊视之次,俄见神人,星冠绛袍,告朕曰:‘宜于正殿建黄蒟道场一月,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朕悚然起对,忽已不见,遽命笔志之。……适睹皇城司奏,左承天门屋之南角,有黄帛曳于鸱吻之上。朕潜令中使往视之,回奏云:‘其帛长二丈许,缄一物如书卷,缠以青缕三周,封处隐隐有字。’朕细思之,盖神人所谓天降之书也。”……

 

上即步至承天门,望拜,命内侍周怀政皇甫继明升屋对捧以降。王旦跪进,上再拜受,置书舆上,复与等步导,却伞盖,彻警跸,至道场,授知枢密院陈尧叟启封,帛上有文,曰:“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既去帛启缄,命尧叟读之。其书黄字三幅,辞类尚书洪范、老子道德经,始言上能以至孝至道绍世,次谕以清净简俭,终述世祚延永之意。读讫,藏于金匮。

 

说什么至孝至道感动上天,所以天降天书,宋真宗等人毕恭毕敬的接受天书。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假把戏,却无人敢于直言进谏。就好比皇帝的新装,只有童真的小孩才会道出了真相,满朝文武却不会,他们是卖力的逢迎演戏。

 

宋真宗敢于把天书直接拿出来公之于众,认认真真骗人,这可不是小事,其背后的潜台词仿佛就是:“大家放心大胆的玩,天书我都敢拿出来,你们还怕什么?”

 

于是接下来各地纷纷上报祥瑞,传说中的各种神兽好像都约好了,在全国各地时不时出现。其实这没有什么惊奇的,毕竟报祥瑞只是表明一种态度,表示出现过就行,不需要拿出证据送往朝廷,皇帝也是心知肚明,大家相互配合。

 

天书及各种祥瑞的出现最终只为了一件事做铺垫,那就是泰山封禅。只有官员的演戏还不够,还需要“民意”的呼声。

 

史载:(1008年)三月,甲戌,兖州父老吕良等千二百八十七人诣阙请封禅,对于崇政殿。上令引进使曹利用宣劳而谕之曰:“封禅大礼,历代罕行,难徇所请。”等进而言曰:“国家受命五十年,已致太平,今天降祥符,昭显盛德,固宜告成岱岳,以报天地。”上曰:“此大事,不可轻议。”等又曰:“岁时丰稔,华夏安泰,愿上答灵贶,早行盛礼。”诏赐缗帛遣之。知州邵晔又率官属抗表以请,亦不允。……

 

先是,宰相王旦等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州县官吏、蕃夷、僧道、耆寿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人诣东上閤门,凡五上表请封禅。(四月)甲午,诏以今年十月有事于泰山。

 

宋真宗在民众和文武大臣的强烈要求下,“半推半就”的答应将于十月份行泰山封禅。

 

其结果自然是如期的举行,圆满完成这次空前绝后的闹剧,洗刷了澶渊之盟带来的所谓耻辱。可惜在后人看来,这次过家家只是掩耳盗铃,除了带来无谓的负担之外,没有任何实质作用。自此之后再无皇帝行泰山封禅,不知是否是对宋真宗的反驳呢?

举国若狂

宋真宗的自我麻痹

宋真宗从布置天书到泰山封禅仅十个月,这场闹剧就暂告一个段落,但他并没有停止“神道设教”的行动。那些别有用心之徒仍不断向朝廷“争奏祥瑞,竞献赞颂”,史载:“帝自东封还,群臣献贺功德,举国若狂。”

 

三年以后,在一些人的怂恿下,宋真宗到山西汾阳举行“祭祀后土”(这种仪式在西汉时期比较常见)。一直到死,他都在玩这种欺人、欺天的行动,似乎这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澶渊之盟所带来的耻辱并不能由于泰山封禅而被洗刷,而他却沉浸于耻辱中不能自拔。

 

我们来分析宋真宗的心思:为了洗刷澶渊之盟的耻辱,开启一个自己设好的圈套,以期能找回自尊。其如火如荼的开展“神道设教”的事业,在全国各地大量的修建无谓的宫观,似乎也只是为了圆“天降天书”这个弥天大谎,自我麻痹。

 

在这个十多年中,除了给老百姓带来负担之外,没有任何实质好处。宋朝与辽国的军事对比并不因为他的泰山封禅而扭转,西夏也逐渐在西北崛起,无如之何。从这些来看,宋真宗希望通过欺天之举挽回的自尊,并没有挽回,徒留下笑柄。


臣下的配合与利用

皇帝卖力演出,臣下最优策略恐怕只能是配合及利用这场运动,比如十年之后,寇准再次入相就是如此。

 

史载:(1019年)入内副都知周怀政日侍内廷,……有朱能者……因与亲事卒姚斌等妄谈神怪事以诱之。怀政大惑,援引至御药使,领阶州刺史,俄于终南山修道观,与殿直刘益辈造符命,托神灵,言国家休咎,或臧否大臣。时寇准镇永兴,为巡检,赖旧望,欲实其事。性刚强好胜,喜其附己,故多依违之。是月,奏天书降乾祐山中,盖所为也。中外咸识其诈,上独不疑。

 

寇准这个刚强好胜之人,之所以愿意充当这个被利用的角色,也只是希望利用天书重拾政途。当他上奏称乾祐山中出现天书,虽然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唯独宋真宗不怀疑。宋真宗真的不怀疑吗?恐怕未必,他只是利用了寇准的资望,进而证明封禅运动的正确性,他们双方心知肚明,会心一笑。

 

历代史书为尊者讳,不愿意归过皇帝,即使皇帝有错误,也认为只是受到迷惑。所以史书这种记载,我们不能当真。但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所谓的举国如狂非虚言也,以寇准的才能与资历也只能依靠神怪之说再次入相,更说明当时百官唯有配合这场运动,才能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


一面镜子


宋真宗在位期间,国家虽然属于向上发展阶段,国计民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我们不能仅仅从人口数字、经济发展还不错,就忽略了深藏的危机,当明白十来年“神道设教”欺人欺天的本质。

 

更为重要的是,宋朝错失发展时间,在军事上逐渐滑坡,难有大的作为,对付西北一隅犹显得吃力,甚至陷入被动的状态,更别谈收复燕云十六州。我相信这场封禅运动,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更是一面镜子。


—完—

感谢您的关注,请不吝您的留言、转发

往期回顾:

千古疑案  金匮之盟

金瓶梅》与《红楼梦》

经典重温——如何阅读《资治通鉴

读通鉴 | 三家分晋带来的后果

读通鉴 | 贾谊之死--生不逢时

读通鉴 | 卫嗣君维护律法威严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翻译注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泰山封禅宋真宗的闹剧发布于2021-07-13 10:04: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