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汉政论文,离不开贾谊、晁错。贾谊生不逢时,晁错死不以罪,令人嘘嘘。世人长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感冯唐之老,李广之难封。怀才而名不显,人生不如意有过于此乎?晁错行非常之事,其死可悯。贾谊怀非常之才,加之天妒,其事犹可怜。我观贾谊,犹悲之。人生无常,虽有伯乐而千里马难行,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呢?

伯乐·千里马


贾谊是幸运的,至少在他年少的时候。因为少有才名,很快就遇到人生的伯乐。第一个伯乐是吴公,“上(指汉文帝)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洛阳贾谊,帝召以为博士。”随之又遇到当时最大的伯乐——汉文帝。帝爱其辞博,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从这些看来,贾谊何其幸运。年纪轻轻,就能够受到汉文帝的重视和喜爱。一方面是个人本身的能力超强,从他留下来的政论文看,言辞有理有据,提出“以农为本”的立国策略,一直被历代所重视;另一方面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能相继得贵人相助。

 

短时间就能突破绝大多数人用一生都难以突破的瓶颈,直达天听,成为皇帝赏识的人才。对他来说似乎太过于突然。老子曾经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一点对贾谊来说也不例外。年少得志既是他一生的财富,却又成为他短短一生中的负担,似乎老天造化弄人。

年少·有为


贾谊的悲剧在于他自身的两个缺陷:一、年少;二、有为。接下来我们一一分析。

 

【一】年少

 

年少得志成为贾谊不能固宠的重要原因。汉文帝继位的时候,旧功臣仍是当时最重要的政治力量。《通鉴》记载:“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

 

汉高祖时,为了强调刘姓的地位,对于异姓王大肆屠戮,旧功臣自然是战战兢兢,大气也不敢出一口。比如萧何曾因一点小事而被下狱,西汉建国封侯(封王的除外)的最大功臣,在皇帝的权威面前,犹如蝼蚁。旧功臣的自保之当然只有谦退。

 

高祖死后,吕后当政,旧功臣迫于吕后及吕氏一族的强势(关于吕氏一族佐高祖得天下,有大功,我就不做论证了),不能有所作为。但吕氏一族与旧功臣的利益是相冲突的。吕后一死,冲突就爆发了。吕产欲作乱,内惮绛侯朱虚等,外畏兵;又恐灌婴畔之,欲待灌婴兵与齐合而发,犹豫未决。”旧功臣联合刘氏诸侯王,共同战胜吕氏一族,取得政治斗争的胜利。此后选择外家不强势的代王刘恒继承皇位,是为汉文帝。(刘恒外家不强势是他得以继承皇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帝继位后,周勃、灌婴为窦皇后两个弟兄慎择师傅,也说明这一点。)

 

所以汉文帝初年,旧功臣的政治势力必占据主要地位。虽然汉文帝通过一系列手段,逐渐把兵权等抓在自己手中,控制住局面。但为了朝局的稳定,其政治用人上,仍以旧功臣为主。对于贾谊来说,年少就是他的缺陷。上议以贾谊任公卿(相当于部级高官)之位。大臣多短之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为长沙(当时唯一的异姓王)太傅。

 

对贾谊的攻击并不完全是无中生有,提出的两点直击贾谊的七寸。其一“年少初学”直接反应出朝中大臣对贾谊这个新人的反感。其二“纷乱诸事”直击贾谊的政治主张,成为贾谊被排挤出核心政治圈的重要原因,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有为

 

贾谊受到汉文帝的赏识在于其才华,但这个才华却与当时所施行的政治措施是相悖的。贾谊主张“主动有为”,而汉文帝贯彻“黄老无为。这个致命的冲突,在不能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注定以贾谊的悲剧告终。

 

第一次冲突:贾生(指贾谊)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以立汉制,更秦法;帝谦让未遑也。”贾谊的政治见解恢弘深远,确实反映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但这一点却并不符合汉文帝的政治主张,其谦让只是对贾谊间接的拒绝

 

第二次冲突:汉文帝前六年,贾谊此时已经离开长安,为长沙王太傅,上书汉文帝。提出了著名的《治安策》,文中洋洋洒洒写到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直斥当时朝政所面临的隐患,而提出的解决策略就是主动防患于未然。虽然汉文帝深纳其言,但并不是一股脑完全采用。

 

两次冲突看似以贾谊的胜利告终,汉文帝的虚怀若谷为结束。但政见不同在两人之间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而在汉文帝看来,“黄老无为”的政治措施难以在短时期改变,所以注定贾谊的悲剧。

 

经过秦始皇时期的统一战争,修筑长城等一系列大工程,对民力的使用基本达到空前规模。晁错上书提到“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就是对滥用民力的描述,最终导致烽烟四起,六国后人相继起来反抗暴政。

 

灭秦战争刚结束,又爆发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汉初,北边匈奴逐渐强大,长期患边。经过白登之围后,刘邦认识到只能通过和亲,以时间换得汉朝发展,才能解决匈奴。所以刘邦、惠帝、吕后时期,对外采用隐忍不发,对内采用修养生息。汉文帝时,继续沿用这个方针,此时“无为”更胜“有为”。不折腾就是最好的发展。

 

贾谊的“有为”思想,确实是治病良方。从后来汉文帝、景帝、武帝所采用的做法,正是这种“有为”战略。但他们的“有为”与贾谊的“有为”有着根本区别。贾谊主张主动“有为”,急于解决当时所面临的难题,似乎只争朝夕才能证明自己。但汉文帝的“有为”是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采用温火熬汤,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缓慢的,甚至是被动有为”

 

从汉文帝的具体措施来看,他的缓慢“有为”为后来汉景帝、武帝的施政打下基础,特别是对于汉武帝的削藩及对匈奴作战两大国策。所以我们无须争论于“有为”与“无为”谁对谁错,世上本无绝对的“有为”与“无为”,只是对时间概念的理解不同。


问“有为”与“无为”谁对谁错只是一个伪问题,如何根据不同形势进行选择才是真问题。

 

(注:李商隐有诗云“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恐怕只是李商隐个人情怀的表达,借古伤怀而已,与真实汉文帝与贾谊之间关系恐怕不太相符。)

 

盖棺·不定论

 

公元前169 年,贾谊随梁王刘揖入朝,梁王不慎坠马而死。第二年,贾谊在忧郁中死去,时年三十三岁。

 

“彼寻常之污渎(wū dú浅而小的水沟。)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zhān,指大鱼)鲸兮,固将制于蝼蚁。”——贾谊《吊屈原赋》

 

贾谊昔吊屈原之不幸,而后人又吊贾谊之不幸。苏轼评价:“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毛泽东曾作诗《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贾谊之悲剧在于空有其才却生不逢时。你怎么看?


—完—


感谢关注“ 读通鉴”,您的留言、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往期经典

读《金瓶梅》有感

《金瓶梅》与《红楼梦》

千古疑案  金匮之盟

读通鉴 | 东汉与宦官偕亡

读通鉴 | 六国合纵成空谈

读通鉴 | 三家分晋带来的后果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翻译注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读通鉴贾谊之死--生不逢时发布于2021-07-13 10:05:16

相关推荐